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训指导书(54课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实验指导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室规则实验一一、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和保护法(操作)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观察(示教)三、细菌涂片和革兰染色法(示教)实验二一、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和培养基种类介绍(示教)二、细菌接种法三、细菌的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的观察(示教)实验三一、空气、咽喉部细菌的检查(操作)二、常用消毒灭菌器和滤菌器(示教)三、紫外线杀菌试验(示教)四、皮肤消毒试验(操作)五、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示教)实验四一、免疫细胞二、豚鼠过敏反应(示教或观看录像)三、抗原抗体反应四、常用生物制品(示教)实验五一、化脓性球菌二、肠道杆菌及其他细菌实验六一、病毒包涵体的观察(示教)二、乙肝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观察(示教)三、螺旋体、立克次体形态观察(示教)四、真菌形态和培养物观察(示教)实验七一、蠕虫成虫、虫卵及幼虫形态观察(示教)二、中间宿主标本观察(示教)三、粪便中寄生虫检查实验八医学原虫形态观察(示教)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实验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验目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实验是本课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有关的基础操作技能和无菌技术,建立无菌观念;通过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室规则(一)进入实验室要穿工作服,离开室前脱下并折放好,工作服要经常清洗,保持洁净。
(二)非实验室必备的物品不准带入实验室。
带进实验室的必要教材和文具,要远离操作部位。
(三)实验室内绝对禁止饮食、吸烟或舔铅笔等。
(四)实验室内保持肃静,禁止谈笑和高声说话,以利集中精神完成实验操作。
(五)凡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带菌材料、动物、器具等,均按要求处理,不得随便乱放或用水冲洗。
实验室内的任何物品不得携出室外。
(六)实验中一旦发生意外,如划破皮肤,细菌污染实验台、地面、手或衣物时,应该及时报告老师,按有关程序妥善处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类型及免疫调节。
(3) 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 能够识别常见病原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
(2) 能够运用免疫学原理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原生物检测与免疫学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研究的兴趣。
(2) 增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
(3) 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病原生物概述(1) 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2) 病原生物的分类(3) 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2. 第二章:细菌(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 细菌的繁殖与生长(3)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3. 第三章:病毒(1) 病毒的基本概念(2) 病毒的结构与分类(3)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4. 第四章:真菌(1) 真菌的基本概念(2)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3) 真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5. 第五章:免疫学基础(1)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2) 免疫类型与免疫调节(3) 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实验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病原生物检测与免疫学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与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实验器材:显微镜、实验试剂、实验动物等。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1.前言1.1课程性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以及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和免疫学基础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该专业所必需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生物化学、人体形态,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人体机能、药物应用、传染病护理、护理学基础等。
1.2设计思路按照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安排54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
教学内容上,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环节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BL)等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环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后续基础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的能力;学会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灭菌方法,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集送检等护理工作中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和分析结果、撰写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环保意识,在实验中注重减少试剂用量,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严格控制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能说出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常用名词、术语;能说出目前常见的病原生物的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原则;能说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及基本应答机制,并初步学会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基本实践技能;学会追踪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学分:开课单位: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内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内容绪论教学重点难点:1、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
2、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3、免疫的概念及功能表现。
教学内容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2、掌握寄生虫、人体寄生虫的概念及分类。
3、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4、熟悉微生物的共同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5、了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解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病原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周期。
1.3 免疫学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免疫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细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2.3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细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病毒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3.3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病毒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真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4.3 真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真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真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描述寄生虫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感染阶段。
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介绍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寄生虫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5.3 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六章:免疫学基本原理6.1 免疫反应的类型介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基本概念。
解释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差异和相互作用。
6.2 抗原和抗体描述抗原的定义和特性。
解释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抗体产生的机制。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2024新版

感染)及其机制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03
简要介绍病毒的分类原则、命名方法及常见类群
其他微生物简介
01
02
03
真菌学基础
简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 构、生理特性及与人类的 关系
寄生虫学基础
概述寄生虫的生活史、传 播方式、致病机制及防治 原则
其他原核生物简介
简要介绍放线菌、立克次 体、支原体等原核生物的 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细菌的生理与代谢
阐述细菌的营养类型、生长繁殖条件、代谢产物及其 意义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简要介绍细菌的分类原则、命名方法及常见类群
病毒学基础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01
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球形、杆状、砖形等)和结构(核酸芯
髓、蛋白质外壳、包膜)
病毒的增殖与感染
02
阐述病毒的复制周期、感染类型(急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
如何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请举例说明其在临床诊断和
03
治疗中的应用。
思考题与讨论环节
请分析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 其类型,并举例说明其在临床
上的表现和治疗原则。
请简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 制及其应对策略。
如何理解微生物组学在医学领 域的重要性?请举例说明其在 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思考题与讨论环节
实验项目设计思路及步骤
实验项目设计思路及步骤
设计步骤 确定实验目的和假设; 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和材料;
实验项目设计思路及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 实验方法、操作步骤 、数据处理等;
完善实验方案,进行 正式实验。
进行预实验,检验实 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可 靠性;
实验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价标准
成果展示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制作PPT、口头 汇报等方式展示实验成果,包括实验 数据、结果分析、结论等。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092110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26学时学分:1.5适用专业:护理学本科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保持思路清晰。
2、在实验过程中,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3、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则需要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4、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每次的实验结果,应以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填入实验报告,力求简明准确,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应分析原因,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溶菌酶的溶菌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制备含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
(2)打孔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孔间距1.5-2cm。
(3)加样周围四孔分别加入5、25、100、500μg溶菌酶标准品。
(4)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测量溶菌环直径。
实验项目二1、实验项目名称:白细胞吞噬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吸取肝素加于凹玻片内。
(2)取耳垂血0.04ml,放在有肝素的凹玻片内,摇匀。
(3)取葡萄球菌培养液0.02ml加于有抗凝血的凹玻片内,摇匀。
(4)将凹玻片直于湿盒中,37℃30分钟,每10分钟摇匀一次。
(5)取一滴全血菌液混合液,置载玻片上,推片,待干。
(6)滴加甲醇固定3分钟,水洗。
(7)再加瑞氏染液染色1--2分钟,水洗、印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训指导书目录实训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 2 实训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 3 实训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 4 实训四细菌涂片标本的制作和革兰染色法 5 实训五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6 实训六细菌接种法7 实训七细菌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观察8 实训八细菌的分布检查10 实训九消毒灭菌试验11 实训十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12 实训十一药物的无菌检查与杂菌总数的测定13 实训十二免疫学基础实验14 实训十三免疫学应用实验15 实训十四病原生物: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的观察与鉴别16 实训十五病例分析讨论:常见细菌、病毒和人体寄生虫18实训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训目的了解实验课程目标、要求,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实训准备多媒体、PPT、工作服、准备用物。
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注意自我保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穿好工作服,参观实验室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总分实训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方法一、实训目的初步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二、实训准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大肠杆菌烘干标本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一章微生物概述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注意自我防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绘出镜下图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总分实训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一、实训目的初步识别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并绘出镜下图二、实训准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标本片(球菌、杆菌、弧菌)、标本片(荚膜、芽孢、鞭毛)、菌种(变形杆菌、金葡菌)肉汤培养物、其他(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注意自我防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绘出镜下图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实训四细菌涂片标本的制作和革兰染色法一、实训目的初步学会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及其判断结果二、实训准备菌种(金葡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菌液)、革兰染色液(结晶紫、碘酒、乙醇、复红)、其他(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注意自我防护,初步建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绘出镜下图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实训五常用培养基的制备一、实训目的初步认识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制备程序二、实训准备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氯化钠、兔血及相关器材(蒸馏水、高压蒸汽灭菌器、试管、培养皿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实训六细菌接种法一、实训目的初步学习细菌的接种技术,练习无菌操作,培养无菌观念二、实训准备菌种(金葡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菌液)、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和斜面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其他(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37℃恒温箱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总分实训七细菌生长现象及代谢产物观察一、实训目的初步认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和代谢产物二、实训准备菌种(金葡菌、链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斜面培养物)、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和斜面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其他(接种针、接种环、葡萄糖及乳糖发酵管、蛋白胨水、靛基质指示剂、酒精灯、37℃恒温箱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 总分实训八细菌的分布检查一、实训目的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验证微生物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分布,理解正常菌群、无菌操作的意义,树立无菌观念二、实训准备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无菌棉签、接种环、37℃恒温箱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三节细菌与外界环境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树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记录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实训九消毒灭菌试验一、实训目的初步掌握高压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认识紫外线和消毒剂的作用,了解其他常用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器械二、实训准备高压蒸气灭菌器、菌种(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琼脂斜面培养物、金葡菌18小时肉汤培养物)、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其他(水浴锅、灭菌黑纸片、灭菌棉签、镊子、紫外线灯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三节细菌与外界环境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注意自我防护,树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记录结果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实训十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一、实训目的认识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了解其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二、实训准备菌种(金葡菌和大肠杆菌6-8小时肉汤培养物)、普通琼脂平板、四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纸片、灭菌棉签、镊子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三节细菌与外界环境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树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记录结果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实训十一药物的无菌检查与杂菌总数的测定一、实训目的通过实验理解无菌操作的意义,树立无菌观念二、实训准备待检药液、生理盐水注射液、培养基(肉汤培养基、肉渣培养基、沙保氏培养液、普通琼脂培养基)、其他(无菌生理盐水、灭菌吸管、试管及平皿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二章细菌概述第三节细菌与外界环境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树立无菌观念。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记录结果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实训十二免疫学基础实验一、实训目的认识破伤风外毒素的毒性及抗毒素的中和作用,观察动物过敏性休克并能解释其原因二、实训准备实验动物(小白鼠、豚鼠)、试剂(破伤风杆菌培养物滤液、破伤风抗毒素血清、鸡蛋清)、其他(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三章免疫学基础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树立无菌观念并注意自我防护。
五、实训步骤1、部分教学内容讲授2、示教讲解3、实验操作示范4、学生实操,观察标本并记录结果5、做好课后作业,完成实训报告六、实训报告要求及成绩评定1、认真填写实训报告表中的各项内容。
2、按照实际操作的顺序把实训的过程填写好。
3、实训成绩是根据其完成程度与熟练与否评定。
附表1总分实训十三免疫学应用实验一、实训目的说出抗体稀释的意义,初步学会血清凝集效价的判断,初步认识免疫学防治及诊断常用的生物制品二、实训准备适当稀释的伤寒诊断血清、菌种(伤寒杆菌、大肠杆菌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其他(无菌生理盐水、载玻片、吸管等)三、实训时间安排1、本次实训安排在学习第四章临床免疫之后。
2、实训时长为2学时。
四、实训注意事项实训中练习无菌操作技术,树立无菌观念并注意自我防护,需要严格掌握操作顺序和要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