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以及艺术、语言等非物质性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些遗产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文化传承,被视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以下标准:第一,传承性。
该文化在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世代传承,并且能够被后代承袭和继续发展。
传承性让文化遗产成为了人类智慧的生命力之源,如古老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技艺等。
第二,独特性。
该文化要有独特的特征和价值,不同于其他文化和艺术品。
这种独特性可以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等多种形态。
其独特的特征让它成为了其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社会性。
文化遗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必须在社会的背景下才能被有效的推广和传承。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固定在特定的地点和场所,它们的传递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社会集体和文化方式。
第四,时空性。
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人们必须不断适应和变革现有的礼仪习惯,并让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
更进一步地说,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本土文化的演变。
第五,艺术性。
文化遗产应当体现一定的美学、审美和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需要有足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力,以展示文化本身的价值。
或许是由非常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或是由精湛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展示文化的自信和美感。
以上是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我们需要发掘和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和神韵,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变。
因此,评选文化需要加强动态管理,不断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新和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概念的界定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和群体特征,以及表现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指无形的传统技艺或表达方式,而后者则是指实体性的自然或人造产品。
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书法技艺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分类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是指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歌曲、音乐、舞蹈、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包括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
这些社会实践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变。
3. 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活动通常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4.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指通过手工制作方式创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包括陶瓷、织锦、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品通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四、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传统性的非物质文化表达形式。
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
作为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中国非遗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族传统。
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工艺技艺、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的独特风貌。
中国非遗传承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最深沉的记忆,它是国家凝聚力和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和民族的多元性。
此外,中国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更为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例如,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旅游、手工艺品、文化创意等产业的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活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非遗文化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标题、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首先,在标题部分,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为中国非遗文化鉴赏,这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接着,在引言部分,我们需要概述本篇文章将要介绍的内容。
可以简单介绍中国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性,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从非遗文化的概念出发,介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传统技艺和相关的保护政策等内容。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一、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是指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
非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非遗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国将非遗分为十大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2.特点:中国非遗具有丰富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传承的创新性和生活的实用性等特点。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如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等。
2.传承方式:非遗的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同时,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网络传播等途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创新1.融入生活: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等逐渐成为时尚潮流,非遗元素融入服饰、家居、工艺品等领域,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2.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技艺,结合现代科技、艺术、旅游等产业,提高非遗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五、案例分享1.案例一: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宫廷御用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如今,南京云锦不仅成为国内外高端市场的抢手商品,还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开发出各类时尚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2.案例二:福建木偶戏,传承千年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福建木偶戏团走进校园、社区,培养新一代观众,还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扩大了影响力。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创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代表着人类智慧
和创造力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等。
它们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传承性、多样性和价值性等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独特性: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着不同地区
和民族的特殊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
2. 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口头或实践方式进行传承,从而
使其得以流传至今。
这种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不断变革的
时代中保持其原始面貌。
3. 多样性: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
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多样性形成了人类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态系统。
4. 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着人类
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历史变迁。
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
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威胁,如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等。
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与互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术等。
2.特点(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它依赖于人的口传心授、身体力行进行传承。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人的传承,传承人通过实践、传授、创新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3)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特点。
(4)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1)立法保护:我国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
(2)名录制度: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保护。
(3)传承人制度: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认定,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4)资金支持:我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宣传等工作。
2.传承方式(1)教育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承。
(2)实践传承: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实现传承。
(3)媒体传承: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人文历史价值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人文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人类创造力的智慧,而且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反映了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 弘扬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等。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励人们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3. 促进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通过交流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 推动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良,从而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
通过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 增进人类福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
总之,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历史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们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基因,而且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智慧结晶。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 定的物化形态
也就是说“ 非物质”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 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 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 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 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 承)而构成传承链,得以传承的。礼俗( 风俗)或禁忌贯穿于
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规范社会成员的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 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贯穿于人们的各类活动之中,是一
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 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
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 扬弃和吸收( 异文化的因素),从而形成积累,推动文化的进
等)和文化空间( 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 化和发展。
文化表现形式 的 场 所、兼 具 空 间 性 和 时 间 性 )。 这 种 遗 产 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性 物质性 传承性
五千年的文明造就精彩绝伦的文化瑰宝,泱泱大国的厚 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重淳朴积淀了玄妙神奇的精神天堂。
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流长的历史发展过 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我们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
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过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
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各色“ 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 民歌、一种技艺、一座古建筑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等;又有主要通过“ 口传心授”的方式灵活传承下来、以非物 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个世纪 80 年代尚有 52 个剧种,
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 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风俗习 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 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具有广泛性和 共享性特点
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 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 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例如,火把节、赛龙舟、傩戏 等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 琴艺术、阿肯弹唱、木卡姆传统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 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根基深厚、枝繁叶茂的优秀文化遗产。
神,艰苦奋斗的“ 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至今仍然像涌动不绝 的泓泓清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灵,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情
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就没有口头和形体 操。
相综合的艺术;三、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民间文学和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是人民群众在
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作为思维的 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杨 浩(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摘 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 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 繁重的国家。当然,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 泛文化遗产论”,这极 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使文化遗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 趋时,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戏曲艺术,礼 仪节庆禁忌,民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其中的 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 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或 是技艺,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人们口头 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 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 全不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也
最后除了具有以上条件的文化形式和产品外,要成为世 界级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必须具有“ 面临着消失的 危险”,处于濒 危 状 态 这 一 保 护 理 由。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濒 危,不是因为自身质地的不善,也不是因为它与民族的关系不 密切,而是因为它“ 始终以口头形式的特点延续至今”,易于 “ 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 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因而“ 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由于 本身的传承嬗变,已经纳入现代社会、被现代人接受了的文化 形式,和可以由现代工艺替代,产生与原生态同等或超越原生 态价值的文化形式,是不需要在目前列入保护行列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界定,是由其独特性、民族性、地 域性以及边缘性决定的。
首先是它品质的高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使 人类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仰视自身已经达到的创造高峰,以便 激励今天的创造。它的技艺必须或具有高难度,或具有远离 现实的高度想象力,表现出人类必须仰视的智慧,达到同类文 化样式的制高点,也就是联合国《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申 报书编写指南》中所说的“ 具有人类创作天才杰作的突出价 值”。当前的遗产 保 护 的 整 理 与 研 究 工 作 中,不 论 其 本 体 价 值,以为越古老越珍贵、越稀少越值钱的遗产价值观是不足取 的。
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 发生无能为 力。正 如中 国 民间 文艺 家 协会 主 席 冯 骥 才 说:
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 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
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奇葩。 在消亡。”所以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抢救、整理
〔4〕吴文科.“ 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
的极具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宝库,为我们后人的科技发明和 原则”,《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
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
结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精神价值。任何一个国家 和民族都有自己风味独特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
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归宿。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的层面,这包括:一、有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的;比如:木版年画、民间剪纸、
了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结合发展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 态、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特点,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 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伦理精神,如大公无私的“ 天下为公”精
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
实践经验,所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的科技文化蕴 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2003 年 12 月.
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祖先留下
流水的宁静淳朴,只要细细的观摩着我们周围的影影绰绰的 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
角落,都能被周围那直达心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深深的 递,即传承,一是沉淀,即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
震撼。
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抉择,任何外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 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
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 种在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民俗制度。
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
传承载体: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类的
— 19 —
经典理论
# # # #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民俗文化,一般是由传承人代代相袭而得以传承延续。杰出 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不合乎实际的。
刺绣等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要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 和呈现的,或者说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不管是
神,品质高尚的“ 舍己为人”精神,大义凛然的“ 威武不屈”精 神,虚怀若谷的“ 厚德载物”精神,清正廉明的“ 刚正不阿”精
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还是以身体的行为、姿态、动 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其载体都是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