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羊柴种群点格局分析
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t em por al a nd s pa t i a l pa t t e r ns of l a nds c ape f r om t he 1 950 s t O t he 1 99 0 s i n t he M u Us San dl a nd. N or t he r n Chi na we r e i nv e s t i ga t ed. T he r e s ul t s s how t ha t s i nc e t he 1 95 0 s t he l an ds c a pe i n t hi s a r e a ha ve unde r go ne dr a ma t i c ch ang e s.The s hi f t i n g a nd s em i — f i xed s a ndy l a nd e xpan de d r api dl y a nd f i xe d s a ndy l a nd r ed uc e d
维普资讯
生 态 学 报
第 2 1卷 第 2期 2 0 0 1年 2月
V o1 .21. N o.2
ACTA ECOLOG I CA S I NI CA
F e b .. 2 0 局 变 化 研 究
面积增 加 的同时 , 一 方 面, 较小 的斑块 不断联 合形 成更 多的大 型 斑块 , 另一 方 面, 流 动沙 地不 断向 固定 、 半 固 定 沙 地 内 部 渗透 , 形成 更多 的小型斑 块 , 使 整 个 景 观 更 加 破 碎 。 不 合 理 的 人 类 活 动 是 荒 漠 化 扩 展 及 景 观 格 局 发 生 显 著 变 化 的 主 要 驱
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畜牧业的影响

农家参谋农业气象-138-NONG JIA CAN MOU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畜牧业的影响罗玉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召牧业气象试验站,内蒙古鄂尔多斯,017320)【摘 要】本文利用乌审旗1989-2018年的气候观测资料,着重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针对毛乌素沙地近30年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年度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9-2018年毛乌素沙地年平均气温以0.543℃/10a 的速率呈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其中春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而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平缓。
年降水量以28.213mm/10a 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冬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最为缓慢;年日照时数以72.712h/10a 的速率显著增加,春季日照时数显著增加,其次为冬季,而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为平缓。
尤其是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更是显著,由此对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与损失越来越不容忽视。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畜牧业;影响1 资料与方法本文选用乌审旗1989-2018年月平均温度、月降水量及月日照时数等数据统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针对各种气象要素的年分布及季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当地畜牧业的影响。
其季节划分为:春季为3-5月份,夏季为6-8月份,秋季为9-11月份,冬季为12月到翌年2月份。
2 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2.1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2.1.1 气温的年变化特征1989-2018年毛乌素沙地年平均气温为8.4℃。
从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来看,近30年来毛乌素沙地年平均气温以0.543℃/10a 的速率呈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其中2013年平均气温最高为9.5℃;而1993年平均气温最低为7.1℃,两者相差2.4℃。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毛乌素沙地偏暖年份较多,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温度变暖的趋势保持一致。
毛乌素沙地农牧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耦合关系

毛乌素沙地农牧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耦合关系胡兵辉;廖允成【摘要】针对毛乌素沙地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实际,根据复合生态系统耦合理论,借助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为比较研究对象,对两地近27a 的农牧耦合系统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系统耦合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性提出了区域农牧系统耦合程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榆阳区是偏农型的农牧耦合产业发展模式,乌审旗是偏牧型的牧农耦合产业发展模式;榆阳区有以耗粮型生猪、禽类生产为主的势头,乌审旗有以节粮型草食动物生产为主的势头;榆阳区和乌审旗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A(有效能值利用率)、B(单位低质能产品转化成高质能产品率)、SCD(系统耦合度)值均沿时间序列增大,且SCD 值有呈三阶段型增长的规律性.依据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毛乌素沙地农牧生态系统耦合发展的途径,以期能为沙地农牧生态系统稳健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导向.【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09【总页数】8页(P2559-2566)【关键词】农牧生态系统;耦合关系;能值分析;毛乌素沙地【作者】胡兵辉;廖允成【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昆明,65022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系统耦合是一个源于物理学的名词,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地球科学等领域并成为研究热点和创新点。
任继周先生是我国最早把系统耦合思想引入农业生产范畴的发起人[1]。
景观异质性或空间异质性为不同生态系统的存在、系统内自由能的积累以及生态系统非平衡态延伸、系统间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创造了条件[2]。
而生态系统的延伸,可使不同生态系统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结合,产生新的结构-功能体,即发生系统耦合,形成耦合系统。
刘爱民等认为农牧耦合存在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特定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中农牧业生产之间的内部耦合;二是不同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之间的农牧空间耦合[3]。
毛乌素沙地人工种植羊柴生长状况及其对流沙的固定效果

毛乌素沙地人工种植羊柴生长状况及其对流沙的固定效果
相关推荐
毛乌素沙地人工种植羊柴生长状况及其对流沙的固定效果
摘要:采用样线法对人工种植羊柴进行研究,调查其生长况,并通过研究其物种多样性来分析羊柴对流沙的固定效果. 作 者: 王博 丁国栋 马士龙 顾小华 WANG Bo DING Guo-dong MA Shi-long GU Xiao-hua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期 刊: 水土保持研究 ISTICPKU Journal: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007, 14(2) 分类号: X171.1 关键词: 羊柴 生长状况 多样性
毛乌素沙地飞播杨柴林平茬复壮成效分析

第47卷 第2期2021年6月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JournalofInnerMongoliaForestryScience&TechnologyVol.47No.2Jun.2021 收稿日期:2021-03-16 修回日期:2021-04-29 资助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MS03036;2019MS03036);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zdzx2018060;2019ZD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284) 作者简介:李卓凡(1987—),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森林经营管理研究。
E-mail:lizhuofan1987@126.com毛乌素沙地飞播杨柴林平茬复壮成效分析李卓凡1,2,苏和1,王晓江1,2,张雷1,2,洪光宇1,2,高孝威1,2,李梓豪1,2,海龙1,武永智1,吴建新3,白艳4,苏雅拉巴雅尔5(1.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2.内蒙古大青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3.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和外援项目管理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4.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5.乌审旗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内蒙古乌审旗017300)摘 要:以毛乌素沙地飞播杨柴林为研究对象,对杨柴林的平茬方式、预留盖度、平茬周期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带状平茬可降低林分的枯枝率,提高单位面积内株丛数量,其单位面积内活枝数量是平茬前的1.51倍;预留30%~40%盖度单位面积内具有较高的株丛数量、活枝数量和生物量,同时具有较低的枯枝率,可在生产中选择此范围预留盖度进行作业;通过连年监测,平茬第3a枯枝率可达到24.21%~49.89%,杨柴林表现为衰退,在生产中可选择3a作为飞播杨柴林的平茬周期。
关键词:杨柴;平茬复壮;毛乌素沙地;成效分析中图分类号:S7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66(2021)02-06-04AnalysisonStumpingRejuvenationEffectofAerialSeededHedysarummongolicumShrubsinMuUsSandyLandLIZhuo-fan1,2,Suhe1,WANGXiao-jiang1,2,ZHANG-Lei1,2,HONGGuang-yu1,2,GAOXiao-wei1,2,LIZi-hao1,2,HAILong1,WUYong-zhi1,WUJian-xin3,BAIYan4,Suyalabayaer5(1.InnerMongoliaAcademyofForestry,Hohhot010010,China;2.DaqingMountainsNationalForestEcosystem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InnerMongolia,Hohhot010010,China;3.InnerMongoliaManagementCentreofGrainforGreenandForeignAidProject,Hohhot010010,China;4.InnerMongoliaForestryandGrasslandPestControlandQuarantineGeneralStation,Hohhot010010,China;5.State-ownedWulantaolegaiSandControlStationofUxinCounty,InnerMongolia,UxinCounty017300,China)Abstract:TakingtheaerialseededHedysarummongolicumshrubsinMuUsSandyLandasresearchobject,theexperimentalstudiesonstumpingmode,reservedcoverageandstumpingperiodofshrubswerecarriedout.Theresultsshowedthatstripestumpingcouldreducethedeadwoodrate,increasethenumberofclusterperunitarea,andthenumberoflivingbranchesperunitareais1.51timesofthatbeforestumping.Therewasahighernumberofcluster,livingbranchesandbiomassandalowerdeadwoodrateperunitareawithreservedcoverageof30%-40%,whichcouldbeusedduringproduction.Throughcontinuousyearmonitoring,thedeadwoodratecanreach24.21%-49.89%atthethirdyearafterstumping,andthreeyearscanbechosenasastumpingperiodforaerialseededHedysarummongolicumshrubsinproduction.Keywords:Hedysarummongolicum;stumpingrejuvenation;MuUsSandyLand;effectivenessanalysis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植被恢复与重建可有效控制土地的沙化,是防治与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方式[1]。
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特征

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作者:***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21期摘要毛烏素沙地的开垦一方面增加了耕地资源保证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资源分布不合理等现象,对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耕地空间分布优化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2010—2020年遥感影像获取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新开垦耕地数据,并结合自然划分的地理空间地类数据等,分析新开垦耕地地理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空间优化分布。
研究表明,从地理空间来看,靖边县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及模式区域差异显著,北部地区新增耕地密度大,空间分布均匀;南部地区新增耕地密度小,空间分布较为集中;新开垦耕地分布受到政策、自然和社会三重因素影响。
空间规划上要以北部毛乌素沙地重点开发,南部山区限制开发,引导农民合理有序进行土地开垦;要加强土地整治工程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已开垦耕地运用工程建设措施,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化发展,达到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靖边县中图分类号 F 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1-0079-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1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in Mu Us Sandy Land of Yulin, Northern Shaanxi—A Case Study of Jingbian CountyLI He(Weibei Branch of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Xianyang, Shaanxi 712000)Abstract On the one hand, the reclamation of Mu Us sandy land increases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ensures the food secur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caus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 the decline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other phenome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wly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is paper,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2010 to 2020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data of newly reclaimed land in Mu Us sandy land of Yul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spatial classification, the geograph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newly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spa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new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in Jingbian County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density of new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in the north is large,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uniform; the density of new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in the south is small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new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is affected by policy, nature and society. In terms of spatial planning, we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north and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south, so as to guide farmers to carry out land reclamation reasonably and orderl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appl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asures to the cultivated land, improve theintensive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 ers’ lif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 Mu Us sandy land;Newly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Spatial distribution;Jingbian County基金项目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项目专项基金(2021CGBX-03);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DJNY2021-15)。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空间格局对比

A t Eclgc ii 2 0 2 ( ) 10 c oo i Snc 0 8,8 5 :9 1~1 1 . a a a, 90 Absr c :A tmii r o ia i u d rh u p ce t a t re sa od sc s n es r b s e is,whc o n tste v g tto ft eMu Ussn y ln ih d mi ae h e eain o h a d a d,n r i a o t Ch n . h
1C lg qai Po ut, ig a gi l r n e i , ig a 6 19,C ia oeeo u t rdc Qn d oA r ut eU ir t Q n do2 6 0 l fA c s c u v sy hn 2C lg L e c ne, eigNom lU i r t B in 0 85,C ia oeeo i i cs B in r a nv sy, e g 107 l f fSe j e i i f hn 3Rsac ntuefF r r,C ie A a e yo e r Istt o y hns cdm e h i o  ̄t e f " , eig10 9 ,C ia B in 0 0 1 hn j
维普资讯
第2 8卷第 5期 20 0 8年 5月
生
o 5 Ma , 0 8 y2 0
《毛乌素沙地飞播恢复序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研究》范文

《毛乌素沙地飞播恢复序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研究》篇一毛乌素沙地飞播恢复序列下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研究摘要: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北方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本文针对飞播技术在该区域恢复植被及其对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飞播后不同时间节点的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揭示了飞播技术在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沙地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飞播技术因其高效、快速的特点在沙地植被恢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飞播技术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
因此,本研究通过飞播技术在毛乌素沙地的应用,探讨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概况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某地区,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生态环境脆弱。
本研究选取了该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沙地进行飞播实验。
2.2 研究方法(1)飞播实验设计:通过无人机进行飞播实验,播种植物种子,并对播种区域进行标记和跟踪。
(2)植物群落构建:定期对不同飞播区域进行植被调查,记录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等数据。
(3)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采集不同时间节点的土壤样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变化。
(4)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和生态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3.1 植物群落构建变化飞播后,毛乌素沙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初期,由于飞播种子的快速萌发和生长,植物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
随着时间推移,植物群落逐渐趋于稳定,部分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飞播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初期,由于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生长,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和多样性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 直观 地判 定 植 物 种 群 的空 问关 联 性 (p t l so sai s— aa
收 稿 日期 : 0 1 0 _ 1 修 回 日期 : 0 1 0 _ 8 2 1_3 2 2 1_ 60
种群 的空间关 联性 和 空间分 布是 相互 对应 的 。一般
空 间关联 性分 3种 类型 : 间正关 联 、 问无关 联 和 空 空 空 问负 关联 , 与之 相对 应 的空 间分布 类 型是 : 集群 分
的生 态关 系 。
广 泛 分布 , 有半 灌 木 、 木 。羊 柴 组 成 群 落 是 该 间 灌
区 固定 、 固 定 沙 地 主 要 的 沙 生 植 被 及 草 场 植 被 半 群 落 之 一 , 生 物 种 包 括 赖 草 ( emu eaiu ) 伴 Ly ss l s 、 c n
苦 豆 子 ( oh r l euo e ) 甘 草 ( l yri Sp oa ao cri s 、 p d Gy r z c ha uae s ) 。 rl i 等 ns
项 目名 称 :国 际 科 技 合 作 项 目“ 国北 方 地 区 可 持 续 防 护 林 设 计 ” 20 D A 2 7 ) 中 (0 8 F 3 20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法 ( 9 6 ) 男 ,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 土 保 持 。 Ema :i kbn 16 cr 刘 18 一 , 硕 水 - i z u ee @ 2 .o l d n 十责 任 作 者 简 介 : 海 龙 ( 9 6 ) 男 , 教 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 杨 16 一 , 副 山地 灾 害 防 治工 程 。E m i agbog 13 Cl - al n— l @ 6 .Ol :y n l
Po nt te n a l ss o e y a u l e e po l to n M u Us s nd a d i pa t r na y i fH d r m a v pu a i n i s a y ln
LuF ,Y n a o g ,G oJ rn C i i g一, i a ' i a一 agH i n a i o g , u a L i l a Q n B
( .K yL b o o & Wa rC n e ai n ee i ct n C m ai , ii r o E u a o , e igF rs nvri , 0 0 3 B in 1 e a . f i Sl t o sr t na d D srf a o o b t g M n t f d ct n B in oet U i s y 10 8 , e ig e v o t i i n sy i j y r e t j 2 ac i eet c ss m R sa h Sa o f i xa B in oet n e i 5 5 0 Y n h N nxa C ia .Y nh sr E oyt ee r tt n o N n i, e igF rs yU i r t 7 10 , a ci, i i: hn ) D e c i g j r v sy g
A b t a t He y a u l e e i n i o tnta d l a t d s nd fx t n pa t n n rh Chi a a i sr c d s r m a v s a mp ra nd wi ey pln e a a i ln i o t i o n rd rgo e in. Po lto at r ft i pe i s su e t h t d o i tpatr n lss Two 5 lx pu ain p te n o h s s ce i t did wi t e meho fpon te n a ay i. h 0 n 5 t p c ls mpl lt t i e e ta re ls e i e i d r e e td a e e r h st s i u 0 m y i a a e p os wih df r n e i a e dng p ro s we e s lc e s r s a c i n M Us f e s n yln a d a d,Ni g i o i c . Ast h n l ssm eh d,Ri ly’ f n to ia it o n a tr s n xa Prv n e ot e a ay i t o p e SK u cin b v ra ep i tp t n wa e p ro m e o fn he p c c re ain ewe n h p a t. Th r s t s o t a : s a e iti u i n e r d t d t s a e o r lto b t e t e l n s f i e e ul s h w h t p c d srb to p te n o d s r m a v e e d o wo f co s, i d vd l ie n e v r n e t . Al n wi h a tr fHe y a u l e e d p n s n t a t r n ii ua sz s a d n io m n s o g t te h i c e s o p a t ie, He y a u n r a e f l n sz d s r m l e e s a v i mo e i ey o olo r lk l t f l w c u l mpe dsrb i n. Th s ai l d itiut o e p t a
摘 要 在 宁 夏 盐 池 毛 乌 素 沙 地 , 分别 在 固 定 沙 地 和 半 固定 沙 地 设 立 一 块 5 0m典 型样 地 , 用 Rpe’K 函数 0 x5 m 应 il s y
的 双变 量 点 格局 分 析 方 法 , 飞 播 条 件 下 羊 柴 种 群 的 点 格 局 进 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柴 种 群 的 空 间 分 布 格 局 与 植 对 羊
a s c ain b t e ln swi u n fo n g t e c reai n t o iie c rea in i i ie d fe e c s s o ito e we n p a t l t r r m e ai o r lto o p stv o r lto ft rsz ifr n e l v he
刘 一, 海 龙¨,高 甲荣 法。 杨 ,崔 强 一,李 柏 ,
( . 京 林 业 大 学水 土保 持 学 院 , 土保 持 与 荒 漠 化 防 治教 育部 重 点 实 验 室 ,0 0 3 北 京 1北 水 10 8 , 2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宁夏 盐 池 荒漠 生态 系统 定 位 研究 站 ,5 50, 夏 盐 池 ) . 7 10 宁
第 4期
刘 法 等 :毛 乌 素 沙 地 羊 柴 种 群 点 格 局 分 析
布、 随机分 布 和 均 匀分 布 。其 中空 间 正关 联 和集 群
分布 表 明种群 是 互 利 的 生态 关 系 , 间无 关联 和 随 空 机分 布表 明种 群 之 间 不 相互 作 用无 明显 生 态 关 系 , 空 间负关 联 和均 匀分 布则 说 明种群 问具 有 相互 排斥
传统 的空 间格 局研 究 只能 对单 一 的尺度 进 行研 究, 而植 物种 群在 不 同尺 度 下 的空 间关 系 是 不 断变
2 研 究 方 法
2 1 样 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查 .
化 的 , 以 , 统 的方 法不 能充 分认 识植 物种 群 完整 所 传 的空 问关 系 状 况 。 点 格 局 分 析 法 克 服 了 传 统 方
21 0 1年 8月
9 4):8 0 ( 9 —1 3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inc fSola ae n e v to ce e o i nd W trC0 s r ai n
Vo . N0. 19 4
Au . 01 g 2 1
毛 乌 素 沙 地 羊 柴种 群 点 格 局 分 析
株 大小 及 生 境 2种 因 素关 系 密 切 , 随着 羊 柴 植 株 形 体 的增 大 , 集 聚 强 度 加 强 ; 于 羊 柴 种 群 的 空 间 关 联 性 , 着 2 其 对 随 个 大小级的形体大小差异减小 , 它们 的 空 间 正 关 联 关 系 将 加 强 ; 固定 沙 地 上 的 羊 柴 种 群 及 其 各 大 小 级 £ 定 沙 半 一 j 地 相 比 更 趋 向于 集 群 分 布 , 时各 大小 级 之 间 的 空 间 正 关 联 也 更 明 显 ; 植 羊 柴 时 , 尽 量 将 其 栽 种 成 集 聚 分 布 形 同 移 应 式, 以提 高 植 被 成 活 率 。 关 键词 羊 柴 ; 格 局 分 析 ;分 布 格 局 ;空 间关 联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