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副标题:探寻该考点解题思维所在,找寻更好的解题途径,明确解题应当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关键词:解题思维,途径,问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一、解题思维:(一)、抓住重要语句。

文章或语段中的重要语句是我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比较明确的一类文章,文中的重要语句,就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依据。

比如,议论文中的起始句、终结句、论点句,散文中的卒章显至句、议论抒情句。

(二)、着眼标志词语。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在文章或语段中分散显现,有的是散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应当作综合的归纳分析。

文章或语段中的一些标志词,如“认为”、“以为”、“感到”等之类的词语,往往是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也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归纳起来便于梳理,便于把握。

(三)、注意提示语、附加语。

提示语、附加语往往为解答问题指明方向,使我们明确答题的重心、范围。

提示语主要指文段以及试题出现的提示性语言,附加语包括注解、题解、时间、背景等,它往往对分析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启迪性。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解读。

要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寻找作者的思路,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观点态度强加在作者之上。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策略与方法一、命题规律:(1)选项设置的方法是“变”(变换原文说法)、“压”(压缩原文内容)、“调”(调整原文顺序或结构)、“推”(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推理)。

(2)“题点”(错误设置)指向明确,决不含糊。

“题点”设置方法如下:从词语角度设题点(如指代错解、词意错解、词语偷换、词语增删等);从时间、地点、对象角度设题点(变换时间、地点错位、偷换概念);从语句的角度设题(曲解文意、语意杂糅等);从逻辑角度设题(变换因果、以偏概全、绝对化、不合常识常理等)。

(3)三道题的逻辑顺序非常明确。

第一题是判断表述是否与原文相同,重点要在细节上对比;第二题是判断理解和分析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要从内容上分析;第三题是判断根据原文内容所做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重点要从逻辑上进行分析。

思维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二、答题总原则——“速读文本,精读选项”读文本的目的有二:为阅读选项提供知识背景,能够迅速找到选项所对应的阅读区间。

因此,不必用精读的方式花费太多时间。

速读时,只需抓住关键,理清思路,明确论述对象,抓住主要观点,能大致复述文章内容和思路即可。

对选项的阅读,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必须采用精读的方式。

精读选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结构分析——读出对象,读出层次,读出内容重点(2)内容分析——读出选项核心内容,读出相关限定(3)特征分析——有无敏感词值得注意(4)逻辑分析——是否符合逻辑(5)事理分析——是否符合常识常理三、答题程序与技巧(1)常识常理推断。

如果选项违背常识常理,便可断定其错误。

(2)敏感词推断。

注意选项中的敏感词,出现这些词语,极可能有错误。

常见敏感词如下:表数量或范围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凡、全、都、所有、部分、一切、一些、有些、几乎、左右、只、仅等。

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十分、非常、稍微、很、极其、最、一般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时态的词: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正、了等表可能与必然的词:可能、大概、大约、也许、一定、肯定、必、必然、估计、未必等表条件关系的词:只有、只要、无论等表因果的词:因为、所以、之所以、由于等指代词:这、那、其等(3)逻辑推断,有些选项本身在逻辑上就存在错误,如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

高三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方法

高三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方法

高三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方法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消失。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高三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1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讨论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讨论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亮,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亮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楚。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敏捷,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精选5篇)

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精选5篇)

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精选5篇)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精选篇1一看题抓关键二精准锁定原文三仔细比对四准确判断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精选篇21.偷换概念:将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概念的修饰语位置发生调换—范围/对象2.张冠李戴:转换文意弄错对象--(比如文中是张三生病了,答案是李四生病了)3.无中生有:本没有的东西捏造出来—曲解文意(比如A比B重要一类的)4.因果错误:逻辑问题(局间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5.以偏概全:程度范围:全/都/一定/非常/可能/也许/绝对(推断词)时间词语:已经/将要指代词语:之/此/其/这/那(指代有误) 否定词语:没有/没/无/拒绝/妨碍6.混淆是非: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7.混淆时间:已然未然—混淆时态8.混淆条件概括文本关键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意义,必要性,类型,手段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精选篇31论点:(中心点+分论点)2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3论证:(过程)--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精选篇4(一)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类*的基本模式是:*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分析讨论,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这类*的基本模式是:在*开始,作者列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用所掌握的论据对此观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立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驳论型: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这类*的基本模式是:在*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

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如果作者持赞成态度,就直接对它加以论证;如果持反对态度的话,则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论据证明。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题型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先粗略阅读全文:初次阅读时,不必深入细节,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从
而获取整体的理解。

2. 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导语:往往文章的标题和导语能给出一些重要线索和主题,帮助
理解文章的意图和论述方向。

3. 关注关键词和引号:通过关键词和引号可以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论述依据,有助于把
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4. 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推敲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论述意
图和主旨。

5. 理清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论述类文本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逻辑关系和结构框架,
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理清论证思路和论述脉络。

6. 分析论证方法和手法:作者常常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比喻、引用权威、对比等,考生需要注意分析这些方法和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7. 注意细节和细致揣摩:细节可能包含着作者的深意和意图,需要考生通过细致揣摩,把握文章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8. 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有时候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和理解,考生需要善于把握上下文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9.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多做真题和模拟题,可以熟悉解题思路和模式,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

以上是针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

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

选项:(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T1—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原文:①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分析:选项中的时间界定与原文表述是一致的,不存在出入;“最能彰显”与原文表述出入较大,属于“无中生有”,因此,该选项错误。

2.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

选项: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原文: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法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高中语文新高考阅读题答题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新高考阅读题答题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新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指导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论述文本选择题①先看题目明确选择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②仔细看选项,画出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关联词、陈述主体、受体等)③仔细和原文对比④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H观点与论据不搭,论证结构判断错误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注意第4题以下常见题类型:1)某材料有怎样的论证特点?答题角度:①明确中心论点②简要概括材料主要内容③论证方法④论证结构⑤论证语言特点2)某材料的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思路?答题角度:①概括每段段落大意②合并同类项3)某材料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题角度:①点出论证方法②结合具体分析③指出效果2.论证方法汇总(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1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2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1 思路: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其次要画出要点以便提高做题效率,最后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2 规范解答:点题.分条(很重要,防止遗漏关键点,提高老师对你的印象分。

).升华(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家庭到社会等等。

)3 举例解答:连自己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08江苏卷)理解:1.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

2.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

3.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3点全部由斜体得出)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4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方法1 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
作者:徐岩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9期
徐岩
纵观近10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第1道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被学生誉为“最迷惘的试题”,原因有三,首先,文章枯燥无趣且深奥难懂;其次,题目繁琐细致且杀机四伏;再次,做题时
惴惴不安且患得患失。

因为他一般会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是最近发生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理论性强,个别词语专业程度高,相对生僻难懂,从而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基本都属于学生平时绝
不阅读的文章范畴。

又加之它是整个高考过程中的第一科的第1道题,对于人生中的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
的考试的同学们来说,此时内心充满了新鲜和紧张的情绪,在这样的氛围包裹之下,阅读这样
一篇自己从未接触过领域中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文章,考生们自然是越读越迷茫,越找越耗时。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考场中独具慧眼快速抓分呢?总结这十几年来论述类阅读理解题的复习备
考经验,笔者归纳出论述类阅读理解备考过程中的可视化转换和训练方式。

一、可视化解题思路概述
所谓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
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领域,成为研究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决策分
析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技术。

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以图形图像的可视化技术
为依托的。

当然,在考场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拿出计算机来做数据建模。

笔者所说的阅读理解中的可视化转换,是利用计算机数据转换的原理,把繁琐细碎的文字信息
转换成直观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

论述类阅读理解文章的难度首先体现在论证分析的条理性和思辨性上,而借助思维导
图或者概念图,可以帮助初学的备考考生把这个复杂的论证过程可视化。

同时,在制作上述可
视化图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结构、论证关系,甚至长难句内部的关联关系、逻辑关系都
会得到一个认知的培养和能力的强化。

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的制作,在帮助考生解
读文章的同时,也能培养起考生的解读能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先要对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这两种可视化工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思维导图(Mind Map)是1970年有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学习工具。

它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一般以树状图的形式呈现,适用于知识脉络复杂且带有发散
性思维的文本分析。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设计出的一种可视化学习工具。

它适用于跨层级、复合型、概
念多且关系复杂的文本分析。

接下去我们以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卷中三份论述类阅读理解文章为例,分别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对他们进行分析。

二、以2019年全国卷高考论述类为例,演绎可视化解题操作步骤
三、可视化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思维导图模式,更偏重于阐释文章内在脉络的发展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推演,比较适合于使用在层级式论证模式中;概念图模式,更偏重于阐释概念的完整性和各个概念之间复杂的层级性关系,比较适合于使用在总分论证模式中。

在实战训练中,这两种模式都只是思维工具而已,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区别。

需要备考考生根据个人思维习惯和文本特质决定使用那种模式进行训练。

在无论使用哪一种模式,都将有利于你建立对文章思路和作者论证方向的把握,能够帮助你更进一步的精准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在绘制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还能强化必考考生对于文章脉络和思维方式的认知和理解,在训练过程中,建立起自己进行论述类阅读理解的注意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徐岩,福建省龙岩一中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