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叙事艺术研究
桃花扇底见南朝——浅谈《桃花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6 21.
文 化 艺 术
在 功能对等理论 下看 中国文学名著作 品名的直译 与意译
臧 乐
长春 1 3 0 0 1 2 ) ( 吉林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俄语 语 言文 学专 业研 究生 院 ,吉 林
摘 要 :本 文从奈 达 的 “ 功 能对 等” 理论 入 手 ,对汉 俄 文学 名著 中一些 知名 度较 高的作 品名 进 行 简要分 析 , 总结 出二 者特基础 论 述 中 国文学名 著 作 品名 的俄译 方法 。 关键词:功能对等;文学名著作品名;直译 ;意译
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 业,在反对 阉党余孽 的斗争 中,表现 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 重的时候 ,他却沉醉 在歌楼酒馆之中 ,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 ,不可能担 当起挽 救南 明危亡 的历史任务。 “ 暗思想,那 些莺颠燕狂 ,关甚兴亡 。”作 者在侯方域第一 出上场时唱的 ( 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 。后来又写他 沉迷声色 ,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后更通过 张道 士的当头棒喝 , “ 你看 国在那里 ,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 里,偏是这点花月情 根 ,割他不断么? ”; “ 白骨青灰长艾萧 ,桃花扇底送南朝 ;不 因重 做兴亡梦 ,儿女浓情何处消。 ” (《 入道》出下场诗 )作者正是 以兴
荆人,名 自香。”表 现出李香君坚贞 的品格 。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 只
是有比较清 醒的政 治头脑 ,那么从却奁开始她 已经被卷入了南明王朝 政治斗争的漩 涡中,而且成 为风 口浪尖上 的人物 。尖锐的政 治斗争锻 炼 了她 ,促使她 的性格进 一步发展 。她坚决拒 绝再嫁 ,不论威逼 利 诱 ,都毫不 动摇 ,并公开声 称 “ 奴 是薄福人 ,不愿入朱 门 ”,终 至 “ 碎首淋漓 不肯辱于权奸 ”。在 明争暗斗 中她进一步认识了马、阮统 治集团的狰狞面 目和丑恶本 质,以及他们给 国家和 民族带来的深重灾 难。在 《 骂筵》一出里,李香君 冒着生命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 “ 堂堂列公 ,半边南朝,望 你峥蝾 。出身希贵宠 ,创业选声容 ,后庭 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 雪海冰 山,苦 陪觞咏 。” ( ( 五供 养) ); “ 东林伯仲,俺 青楼 皆知敬重 。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 家种 。冰肌雪肠原 自同,铁心石腥何愁冻 。吐不尽鹃血满胸 ,吐不尽 鹃血满胸 。” (( 玉交枝)),突显了她性格 中光辉 的一面 。这些描 绘使李香君成为我 国戏 曲舞台上最耀眼的妇女形象之一。 作品还 写到了以侯方域为代表 的清流文人们在政局多变之秋的生 存状态 。李香君的红尘知 己侯方域,他风流倜傥 ,是著名的复社文人
明代杂剧《桃花扇》的艺术魅力

明代杂剧《桃花扇》的艺术魅力引言《桃花扇》是明代早期著名文人唐寅创作的一部优秀杂剧,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该剧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论家的认可。
本文将详细介绍《桃花扇》这部杂剧所具备的艺术魅力。
1. 剧情丰富多样《桃花扇》以明朝兴起时期杨廷和与阮大铖之间斗争为主线,通过众多次要角色的展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中既有贵族官僚、江湖侠士,也有民众百姓,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多元化的社会画面。
2. 文学亮点凸显《桃花扇》注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音律节奏,使剧本别具一格。
唐寅通过对话、咏唱、和声等方式,展示了他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造诣。
此外,大量使用典故、时文,并穿插诗词等元素,凸显了杂剧的文学魅力。
3.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桃花扇》以杨廷和与阮大铖为主角,两个人物性格迥异,在斗智斗勇之中展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毅力。
除此之外,其他配角如宫女清音、落地灯等也塑造得比较鲜活丰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舞台表演高超《桃花扇》在舞台表演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剧中巧妙运用布景、映像等手法进行场景转换,并融入大量的舞蹈、武打等元素,增添了戏剧性和视觉感受。
5. 思想内涵深刻《桃花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内涵。
剧中关于忠诚、义气、人性善恶等主题的探讨,使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
结论明代杂剧《桃花扇》以其丰富多样的剧情、文学亮点凸显、角色形象丰满生动、舞台表演高超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出了其独特而魅力之处。
这部作品不仅仅在当时收获了巨大成功,也为后来的戏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桃花扇故事叙述法案例

桃花扇故事叙述法案例宋代文学名家刘义庆的《桃花扇》是一部以桃花坞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采用了独特的故事叙述法,以其精彩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以下通过对《桃花扇》中故事叙述法的案例分析,探讨其创作技巧。
案例一:细致入微的描写《桃花扇》中,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当曹云长在桃花坞与刘备会面时,刘备被曹云长的英俊外貌和气质所吸引。
小说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曹云长的高大形象和坚毅的眼神,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了刘备的内心的震撼。
这种描写方式既能够展示人物形象,又能够增强故事的情感力量,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案例二:巧妙的时间跳跃在《桃花扇》中,刘义庆运用了巧妙的时间跳跃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比如,小说在表现刘备和曹云长初次相遇之后,很快跳到了曹操围攻桃花坞的情节。
这种跳跃的手法既能够让读者产生预期和悬念,又能够让故事更加紧凑,避免了故事拖沓和重复。
案例三:多角度的叙述《桃花扇》中的故事叙述往往以多个角度进行,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揭示故事的发展。
例如,当曹操围攻桃花坞时,小说中交替出现了曹操、刘备和桃花坞民众等多个人物的感受和行动,使得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各方面的情感。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案例四:运用对比手法在《桃花扇》中,刘义庆巧妙地利用了对比手法,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和冲突感。
比如,小说中曹操和刘备两位重要人物性格迥异,一个残忍而狡诈,一个仁义而忠诚。
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加鲜明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桃花扇》中的故事叙述法体现出了刘义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巧妙的时间跳跃、多角度的叙述和运用对比手法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这种故事叙述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更深化了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为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空间。
论《桃花扇》的艺术结构和创作方法

摘要:清初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和传奇剧,作品主要通过对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故事的描写来展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作者孔尚任借助于侯方域和李香君二人之间的“离合之情”来深化了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其不仅彰显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体现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
本文主要从人物设计、行文线索和虚实结合三个方面来对《桃花扇》的艺术结构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桃花扇》艺术结构人物设计行文线索虚实结合艺术结构在戏曲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叙事性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
《桃花扇》独特的艺术结构和精彩激荡的故事情节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的好评与激赏,梁启超曾对该剧的艺术结构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该作品为“冠绝千古”之作。
《桃花扇》的总体构思是借助侯李二人的离合之情来写南明王朝的兴亡,并以此为结构线索来贯穿全剧。
在该部戏剧中,作者善于运用其严谨的构思来巧设埋伏,并通过杨龙有、苏昆生、柳敬亭等人来进行穿针引线,从而使全剧在整体结构上形成了独特的双重套式模式。
本文就人物的设计布局、全剧的行文线索以及虚实结合艺术三个方面来分析《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一、在人物设计布局方面1、注重人物描写的简洁性和侧面性在《桃花扇》这部戏剧作品中,作者孔尚任善于从侧面来描写和叙述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并且以“头绪忌繁”的叙述方法为读者创造出了众多简洁且富有活力的人们形象。
在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当中,最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物就是秦淮名妓李香君和伶人苏昆生、柳敬亭。
作者在作品中把处于社会底层的和伶人塑造成了具有高尚情结的人物,如李香君敢于与误国害民的权奸人物作斗争,并以死来捍卫尊严;柳敬亭等人则是任侠好义,使性情暴戾乖张的左良玉所折服,也使当时的文人墨客相形见绌。
作者正是借助于侧面的描写而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效地呈现了出来。
2、人物形象刻画的独特性戏剧《桃花扇》虽然为读者描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但这些不同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即便是相同类型的人物,其性格特征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桃花扇》的作品赏析

《桃花扇》的作品赏析关于《桃花扇》的作品赏析作品主题《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桃花扇》的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清代传奇,据孔尚任自己说,他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桃花扇》原为一剧名,桃花扇是剧中最主要的道具。
所谓桃花扇,就是指扇面上绘有桃花之扇,在这本书中也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
从抛赠扇坠开始,梳栊时初则赠扇,定情时题诗于扇,到侯方域被迫离开南部后,李香君万般思念之际,独自抚扇以自遣,李香君心许侯生从未动摇,杨友龙欲强使之嫁与田仰,李香君猛撞头部欲自尽,血溅于扇上,杨友龙又加以勾勒,并添加枝叶,画成桃花,此扇乃成一柄桃花扇。
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作为一个清朝诗人、戏曲作家,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京任官十年间,他写了《岸堂稿》、《长留集》(与刘廷玑合著)等诗文作品,时时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碌碌无成。
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一时间洛阳纸贵。
孔尚任的《桃花扇》共有《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纲领》六篇自序,在明清传奇作品的海洋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桃花扇》写的是南明弘光帝登基前后的事,写复社文人侯方域至秦淮河畔访名妓李香君,与之订交。
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企图东山再起,通过杨文骢赠梳栊费给侯方域,欲以此为突破口拉拢陈贞慧、吴应萁等复社核心人物,乃至代表清议之诸东林党的元老。
侯方域虽然略有察觉,竟接受了,李香君则大义凛然,坚决拒绝。
后来阮大铖追随奸佞迎立福王,骤登高位,乃对复社文人千方百计的陷害,侯方域为避祸离开南京。
李香君被逼嫁田仰,她宁死不从,撞得头破血流,后来杨文骢前来探望,将扇上血渍添加枝叶,画成一柄桃花扇。
苏昆生前往河防寻访侯方域,李香君以扇代书,托苏昆生带去,以表思念之情。
《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桃花扇》的艺术特⾊《桃花扇》的艺术特⾊(⽂学院汉语⾔⽂学0706班施碧冰学号:20070101611)[内容摘要]最近⼏年,《桃花扇》相关的研究论⽂及专著,主要从思想内容⽅⾯对其进⾏研究,较少专门谈到艺术特⾊。
本⽂选取戏剧线索的多重性、全知叙事代⾔⼈的安排、⾓⾊⽤墨的分配处理三个⽅⾯对其艺术特⾊进⾏批评性鉴赏。
[关键词]艺术特⾊,线索,⽼赞礼,⾓⾊⽤墨最近⼏年,《桃花扇》相关的研究论⽂及专著,主要从思想内容⽅⾯对其进⾏研究,较少专门谈到艺术特⾊,如专著《桃花扇底看南朝》和论⽂《⼀代红妆照汗青》等。
作为⼀部流芳百世的传奇,《桃花扇》在艺术处理⽅⾯有许多特⾊,有处理得巧妙也有处理得⽋佳的。
本⽂选取戏剧线索的多重性、全知叙事代⾔⼈的安排、⾓⾊⽤墨的分配处理三个⽅⾯对其艺术特⾊进⾏批评性鉴赏。
⼀、戏剧线索的多重性笔者认为《桃花扇》的线索有三条。
三条线索或交错,或平⾏进⾏,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如线串珠,⾃然地展开戏剧冲突。
孔尚任在《桃花扇⼩识》中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奇者,扇⾯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之⾎痕也;⾎痕者,守贞待字,碎⾸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桃花扇很特殊,在剧中充当穿针引线的作⽤。
“这把扇⼦,还在它上⾯没有桃花时、没有⾎迹之时,就在剧中起到了串联剧情的作⽤”[1],当它染上⾎迹绘成桃花扇后,更是串联剧情的线索。
桃花扇的遭遇与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成对应关系:送扇成亲——逼婚⾎染扇——寄扇寻侯——重逢赏扇——裂扇⼊道。
因此,桃花扇在⽂中作为⼀条显线的线索,同时它牵着另⼀条隐性的线索,即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孔尚任还“巧妙地把侯李爱情政治化,融进南明的兴亡⽃争”[2]。
⼀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辉映,共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但是还有⼀条线索更加明显,即叙事时间先后顺序。
孔尚书(即云亭⼭⼈)在《桃花扇凡例》中指出“全本四⼗出,其上本⾸试⼀出,末闰⼀出,下本⾸加⼀出,末续⼀出,⼜全体四⼗出之始终条理也。
《桃花扇》的艺术构思

* 第三讲《桃花扇》的艺术构思《桃花扇》作者: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
第一节“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主题:“兴亡之感”:通过南明小朝廷……,表达对明朝覆亡的哀痛、感叹和反思,……艺术构思:“借……写……”,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演南明时代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深沉的历史<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感慨</B>。
情节主线:“离合之情”: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一兴亡之感的真切、深刻。
作者力图真实地反映特定阶段的历史,力图深刻地探讨一代王朝的兴亡原因。
南明,1644.5-1645.5,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南京……弘光。
从当时形势看,南明本来可以大有作为: a.清兵正忙于巩固北方,无暇南顾。
b.符合当时汉族人们的民族情绪。
c.长江天险可恃,兵力尚足。
南明王朝仅仅存在了一年,原因何在?《桃花扇》所写时间是从1643.7-1645.7,作者艺术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昏王当朝权奸专政武讧于外文争于内昏王当朝? ? 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只是朕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25选优)一代中兴之主,行的总是亡国之政。
(31草檄)权奸专政马士英: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
捷足先登,拜相与封侯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归手。
…幸遇国家大变,正我辈得意之秋!(15迎驾)马士英:天子无为,从他闭目拱手;相公养体,尽咱吐气扬眉。
那朱紫半朝,只不过呼朋引党;这经纶满腹,也无非报怨施恩…他怎知立君在我,杀人何妨。
(21媚座)武讧于外史可法江北四镇(高黄二刘)左良玉“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
”(18争位)文争于内魏阉余党与复社文人势不两立阮大铖:“若是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我阮胡子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
论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论?桃花扇?的艺术构造。
作者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样一个总体构思下,必然在任务设计布局、情节构造、比照伏应、结局安排等方面,都要服从于这一总体构思。
1)在人物设计布局方面在?桃花扇纲领?中,分戏中人物为左、右、奇、偶、总五部。
这也是根据“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构思来分清人物之间的不同态度于主次关系,对人物布局进展合理安排。
左、右两部分别以正生侯方城、正旦李香君为主,组织了直接与他们有关的人物,作为陪衬、牵合、点缀、来表现剧中男女主角的离合之情。
奇、偶两部那么以效忠明朝的正面人物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等为中气,高杰等为余气,昏淫的弘光帝,权奸马士英、阮大铖等为戾气,卖国求荣的田雄、刘良佐、刘泽清等为煞气,表现了他们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不同态度,并以此来反映南朝一代的兴亡。
全剧人物众多,但缺一不可,连副末老赞礼,狗尾徐清君等,都不上戏外闲人,在剧中各有其作用。
作者在描写一个人物时,都是始终将他们与南明的兴亡联络在一起。
由此,作者在人物设计布局是,遵循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一总体构思。
2)情节构造?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始终严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式,把侯、李离合之情,作为传奇的中心线索,来展开南明一代兴亡的场景。
全局通过侯、李二人以诗扇定情的结合,他们与阮大铖的冲突,反映了明末社会士大夫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和派系斗争的混乱场面。
从侯方城被迫流亡江北,参谋军事,到由离而合,单国破家亡,桃花扇被撕破,终归于花月缘断,而双双出家人道。
由此可见,南明王朝政治风云的变化,给侯、李二人的命运带来的影响。
所以,侯、李两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南明王朝的过程,深化的提醒了南明王朝必然覆灭的命运。
正如老赞礼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3)结局安排以往的一般传奇都是以生旦在经过悲欢离合之后,而最终团聚作为结局。
但在?桃花扇?中却不落俗套,生旦经过悲欢离合之后,而是双双出家入道。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作者在传奇中一个创造性的打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扇》的叙事艺术研究
作者:王丹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期
摘要:《桃花扇》作为我国古代戏曲代表作之一,在叙事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首先是重史的观念体现,其次是对老赞礼这个人物的设置。
本文从这讨论了《桃花扇》的叙事艺术特征。
关键词:《桃花扇》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68-01
《桃花扇》是我国古代传奇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桃花扇为叙事线索,将深沉的史事贯穿始终,打破才子佳人剧以情为主、即使有史也占据边缘位置的惯例,赋予儿女情事以历史的厚重感。
这使得该剧在叙事上它兼有才子佳人剧与历史剧的特点。
《桃花扇》的叙事艺术也是历来为人称道的方面,它到底“美”在哪里呢?
首先,真实感与虚构的有序结合。
《桃花扇》以弘光小王朝的短暂历史为侯、李二人爱情的背景,剧作者孔尚任似乎特别在意该剧的历史真实性,于每一出戏之前标注日期,这在以往戏曲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
但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做对比之后又会发现,这些日期与历史并不完全吻合。
如第三出中四镇互哄迄高杰移防分明是甲申年八、九月到十一、十二月的事,“标目”下却注为“五月”、“六月”,并在台词中佯装不知道清军将渡河南下。
可以说,从第十四出《阻好》之后,所标注的日期,甚至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属基本与史料记载不符,如关于侯方域,历史上较多的说法是他参加了清初的科考,还谋得一个官位云云。
如此后续故事真相如何不是此处讨论的重点,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唐涅先生《与历史主义》一文。
其次,老赞礼双重身份的设置。
该剧的老赞礼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被赋予了剧中人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戏内承担着副末的功能,戏外则可以对故事和对那段历史抒发感慨,《余韵》一出中的“问苍天”曲就是绝好的例证。
真真假假的人物与故事情节相互作用,使《桃花扇》的叙事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张扬。
孔尚任有意在叙事艺术方面进行创新,与明中后期以降文人叙事兴趣的增长有关。
明初,清曲创作占据绝对优势,而清曲与传统诗、词的抒情方式藕断丝连。
而戏曲由于与话本小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更注重通俗和大众化,相对于清曲而言,戏曲的叙述方式显然更能发挥文人曲家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叙述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是抒情性与叙述性兼备的艺术种类。
因此,用传统清曲的叙事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戏曲创作,也不利于戏曲的发展。
关于这一点,万历年间周之标在其编选的《吴颤萃雅》卷首《题辞二》有这样一番描述:
时曲者,无是事,有是情,而词人曲摩之者也;戏曲者,有是情,曲有是事,而词人曲肖之者也。
有是情,则不论生旦净丑,须各按情,情到而一折尽其情矣;有是事。
则不论悲欢离合,须各按事,事合而一折便了事矣。
可见明中后期曲家对戏曲认识之深刻。
这必然影响到文人创作中的叙事艺术,“时至明中后期,叙事兴趣的增长已成时代潮流,与抒情趣味一争高下,并强有力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传统格局”。
平民文化的皴染业对文人叙事兴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文人创作向着更加充满平民原生气息和更符合大众口味的方向迈进,为文人曲家创作打开方便之门。
孔尚任自诩为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剧作家,但《桃花扇》毕竟不同于历史书,剧中有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它是有一定寄托的,这一点是通过“老赞礼”这个角色来实现的。
“老赞礼”与《长生殿》中的李龟年从论事和论史职能来看,可以说是作者借其口传己声。
真实与虚构并存现象可以说是文学作品创作中比较常见的,所不同的是以忠于历史真实的剧作家自居的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以标注日期等极力表明自己忠于史的做法比起之前任何剧作家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有一定创作背景的。
明万历、天启年间的茅瑛批评戏曲创作“合于世者必信于世”的主张,认为“凡意之所可至,必事之所已至也。
”。
王骥德也要求戏曲创作应事出有据而“损益缘饰为之”,认为“剧戏之道,出于贵时,而用之贵虚。
”。
明中后期曲家对传奇实录性与虚构性的认识,一方面体现了对“诗言志”传统的继续,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充分肯定。
这种以情为体、以事为用的创作方式遂成为后世曲家说认可和遵循的创作方式。
《桃花扇》中《孤吟》一出道:“世事会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正是作者孔尚任创作态度的体现。
也正因为在实录和虚构之间游刃有余,孔尚任把自己定型为“司马迁”与“东方朔”的结合,而他自诩为忠于史实的剧作家云云,大概是他掩人耳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