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基本结构 72页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第3讲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
>
2,实型变量的分类
说明: C并没有具体规定每种类型的长度 并没有具体规定每种类型的长度, 说明:ANSI C并没有具体规定每种类型的长度,精度和数值 范围.下面是常用的C 范围.下面是常用的C编译系统的情况 类 型 字节数 有效数字 最小取值范围 float 4 6~7 -3.4*10-38~ 3.4*1038 double 8 15~16 -1.7*10-308~ 1.7*10308 long double 16 18~19 -1.2*10-4932~1.2*104932
8
取反
<
>
2.
整型变量分类
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int 根据数值的范围分为: , 根据数值的范围分为:int,short,long , 根据有无符号(singed/unsigned)及范围可分: 及范围可分: 根据有无符号 及范围可分
类 型 举例: 举例: [signed] int unsigned [int] [signed] short [int] unsigned short [int] [signed] long [int] unsinged long [int]
C 数 据 类 型
构造类型 指针类型 空类型 void
定义类型 typedef
<
>
2
2.2 常量与变量
一,标识符
定义:用来标识变量名,符号常量名, 定义:用来标识变量名,符号常量名,函数 数组名,类型名, 名,数组名,类型名,文件名的有效字符序 列称为标识符.(即一个名字) .(即一个名字 列称为标识符.(即一个名字) 使用规则
32767,32767,-32768,8
<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英文名称:C Language Programming课程编码:161002学分:分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2学时;上机学时:20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C语言程序设计》是为全校所有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及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了解并掌握几种典型的算法,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C语言编写各种应用程序,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程序设计基本概念 (3学时)本章重点:一、算法及特性;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难点:算法设计及其表示。
第一节程序和程序设计一、程序;二、程序设计。
第二节算法第三节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第四节 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第二章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5学时)本章重点:一、标识符的正确使用;二、各种基本数据类型的使用;三、算术运算符的优先级和结合性;四、表达式计算中的类型转换。
难点:一、各种类型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的存储形式;二、自增自减运算。
第一节 C语言的数据类型第二节常量与变量第三节整型数据第四节实型数据第五节字符型数据第六节算术运算符与算术表达式第七节赋值运算符与赋值表达式一、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二、复合的赋值表达式;三、自加、自减运算符;四、赋值运算中的类型转换。
第八节逗号运算符与逗号表达式第三章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4学时)本章重点:一、printf函数;二、scanf函数。
难点:输入与输出时的格式控制。
第一节 C语句概述第二节赋值语句第三节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一、printf函数;二、putchar函数;三、scanf函数;四、getchar函数第四节顺序结构程序举例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4学时)本章重点:一、逻辑值的表示、使用及其运算;二、关系运算符的运算规则及关系表达式;三、逻辑运算符的运算规则及逻辑表达式;四、if语句;五、switch语句的形式与执行过程。
C语言专升本考试卷

第一章C语言程序设计初步一、主要知识点(一)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1、机器语言2、汇编语言3、面向过程的语言4、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二) C程序设计语言的执行过程1、编辑2、编译3、连接4、执行(三) 用库函数组装C程序例1:计算的正弦值。
#include “math.h”main( ){float a; /*定义a为实型变量*/a=sin(2.1715); /*调用sin函数*/printf(“%f\n”,a); /*调用printf函数,输出a的值*/}详解:1、在本例中用到的sin函数称为数学函数,它是为了用户使用方便,由一批厂家开发编写的函数,并不是C语言的一部分。
在使用数学函数时,往往要用到函数执行时所需的一些信息(例如宏定义),这些信息包含在“math.h”中。
因此在程序开头用#include “math.h”将有关的标头文件包括到程序中。
2、一个C语言源程序文件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C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函数。
一个完整的C语言程序有且只有一个称为主函数的main函数,程序总是从main函数开始执行,调用其它函数后再回到main函数,在main函数中结束整个程序的运行。
3、main是函数名称,没有参数可以不写,但圆括号不能省略,main()后面有一对花括号,花括号内的部分称为函数体,main函数可以在程序的任意位置。
4、C规定每个语句以分号(;)结束,分号是语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行中可以写多条语句。
5、/*与*/之间为注释信息,对程序运行结果不发生影响,也不被编译,注释说明可以放在语句的任意位置。
6、float a;此语句是把a定义为一个实型变量。
7、C语言本身没有输入、输出语句,本例使用prinft函数输出数据。
prinft 函数的括号内包括两部分内容:双引号内的部分、双引号外的部分。
双引号内的部分是“格式字符串”,用于指定输出双引号外的变量的打印格式。
此例中双引号中有一个”%f”,它是输出一个保留小数点后6位数字的格式字符,小数点前的位数不指定。
C语言第5章循环结构PPT课件

3. 用for 语句实现循环 4. 循环的嵌套
5. 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6. 几种循环的比较 7. 程 序 举 例
第2页/共63页
一、循环概述
3
第3页/共63页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会遇到有规律性的重复运算,因 此在程序中就需要将某些语句重复执行。 • 一组被重复执行的语句称为循环体; • 每重复一次,都必须作出是继续还是停止循环的决 定,这个决定所依据的条件称为循环条件;
do {
......
for(;;) { ......
}while();
}
47
第47页/共63页
例7. 打印乘法“九九表”
1 2 3 4 56 7 89 11 22 4 33 6 9 4 4 8 12 16 5 5 10 15 20 25 6 6 12 18 24 30 36 7 7 14 21 28 35 42 49 8 8 16 24 32 40 48 56 64 9 9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循环的概念 用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实现循环
用for 语句实现循环 循环的嵌套
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几种循环的比较 程序举例
第44页/共63页
循环的嵌环中还可以嵌套循环,这就是多重循环。
循环1
循环2
28
第28页/共63页
29
第29页/共63页
(2):从高位到低位求每一位。
30
第30页/共63页
(3):从低位到高位求每一位。
31
第31页/共63页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 循环的概念 2. 用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实现循环
C++程序设计(自考4737)第1章(共72张)

数
第13页,共72页。
例1.1
第14页,共72页。
第一章认识(rèn shi)C++的对象
1.1初识C++的函数和对象
对程序的说明:
1)混合型语言
C语言程序包含main函数 面向对象语言没有main函数
C++是混合型语言
第15页,共72页。
第一章认识(rèn shi)C++的对象
1.1初识C++的函数和对象
不能声明变量,只能声明函数返回值。
表示函数无返回值。
第37页,共72页。
2)bool型 (逻辑型,布尔型)
占1个字节。表示(biǎoshì)逻辑运算中的” 真” ”
假”
3)整型(int long short)
int 、short 至少16位 long 至少32位
short 不得比int 长
int 不得比long 长
本书内容(nèiróng)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认识C++的对象
从结构到类的演变
函数和函数模板
类和对象 特殊函数和成员
继承与派生
类模板与向量
多态性和虚函数 运算符重载及流类库
面向对象设计实例
第5页,共72页。
需要了解(liǎojiě)的C语言知识
第2页,共72页。
课程介绍
课程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
掌握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 培养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和软件工程能力 ; 该课程又是进行软件开发的直接工具,是学生学习专 业知识的关键技术;
c语言基本运算

c语⾔基本运算计算机的基本能⼒就是计算,所以⼀门程序设计语⾔的计算能⼒是⾮常重要的。
C语⾔之所以⽆所不能,是因为它不仅有丰富的数据类型,还有强⼤的计算能⼒。
C语⾔⼀共有34种运算符,包括了常见的加减乘除运算。
这讲就对C语⾔中的运算符做⼀个详细介绍。
⼀:算术运算符算术运算符⾮常地简单,就是⼩学数学⾥⾯的⼀些加减乘除操作。
不过呢,还是有⼀些语法细节需要注意的。
1.加法运算符 +1 int a = 10;23 int b = a + 5;在第3⾏利⽤加法运算符 + 进⾏了加法运算,再将和赋值给了变量b,最终变量b的值是152.减法运算符或负值运算符 -1 int b = 10 - 5;23 int a = -10;1> 在第1⾏利⽤减法运算符 - 进⾏了减法运算,再将差赋值给了变量b,最终变量b的值是52> 在第3⾏中,这个 - 并不是什么减法运算符,⽽算是⼀个负值运算符,-10代表的是负⼗3.乘法运算符 *1 int b = 10 * 5;注意:乘法运算符并不是x或者X,⽽是星号*。
变量b最终的值是50。
4.除法运算符 /1 double a = 10.0 / 4;2 double b = 10 / 4;34 printf("a=%f, b=%f \n", a, b);注意:除法运算符并不是÷,⽽是⼀个正斜杠 /1> 第1⾏中的10.0是浮点型,4是整型,因此会将4⾃动类型提升为浮点型后再进⾏运算,最后变量b的值是2.52> 第2⾏中的10和4都是整型,计算机中的运算有个原则:相同数据类型的值才能进⾏运算,⽽且运算结果依然是同⼀种数据类型。
因此,整数除于整数,求出来的结果依然是整数,会损失⼩数部分。
最后变量b的值是2。
查看输出结果:3> 如果想让整数除于整数不损失精度的话,可以将某个整数强制转换为浮点型数据1 double a = (double)10 / 4;23 double b = 10 / (double)4;45 double c = (double)10 / (double)4;67 double d = (double) (10 / 4);10和4之间只要有1个强转为浮点型数据即可,另外1个整数会⾃动类型提升为浮点型数据。
计算机二级C(0809)含解析

2008年9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笔试试卷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解答中所提到的教材是新视野教育培训使用的教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此教材是由新视野教学组编写,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
详情可联系长沙新视野0731--44582501)栈的初始状态为空。
现将元素1、2、3、4、5、A、B、C、D、E依次放入栈,然后再依次出栈,则元素的顺序是:A) 12345ABCDE B) EDCBA54321C) ABCDE12345 D) 54321EDCBA答案:B详细解答:该知识点是考查了栈的先进后出,是我们公共基础的重点考点,在公共基础的10页纸上多次强调。
栈和队列是每年必考的题目。
此题与对应教材第三分册81页14题。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循环队列有对头和对尾两个指针,因此,循环队列是非线性结构B)在循环队列中,只需要队列头指针就能够反映队列中元素的动态变化情况C)在循环队列中,只需要队列头指针就能够反映队列中元素的动态变化情况D)循环队列中的元素的个数是有队头和队尾指针共同决定的。
答案:D详细解答:该知识点是考查了循环队列的知识点,队列是线性结构。
处理队列的话我们是有两个指针的,一个是头指针,一个是尾指针。
此题与对应教材第三分册81页10题。
(类似)3) 在长度为n的有序线性表中进行二分查找,最坏的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是A)O(n) B)O(n2) C)O(log2n) D)O(nlog2n) 答案:C详细解答:该知识点是考查了二分查找。
二分查找:对于长度为n的线性表,在最坏情况进行log2n次。
此题与对应教材第三分册83页32题。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顺序存储结构的存储一定是连续的,链式存储结构的存储空间不一定是连续的。
B)顺序存储结构只针对线性结构,链式存储结构只针对非线性结构。
C)顺序存储结构能存储有序表,链式存储结构不能存储有序表。
D)链式存储结构比顺序存储结构节省空间。
C语言判断题

C语言判断题(总3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判断题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Y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Y答案: Y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考生选择: N答案: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