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范蠡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毛遂自荐课件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毛遂自荐课件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尖子生好方法:听课时应该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要善于抓住老师讲解中的关键词,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猜想老师还会讲什么,会怎样讲, 怎样讲会更好,如果让我来讲,我会怎样讲。这种方法适合于听课容易分心的同学。
2019/5/22
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到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 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斥 我?”楚王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 纵盟约。”毛遂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 于是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 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 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这 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 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 成自己的任务吧。”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个个佩服 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 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于是毛遂紧 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便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 ‘害’,只两句话罢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 缘故?”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回 答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怎么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 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 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解 上,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识 的“隐患”。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3.1范蠡课件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3.1范蠡课件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3.请具体说说范蠡的智慧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本题要求分析其指挥才能的表现,与前一题也有区别。 参考答案: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 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 人们称颂。像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在中国历史上也可谓 屈指可数。 4.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 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参考答案: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 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 和刻画。
(4)固 固未也(本来) 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至于颠覆,理固亦然(本来,原来)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在北边)
(2)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像对待师长一样)
(3)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日日夜夜,每天每夜)
(二)名词用作动词
(1)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作出标志,划出来)
基础导练
问题导读
范蠡乘船漂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 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 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 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 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 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 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做买卖的道路通畅, 经商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 牧,贮存货物,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 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智慧5甘罗学案鲁人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智慧5甘罗学案鲁人选修《史记选读》

5甘罗智慧之源智通禅师在那一带很出名气。

他的弟子好多。

在暮年他又收了两名弟子。

大弟子聪慧灵巧能言善辩;小弟子固然默不作声智慧一般,但却勤劳扎实。

禅师闲时喜爱和人参禅论道。

他把能言善辩的大弟子留在身旁,一边教他些佛理,一边和他商讨些问题;而那位小弟子则被派去干其余的琐事。

几年后,智通禅师已经变得很老了。

他决定在众弟子中选出一位,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出乎意外的是,智通禅师选中了那位默不作声的小弟子!那位自认为学得许多真传的大弟子很不佩服,问:“师傅,我从您身上学得许多佛理和智慧,管理一个小小的寺庙已经足够了,您为何恰恰选中小师弟呢?”禅师叹道:“你虽聪慧,但生性虚浮,终难成就大业。

这些年你是跟我学了许多东西,但这些对你来说都是浅薄的,何况,真实的智慧是学不来的,它只好在实践中获得。

就像花与果子,树上的花其实不知道为何会结果,而根却知道。

”大弟子听了,惭愧而出。

几往后,禅师圆寂了。

小弟子正式继承了衣钵,以后,他也成了那一带出名的禅师。

十二岁宰相——甘罗甘罗 ( 生卒年不详 ) ,战国时楚国下蔡 ( 今安徽颍上 ) 人,战国时代有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慧过人,是有名的少年政治家。

小小年龄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

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

甘罗是一位少年政治家,受家庭熏陶,少小聪慧,有“神童”之称。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势,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获得了赵国五个城池。

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常注意培育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相关。

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受家庭熏陶,少小聪慧,有“神童”之称,被秦国国相吕不韦看中,收在相国府中差使。

特别的环境与家庭变故,使甘罗遇到政治浸礼,更为成熟起来。

当时,秦国处于富强期间,甘罗如何利用矛盾向赵国陈以利害,迫使赵国遵从秦国的摆布,从而伤害赵国,削弱燕国,这正是本文所介绍的。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6 淳于髡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6 淳于髡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6 淳于髡学生用书[P 56~P 57]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操一豚蹄、酒一盂, 祝.曰 祝:祷告 B .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引:邀请 C .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可:可以 D .恶.能饮一石哉 恶:怎么 解析:选C 。

可:大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国且.危亡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 B.⎩⎪⎨⎪⎧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C.⎩⎪⎨⎪⎧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D.⎩⎪⎨⎪⎧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臣固知公子之.还也解析:选C 。

C 项,连词,那么。

A 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B 项,介词,用;连词,来。

D 项,动词,到;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髡窃乐.此 A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B .先生少.之乎 C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D .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解析:选B 。

B 项与例句都是意动用法。

A 、C 两项都是使动用法,D 项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三年不蜚又不鸣B .见道傍有禳田者C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D .不过一斗径醉矣解析:选D 。

A 项,“蜚”通“飞”。

B 项,“傍”通“旁”,旁边。

C 项,“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单位。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

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5 甘罗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5 甘罗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5 甘罗智慧之源智通禅师在那一带很有名气。

他的弟子很多。

在晚年他又收了两名弟子。

大弟子聪明机灵能说会道;小弟子虽然沉默寡言智慧一般,但却勤奋踏实。

禅师闲时喜欢和人参禅论道。

他把能说会道的大弟子留在身边,一边教他些佛理,一边和他探讨些问题;而那位小弟子则被派去干其他的杂事。

几年后,智通禅师已经变得很老了。

他决定在众弟子中选出一位,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出人意料的是,智通禅师选中了那位沉默寡言的小弟子!那位自以为学得不少真传的大弟子很不服气,问:“师傅,我从您身上学得不少佛理和智慧,管理一个小小的寺庙已经足够了,您为什么偏偏选中小师弟呢?”禅师叹道:“你虽聪明,但生性虚浮,终难成就大业。

这些年你是跟我学了不少东西,但这些对你来说都是肤浅的,况且,真正的智慧是学不来的,它只能在实践中获取。

就像花与果子,树上的花并不知道为什么会结果,而根却知道。

”大弟子听了,羞愧而出。

几日后,禅师圆寂了。

小弟子正式继承了衣钵,后来,他也成了那一带有名的禅师。

十二岁宰相——甘罗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

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

甘罗是一位少年政治家,受家庭熏陶,少小聪明,有“神童”之称。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受家庭熏陶,少小聪明,有“神童”之称,被秦国国相吕不韦看中,收在相国府中差使。

特殊的环境与家庭变故,使甘罗受到政治洗礼,更加成熟起来。

当时,秦国处于强盛时期,甘罗如何利用矛盾向赵国陈以利害,迫使赵国听从秦国的摆布,从而损害赵国,削弱燕国,这正是本文所介绍的。

2018-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5 甘罗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8-2019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5 甘罗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5 甘罗学生用书[P 51~P 53]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有以强.也 强:勉强 B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请:请求 C .与.强赵攻弱燕 与:帮助 D .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遽:匆忙 解析:选B 。

请:告诉。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与.燕共伐赵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牛何之.C .君其.试臣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D .女焉.能行之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解析:选A 。

A 项,介词,和,跟。

B 项,助词,可不译;动词,到。

C 项,副词,用在句中表示期望语气;副词,难道。

D 项,副词,怎么;语气词,啊。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请行.之 B .请归.燕太子 C .欲攻赵而广.河间 D .赵襄王郊.迎甘罗 解析:选D 。

D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唐者与(得唐者)百里之地B .(应侯)孰与文信侯专C .(秦王)乃封甘罗以为上卿D .(应侯)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解析:选D 。

此处省略成分是“武安君”。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明知:明明知道 B .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 C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有日:有一天 D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异故:不同的缘故 解析:选B 。

A 项,确实知道;C 项,确定了日期;D 项,其他的缘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②大王来何.操B.⎩⎪⎨⎪⎧ ①女焉.能行之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 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①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选A 。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综合测评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综合测评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综合测评(三)(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复约要父子耕畜B.女焉能行之C.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D.毛遂奉铜盆而跪进之楚王【解析】A项,“要”通“邀”,意思是“约定”。

B项,“女”通“汝”,意思是“你”。

D项,“奉”通“捧”,意思是“捧着”。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赠送B.前自赞.于平原君曰赞:称赞C.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几何:数学学科D.不过..庄生而私留不过:表轻微转折【解析】B项,“赞”是“推荐”“举荐”;C项,“几何”相当于“多少”;D项,“不过”应解为“不去探望”。

【答案】 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②何遽叱乎两个“何”用法相同,都是疑问代词,解释为“为什么”。

B.①乃装其轻宝珠玉②乃以朱公子故也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于是”,后一个表判断,可译为“是”。

C.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②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两个“与”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和”;后一个是语气词,相当于“欤”。

D.①顾有所不能忍者也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两个“顾”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译为“只是”,后一个译成“考虑”。

【解析】两个“顾”都是“只是”“不过”的意思。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未必能生.中子也B.武安君南.挫强楚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D.请归.燕太子【解析】“南”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活”“使……称臣”“使……归”。

【答案】 B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淳于髡说之以隐A.汝何为者也B.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C.庄生羞为儿子所卖D.得唐者与百里之地【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省略句。

精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5甘罗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精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5甘罗学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5 甘罗学生用书[P51~P53]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以强.也强:勉强B.我身自请.之而不肯请:请求C.与.强赵攻弱燕与:帮助D.君其试臣,何遽.叱乎遽:匆忙解析:选B。

请:告诉。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与.燕共伐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B.君侯何不快之.甚也牛何之.C.君其.试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D.女焉.能行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解析:选A。

A项,介词,和,跟。

B项,助词,可不译;动词,到。

C项,副词,用在句中表示期望语气;副词,难道。

D项,副词,怎么;语气词,啊。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行.之B.请归.燕太子C.欲攻赵而广.河间D.赵襄王郊.迎甘罗解析:选D。

D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唐者与(得唐者)百里之地B.(应侯)孰与文信侯专C.(秦王)乃封甘罗以为上卿D.(应侯)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解析:选D。

此处省略成分是“武安君”。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明知:明明知道B.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C.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有日:有一天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异故:不同的缘故解析:选B。

A项,确实知道;C项,确定了日期;D项,其他的缘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②大王来何.操B.⎩⎪⎨⎪⎧ ①女焉.能行之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 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①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选A 。

A 项,为什么;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自读文本范蠡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B .复约要父子耕畜C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D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解析:选C 。

A 项,“以”通“已”,已经。

B 项,“要”通“邀”。

D 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 竟:竟然 B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居:囤积 C .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慎:千万 D .令论.杀朱公子 论:判罪解析:选A 。

竟:终究。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独以.德为可以除之②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③庄生羞为.儿子所卖④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选C 。

①介词,用。

②介词,因为。

③介词,被。

④介词,因为。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B .逐什一..之利 C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D .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解析:选D 。

A 项,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 项,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指十加一所得的数目。

C 项,古义是小儿辈的人;今义指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

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

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于是自谓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勾践以霸.霸:称霸 B .范蠡浮海出齐..出齐:离开齐国 C .父子治产..治产:经营产业 D .废居.,候时转物 居:囤积解析:选B 。

出齐:在齐地出现。

6.对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②昔者君王辱于.会稽 ⎩⎪⎨⎪⎧③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④止于.陶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D 。

①介词,到。

②介词,在。

③介词,对于。

④介词,到,在。

7.以下六句,全都能表现范蠡睿智机敏的一组是( )①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③苦身戮力,父子治产④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⑤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⑥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选D。

能表现范蠡睿智机敏的是①②④⑤。

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译文:(2)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译文:答案:(1)过去您在会稽被侮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灭掉吴国报仇雪耻。

(2)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做买卖的道路通达,经商可以发财致富。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

自言兖国四十五孙。

少苦学,治《左氏春秋》。

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再调临济令。

临济多淫祠,有针姑庙者,里人奉之尤笃。

衎至,即焚其庙。

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

符习初镇天平,习,武臣之.廉慎者,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

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

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

成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

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

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

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

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

晋祖嘉之,归功于衎。

知温子彦儒授沂州刺史,衎拜殿中侍御史。

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史、检校左庶子,知州事。

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瘅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

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

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连使促召至厥,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

望放臣还,遂其私养。

”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

”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

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

丁父忧,哀毁甚。

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

未几,复出为天平军节度副使。

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

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

尝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

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

非奉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

”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

复有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

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

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①赴厥,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

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城平,以衎权知州事。

归朝,权知开封。

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

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

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②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

建乾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衎守章句,无文藻,然谅直孝悌,为时所推.。

(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九》)【注】 ①津遣:资助遣送。

②祖饯:祭祀路神,引申为送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 少:稍微 B .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祠:祭祀 C .冠盖相望,时人荣.之 荣:以……为荣耀 D .然谅直孝悌,为时所推.推:推荐解析:选D 。

推:推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符习初镇天平,习,武臣之.廉慎者佩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B.⎩⎪⎨⎪⎧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解析:选C 。

A 项,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表定语后置。

B 项,介词,因为。

C 项,代词,前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后一个是第一人称代词“我”。

D 项,介词,被。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颜衎忠直的一组是( )①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②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③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④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⑤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⑥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解析:选B。

①表现符习弥补过失,④表现颜衎的孝,⑤表现颜衎的政治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衎在符习手下为官时,由于曾因进献贺礼的事受到鞭刑,但符习也是一个清廉的人,事后对自己的做法非常后悔。

B.由于颜衎敢于以忠言相劝,做事端直,才使阴险固执、恃强自傲的青州主帅房知温和他的儿子最后能有个好的结局。

C.颜衎是个孝子,在得知父亲病重后,毅然辞官不做,回家伺候老人,晋祖多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极力推辞。

D.起初颜衎曾因当权的王峻引荐而被重用,后来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被罢官回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解析:选D。

颜衎还乡并非是受“王峻的牵连”,而是“致仕还乡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译文:(2)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

晋祖嘉之,归功于衎。

译文:(3)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

望放臣还,遂其私养。

译文:答案:(1)(颜衎)在梁朝龙德年间科举考试及第,脱去布衣,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名。

(2)房知温的儿子不聪明,颜衎劝说他们用十多万的家财献给晋祖。

晋祖很赞赏他们,这也是颜衎的功劳。

(3)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误传让您听说。

希望能让我回家,遂了我奉养双亲的愿望。

颜衎,字祖德,兖州府曲阜人。

自称是兖国公(颜回)第四十五代孙。

小时候学习刻苦,研读《左氏春秋》。

(颜衎)在梁朝龙德年间科举考试及第,脱去布衣,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明。

后又调任临济令。

临济有很多私建的神庙,其中有个针姑庙,乡人非常迷信它。

颜衎到后,立即将其焚毁。

(五代时)后唐天成年间,(颜衎)做邹平县令。

符习当初镇守天平,符习是武将中清廉谨慎的人,用书信告诉所辖城邑的官员不要聚敛财务作为贺礼。

颜衎没有接到书信,按照过去的规定来做,不久被属吏诉讼。

符习立刻召来颜衎用鞭子打了他,幕僚和下属都认为是侮辱了正直的人,符习很后悔,立即上书推荐颜衎做了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成兴初年,皇上下令任命颜衎做太常博士,符习极力上奏挽留颜衎。

符习退休,颜衎也回家奉养双亲。

不多久,房知温镇守青州,又征召颜衎做了幕僚。

房知温阴险固执,聚敛的财务多是违法的,颜衎常常极力劝谏,不考虑后果。

晋祖进入洛阳,房知温依仗兵力强而非常傲慢,颜衎劝他向晋祖进贡。

房知温能有好的结局,全是颜衎的功劳。

房知温的儿子不聪明,颜衎劝说他们用十多万的家财献给晋祖。

晋祖很赞赏他们,这也是颜衎的功劳。

房知温的儿子房彦儒被任命为沂州刺史,颜衎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不久颜衎被提拔为都官员外郎,充任东都留守判官,后改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检校左庶子,管理州中事物。

过了半年,收到家中的书信,得知父亲在青州身患重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伺候父亲,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