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5-1 行为主义(上)

合集下载

[课件]行为主义理论PPT

[课件]行为主义理论PPT

社会学习中的观察学习
• 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 班杜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 实验对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下面介绍班 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两个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的实验: • 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 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 • 第二阶段的实验结果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 娃。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为。 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娃,只不过是 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制了攻击 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象甲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 攻击行为表现出来。
2018/12/2
操作性制约
• 操作性制约与反应性制约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后果或随之 而来的行为,即强化(reinforcement),也称为工具性制约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它认为当前行为的后果决 定未来的行为。前导事件A导致行为B,行为B的目的是 处理事件A,由于行为B,结果C产生,行为造成的后果 会以增强或惩罚的方式来强化或弱化此行为 (Payne,2005)。强化可以是奖赏、行动、后果或事件, 从而可以提高过去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包括正面的强 化和负面的强化。正面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是 在行为发生之后的行动、刺激或后果,它们导致满意度提 高。正面强化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负面强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是让人逃脱或回避难堪情景的 后果。惩罚是一种导致减少行为的令人讨厌的或恶心的后 果,惩罚可以是正向的或负向的,它可以减少过去某种行 为的重复出现。代币经济是应用操作性制约原则的典型策 略(Sands,2003)。
2018/1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Theory)是指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一系列控制较严密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1。

行为主义的病理理论

行为主义的病理理论

行为主义的病理理论刘辉32号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建立在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被称为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

它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虽然这一疗法受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较大,但实际上其理论根据来自三个方面: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桑戴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都认为病人的异常行为既然也和正常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应当能够通过另一种学习使之消失,各种疾病(不论是躯体的或是精神的)都可视为机体某一部分的活动(或行为)异常,都可以通过这一活动(或行为)的矫正而得到治疗。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

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

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或冲击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仿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1)系统脱敏疗法,不仅以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为基础,而且也融合了操作条件反射的部分理论—即斯金纳的正性强化和自然消退原则。

用系统脱敏法治疗青蛙恐惧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在治疗中,便先让患者看青蛙的照片,谈青蛙的事情;等到看惯了,不害怕了,再让话这接触形象逼真的玩具猫,再让她靠近笼子里的青蛙,接着慢慢伸手去摸,逐渐除去怕青蛙的情感反应。

华生行为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

发现人类婴儿的三种非学习的情绪反应:害怕、 愤怒、亲爱
没有证据证明情绪的遗传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模式反应,即 情绪是遗传的、原初的,其反应是模式化的、 类型化的。而且,情绪活动于体内,是内隐 的、混合不清的,其可以离开外显的本能动 作而发生。
华生提出了情绪三维论,即恐惧、愤怒和爱。
其次,条件反射的概念描述的是行为可具操作 的单元,是有关行为最简单的模式。华生正是 据此建立了S-R(刺激-反应)这一行为主义公式, 最后华生在他的研究中,把条件反射作为一种 具体的实验技术而加以采用。
现实社会要求了解行为、控制行为。巴普洛夫 的创造性工作又为华生提供了可供效法的理论 和使用方法。于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便产生了。
1945年(67岁)从商界退休,在一农庄安度晚年;
华生的主要著作
见书133页 1913年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
学》一文,被认为是行为主义正式诞生的宣言 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 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 1928 《行为主义的方法》《婴儿与儿童的心
第十章:说话与思维
人类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我们的语音习惯的形成犹如我们的肢体习惯形成一 样,都是条件作用的产物。
思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潜伏的语言。
幼儿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时常会大声地连续不断地 说话。 制止的话,会发出沙沙声。
聋哑人他们说话和思维都是用同样的肢体反应。
华生提出了著名的“边缘思维论”,也 称外周思维论,这种理论主张思维是整 个身体的机能,思维必然是感觉运动的 行为。
惩罚儿童实在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应该先破除旧的习惯,然后教以新行为。
我们完全可以消除刑法,刑事律师,刑事法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素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素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素材一、学派概述二、代表人物三、主要观点四、理论评价五、理论应用一、学派概述(略讲)行为主义学派,是20世纪初崛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现在行为主义学派不像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样一统天下,但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影响依然是十分重大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子。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看到的心理学》一文,从而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

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环境的刺激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在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上,以及在学习机制、学习程序、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都曾起着相当的作用。

尤其是强调教育者要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尽可能强化学习者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二、代表人物(略讲)1.约翰.布鲁德斯.华生,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

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

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

1878年华生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

还是在孩提时代,他就显示出了日后成名立业所需具备的两个特点:喜欢攻击,又富有建设性。

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在此期间他开始探索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取代当时的心理学,他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1913年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2.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

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
斯金纳的动物实验
斯金纳在实验中,将老鼠放入一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中,通过操纵食物的给予 和某种刺激(如光或声音),训练老鼠进行特定的操作(如按压杠杆)以获得食物。
经典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应用
情绪调节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可以应用于情绪调节,例如,通过将特 定的情绪状态与某些环境或活动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另一个实例是孩子在学习拼写时,如果孩子 正确地拼写出一个单词,他们会得到赞扬或 奖励。这会强化孩子正确拼写单词的行为, 使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正确地拼写单词。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应用
奖励制度
教师可以使用奖励制度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和学术成就。例如, 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获得奖励。
原理
经典条件反射基于一种刺激-反应机制,通过将无条件刺激(UCS)与中性刺激(CS)关联,使得中性刺激引发 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CR)。
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与实例
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巴甫洛夫通过定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和铃声(中性刺激),使狗 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
原理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行为习得中 的作用,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 后果,可以学会新的行为和改变已有的行为

社会学习的实验与实例
要点一
实验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波波玩偶实验”是 社会学习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在这个实验中,儿童通过观 察成人对玩偶的行为,学会了对玩偶施加暴力或友善的行为。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断发展,与其他心理学理论融合,形成了新的流派和观点。例 如,社会学习理论就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的结合。

行为主义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史_主要观点_积极影响_局限性

行为主义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史_主要观点_积极影响_局限性

行为主义的名词解释_发展历史_主要观点_积极影响_局限性行为主义的名词解释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是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做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的西方政治学思潮和流派。

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

反对传统主义政治学历史的、法律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发展历史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

反对传统主义政治学历史的、法律的研究方法。

主要理论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决策理论等。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这是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进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

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 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 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 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 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
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 架子上; 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 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 的手段; 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 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 为。
(1)信息机能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在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不仅进 行反应,而且要注意行为反应所造成的后果。人们通过 观察各种行为所引起的不同结果,就会产生在什么场合 下做出什么反应才适合的假设。这种在学习中获得的信 息成为以后行为的指南。与机械论的观点相反,班杜拉 肯定和赞成,行为的结果一般是通过思维的中介过程来 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基本上是一 个认知过程。只要人们没有意识到所强化的东西,人们 的行为几乎不会有所改变;即使人们意识到某些反应得 到了正强化.但只要人们根据其他的信息确信这一反应将 不再得到奖赏,那么这些反应也不会增强。
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Biblioteka 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
斯金纳还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其名著《沃 尔登第二》一书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来进行严 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孩子们要被训练成具有合作精神和社 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 幸福。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尤其热衷于阅读 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正根据《沃尔登第二》 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华生(JohnB Watson,1878~1958)
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 翰· 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开始探索用行为主义 的方法来取代当时的心理学,他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学术界 的欢迎。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1913年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
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 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 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 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 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 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 心理系。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 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 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 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 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7~1945年 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1945~1947年任 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 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 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 应用案例
黑客行为(hacktivism)
黑客行为(hacktivism)泛指因政治或社团目的而 产生的黑客或入侵计算机系统的行为。独立完成这种行 为的个人被称为黑客行动主义者(hacktivist)。 黑客行动主义者与黑客采用同样的技术与手段,但与 黑客不同,他们只是想借助黑客行动来引起政府和社会 的注意。比如说,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站的主页上留下醒 目的留言,引起网络拥塞,或者在网页中嵌入某些激烈 的反对观点。甚至可能在网站上加载“拒绝服务攻击” 来造成站点瘫痪。 2001年4月,中国飞行员王伟与美国飞机相撞并牺牲 之后。中美两国的黑客行动主义者互相攻击对方的网站, 并进行留言,发布自己的言论。
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 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 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 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 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 器之父”。 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 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 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 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 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1心理学的科学性问题 2当时社会的管理实践的迫切要求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安吉尔认为心理学要研究行为。 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 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 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 所以,考察了行为就无须考察意识;反之,若不考察行 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 须承认,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 考察意识。
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小 猫饲养在只有直条纹环境中的笼子里 数月后,把铅笔竖着在小猫眼前晃动, 小猫有反应,而将铅笔横着晃动时, 它没有任何反应。通过研究发现,小 猫已失去了对横线的视觉反应,而且, 错过了对横线视觉的“临界期”,之 后无论怎样努力扭转这一局面,都无 济于事,这只小猫将终身看不见横线。
“临界期”与中枢神经退化
刚刚出生的小鸭子在看见离自己最近的、动着的较大物体时,它会 认为是自己的母亲,会跟在后面不离开,这叫做大脑的“印刻现象”, 这不是遗传密码的作用。 印刻现象只在小鸭子孵化后的21小时到24小时之内存在,以后便不 再出现印刻现象,所以,人们把这段时间叫做“临界期”。
“临界期”与中枢神经退化
强化理论
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 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 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 性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 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 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 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 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
黑客行为是否是一种犯罪尚待定论。反对者称黑客行为在 本已混乱不堪的自由论坛上又添了一把火。而支持者声称 正是黑客行为才能有效的保证论坛的言论自由性。 主流社会文化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形成独具特色的、与当 代商业文化背离的亚文化.他们坚信"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 免费的",在虚拟社区,他们无视知识产权,每个成员散发文 本、图像、音乐、游戏和软件给他们的线上同事,作为回报, 他会收到社区同事发送的信息,这种行为促进了个人在共同 的项目上的合作,也构成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对于这种现 象,有不同的解释.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 始从事写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因 此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在生 物学教师的指导下他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 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 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 作对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积极强化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消极强化是去 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 行为。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教学中的积 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 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 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 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 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在他的实验中,当白 鼠已牢固建立按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它 再按杠杆时给予电刺激,这时反应率会迅速下降。 如果以后杠杆不带电了,按压率又会直线上升。
“S-R”心理学
华生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 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 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 的自然科学。 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 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 联络作用。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 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 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再者,巴甫洛 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 本质差别。
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 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 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 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生平介绍
艾伯特· 班杜拉 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 场主。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学的中学仅 有20个学生2位教师。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班杜拉颠哥伦比亚 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 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 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 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 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ler)、多拉德(J.Dollard) 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 究中。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 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