《克莱默夫妇》读后感
克莱默夫妇电影影评

任何事情牵扯到男女权问题的时候,似乎都是一个雷池禁地。
人们暧昧着,躲闪着,选择沉默以对,或者避而不谈。
归根到底,这其实是一个人权的问题,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为什么不说是女权,因为一牵扯到女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与之相对性别的男字放在对立的方向上作答。
长久以来,我们都希望在探讨人权问题时,男女两性是平等的。
而不是对立的。
但是很难。
这出于某些固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模式的束缚。
男人认为女人应该怎样,女人认为男人应该如何。
于是在父系氏族社会的稳固下,受到性别压制的另一方才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套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运动。
一个族群,如果只是因为女人会经历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就抹杀了女性的劳动与创造价值,就在分工上出现了排他性那是不公正的。
尽管我们的时代圈里,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合理的不公存在着。
影片《克莱默夫妇》拍摄时美国女权运动余波未散,该片受女权主义影响,反映的是一个受女权主义影响的主妇从离家到离婚与丈夫争夺儿子抚养权最后又为孩子而复归的故事,那是70年代美国后工业时期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在家庭日常与社会生活协调中失衡,迷茫进而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离散。
男人与女人在现实里的激战,从上古开始到当下,似乎永远都打不完。
我们的沙龙会里有一个同学提到《圣经》里上帝对夏娃的惩罚是不公的,因为上帝错误地认为夏娃诱使亚当吃下禁果的缘故。
这让我想起在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中,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并以亚当为模型创造出了夏娃,从此亚当才有了同伴不感到孤单。
而偷食禁果的故事,最初是一条狡猾的蛇诱使了亚当。
蛇的意象是什么呢?大抵人们静思己心时,发现欲念频生的过程就如一条毒蛇在蛊惑心智。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蛇是原罪的影像,我们尊重这个概念的定型及影射。
进而,出于理性的思考,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夏娃是亚当的附属品。
因为亚当先于夏娃出世。
然而如果依据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则夏娃与亚当是共生的。
夏娃存于亚当的心上,是亚当心上的那根肋骨。
影片《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对于这部1979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自己刚开始并没有迫切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欲望。
刚开始平缓的剧情并没有引起自己的兴趣,只看到了前半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后半部分是和同学一起看的,这次真的不一样了,被剧情深深的吸引了,哭了。
为了父子的亲情也为了夫妻间最后达成的理解。
影片以一个离婚家庭为背景,讲述了父亲与儿子的生活。
最吸引人的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泰德与乔安娜法庭争取孩子抚养权,从双方的陈述中,我们看到了不容忽视的一些社会问题。
1女人究竟该不该在婚姻中保持经济独立2母爱就一定多于胜于父爱吗?3.夫妻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秘方是沟通,不沟通是婚姻裂痕的导火索影片给人们以一种警醒,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冲击。
当看到泰德对小比利说他要和妈妈一起生活后孩子那悲伤的神情我哭了,为了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如果我不喜欢,可不可以回家”心痛了,离婚对孩子会是怎样一种伤害呢?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父子俩做早餐的场景,或许是导演有意的设计吧,由开头的略带幽默的手忙脚乱的慌乱到结尾父子俩一起在悲伤笼罩下娴熟的合作最后一顿早餐。
给观众呈现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体会到了父子俩感情的日渐融洽,反应出比利对没有妈妈的日子的适应,也体现了比利对这种生活的接受。
最主要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吧,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结尾定格于电梯里乔安娜含泪的笑脸。
她放弃了,她爱他的儿子,因为爱所以放弃。
影片发人深思:男人应不应该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女人是否注定成为家庭主妇,离异对孩子身心有无法弥补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固有观念: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却被定位成贤妻良母。
乔安娜因为受不了家庭主妇的压抑逃离了泰德的生活代价是舍弃儿子比利。
为了独自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难道没有其他的途径了吗?泰德在乔安娜离开后身兼母职。
他固然体会到身为妻子身为母亲的辛劳。
无疑他是深爱着比利的。
如果夫妻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或许就不会出现离婚的不幸结局。
乔安娜争取自己的自由胜利了,导演由乔安娜的出走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女性对自己独自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她们已经不谙于做一辈子的家庭主妇,有追求自己事业与理想的权利。
婚姻不是一场紧紧相拥的游戏

婚姻不是一场紧紧相拥的游戏---《克莱默夫妇》观后感我总在思索,婚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就意味着束缚。
常常听好多人抱怨结了婚便没了自由,那么夫妻的相处模式怎样才够正确,才能紧紧相依却可以自由呼吸。
我想婚姻意味着责任、包容、理解,而非一场紧紧相拥的游戏,压得对方没有喘息的空间。
电影《克莱默夫妇》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泰德是位广告职员,他整天忙碌而疏忽妻子乔安娜和6岁的儿子比利。
终于一天,乔安娜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毅然决定追求自己的理想,抛夫弃子离家出走。
泰德的生活骤然混乱,他无法兼顾工作和孩子,常遭上司和儿子两方不满。
父子俩相依为命地生活,虽然出现许多问题,却也渐渐地难以分离了。
过了一年多,乔安娜事业有成归来,抢夺比利的抚养权。
一场官司不可避免,但在最后,感动于父子之情,她还是决定放弃了争夺抚养权。
影片并没有什么特别奢华绚丽的场面,但就是那些微小的温情画面,一次次冲击着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触动了每个人,引发了关于婚姻的思考。
泰德与乔安娜的婚姻之所以走到了尽头,就在于相处模式的不正确。
在一场婚姻里,缺乏交流与理解必然产生分歧,可大可小。
作为一个女人,乔安娜渴望拥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但是这些想法都被禁锢在了妻子、母亲这样的角色里。
一成不变的生活,脱离了社会的大背景,只能相夫教子的单调性让她愈发渴望证实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丈夫泰德为了家庭在外努力工作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并没有过多的去关心妻子和孩子,这样的无交流不沟通造成了双方矛盾。
最终,妻子不得不放弃了这样的生活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可见,在婚姻里沟通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互相理解体谅是婚姻的保鲜剂。
当爱情结果后转入婚姻,激情便转化为亲情,不再有恋爱时的浪漫,但是婚姻如果只是这样一直平淡下去必定会变得索然无味。
因此,夫妻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十分必要,不管工作多累多么不顺心,对妻子/丈夫的关心和爱护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的婚姻才能够长久。
我一直在想,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是需要一种距离的。
克莱默夫妇影评

克莱默夫妇影评如果不是选了这门电影赏析的选修课,我想我不可能会看这样一部比我大十多年的电影。
首先,这个名字就吸引不了我,而且,这种类型的电影我也不是有很大兴趣。
但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在奥斯卡上获得无限荣誉,使我不得不对它感到好奇。
这就是我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心情。
这是一部极其普通的电影,内容也很简单,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场面,有的只是两个实力派演员对于家庭与亲情的完美演绎。
《克莱默夫妇》,这部1979年拍摄的美国影片,至今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平常的故事,简单的画面,却丝毫掩饰不了影片跨越时空的巨大吸引力。
生活中的小题材,成就的却是电影中的巨作,感染观众之余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乃至自省,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成功。
克莱默夫妇取材于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普通人的家庭剧。
正因为它的故事是当时社会尖锐的话题,触动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再加上一些单身家庭的人的亲身体会,更是让人感动流泪。
我们看到像泰德一样为养家在外面辛苦工作的男人,承受着事业和家庭困扰,但还是得苦苦支撑地生活;我们看到像乔安娜一样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和梦想却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忙碌着重复无味的家务活,缺少丈夫的爱,自己的想法没得到丈夫的回应和认同;我们看到了像比利一样的无辜的小孩子,他们还只是个小孩,本该美好的童年却要承受没有父爱或母爱的痛苦,这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多少阴影。
片中有非常多的感人情节,比如比利在公园玩的过程中不小心掉下来,泰德抱着儿子不顾一切的奔跑寻找医院,并在比利要忍受缝10针的痛苦时,毅然绝然地对不准他进入陪护的医生说“我是他父亲!我要去陪他!”最终是泰德那伟大的父爱让比利学会了坚强,渡过难关。
还有最后,当法庭把抚养权判给乔安娜时,泰德仍在寻找最后一丝机会,“如果我上诉呢?”当听到律师说:“这回你得付出孩子的代价,我必须传唤孩子作证”时,泰德纵然不舍却还是放弃了上诉的权利,因为他不能伤害自己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征服了比利、邻居和观影的我们。
做爸爸,学泰德——《克莱默夫妇》观后

做爸爸,学泰德——《克莱默夫妇》观后这是舒林的第110篇原创文章“爸爸,你会走吗?”六岁的比利本该吃晚饭时吃冰激淋被爸爸惩罚,担心爸爸泰德也会像妈妈一样不辞而别,从而发出了如此一问。
“不,你没那么容易甩掉我。
”泰德幽默地回应。
“妈妈就是这样离开我的?因为我不乖?”比利藏在心里很久的疑惑抛了出来。
“不是这样,你妈妈很爱你……她走不是因为你,我不知道这样说你懂不懂,但我尽量解释……我想你妈妈走的原因是因为我一直要她成为某种样子的人……变成我想要的那种太太,但她不是那样的人,她就不是那样的人,现在我仔细想象她努力了很久要让我快乐,……当她做不到时,她想和我谈,但我没在听,因为我太忙了……我只想着自己的事,我以为只要我高兴她就会高兴,但内心里她很不快乐。
妈妈本来就想离开这里,她一直没走是因为她非常爱你。
妈妈离开是因为我。
泰德.克莱默给孩子吃了一个定心丸,并深深地吻着他。
比利释然,他终于能够安然入梦。
这是影片《克莱默夫妇》中的一段父子对白,我被触动了。
泰德懂得孩子的心理,成人的归成人,孩子的归孩子,成人之间的伤害不应该让孩子来背负,否则会让孩子产生罪恶感,从而变得自卑或低自尊。
作为爸爸,泰德应该被点赞。
本剧情不像《看不见的客人》那样扑朔迷离,它讲述六岁儿童比利和他父亲日常生活的故事。
比利从出生到五岁半之前一直被爸妈宠爱,爸爸负责上班赚钱,妈妈全职在家,管比利吃饭、上学……包括睡前故事。
可是有一天,妈妈突然离家去重新寻找自我。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比利的爸爸泰德的生活变得忙乱繁杂。
早上,泰德笨手笨脚地烧早餐,蛋壳连着蛋清,面包烤焦、平底锅摔地……吃好早饭,泰德火急火燎送比利去学校;泰德上班开会迟到,工作发生差错,甚至丧失重要客户……但是因为有爱,泰德渐渐适应了既当爹又当妈的生活,早饭时父子配合良好,一人打蛋一人烤面包;吃饭时一人看报纸一人看杂志:睡觉时泰德讲睡前故事……爸爸有足够的耐心,虽然妈妈不在,比利并不缺爱。
推荐-克莱默夫妇观后感 最新版 精品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克莱默夫妇观后感克莱默夫妇(一)电影《克莱默夫妇》讲述了主人公乔安娜和泰德当他们人到中年时,因为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产生了中年危机,乔安娜选择了离开。
在妻子离开一年多的时间里,泰德又当爹又当妈,并且为此丢失了工作。
为了赢得儿子的监护权,泰德在被公司资遣后在一天时间里找到了工作,虽然年薪少了许多,但他却觉得为儿子这样做值得并为此而骄傲。
乔安娜离开了家庭,虽然重新开始了工作,并觉得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却因为割舍不掉对儿子的爱而想要得到儿子的监护权,但在法庭上,听到了丈夫及邻居的一番陈述,知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丈夫为了照顾比利的生活,在工作及生活两难的情况下,宁愿丢掉工作也要选择儿子,并得到了儿子比利深深地爱。
乔安娜感觉到了丈夫的改变,也看到了自己因为不负责任的离开给儿子及丈夫的伤害,并深切地理解了丈夫,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生活,乔安娜作出了重要的决定。
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乔安娜是否会为了儿子比利而与丈夫泰德重归与好呢?中年危机是一种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家庭危机。
在我看来,中年危机的时间一直可以从婚后七年开始一直到二十年之久。
婚后第七年开始,男女的恋情从初恋时的激情慢慢地重归平淡,生养儿子的欢悦和艰辛也慢慢地因为孩子的长大而使家庭生活走向了正规。
如果不考虑要第二个孩子的话,夫妻一方必会因随之而来的平淡而产生困惑,继而会给夫妻感情及家庭生活带来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夫妻不能很好的沟通,那么就有可能走到离婚这一步,进而给自己及孩子造成伤害。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德是一个很好的丈夫及称职的父亲。
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而疏忽了妻子乔安娜,令妻子乔安娜感觉到生活的无望及看不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而选择出走。
乔安娜出走的时间正是泰德工作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天,他感到愤怒和不可思议。
在妻子离开的一年多时间里,泰德慢慢地理解了妻子出走的原因,他为自己因为工作的关系而疏忽了妻子的感受而心怀愧疚。
他细心地照顾着儿子比利,虽然为止丢失了工作。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近期,我与我的配偶一起观看了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克莱默夫妇》。
这部电影的情节紧凑,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使我对生活的某些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与读者分享我对电影的观后感和一些思考。
影片以克莱默夫妇的家庭生活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小镇上的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支持和照顾。
故事情节平凡而真实,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如此,影片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首先,电影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是多么的重要。
在电影中,克莱默夫妇在遇到困境时,总能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
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有时候我也会因为一些琐事感到困惑和不安。
然而,当我勇敢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时,我发现周围的人其实并不会拒绝我,而是会诚实地给予他们的建议和关怀。
这让我明白,面对困难时,与人沟通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倾听他人的声音,他们也会愿意接纳和回应我们。
互助、理解和宽容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时常提醒自己的品质。
其次,电影中描绘的小镇生活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在克莱默夫妇身边的人们像是一家人一样,共同分享着喜怒哀乐。
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他们在喜庆的时刻相互庆祝,在困难的时候携手面对。
这种深厚的亲情关系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在我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正是因为有了亲情和友情的支持和陪伴,我们才能在艰难时刻保持乐观,度过生活的坎坷。
这让我意识到,家庭和友谊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时刻珍惜和维护与他人的感情。
最后,电影给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是否珍惜和把握好我们的人生。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克莱默夫妇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也曾经遇到过困难和失败,甚至一度迷失自我。
然而,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相互支持,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克莱默夫妇》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反思

《克莱默夫妇》对⼥性⾃我价值的反思《克莱默夫妇》作为⼀部反映社会伦理的电影,淋漓尽致地将单亲家庭以及传统伦理道德刻画得深刻⽽细微。
该部电影全⾯透视了传统世俗视野下的⼥性⾓⾊与地位,将⼥性囿于相夫教⼦、安分守⼰、与世⽆争的贤妻良母、应该⽢⼼失掉⾃⼰的个性、成为男权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这样的框架中。
通过对主⼈公乔安娜不满社会伦理现状、极⼒颠覆⼥性现有地位、重新回归⾃我的建构,全⾯反映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以乔安娜为代表的⼥性颠覆刻板、回归⾃我的艰⾟历程,揭⽰了乔安娜现象对现代⼥性的⾃我价值。
电影《克莱默夫妇》刻画了⼀场令⼈震惊、令⼈反思的家庭悲剧,描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传统婚姻观对具有较强独⽴意识⼥性的束缚,也正是这种世俗的婚姻使得乔安娜向往美好的⽣活终结和痛苦的开始。
该部电影全⾯透视了传统世俗视野下的⼥性⾓⾊与地位,将⼥性囿于相夫教⼦、安分守⼰、与世⽆争的贤妻良母、应该⽢⼼失掉⾃⼰的个性、成为男权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这样的框架中。
然⽽乔安娜作为敢于向世俗挑战的⼥性形象,为了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肯定、为了⾃⼰的理想与思想敢于通过⾃⼰的努⼒和奋⽃⽽换来⼈⽣悲剧。
影⽚表⾯上看是⼀部普通的家庭剧,之所以还能获得强烈的反响、震撼⼈⼼,是因为该部影⽚的题材和主题从⼀个普通的家庭悲剧出发触动的是整个社会的现实,有着发⼈深省的强烈影视效果。
影⽚中塑造的⼀个普通家庭在精神层⾯上巨⼤变化有着⾮常普遍的现实意义,让每个⼈都会联想到家庭⽣活中所⾯临的误解、⽆助。
电影中⼥主⼈公的⼼灵创伤依然为现代⼈所体验,具有强烈的现代现实意义,是⼀部跨越国界、感动世⼈的经典之作。
本⽂通过《克莱默夫妇》中对⼥性⾃我价值反思的⾓度对男权主义思想下⼥性刻板形象、对夫妻⼼理刻画去透视⼥性⾃我价值、对乔安娜颠覆传统思想下的⼥性形象、对⼥性⾃我价值的反思与启⽰进⾏了详细的分析。
⼀对男权主义思想下⼥性刻板形象的分析影⽚中刻画的主⼈公乔安娜作为美国名校毕业的⾼材⽣,天⽣具有聪慧伶俐的资质,并拥有较强独⽴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莱默夫妇》观后感
在婚姻社会学的第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克莱默夫妇》,这是一部有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影片。
它反映了美国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家庭婚姻问题。
在电影《克莱默夫妇》中,丈夫泰德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职员,事业正处在鼎盛期的他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妻儿。
妻子乔安娜在对待儿子比利与丈夫泰德的感情中,自己总是扮演着情感的付出与奉献的角色,而在生活中得不到任何事情作为自己建立信心的目标与追求。
在试图与丈夫建立对话并进行内心的交流时,泰德以工作的压力以及对现实的生活态度给予拒绝,导致了乔安娜在精神层面上的情感压抑与失落,正是在自己不愉快的人生经历中,她做出尝试,并试图回归于正常的人生体验状态,乔安娜出走的真实意味并不是逃避,也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一种解脱。
是出于对生活信念的重新建构和自我的积极肯定。
泰德没有真正关心过妻子的思想变化,他不敢相信这种事居然会发生在自己家里。
乔安娜的出走使他震惊、气愤。
他认为这是胡闹,是“逃兵”。
他根本不打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妻子为什么要离开这个争执不多的家。
妻子走后泰德把儿子比利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相依为命的父子俩冲突不断,泰德开始努力做个好父亲。
影片中对泰德生活状况的关注并不是呈现一种悲观状态的,相反,在他重新认知自己家庭角色的身份后,他认识到情感需要沟通与交流,于是他与比利建立起了更为积极乐观的情感信任。
他开始关注比利的思想,并试图让儿子的各种愿望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与满足,他开始像一个母亲一样给比利耐心的讲故事,也会在他熟睡时给他盖上滑落一旁的被子,为了比利,他甚至有时上班迟到。
他的细心与父爱很好的填补了比利在母亲出走后内心的亏空,他加倍的补偿也试图让比利摆脱记忆的阴影,父子俩越来越亲密。
泰德在父子感情逐步深化的努力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代价。
乔安娜离家出走后,泰德以更加坚定的方式守护在比利身边,也把这种父爱当作继续生活的希望与动力。
18个月过去了,乔安娜已是收入丰厚的设计师,她约泰德见面离婚,决定通过法律获得比利的抚养权。
内心的矛盾过程使乔安娜赢下了儿子的抚养权,却陷入了良知与情感的痛苦反思中。
在影片的结尾,她的母爱本色又回归到儿子的内心感受中进行解脱,是对现有家庭关系的维系所作的最好注解。
乔安娜告诉丈夫不再要求获得比利的监护权。
泰德父子最终不必分离。
该片演绎了泰德与乔安娜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是情感交流的缺失而导致的。
而这种精神困惑也具有独立性与渗透性。
影片的意义就在于,导演对男女两性的关系如何调整、如何实现以及妇女应如何保卫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追求生活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