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河东流去_文化价值探寻

合集下载

李淮《黄河东流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李淮《黄河东流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李淮《黄河东流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淮《黄河东流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 (见不能走那条路条) 内容概要 1938年夏,日本鬼子的魔爪深入我中原腹地,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贪生怕死,采取了灭绝人性的所谓以水代军的策略, 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了河南、江作者简介 (见“不能走那条路”条)内容概要 1938年夏,日本鬼子的魔爪深入我中原腹地,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贪生怕死,采取了灭绝人性的所谓“以水代军”的策略, 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了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给中原大地带来了灭顶之灾。

黄河文化的形象注解——李准《黄河东流去》的精神考辩

黄河文化的形象注解——李准《黄河东流去》的精神考辩

河南当代文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3.04.019黄河文化的形象注解李准‘黄河东流去“的精神考辩吴成熙,吴圣刚(信阳师范大学,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黄河东流去“是著名作家李准以黄河为叙事线索的长篇小说㊂作品再现了黄河儿女面对灾难的生死抉择的故事,塑造了一群 侉子 形象,彰显了 侉子 们团结互助㊁同舟共济的可贵品质,还原了他们回归祖根故园的身心历程,表现了中原儿女在苦难中寻找动力和希望,与灾难抗争㊁与邪恶势力抗争㊁与命运抗争,释放着黄河文化的内在张力,汇聚成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的伟大力量㊂‘黄河东流去“就是民族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形象注解㊂关键词:‘黄河东流去“;黄河文化;精神考辩O S I D :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3)03-0115-07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河东流去“,是著名作家李准以黄河为叙事线索的长篇小说㊂小说叙述的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以所谓阻止日寇进攻中原为由,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导致黄淮平原上十几县顷刻之间一片汪洋,无数家庭流离失所㊁妻离子散㊁挣扎在死亡线上㊂然而,面对日寇的侵略和人为制造的灭顶之灾,黄河养育的中原儿女在苦难中寻找动力和希望,与灾难抗争㊁与邪恶势力抗争㊁与命运抗争,释放着黄河文化的内在张力,汇聚成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的伟大力量㊂李准在谈创作的初衷时指出: 这本书名字叫‘黄河东流去“㊂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㊂[1]27这说明,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就是民族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形象注解㊂一㊁逃荒:生与死的故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㊂九曲黄河在中原地区转了一个大大的臂弯,在广袤的平原上奔流入海㊂诗仙李白曾豪放地狂吟: 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㊂ 表现了黄河之水狂飙猛进的雄伟气势,也道出了黄河之水汹涌而来时不可阻遏的困境㊂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黄河儿女㊂炎黄始祖即在这一区域生存繁衍㊂考古发现从西侯度猿人文化,到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再到青铜器文化等,充分印证着,黄河流域有适宜人类栖居㊁生存的丰富资源和便利条件[2]㊂但是,黄河又是有着巨大流量和能量的河流,她从青藏高原发源之后,在高山峡谷曲折蜿蜒,穿越黄土高原,经过孟津进入地势平缓的华北平原㊂高原峡谷可以阻拦黄河的肆虐,但到了平原之后,黄河的不羁就难以约束㊂特别是上中游雨多水大的情形下,下游即泛滥成灾㊂历史上黄河改道频繁,由于泛滥时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改道后形成悬河,再泛滥时则是水覆土埋,连宋朝都城都深深掩埋在今天开封的地下,可见黄河泛滥的威力㊂自古以来,黄河儿女既享有着生命之源的惠赠,也直面着灾害的考验㊂‘黄河东流去“呈现给我们的灾难,不是黄河自然泛滥引发的灾害,而是人为的灾祸㊂首先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丢失,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南京陷落,华北告急,大片国土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人民悬于生灵涂炭㊂面对侵略者对中原地区的进攻,国民党当局不是积极组织有效抗击,而是不计民生后果炸开黄河花园口,试收稿日期:2022-11-12;修回日期:2023-03-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 Z W 033);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H N Y J S 2020K C 28)作者简介:吴成熙(1991 ),男,河南信阳人,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吴圣刚(1962 ),男,河南遂平人,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㊂㊃51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3卷 第4期 2023年7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3N o .4J u l .2023图以水漫中原的方式消极阻止日寇进攻,后果是日寇进攻不可能根本阻止,而黄泛区的人民生活则雪上加霜,家园迅速被吞噬,人们被无情抛向死亡线㊂作家李准对黄泛区人民的生活实际非常熟悉,小说通过赤杨岗的7户农民的生死遭际,讲述了黄泛区人民在这场人为灾害中的故事,以及面对生与死的痛苦选择㊂在日寇兵临中原之际,在政府抗日的名义下老百姓承担着军粮㊁加购粮㊁河防捐㊁治安捐㊁买枪款㊁交际费㊁派活出工等,生活已经苦不堪言㊂炸开黄河后,老百姓的房屋㊁土地㊁粮食㊁生产工具堙没大水之中,没有了立足之地㊂赤杨岗距黄河几十里,黄河水越出河道,就会面临灾害㊂当海天亮把中央军扒开黄河的消息告诉赤杨岗的乡亲时,善良的农民不相信这种伤天害理的事真的会发生㊂但很快滚滚而来的洪水的声浪让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实事, 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地都震得直晃动 ㊂ 话音还没落地,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㊂ 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㊂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裸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㊂海长松倾其所有刚买的7亩耕地被洪水夺去,一家子瞬间没法活了;申奶奶坐在即将倾倒的草屋里执意随洪水而去; 在黄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 ㊂在徐秋斋和李麦的引导下,赤杨岗的乡亲摽上木筏渡到村西沙岗上,暂时保住了性命㊂ 赤杨岗多亏有这一个沙岗,村北的几十家人家都跑上来了 ㊂无处躲避的就葬身于滔滔黄水㊂ 一具具人的尸体在水里漂流着,有的还抱着一根檩条,有的背上还绑着一个风箱㊂牲畜的尸体就更多了,赤杨岗村东头的一座桥下边,聚集着五六条死牛 ㊂惨状目不忍睹㊂面对一片汪洋和灭顶之灾,政府没有告知真相并伸手救助,广大民众并不清楚灾祸的严重性,期望暂时的黄水过去重回家园㊂但徐秋斋和李麦知道不是一时之灾,新四军清楚中央军炸开黄河不可能封住,灾害会进一步恶化,滞留就是等死,引导 所有困在高岗㊁大堤㊁寨墙上的难胞们,赶快离开,逃荒出去㊂大家不要再等了,黄河水三两年退不了㊂据我们了解:黄河伏汛大水快要到来㊂到那时候你们就更危险了 ㊂灾民们方才清楚真相,意识到灾祸的长期性,开始面临生死抉择㊂生活在黄泛区的人都经历过黄河水灾,徐秋斋和李麦他们知道,这次水灾不同于一般水灾,它是人为造成的,更严重,不能犹豫,必须从长远计㊂他们更清楚,在这样的灾害中,叫天天不灵,叫人人不应,人最容易陷入绝望境地,必须树立生的信念,活命㊁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人活下来,才能重建家园㊁延续生活㊂生与死的抉择是艰难的㊂首先离开危险之地, 徐秋斋舞着拐杖说: 走!走!现在就走 ㊂但茫茫水患和日寇隆隆炮火,往哪里去?徐秋斋说:能往西走一千,不往东走一砖㊂上洛阳㊂ 这是黄泛区人民对黄河的认识,是徐秋斋几十年的经验㊂黄河漫水,只能是滚滚东流,东去逃不出水患㊂同时,日寇侵略是从东北㊁华北沿京沪铁路南下,华东不少地方已经沦陷,往东也会进入敌人的虎口㊂逃荒之路漫漫,小说重现了难民逃亡的艰难:逃亡不是个人的逃离,而是集体㊁家庭一起逃出,即使是孤寡的申奶奶㊁徐秋斋老人,都是乡亲,都要帮助脱离险境㊂因此,他们拖老带幼,行动迟缓滞后㊂再者,水漫家园之前抢出来的一点食粮已经殆尽,无粮果腹会使逃亡之路难上加难㊂李麦和徐秋斋一行当务之急是不能先被饿死,他们来到寻母口寻求解决生计㊂日本鬼子㊁汉奸和国军势力交织,再加上黄河放水,寻母口渡口成了物资集散地和转运站,罕见的 繁华 , 李麦上街转了一圈,她看着人来人往像流水一样,商店里到处都是货物㊂心里想:看来这里还能混㊂走此处,说此处,当下顾嘴要紧 ㊂李麦带着女人给人拆洗被子,徐秋斋又摆上卦摊儿,王跑拉着驴跑脚,天亮为货运撑船,能干啥干啥,能扒多少扒多少,就是不能饿死㊂小说写出了中原人面对生死的潜能㊂但是,李麦㊁徐秋斋他们逃的不仅是水的灾难,还有交织一起的外敌的欺凌㊂国难当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㊂当他们刚刚扒到一口之食,汉奸海骡子却阴谋强行把这些男人押往东北给日本人当劳工,使得李麦㊁徐秋斋他们重新选择生路㊂他们结束了寻母口的短暂挣扎,由新四军的帮助偷抢了日伪转运的粮食,继续向洛阳㊁西安逃荒的生死旅途㊂逃亡之路充满血泪㊂在庞大的逃荒人流和长途颠沛中,赤杨岗逃荒集体散了㊂李麦和天亮因抢粮滞留,天亮参加了新四军;长松㊁王跑㊁海清婶等几家留在了洛阳;春义㊁凤英㊁蓝五㊁申奶奶等扒上了西去的火车,到了咸阳;而等待滞留的李麦和天亮以及徐秋斋㊁梁晴㊁嫦娥,在日伪搜捕下无奈西向洛阳,再转西安㊂从此开始了他们漫长的难民生活,并演绎着客死他乡㊁生死离别的故事㊂最终,海老清命丧伊川,蓝五和雪梅陨落西京㊂长松为了全家活命,卖了两个女儿玉兰和秀兰,而玉兰被买家折磨而亡㊂海清婶和女儿爱爱留在了洛阳,凤英和陈柱子继续生活在咸阳,到宝鸡务工的嫦娥因工厂的迁移不知了㊃611㊃第43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7月去向㊂这个结局是逃荒的结局,也是活命的结局㊂小说故事呈现的是大灾大难,李麦㊁长松他们赶上的是一次大逃荒,逃离大灾大难的历程是惨烈的,都是在死亡堆里捡命㊂自古以来,黄河母亲就考验着黄河儿女㊂风调雨顺之时,她会释放乳汁一样的水源滋润两岸;风雨不羁㊁水流无度的时候,就会给黄河儿女带来灾害㊂黄河儿女特别是中原人民适应着母亲河的脾性,当黄河形成灾害时,他们就想办法躲避,因为这些小灾小难都是暂时的,之后就会恢复正常生活,黄河母亲更多带来的是红利㊂所以,黄河儿女对黄河母亲不离不弃,他们热爱黄河㊁依偎着黄河,一代代生活着㊁创造着,延续着黄河文明㊂但是,这次是人为的大灾难,是对黄河儿女更严峻的考验㊂小说中,李麦㊁徐秋斋们既没有怨恨黄河,也没有向命运低头㊂ 人就是要活着!再困难也要活下去! 他们痛恨㊁诅咒的是造成人祸的邪恶势力,他们要在更大的生死考验中表现黄河儿女强大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正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构成㊂ 作家笔下这些人物身上确实体现出人的生命力和柔韧精神 它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忍辱负重而坚韧不拔的深厚精神根基和顽强不息的生命毅力,体现了中国文化深远流长㊁宏深博大的传统和价值 [3]㊂二㊁ 侉子 :中原儿女的形象与品质‘黄河东流去“塑造了赤杨岗李麦㊁海天亮㊁梁晴㊁徐秋斋㊁海老清㊁海长松㊁王跑㊁蓝五㊁雪梅㊁海春义等难民形象㊂他们原本都是中原的普通农民,被人称为 侉子 ㊂在平常生活中,他们可能表现出愚昧㊁保守㊁自私自利等弱点,但当大难来临,他们没有各顾各作鸟兽散,而是扶老携幼抱成团,共度艰难㊁共谋生路,表现出金子一般的闪光品质㊂李准在‘黄河东流去“代后记中自述: 我喜欢这些故事,他们都体现了中原一带的 侉 味,一般人管河南农民叫 侉子 , 侉 是什么东西?我理解是既浑厚善良,又机智狡黠,看去外表笨拙,内里却精明幽默,小事吝啬,大事却非常豪爽㊂我想这大约是黄河给予他们的性格㊂ 作者在小说中没有刻意塑造一两个高大上的所谓主要人物,而是沉静而又温情地描写一群平凡的带有浓厚 侉 味的小人物㊂这群小人物在逃荒逃难的漫漫长路上厚道㊁友爱㊁互助,有温度㊁有能量,发出的人性光芒丝毫都不暗弱㊂李麦是小说中让人喜爱的人物㊂ 这个妇女看去有小四十年纪,高个子,大脚板,两道剑眉,一双乐观热情的大眼睛,身板硬朗,动作利索,给人以爽朗痛快的感觉 ㊂她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从小跟着父亲远涉信阳㊁南阳㊁湖北要饭的经历,和多次与海螺子斗争的经验,磨炼了她的意志,培养了她的胆识㊂ 李麦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锻炼得能吃苦耐劳,胆大泼辣 ㊂所以,作为一个农村女人,无论是婚前姑娘家还是婚后妻子,遇事不胆怯㊁不畏缩,当她爹李甲子累死在地主海螺子家,海螺子父亲海福元许诺过给一副棺材却耍赖食言,她大胆与海福元理论,最终在徐秋斋等人的协理下,让父亲入棺下葬㊂海螺子买通法院和证人黑了她的地,设圈套害死她的丈夫,无处申冤,她不认输㊁不屈服,她要出恶气,以农村妇女骂街的方式,指桑骂槐,变着法与海螺子斗㊂李麦对强大的黑恶势力具有无畏的斗争勇气,但对穷人弱者却有宽阔的胸怀㊁仁爱之心㊂譬如对耍聪明㊁爱占便宜的王跑,连世事洞明的乡村秀才徐秋斋都看不惯,但李麦还是以 人的手指头都不一般长 为例予以宽容㊂她善良㊁大度㊁智慧,既有母性的慈爱㊁柔情,也有男人的果敢㊁胆量,特别是大难来临的关键时刻,大人孩子人心惶惶㊁手忙脚乱,她临危不惧,逐个张罗乡亲们撤离到沙岗,成了大家的主心骨㊂刚刚逃到村西沙岗,无父无母的春义的准丈人带着女儿找来,提出让他们在危难之际成亲,未经过世事的孤儿春义只能依靠李麦㊂李麦稍加盘算,便拿出了方案㊂她因陋就简,既不能过分讲究平时的礼仪习惯,也要为春义㊁凤英正正经经办一个结婚仪式㊂她主持给春义㊁凤英腾出一个窝棚当 新房 ,让大家逃离时带出的东西凑在一起做了一桌喜宴,蓝五的唢呐响器吹起来,为春义㊁凤英办了一个简单却郑重的水上婚礼㊂她把赤杨岗逃出来的乡亲当作一家人,大家互相帮衬着共渡难关㊂当长松家七八口人揭不开锅断炊时,她拿出自己家所剩无几的半升大麦面,让长松家度过生死关㊂在寻母口,海螺子骗赤杨岗逃难的男人到东北当劳工,李麦警觉海螺子突发 善心 的背后不寻常,当着海螺子的面劝阻大家避免上当,并盘算着抢海螺子为日本人收购的粮食,赶快离开寻母口,表现出一个女人在世事动荡中的机敏,和对命运㊁善恶的判断㊂对于复杂危急问题,她还能表现出男人的沉着冷静㊁无惧的气魄㊂海老清的女儿爱爱答应了国军洛阳留守处长关相云的求婚,又怀了照相馆任彦生的孩子,老清婶和爱爱害怕关相云血腥撒野,处在惊恐无助之中㊂李麦安抚住老清婶和爱爱,自己只身登门,与关相云商量了结的办法㊂面对关相云拿着手枪暴跳如雷㊁耀武扬威,她却坐那静观,等关相云平静下来,她机智地给他打发了㊂李麦身上,体现了中原女人的坚韧㊁坚强和应对苦难的能力㊂徐秋斋是一位乡村老秀才,无儿无女孤身一人,㊃711㊃吴成熙,吴圣刚.黄河文化的形象注解当过蒙学先生㊂ 山羊胡子刀条脸,一个大长鼻子,两只明亮好斗的眼睛,戴个旧的黑绒瓜皮帽,还穿着翠蓝布破长大褂,扣子上还系了个鲨鱼皮旧眼镜盒,眼镜盒下边还搭拉个黄穗子㊂看他不像农,不像工,不像商,不像兵,不像财主,却也不像穷人 ㊂他读过四书五经,嘴里离不开诗书文言,有学识㊁有阅历㊁有见识,是民间 高人 ㊂但是,失去了蒙学先生的职事,也当不好农民,占卜算卦成了主业,家境就好不到哪里,又有 吃嘴 的毛病,谁家有了香味就会追踪而去㊂徐秋斋还保持着文人的一点矜持,他不像李麦遇事勇敢地站出来,所以他从不跟赤杨岗的恶人海螺子当面斗㊂但徐秋斋仍然没有泯灭文人公道㊁仗义的心性,关键时候他会走出来出主意解决难题㊂当李麦的父亲累死在海螺子家无棺下葬时,他心中不平,私下给李麦出主意,逼迫海福元出一副薄棺材㊂梁晴等人背盐在 福兴盐行 住店时,被店主以盐行被盗为由黑了㊂他原本不认识梁晴这群妇女,但对她们的遭遇极为同情,他领着梁晴和其他丢盐妇女,揭穿盐行的伎俩,帮她们讨回 丢失 的盐,解了她们的困境㊂王跑的驴子在寻母口跑脚被褚元海的汉奸队霸占,但褚元海及其手下赖着不给,简直要了王跑一家的命, 徐秋斋听了以后,气得两眼发红,手脚发凉 ㊂他决定替王跑出这口恶气㊂最终,王跑依照徐秋斋的计策,讨回了驴子的价钱㊂特别是蓝五和雪梅私奔后九死一生,蓝五逃荒西安,两人邂逅重逢,雪梅已是衣食无忧的官太太㊂但两人旧情不舍,徐秋斋料定他们的私下缠绵会有祸端,两边劝阻,甚至力促蓝五出走咸阳,最终仍然没有避免悲剧发生,雪梅死于其夫孙楚庭之手,暴尸沣河边㊂ 情理不顺,气死旁人,他得为雪梅和蓝五说几句公道话 ㊂他一个逃难的老人找到孙楚庭,不露声色地逼孙楚庭拿出二百块钱安葬雪梅㊂徐秋斋既有中原人的耿直㊁厚道㊁热心肠,更有乡村 士人 的狡黠㊁计谋㊁迂回㊂所以,路见不平,徐秋斋会拔刀相助,但他大多不直接出面,而是躲在幕后献计献策,以自己的方式惩恶扬善㊂海老清㊁长松㊁春义都是中原地区本分的农民,他们忠厚㊁老实,甚至保守,似乎生命就与这里的泥土混在一起,血管里的血液与黄河水交融,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离开了土地㊁家园,就没了根㊁没了着落,也就没有了谋生的本领㊂所以,老清特别爱惜家里的那小牡牛, 他眼里的这条牛简直成了他的大孩子 ㊂因为有了这壮牛,就能盘好地,种好庄稼㊂后来小牡牛被海螺子抓 官差 累死了,他心里像死了亲人一样痛惜㊂到洛阳找到老伴和闺女,虽然她们生活比较稳定,但看到爱爱在书场说书,他无法接受爱爱选择的 下九流 的生计,黯然带着雁雁到伊川租地耕种,身魂不归㊂长松一身力气,又不惜力,是种庄稼的好手㊂在赤杨岗买了地后,他不分黑夜地侍弄,自信凭自己的勤劳,一定能把这地改造成种庄稼的好地,让一家七八口人吃饱肚子㊂没想地刚到手,黄河水来了,两手空空走上了逃荒路㊂来到洛阳,一身力气无用武之地,一家子悬在死亡线上,先后卖了三个女儿维系活命㊂春义年轻㊁纯洁㊁老实,但也狭隘㊁固执㊂本来没其他负担,和凤英一起逃到咸阳后,凤英开起饭馆也风生水起,但春义接受不了凤英向顾客投去的笑脸,更接受不了顾客跟凤英打俏,负气离开凤英,终难弥合,只有回归土地㊂王跑和四圈也是赤杨岗的穷苦人,骨子里有中原人的义气,但也有明显的弱点㊂王跑爱占小便宜,见利就上㊂利就是祸的诱饵,终究害了他自己㊂在寻母口,为了多挣一点钱, 老驴老马歇十六 ,别人都歇脚,他不顾风俗㊁不看对象,接了一单 不知道是财神呢,还是瘟神? 的活儿,结果他的毛驴进了保安队军营再也没影了㊂逃荒洛阳,原本在白马寺给寺院种菜能保吃喝,因为贪占一块所谓的 熹平石经石头, 叫当官的讹上了,平白无故地吃了几个月官司 ,被投进监牢,差点丢了性命㊂四圈 小时候戴着银麒麟牌子,穿着绸缎衣服,也当过几年 小少爷 ㊂后来家产被他爹吃喝嫖赌 踢腾干净了 , 就踅到海骡子家打短工,因为他个子大,有一把力气,海骡子就雇他当了长工 ㊂黄河水漫赤杨岗,海螺子又把他带到寻母口,在洋行里当打杂伙计㊂后来逃到洛阳跟海香亭拉车㊂四圈虽然跟着海螺子兄弟混,但心里还没有丢掉正直㊁善良,当海螺子和褚元海密谋强行抓劳工时,他提前向李麦透露了消息,让乡亲们得以提前逃走㊂在洛阳,因与海香亭太太刘玉翠的私情,被海香亭赶出家门㊂刘玉翠给了一些首饰,他当了30块钱准备买辆人力车维持生计,但得知长松的小响被卖到妓院,他立马用那30块钱赎出了小响㊂关键之时,表现出可贵的品质㊂爱爱和凤英是年轻一代㊂她们善良㊁聪明㊁机灵而又能负重,适应性强,有中原女子的本性㊂爱爱和妈妈㊁妹妹三个女人逃到洛阳,生计无着落㊂后被书场老板娘看中,到书场学了说书,很快崭露头角,成了家里的生活支柱㊂虽然老清觉得爱爱干的是 下九流 事,玷污了祖宗,但爱爱自认为身正干净㊁能养家糊口,不愿放弃㊂在书场,爱爱被国军洛阳留守处长关相云看中,百般追求,欲娶之为妾㊂但爱爱从内心不愿攀上关相云这棵大树,她潜意识里感觉到他㊃811㊃第43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7月们身份不对等,不是一路人㊂但母亲却不断接受关相云的钱财,极力促成㊂在母亲的逼迫下,爱爱答应了关相云的求婚,但又忘不了自己倾心的照相馆职员任彦生,以致怀孕,与关相云的婚约告吹,任彦生迫于关相云的威胁不辞而别,爱爱独吞苦果㊂可以看出,爱爱心中保持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虽然这美好的爱情她自己最终没能掌控得住,但仍然是心灵里的一片蓝天㊂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爱爱漂泊在外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㊂所以,当乡亲们返乡的时候,她决定带着母亲和孩子继续在洛阳生活㊂凤英和春义逃到咸阳,与陈柱子开饭馆㊂在陈柱子的饭馆里,凤英很快学会了开饭馆的门道㊂她自己又独立开饭馆,凭着她的聪明㊁灵活,饭馆开得比陈柱子的还红火㊂但春义看不惯凤英迎合顾客的笑脸,更受不了顾客与凤英的打情骂俏,跟凤英找气㊂他一人去了西安㊂凤英身上体现着精明㊁勤劳㊁实干的品质㊂这是一群普通的中原农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除了徐秋斋,他们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们从小被黄河水浸润着,被黄河文化熏染着,形成了黄河儿女的独特性格㊂他们是众多黄河儿女的代表,体现着中原人的共性品德,也有每个人的个性特点㊂动荡年代,农民生活最艰辛㊂平常生活中,乡亲邻里少不了家长里短㊁鸡毛蒜皮的纠葛;走上了逃荒路,他们却能生死相依㊁团结互助㊁同舟共济,不管是在寻母口,还是逃到洛阳㊁西安㊁咸阳,他们都明确自己是河南人,是赤杨岗的乡亲㊂小说中,李麦始终照顾着一起逃出的这个群体㊂就连老迈的徐秋斋也不断地用智慧给乡亲解难,甚至针对雪梅暴尸野外的惨状,他挺身而出为雪梅和蓝五打抱不平㊂长松和杨杏对爱爱在书场说书也看不起,但爱爱还是时常偷偷给饿得难忍的小响带些吃的㊂陈柱子与春义和凤英在咸阳相互照应,扶持立足㊂特别是经常跟着海螺子兄弟混的四圈,关键时候也能明大理㊁知大义,为乡亲伸出援手㊂他们语言上说不出大道理,也说不清与黄河㊁黄土的关系,但他们的行为却体现着黄河文化的内涵,阐述着对待生活和灾难的大道理㊂李准从黄泛区难民身上开掘和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纵深感 [4]㊂三㊁家国:回归黄河祖根故园回家是小说的结局,更是这群逃荒的黄河儿女命运的归宿㊂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由天灾人祸导致的迁徙㊁逃离不乏其例,对回归的书写比比皆是㊂杜甫在‘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急切回家的心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㊂ 杜甫是因老家河南从安史之乱中收复,迫切渴望结束漂泊的生活而回归㊂李麦㊁徐秋斋㊁海长松们的回归,首先是为了结束逃荒和流浪的生活,是一种空间上的回归㊂他们的家在黄泛区的赤杨岗,那里是他们生活的空间坐标㊂这里有他们的房屋㊁土地㊁村庄㊁阡陌㊁河流㊁老井,有车㊁耧㊁犁㊁耙㊁猪马牛羊驴,以及他们培育的稼禾㊁草木等,这些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物质资料㊂国民党当局炸开黄河,让他们拥有的这一切随滔滔黄河水而去,他们为了生存,被迫走上背井离乡㊁颠沛流离逃荒生活㊂这是一种极其无奈的选择㊂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中原人都守土重迁,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绝路,人们不会轻易离开故土家园㊂七八年间,李麦㊁徐秋斋㊁海老清㊁海长松㊁蓝五㊁王跑㊁海春义的逃荒生活异常艰辛, 他们的土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他们背井离乡过着讨饭的生活,没有住过一间有墙壁的房子,没有睡过一张真正的床,他们唯一的财产就是一根棍子和一只篮子 ㊂都在生死线上挣扎,结局基本上是生死离别㊂李麦一家散落几地,天亮参加新四军,她在新四军待了几年,但梁晴和嫦娥不知下落㊂梁晴和嫦娥与徐秋斋老人来到西安,处在生死线上,年幼的嫦娥不得不自找活计,被招工到宝鸡,一去便失去了消息㊂李麦后来千里迢迢寻找,但找到了梁晴,仍然没有女儿的音讯㊂长松一家的逃荒生活更加艰难㊂他五六个孩子七八张嘴,本来倾其所有买7亩多地,指望能养活一家子,但被黄河水夺去㊂长松从离开那天起,就无时无刻不想着回来找到自己的地,因此专门把自己一把镰刀和烟锅埋在地里㊂在洛阳,一个满身力气的农民却养活不了一家人,只得靠卖三个女儿维系活命㊂老清追到洛阳,看到女儿爱爱干起说书的营生,失落㊁痛苦㊁无奈,他梦寐以求想回家干种地的老本行,但家园回不去,他只得到伊川租地种,结果命也丢在那里㊂王跑虽然精明㊁善于算计,但逃荒在外不仅没有找到养家糊口的活路,自己差点死在监牢,儿子也被国军抓了壮丁,走投无路,早早回到黄河水没有完全退去的家园㊂春义更是早就等待回家的日子,他虽然年轻,但自觉就是个种庄稼的农民,不是做生意的料,咸阳㊁西安都不是自己的家,安不了身㊂他的人生定位就在赤杨岗㊂四圈从小并不是一个真正务农的人,但跟着海骡子兄弟混日子的经历,也让他尝尽了漂泊的辛酸,回乡的愿望日益迫切㊂其实,李麦㊁徐秋斋清楚,他们的回归从物质意义上完全只是一种地理方位的回归㊂因为黄河水把他们所有的㊃911㊃吴成熙,吴圣刚.黄河文化的形象注解。

《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特色研究

《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特色研究

2023.12(下)黄河黄土黄种人本《大河奔流》中已经显现。

《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特色《黄河东流去》中的灾难叙事在《黄河东流去》中,作者虽然将赤杨岗村7户农民家庭作为主要描绘对象,但透过小说不难发现,其所代表的实则是千千万万广大的农民家庭。

作者跟随这些灾民逃荒行进的路线,由黄泛区到寻母口,由西安到咸阳。

笔之所至,是作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全方位描写。

作品不仅描写了城乡地区的情况,还描写了农民、商贩、地主、官员等人物;不仅描写了国民党内部的混乱腐败,还描写了共产党人的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等。

沿着灾民背井离乡躲避灾难这一线索,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的表现及精神面貌,刻画了灾民同时要面临来自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围追堵截,展现了这场灭顶之灾对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秩序等的影响,彰显出中华儿女在危急时刻对人格的捍卫、对气节的坚守。

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感知,完成对历史的思考、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黄河东流去》如同一幅灾民流亡图,灾民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多个地区。

很多灾民家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李麦的家人分开后,再次相见已是多年之后。

海老清家中的大女儿进城成了演员,在海老清看来这是一种耻辱。

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海老清与女儿之间产生了隔阂,一直到海老清离开人世,父女关系都未能得到修复。

但这些流离失所的灾民,即便遭受不公待遇,都始终没有放弃,他们通过不断的拼搏努力,得以重回故土。

灾民们历经多年的在外流浪,不仅要历经肉体上的磨难,还要不断进行思想上的斗争,他们百折不挠,没有被灾难击垮,表现出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

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了灾民所遭受的各种痛苦、无助,表现了作者对那一历史时期灾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及对灾民苦难生活的人文关怀。

《黄河东流去》中的历史观照《黄河东流去》中的历史观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作者对“变动”与“存在”彼此间的发展转变关系的探索。

从《黄河东流去》内容上来看,历史叙事对应表达的是对某一群体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活动,以及对这一群体思想观念、价值诉求的追思。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想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想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想《黄河东流去》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黄河东流去,农民把家还。

也许有人读过这本书,可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读过。

这是一部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小说,以往我们所读的,大多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丰功伟绩,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我们轻而易举地了解到民是在一番艰辛奋斗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却无视了这其中有关于他们艰辛奋斗的细节,准确的说,应该是他们煎熬的细节。

许多时候我们喜欢站在国家的大视角去看待这些历史,却总是忘记在国的后面还有千千万万的家,即使我们在考虑自身时多半是从家的角度。

历史是不公的,看得见的功勋总是被人所歌颂,看不见的苦难却以惊人的速度被人遗忘,在丰衣足食的时代,我们只能靠一些虚构但却真实的文字窥探到历史的一角。

黄河带来了华夏文明,却也曾一度摧毁过她的子民所建立起来的家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的之谈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得到验证。

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中国还有如此荒唐的兵法战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扒开滔滔黄河,“以水代兵”想抵挡日本侵略者,至于效果怎样自有历史评说,但就对该地区的百姓而言,大水淹没了三个省四十多个县,一千多万人受灾,一百多万人丧生于此。

这部小说的情节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村子里七户人家的逃亡史。

七户人家,反映了当时千千万万因大水淹没家乡而逃亡的中国农民,仅仅是为了生存,就消耗了许许多多农民近八年的时光,他们逃离,他们卑微,他们是如此的不堪,在灾难面前,他们无能为力。

他们有些人只知道为了生存而奔波,他们甚至不清楚这八年怎样把日本人打败,他们恨侵略者,可是根本没有方法去对抗,因为,他们光让自己活下来就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精力。

人,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活着是痛苦的。

但是,痛苦也得活着。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小说首先将读者带入了远古时期,那是一个荒凉贫瘠的土地,人民过着贫困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采沙民族的描写,表达了对残酷自然环境下人民生活艰辛的同情。

在这些描写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民命运的深沉关怀,以及对人类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说接着描写了黄河岸上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作者通过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的描写,展示了农民伟大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同时,作者也不忘提到农民生活中的困苦和悲欢离合,让人深刻体会到农民生活的不易和困境。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开始叙述了近代以来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通过对共产党抗击日本侵略军和解放战争的描写,作者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这些英雄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奋斗,跋涉在黄河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黄河流域人民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说最后,作者又带领读者回到了当下的时代。

他以黄河的“东流”为线索,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他希望读者能够在沧桑巨变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同时,他也希望读者能够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平安,不忘曾经的苦难和牺牲。

在阅读《黄河东流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文笔风雅和人文情怀。

他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令人感动而深思。

他的故事情节紧凑,文字流畅,让人有一种亲身参与其中的感觉。

同时,他叙述的历史事件也非常准确和详实,对于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和地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黄河东流去》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描绘了黄河流域历史和人文的荣光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黄河流域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情感有了更多的思考。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担当。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有思考,又有感动,同时得到了丰富的知识。

总之,《黄河东流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宏伟和壮丽,也明白了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的伟大。

《黄河东流去》李准著读后感

《黄河东流去》李准著读后感

《黄河东流去》李準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黄河东流去》是一部由李準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以黄河流域的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

这部作品不仅让人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人性、时代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书中描述了黄河岸边一个家族的兴衰,尤其是主人公李满囤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作者以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将读者的视角引入到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现实中。

李準先生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让人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苦难与无奈。

“黄河的水,流的是人的泪。

”这句原文表达了对黄河岸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在书中,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波折。

每一次黄河的泛滥,都带走了一批人的希望和梦想。

条理清晰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作者从家族的微观角度出发,逐渐扩展到对社会变迁的宏观叙述。

在独特的乡土语境中,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观点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并非单纯地批判或者赞美,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沉浮,让人自行感悟生活的真谛。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例如李满囤的坚韧与无奈,让人触类旁通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在文字犀利的同时,也不乏对人性的深刻关怀。

在整体看法上,我认为《黄河东流去》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它不仅仅是对黄河流域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一部展现人性光辉与悲哀的历史长卷。

李準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影,也让我们思考着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抉择。

```第二篇范文《黄河东流去》这部作品,若从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的角度审视,便呈现出另一番深刻的意蕴。

它不仅是黄河儿女命运交响曲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中坚忍不拔、不断求索精神的深情致敬。

李準先生笔下的黄河,成了一条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河流。

它见证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也映照出一代人的苦难与梦想。

从这一视角出发,书中的人物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黄河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开发

黄河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开发

黄河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开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黄河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孕育了独特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和精神视野,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河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开发也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探讨黄河文化的价值与传承,并提出建议,以推进黄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一、黄河文化的价值1.历史价值自新石器时代至今,黄河文化经过了许多历史时期的演变,数以万计的人类活动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如中国文明的源头——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商周文明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字、汉朝的陶俑和艺术品、唐代的诗歌和绘画、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战争和和平、兴衰和荣辱等历史事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2.文化价值黄河文化还具有独特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文化风格。

例如,“中庸之道”、礼仪之邦、“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经典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此外,黄河文化还拥有众多的民俗艺术、民间传说和风土人情,比如山西的“开始吃咸肉月饼”、“黄河金沙”等,这些文化景观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3.实用价值黄河流域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也是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发源地。

黄河流域的灌溉和水源保护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界认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智慧和能力。

黄河文化还为当地的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有用的资源,比如演出、旅游、商业等。

二、黄河文化的传承1.加强场馆建设加强场馆建设,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水平,将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出来,以尊重文化遗产的原貌为目的,使博物馆不仅成为文化遗产的储存结构,也成为人们学习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和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场所。

如山西博物馆就以其著名的壁画“女娲补天”而闻名于世。

2.研究发掘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规范保护和科学发掘,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的研究,有效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破坏。

同时,发掘出的一些独特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可用于塑造当地的文化品牌,以此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侉子群像首创与民族灵魂发现_论李准_黄河东流去_的历史价值

侉子群像首创与民族灵魂发现_论李准_黄河东流去_的历史价值

侉子群像首创与民族灵魂发现论李准 黄河东流去 的历史价值徐其超!吕豪爽(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李准的 黄河东流去 着意描写河南侉子的性格、气质,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功能系统刻画中原乡土文化心态,从而较深刻地开掘了中华文化之内核和精神,彰显了中华魂、民族魂。

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创造性、大规模地提供了侉子形象系列,揭示了中原农民总体特征。

在侉子群像中一批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人物均系回族,作品开创了蒙古族作家写回汉民族,通过多民族群体心灵展开大中华魂的先河。

新时期伊始,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多体现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真实反映, 黄河东流去 则注意展示心理精神。

由于社会理想和价值尺度比较陈旧,作者对民族魂的开掘缺乏深度。

关键词: 黄河东流去 ;侉子群像;中原文化;民族灵魂;历史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 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3)12 0027 08收稿日期:2003-10-09作者简介:徐其超,男,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吕豪爽,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黄河东流去 是第一部由少数民族作家创作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

李准的这部作品的上集197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下集先发表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长篇小说 丛刊第5期,后由该社出版。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中未能进入评奖委员会的视野,然而时隔三年便获得茅盾文学奖这项我国的文学大奖并列于榜首。

时间又过去20年,20世纪80年代获茅盾文学奖的那些长篇小说多半被人遗忘,特别是那些新闻报道式的∀问题小说#更是∀速朽#,能够发现的意义愈来愈寥寥,倒是反响一向不热烈的 黄河东流去 依然继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和价值。

读过 黄河东流去 的人也许对具体故事情节记忆模糊了,但对作者所描绘的那幅巨型流民图,对图中那一群∀河南侉子#,那一系列中原农民形象不能忘,不会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徐其超1, 吕豪爽2Ξ(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李淮十在《黄河东流去》中,从文化的视角切入,描绘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透过中原地域文化辩证地思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了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道德力量,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忍品格;重视人格与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关键词:《黄河东流去》;文化视角;中原文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4)01-0056-05 《黄河东流去》名冠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之首,出版当时,曾引起过一定反响,近年来却是多被人提及而少有人关注。

事隔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现代座标上用当下眼光对其进行回眸和审视,或许能够更加全面深入而又透辟地衡量、判定其价值,在其评价史的延续中留下当代人的思考痕迹,为以后的文学研究提供历史的一页。

一、文学文化视角的浮现《黄河东流去》的创作时期正是整个中国文学走下政治舞台、走出政治误区、走向文学本身、走进历史和人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伤痕、反思等主题的多样与丰富开始取代政治抒情诗、样板戏的乏味与单调,“三突出”、“主题先行”的创作理念开始在作家的头脑中解除武装,概念化、平面化的人物符号开始让位于主体化、复杂化的鲜活个体,模式化、公式化的创作开始隐匿于繁杂多变之后。

《黄河东流去》的诞生可以说是文学回归现实母体的一大标志,它找到了文化的视角,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生活,带着文化探究的意图去理解和把握乡村与农民。

作家李淮十以前的创作均是以配合现实斗争、表现各时期农村政策、跟踪20世纪后半叶农民历史足迹为特色,人物也多为农村新人形象,可谓良莠参半,经过思考的他看到这些作品生命力的短暂与脆弱,文革后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其创作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黄河东流去》选取的是蒋介石以阻挡日军为由“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从而致使黄水泛滥,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千余万人流离失所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地反映黄泛区人民苦难、挣扎、斗争的长篇小说。

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1](2页)。

这显示出作者在选材、立意的创作之初就具有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自觉。

在谈到《黄河东流去》的创作时,作者曾说:“写这部书时,我经历了返璞归真的过程。

从小说中可以看见我对乡村生活的依恋,有意识地回到质朴中去,回到自然中去,流露出我对故乡、对大自然的依恋和歌颂。

”[2](249-250页)还说,“我在《黄河东流去》上卷中,已经在追求一种和过去不同的东西,一种沉郁的东西,一种历史感。

”[2](293页)“回到质朴中去,回到自然中去”,这看似简单而明晰的创作原则使《黄河东流去》洗褪了为配合政治而涂抹的铅华,重新发现了人性、人情、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世界的光辉,这种迥异于政治视角的大文化视角使文学的反映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更接近于历史和生活本身。

《黄河东流去》是一幅巨型历史画卷。

其间必不可少地涉及到农民与地主之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第19卷第1期(200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 RNAL O F N E I J I AN G T EA CH ER S COLL EGEN o11V o l119(2004) 收稿日期:2003-11-07 作者简介:徐其超(1936-),男,四川唐宁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吕豪爽(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间的斗争,但作家李淮十将其渗透在人情味很浓的生活场景之中,蕴含在充满情趣的生活细节之中,从而使矛盾、斗争、人性人情、风俗礼仪等因素同时显现。

作品更为关注是难民的逃难足迹与苦难经历。

一群质朴厚道的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为了谋生,赶脚、打工、说书、吹响器、做鞋袜、甚至于行乞、卖女,为求得生存而奋斗,为盼望运转而忍耐,上演了一幕幕悲剧。

当然,在承受悲苦的同时,也有支撑他们勇敢前行、使他们感到快慰和欢欣的生活点滴,如水上婚礼、大闹盐行、智取驴价等。

作者从方方面面展示了饱蕴酸甜苦辣的逃难生活。

《黄河东流去》中的人物画廊里也不再充斥着概念化的政治符码,而是林立着具有独特性格的生命个体。

蓝五、爱爱、雪梅……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都有因自己的个性而演绎的悲剧故事与坎坷命运。

作者不再过分关注他们的阶级阵营与政治身份,转而关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在生存困境中依然未泯灭的美好人性,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对于生存的渴望、对于人类基本情感的追求与珍视,一个个灵动可爱的形象谱写着一曲曲高扬爱情与亲情的悲歌。

《大河奔流》中的李麦与《黄河东流去》中的李麦之所以引起阅读效果上的巨大反差,就是因为前者是一个时刻站在矛盾冲突之中心地位、打上阶级和时代烙印的高大全式的政治典型,而后者则是一个坚强乐观、知情明理、可亲可敬的鲜活的劳动妇女形象。

可以说,《黄河东流去》对黄泛区难民的独特遭遇以及在非人境遇下所体验到的、表现出的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精神境界、人际关系等的反映是全面、深入而又到位的。

这使文本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涵量和人类学价值。

《黄河东流去》与《芙蓉镇》、《陈奂生上城》等一大批作品的出现促使新时期文学从政治笼罩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依托文化视角回归文学本身,“使文学成为对民族真实存在的勘探,成为面对历史和现实、面对人的表达方式。

”[3]。

二、中原地域文化的展现《黄河东流去》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文本。

李淮十以带有中原气息的语言和文笔向我们绘制了中原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展现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精神气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原乡土的百科全书。

打开文本,扑面而来的是黄河、平原、大杨树……这是属于中原的自然环境,这些带有地域色彩的生态环境塑造了中原人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作品中勾画出一幅幅关于饮食、劳动、起居、服饰的日常生活画面,为我们营造了中原生活的氛围。

镰刀、扫帚、凉棚、窑洞、麻糖、棕子、新腌的蒜台、香椿炒鸡蛋,所有这些引领我们认识中原、亲近中原。

这些饱含深情的生活画面是值得咀嚼、回味的。

海老清对自己的小黄牛百般呵护,当小黄牛由于为国民党副官拉差车被折磨而死后,这个已经习惯了忍耐与缄默的地道的庄稼汉发出了压抑已久的声音:“你手里有枪,我手里只有鞭子,我打不过你,可我心里不服你!我永远不服!”这是因为在中原人的眼中,黄牛、毛驴、骡子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牲畜的范畴,它们是人,是家族成员的组成部分,时刻牵动着庄稼人的悲与喜。

正如赤杨岗的难民经过漂泊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凭着记忆找寻水井、石碾、石磨以及自己曾经埋下的犁耙和镰刀,当这些都显现出来时,他们仿佛看到了村子的整个轮廓。

因为他们回到了自己所熟稔的生存环境之中,生产和生活将被重新纳入属于他们的正常的轨道,辛苦清苦却又平静踏实的久违的感觉会再次充盈他们的内心。

李淮十在《黄河东流去》中对中原地域自然及日常生活状态的描写,抓住了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以农耕生产为主导,是农业文明的典范。

对于中原农民而言,自然环境使耕种成为他们生产的基本方式,土地成为他们生活的凭借与依赖。

他们在土地上维系着太多的希望和意义。

海长松在离开故乡之时,在自己倾家荡产买下的7亩地里埋下了自己的农具,他“填埋下不光是他的镰刀和黄铜烟袋锅,也是填埋着他的心血和希望。

”即使逃荒在外,他也谨防自己的孩子学流荡后无法回去种地。

年复一年与土地打交道的日子给中原农民带来的是一种带着泥土芬芳的质朴与厚重,超稳定的生活状态也给他们带来了思想上的某种狭隘与偏执。

海春义这个赤杨岗公认的最老实最可靠的漂亮青年就有着严重的重农轻商的观念,他看不惯妻子凤英做生意时脸上甜蜜的笑容,甚至认为那是卖笑、下贱,从而最终导致了他与凤英的离异。

这便是中原黄土地赋予中原农民的性格。

一定的地域自然必然带来相应的地域习俗,风俗礼仪作为一种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方式的外显形式,从表层上看带有某种规定性,甚至是强制性,但从深层看,它也是观念与意识普遍而又潜移默化地的深入人的内心的结果,是一种有形的共识和无形的约束。

《黄河东流去》中对中原地区求雨、过年・75・总第76期 徐其超,吕豪爽:《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和庙会等习俗都有具体形象的描绘。

值得提及的是作品对婚俗的展示。

中原非常看重结婚仪式,认为它是一道必经程序,一种社会舆论的默许与认可,一个昭示幸福的神圣举措,即使在洪水淹没家乡后的逃荒路上,这种仪式也不能忽略甚至苟且。

春义和凤英的“水上婚礼”,尽管染上了一丝悲凉,但依然由蓝五用唢呐吹起了热闹欢快的《上轿调》,由徐秋斋念着“关关睢鸠”,充当了司仪,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众人则想方设法拼成了一桌“喜宴”,并把新人的窝棚四周用麻袋片、席子堵起来算作新居,大家都竭尽所能让这次婚礼更趋完整和喜庆,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对婚礼都有了约定俗成的理解和思维定式。

雪梅和蓝五作为一对私奔的恋人,自办的婚礼更是简陋,他们拥有的只是用柳枝、野花编成的花冠、脚下的一方土地和头上的一片天空,但只有在拜过天地之后,蓝五才第一次疯狂地吻着他的妻子,可谓人乱伦不乱,这就反映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观念已经深入他们内心,成为规范他们行为的无形的生活准则。

习俗礼仪尽管只是中原文化外显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李淮十在其中把握了中原文化的又一精髓,即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以儒学精神为底蕴。

虽然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墨家、法家、道家等均源于中原,但真正对中原人民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儒学。

由于中原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中心,加之程颢、程颐二程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儒家传统规范已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深入中原人的内心。

海长松家泔水、树叶、野菜煮出一锅汤时,秀兰和玉兰依次给父亲、两个弟弟和妹妹各盛一碗,轮到她们时,就互相推让,各分半碗。

这是一种礼,也是一种孝。

赤杨岗的各户难民在非正常的生活情境下依然能够做到仁、义、诚、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互助精神,牺牲精神不能不说是儒家精神的转化形式,但理学中的一些负面同样不可避免地给中原人带来深刻的影响。

廉耻观使海老清认为女儿在书场说书是奇耻大辱,思想上的顾虑造成了他和女儿爱爱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与裂痕,至死都未能弥补。

与其他地域的生存群体相比,中原农民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传统文明的负荷。

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风俗礼仪习惯,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会构成一个居民群落特有的性格特质、审美情趣、遗传基因,会形成不同的地域人群、地域人格。

《黄河东流去》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提供了具有中原精气神儿的人物系列。

李淮十曾经概括中原农民,尤其是河南农民的性格为“侉子”性格,即“既浑厚善良,又机智狡狯,看去外表笨拙,内里却精明幽默,小事吝啬,大事却非常豪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