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详细总结版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详细总结版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本章主要是四大心理现象,可能出小题。

)1. 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心理活动分类: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3. 个体心理分类:心理动力(主要包含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判断)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4. (心理学)唯理论: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

他最早用反射的概念。

相信天赋观念。

5. (心理学)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

主张白板说。

反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冯特,代表人物是铁欣纳研究方法是内省的方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是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

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的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是斯金纳,采用客观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6和7是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采用整体分析法。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质量。

(3)有助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一节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最初来源于桑代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A正迁移(又叫前摄易化或倒摄易化):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B负迁移(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学习难度差异分:垂直迁移(不同)、水平迁移(举一反三)。

三、学习迁移的简单测量(格里思)P212四、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1.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2.共同要素论:桑代克从实验归纳出共同要素说以解释正迁移作用的原因,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

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大致成正比列。

其所指的共同要素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相同,也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习惯、态度、情绪方法相同,它们都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

3.概括化理论:爱德1908年提出解释学习迁移的类比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理论强调原则的类推和应用。

4.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另一要素,他们认为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六、学习迁移的促进1.合理的安排课程和组织教材:A首先应突出重点;B其次应浅近文字或符号强调教材或方法的要点;C最后尽量将内容和要求相似的教学单元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排列。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3.课内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A帮助学生克服功能固着现象,即误认某些事物仅有若干有限用途。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要点(最新)(考核知识点)教学目标总目标:通过教学,使青年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确立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具体目标:1、能正确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准确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教学设计与测评的基本原理。

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解释、说明和辨析。

4、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搞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和分析依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一、心理学与高等教育1、心理学概论(第一章)(1)心理学的概念;(2)个体心理的四个方面;(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4)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2、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章)(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与具体方法;(4)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第三章)(1)教师的社会角色及作用,职业角色的形成;(2)教学反思的涵义、过程、成分、方法;(3)教师威信(形成、维护和提高)与师爱。

二、高校学习心理1、学习心理概论(第四章)(1)狭义学习的概念,学习的一般分类,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第五章)(1)学习动机的涵义、基本结构、种类,成就动机及应用,归因理论;(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3、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六章)(1)学习迁移的定义、分类、作用,学习迁移的的理论观点;(2)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学习迁移及促进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学习迁移及促进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二)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说,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在其形成的认知结构方面,是一种上位结构;有些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属于下位结构。

纵向迁移也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个体通过学习所要形成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网络化的结构,要解决其上下左右的沟通与联系,必须通过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才能实现。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仅供教师指导学员复习考试使用,请勿外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 科学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2. 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掌握完整教学活动应当包含的过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 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 理解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

2. 了解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3. 全面、正确理解教师的能力素质。

4. 了解教师威信的含义。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1. 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2. 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类。

3. 掌握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4. 了解联结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5. 结合所教学科,运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1. 了解学习动机的涵义。

2. 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3. 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 全面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5. 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 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分类。

2. 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1. 理解教材直观的含义及类型。

2. 在教学中,有效组织教材直观以提高知识感知的效果。

3. 了解变式的含义。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1. 了解记忆的含义。

2. 理解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3. 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实际的效果。

4. 理解知识遗忘及其过程、特点。

5. 了解遗忘的原因,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原则。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1. 理解知识的含义,知识的分类。

2. 理解认知策略的实质、了解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含义。

3. 正确理解学习策略的性质。

4.能结合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与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掌握几种认知策略。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 了解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2. 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3. 明确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06第六章学习迁移(教育心理学——模块二学习与学习心理)

06第六章学习迁移(教育心理学——模块二学习与学习心理)

第六章学习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如数学学习中的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影响物理学习中的审题;儿童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里表现出来。

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如词汇知识的学习将促进阅读技能的形成,而阅读技能的掌握也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的词汇。

可以说,在智育和德育领域存在着广泛的迁移现象。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很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平面几何的学习促进立体几何的学习,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

正迁移表现在个体对于新学习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如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子很难骑好三轮车;学习英文字母发音后对汉语拼音的影响。

负迁移经常表现在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某种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学习效率低下。

零迁移指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中性迁移。

许多经验间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个体未能意识到经验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主动地进行迁移,使某些经验处于惰性状态,表现为零迁移。

(二)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直角、钝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 学习迁移

第六章 学习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 迁移和纵向迁移。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 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的相似而又 不同的后续学习发生的迁移。例如,阅读报 纸时看到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就属于 横向迁移。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方程式后有 效地利用这一公式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的加 速度,也属于横向迁移。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 代表人物:沃尔夫(德) ◆ 主要观点: 1. 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
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 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
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
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概括说的教学意义
◆ 概括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关 系。 ◆ 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会使教学效 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
◆ 教学中应该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
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四、格式塔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 柯勒 观点
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 起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 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 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 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测1.判断13个长方形面积 (成绩提高)
测2. 判断27各种图形面积 (在前测中出现过)(成 绩持平)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
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三、概括说
◆ 代表人物
贾德 ◆ 主要观点 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 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 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习迁移

教案(第19-20次课4学时)一、授课题目:第六章学习迁移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迁移的含义、分类2.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3.了解迁移的理论4.掌握如何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促进幼儿发生学习迁移的方法难点:迁移的理论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辅助手段: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学会了英文,再学习西班牙语,就会受到英语学习的影响,这就是迁移。

二、学习迁移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并不一定都是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迁移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现象。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负迁移通常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

【讨论】学生针对正迁移、负迁移的特点,举例子。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可以是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也可以反过来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影响。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讨论】学生针对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的特点,举例子。

3.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根据迁移的范围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和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和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相对而言,非特殊迁移产生的内在原因不像特殊迁移那么直接明了,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

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P129)

2.共同要素说 – 人物 桑代克、吴伟士 – 观点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 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 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桑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
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9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P130)
18

6
三、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实践意义 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迁移而教学”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理论意义 了解学习规律 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7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P129)

1. 形式训练说 – 人物 沃尔夫(德) – 观点 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 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 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 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 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 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 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
12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

实验:纸下觅食 被试:小鸡、黑猩猩、幼儿 程序:两张纸,浅灰与深灰,后者其下有食 物。被试学会深灰下觅食。用更深灰的纸代 替浅灰。看被试到何种纸张去觅食。 结果:更灰
结论:被试的选择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
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所规定的。
13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P132-133)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人物 奥苏贝尔 – 观点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 产生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在 顺向迁移中,迁移是通过认知结构这一中介 变量起作用的,认知结构是通过累积获得的、 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 识体系。
14
奥苏伯尔: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17
补充: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 –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 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 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 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 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
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
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 特殊情境中去。
11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P131)

4. 关系转换理论 – 人物 柯勒 – 观点 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 概括而引起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 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 “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 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 产生学习迁移。
①可利用性: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供利用 ②可辨别性:学习任务与原有观念的可以辨别的程度
③巩固性: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巩固性和清晰性
15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132)

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认知技能与策略 定势的作用
16
六、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P137)
3
一、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P126)

内涵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 影响。 理解 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 前。

4
二、迁移的种类

从结果上看:正迁移vs.负迁移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从产生的情景看:横向迁移vs.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 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 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陈洪震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Email:chhzhen@ Tel: 地址: 石家庄南二环东路20号 050024
1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第三节 为迁移而教
2
【教学目标】

理解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泛化说、关系 转换说、认知结构说等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掌握促进学习迁 移的教学策略。

5
二、迁移的种类

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 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 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 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

3.经验泛化说 – 人物 贾德 – 观点 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 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 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 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 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
10
四、学习迁移的理论

实验:水下打靶 被试:小学生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 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而至于水 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