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
.。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全文;(2)了解王勃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4)分析并欣赏本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滕王阁序》;2. 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3. 分析并欣赏本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典故;3.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2. 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材料,如王勃的其他作品、古代诗词等;3. 准备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滕王阁序》的韵律美;教师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遇到问题可以同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选择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拓展材料进行阅读。
六、教学拓展1. 课堂拓展教师分享与《滕王阁序》相关的拓展材料,如王勃的其他作品、古代诗词等;学生朗读拓展材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滕王阁序》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初步把握2、了解文体特点3、培养学生热爱自燃的思想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初步把握教学难点:了解文体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学习新课,导入《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
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二、诵读课文,初步把握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
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
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
《滕王阁序》教出教案

《滕王阁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滕王阁序》;(2)理解《滕王阁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价值;(3)分析并欣赏王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滕王阁序》;(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勃的才情与气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2)理解友情、忠诚、爱国等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滕王阁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价值;2. 王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滕王阁序》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2. 王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的深入理解;3.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滕王阁序》原文及其注释;3. 相关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资料;4. 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滕王阁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滕王阁序》,理解文意,学习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课堂讲解:教师对《滕王阁序》进行逐段讲解,分析王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滕王阁序》中的难点问题。
6.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滕王阁序》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滕王阁序》的深层含义;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王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教案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1一、读音准确,给加点的字注音轸瓯隍懿骖汀凫闼甍舳遄睇眄阍舛涸赊悫簪笏叨二、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り�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b帷暂住三、名楼诗作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四、补充注释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
故:旧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2、、地接衡庐接:接壤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
”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9、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10、、彩彻区明彻:普照11、、雁阵惊寒惊:被……惊扰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
《滕王阁序》教案 4篇

《滕王阁序》教案4【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色彩:清、紫、翠、丹……空间分布:上下、远近2、重点品读: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3、知人论世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滕王阁序教案最新5篇

滕王阁序教案最新5篇《滕王阁序》的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滕王阁序(王勃)·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解题:《滕王阁序》全称《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
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2.断句品韵: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1.豫章故郡故:旧2.地接衡庐接:接壤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三)简析第一段: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一)典故理解:1.钟鸣鼎食之家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二)补充注释: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2.彩彻区明彻:普照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4.时维九月,序属三序:时间。
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
尽:干涸。
寒:寒冷。
清:澄清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
凝:凝聚。
暮:傍晚。
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段意思:写三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时节)。
(2.第二句:写水即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
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的习惯写法,为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一)补充注释: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
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
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
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三)分析第四段内容: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
(略)(二)补充注释:1.一介书生介:个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
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