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剑乔运用电针治疗面瘫面痛的临床经验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邦伟;石慧;方剑乔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0(018)011
【摘要】@@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筋惕肉瞤"、"面风"等范畴.本病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针灸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就近5年针灸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如下.rn毫针rn取穴: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取穴有以下几种: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取背俞穴等.朱月芹等[1]以阿是穴为主穴治疗面肌痉挛33例,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
效率为93.9%.认为直取其处,刺分肉之间以行卫气而散风邪达到治病目的.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李邦伟;石慧;方剑乔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
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J], 李雪波;许建军
2.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J], 吴霞;王寅
3.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张苗;鲁海;张春红
4.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J], 王敏;胡政;郭喜利
5.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J], 雷凯悦;杨东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结合面肌功能训练在单纯性面瘫康复中的疗效3月10日

电针结合面肌功能训练在单纯性面瘫康复中的疗效3月10日

电针结合面肌功能训练在单纯性面瘫康复中的疗效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的三组对照试验,将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电针加面肌功能训练三种不同方法对单纯性面瘫面神经功能的康复治疗的影响进行研究,借助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仪检测患者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来观察和比较电针组、面肌功能训练组、电针+面肌功能训练联合疗法对面瘫反复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的比较进行疗效的评价和分析。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面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组、面肌功能训练组、电针组各40例,每组患者之间经过统计后,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面瘫侧、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表面肌电图的在急性发展期间、在稳定期间、在恢复期间不同的波形的走势和形态对电针治疗组、功能训练治疗组、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组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对治疗前后康复效果进行对比。

治疗组采用电针+面肌功能训练联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面肌功能训练治疗。

全部患者都要进行肌电图的检测,分别在发病5天内、15天内、35天后做肌电图检测,并利用肌电图的肌电信号进行评价,运用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仪检测患者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来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运用辅助表面肌电检测分析仪对患者的面部患健两侧的均方根(RMS)的平均值比值进行分析后,来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其中电针组痊愈16例,显效16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0%。

面肌功能训练组痊愈18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0%。

电针+面肌功能训练组痊愈23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5%。

从不同病程时的患侧与健侧RMS平均值比值来看,对于每种不同的肌群,在对40例患者的比值中,第15天的数据高于第5天,第35天的RMS的值高于第15天。

电针透刺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86例

电针透刺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86例

电针透刺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86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透刺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采用电针透刺、梅花针、拔罐、中药外敷内服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86例。

结果:痊愈54.7%;显效29%;好转12.8%;无效3.5%;愈显率83.7%;总有效率96.5%。

结论:电针透刺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电针透刺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81-02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部神炎,经及时、有效治疗,多数患者在1月左右可完全恢复;病程超过1月者恢复较慢。

病程超过1月症状改善不明显的面瘫,我们称为顽固性面瘫。

笔者采用电针透刺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8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6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6月,平均2.3月;全部单侧发病。

1.2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1)起病突然。

(2)患侧周围性面瘫。

(3)损害部位不同又分:影响鼓索支时伴舌前2/3味觉障碍;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膝状神经节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郭感觉障碍或疱疹;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流泪、唾液减少。

(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外伤、中耳炎、乳突尖、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2 治疗方法2.1电针透刺:穴位:主穴①阳白四透(一穴四针,透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两透(目内眦、目外眦)、上关透地仓、颊车透地仓、颞前线、百会透前顶、足三里(患侧)、合谷(健侧);②阳白四透(鱼腰、头临泣、悬颅、健侧阳白)、四白两透(迎香、颧髎)、太阳透地仓、下关透地仓、顶颞前斜线下2/5、百会透后顶、足三里(健侧)、合谷(患侧)。

两组交替使用。

配穴:额纹少或无加本神透神庭或头维;露睛:睛明,攒竹透鱼腰;口歪甚:颊车至地仓排刺(0.5寸一针);上唇歪:人中透地仓或巨髎;下唇歪:承浆透大迎或地仓;听觉障碍:听宫、耳门;面肌痉挛:四神聪、神庭、本神。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方老师治疗面瘫在对其进行明确详细诊断之后采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电针;针刺;中药;透穴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属于“口喎”[1]的范畴,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病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口眼歪斜等,当人体气血不足并且受到外邪侵袭后引发面部经络疲滞、经筋纵缓不收而形成面瘫,其外邪可以是风寒、风热、寒湿、火郁、血痰等等;西医则认为该类疾病为“眼面神经麻痹”[2],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而引发的病面肌瘫痪等,该类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青壮年,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无明显的季节性。

方老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本人随方老师学习半年余,现总结其治疗面瘫经验如下:1 诊断发病突然,面上下部面肌瘫痪,抬眉皱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露睛流泪,提鼻不能,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健侧,均为面瘫的主证,某些患者将出现面部、耳旁疼痛等症状,病情危急时将产生一定的听觉过敏与味觉障碍等。

实际诊断时需与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相鉴别[3]。

其中中枢性面瘫患者颜面上部肌肉并无瘫痪征象,出现皱眉、闭目扬眉等情况均为正常现象;其颊肌、口轮匝肌、口开大肌等部位经常出现瘫痪现象,并以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等作为具体的临床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侧大脑皮质对颊肌产生支配作用,且双侧皮脂脑干束对面上部肌肉产生支配作用等导致的一类临床现象。

但某些患者脑卒中发作时在其颊肌部位也可见上半部面肌麻痹,该类疾病属于临床上所指的偏瘫症状的表现形式之一。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颜面肌肉瘫痪,并使得眼睑与眼轮匝肌闭合不充分,口角下垂,抬眉受限,口角向键侧牵引等。

2 注重病因分析西医:①急性:此类型最常见,主要是感染性疾患,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

各种中毒如铝砷氯仿等化学物质中毒以及某些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偶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面神经麻痹;②慢性进行性:主要表现为起病缓、病程长、进行性发展等,以听神经瘤、腮腺肿瘤、肉瘤等为代表,并包括某些特异性传染病,如麻风性面神经炎;③反复发生型(复发型)反复发生,多发性硬化,脊髓痨等;④双侧性:双侧面神经出现周围性麻痹,以麻风、梅毒、双侧中耳炎、病毒性脑炎、脊髓前角灰质炎、重症肌无力为代表;⑤先天性:生后即发生,多为遗传发育性疾患,见于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观察

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观察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参考文献1
李某, 张某. 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 针灸推
拿, 2021, 27(3):12-15.
02
参考文献2
王某, 刘某. 电针与超短波联合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评估[J]. 中国康复
医学杂志, 2020, 35(4):56-60.
03
参考文献3
研究背景:探讨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 风寒型面瘫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 ,其中电针和超短波是两种重要的治 疗方法。
研究意义:为临床治疗风寒型面瘫提 供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风寒型面瘫 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分为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电针结合 超短波治疗和单纯电活质 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研究周期
共60例患者,治疗周期为2周。
研究对象与分组
研究对象
共6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年龄18-60岁,性 别不限。
试验组
接受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 组,每组30例。
对照组
接受单纯电针治疗。
赵某, 孙某. 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
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41(6):478-481.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针灸等常规治疗,实验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
针灸方法
实验组采用电针仪,选择患侧的穴位进行刺激,频率为2Hz,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程 度调整。超短波治疗采用超短波电疗机,频率为30MHz,输出功率为50W,每次治疗时 间为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0天。

方剑乔教授治疗肩周炎经验总结

方剑乔教授治疗肩周炎经验总结

方剑乔教授治疗肩周炎经验总结陈敏之;尹小虎;方剑乔【摘要】[目的]总结方剑乔教授运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

[方法]通过收集临床病例资料、记录方剑乔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方剑乔教授使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

[结果]方剑乔教授认为肩周炎主要是由无菌性炎症引起的。

在诊断上重视临床体格检查;治疗上使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配合局部阿是穴温针灸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疗效显著。

[结论]方剑乔教授运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为治疗肩周炎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性、经济安全,操作简便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n treating frozen shoulder by using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Method] By col ecting clinical cases and record of Pro. Fang Jianqiao clinical experience to sort and analyze the methodology of Pro. Fang Jianqiao's clinical y used TENS and warm acupuncture to treatment frozen shoulder. [Result] Professor Fang Jianqiao applies the theory of anatomy and muscle along meridians in h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frozen shoulder, which is based on its origin theory of aseptic inflammation. Treatment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combined with local Ashi warm acupuncture to clear the meridians,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lieve pain. [conclusion] Professor Fang Jianqiao has great innovation on treatment of frozen shoulder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onfrozen shoulder has noninvasive, economy, saf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in clinic. This clinical method is worthy promotion to public.【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468-469)【关键词】肩周炎;痹证;针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方剑乔【作者】陈敏之;尹小虎;方剑乔【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8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劳损、退行性病变导致的无菌性炎症[1],临床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不利为主要特征。

分析针刺治疗面瘫的几点体会

分析针刺治疗面瘫的几点体会

分析针刺治疗面瘫的几点体会摘要】目的探究面瘫应用中医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4例面瘫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开展普通针刺法和头皮针治疗,实验组开展电针治疗,将两种治疗结果分析对比。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时间差异上,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面瘫应用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加速患者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电针;面瘫;治疗有效率[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ZM 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面部疾病为面瘫,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们称为歪嘴风,诱发此种现象的因素较多,如面部受凉、病毒入侵、物理性损伤等。

该疾病病发初期临床症状是面神经发炎,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还会产生眼角下垂、嘴歪眼斜等症状。

针对此类疾病要及早治疗,提升临床疗效,并减少后遗症。

有研究显示对此类疾病开展中医针刺治疗效果较好[1]。

因此本次针对面瘫应用中医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详情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4例面瘫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2)。

实验组男患17例,女患15例,年龄17-69岁,年龄均值为(42.9±2.7)岁,平均病程为(12.78±4.78)天;对照组男患14例,女患18例,年龄16-69岁,年龄均值为(42.4±2.4)岁,平均病程为(12.35±4.69)天。

以上患者之间常规资料差异较小,未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开展普通针刺法和头皮针治疗,普通针刺法主要操作内容:指导患者更换为健侧卧位,穴位选择患侧的翳风、夹承浆、颧以及风府、百会、对侧合谷穴位,用酒精(75%)对以上穴位相应部位皮肤进行消毒,选择2寸30号毫针,对百会穴平刺,斜刺0.5寸风府穴,其它穴位全部选择2寸30号毫针直刺,得气后进行捻转,停留半小时。

针灸加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观察

针灸加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观察

针灸加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观察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中医称“口眼斜”,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表情肌瘫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据国内各种医学期刊报导,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令人满意,本文为2007年至2008年收治的3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所治病例均为我科门诊、住院病人或内科、神经外科的会诊病人。

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8岁。

男性12例,女性18例。

病程最长5年,最短1天,发病以1周以内者较多。

伴随半身不遂症状者1例。

二方法与结果(一)常用穴位:风池、牵正、耳汀、颊车、地仓、阳白、攒竹、鱼腰、四白、迎香、水沟、承浆、合谷。

(二)以局部取穴为主,直刺、斜刺、透穴、平补平泻,以药艾灸加灸牵正、地仓、阳白,每穴灸至发红皮肤发热,加电针仪刺激牵正、发仓两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三)结果:总计病例30例,治愈23例,显效5例,好转2例。

其中3天以内治疗痊愈3例,6至10天痊愈或显效14例,11至20天痊愈或显效、好转6例,21至30天痊愈或显效或好转5例,31至60天显效2例。

三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患侧表情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正常,两侧面部对称,额纹和眼角皱纹恢复,鼻唇沟正常。

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消失,功能进步,只是说话或笑时,口角微向健侧歪斜,外观在不说笑时不易发现。

好转:眼睑基本能闭合或闭而不紧,口不流涎、漏水,麻木减轻,味觉恢复,口角仍歪向健侧,尤以笑时更显。

注意事项:本病在治疗期间避免风寒侵袭,应做患部热敷。

四体会1、“面瘫”的病因多因脉络、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风池属少阳经穴,有疏解风邪、袪风止痛之效,阳白、四白、地仓有疏调经气的作用,地仓透颊车,以加强经气之通调,合谷为循经远取,是大肠经的原穴,用来调气,解表消炎,镇痛发汗,其经络分布于面口部,有“面口合谷收”的作用,使面瘫得以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剑乔运用电针治疗面瘫面痛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电针面瘫面痛临床经验方剑乔
方剑乔教授为全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致力于中医针灸教学及临床、实验研究廿余年,尤其在运用电针治疗痛症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其治疗面痛、面瘫以及肩周炎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1 面瘫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亦称口僻。

方老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

针灸治疗应辨明证型,同时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症这一病因也不容忽视。

本病在《内经》中有记载:“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此外,足太阳经筋行于目上冈,功能失调亦导致眼睑不能闭合。

《灵枢·经脉》在论述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时指出:“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据此,方老师临床取穴常以阳明经脉和太阳经脉为主,并适当辅以少阳经脉,三阳相合,使正气渐升,祛邪外出,行气活血,面部肌肉得以滋养,面部神经得以恢复,令症状逐渐消除。

方老师指出在诊治过程中不可盲目取穴、行针,运用电针更应分清面瘫的程度及分期。

面瘫初期,大约1周左右时间,若乳突有明显压痛,说明炎症存在,切不可在患侧面部多穴重刺,电针亦是万万不可施行,否则会加重病情,使邪不外出,滞留于内,面神经水肿更甚;此时应当在局部取少数穴轻刺,可取攒竹、颧髎、迎香、地仓等穴,于远道穴则平补平泻或稍重刺为要,可选用足三里、阳陵泉。

若辨证属热,还可加用合谷、内庭以清热泻火。

乳突部压痛减轻后,方可增加穴位,且使用电针以加强疗效,如攒竹与太阳穴配对,颊车与地仓配对,分别接上电极,施以断续波作轻微刺激。

断续波是有节律、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

频率一般控制在1.5秒,即断时,在1.5秒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输出1.5秒。

轻微的刺激是指患者能够感受到一断一续的针感即可,因此时外邪将尽,刺激过强,恐反而使病势抬头,严重者可能发生“倒错”现象。

当病程进入静止期,乳突部的压痛完全消失,面部肌肉松弛麻痹症状仍在,使用断续波型时,可加大刺激力度,使患侧面肌随波型而稍有抽动,以患者能忍受为准。

方老师强调说这种波型虽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但机体不易适应,当先与患者言明。

2 面痛
面痛是以眼部、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甚至妨碍言语饮食为症状的疾病,即现代医学所称之三叉神经痛。

在跟随方老师门诊中,此类病患亦属常见症。

有些服用卡马西平多年,效果不显著,且副作用大,往往痛苦不堪。

该类患者往往舌红、苔黄厚而燥,牙龈疼痛,在靠近鼻唇沟的扳机点往往多有发作,洗脸刷牙易触及而痛。

正如《证治准绳·杂病》所谓“面痛皆属火”。

火有虚实之分,平素饮食厚味者为实热,食卧少安者为虚火。

但急性痛甚者,无论虚实,均应立即袪痛,在合谷穴处施以泻法。

大幅捻转提插数次后,配外关穴接电针调100Hz密波10分钟,能使机体释放吗啡样物质,令疼痛骤减。

然后转为疏波2Hz 维持20分钟,可加强疗效。

若缓解期,则可在面部穴位及外关、合谷处用疏密交替波40分钟,强度适中。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让患者慢慢减少卡马西平的服用量,至完全停用西药。

今举一例以资说明。

如治疗张某,女,78岁,患三叉神经痛,反复面部疼痛三十余年,平时服用卡马西平每日8片,疼痛缓解不明显,宜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穴取阳白、太阳、下关、地仓、水沟、阿是穴、颊车、合谷、外关等,用毫针泻法,并加以电针,先双侧合谷与外关夹上电针,用疏密波维持30分钟,然后仍用疏密波在患侧阳白与太阳,水沟与下关或地仓与下关处分别夹上电针,时间30分钟。

治疗1次后,卡马西平用药量为一天1片,治疗3次后则完全停用,虽疼痛有间歇性发作,但频率和次数已大幅减少,治疗10次后,患者仅偶尔有面部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