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

.。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滕王阁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王勃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滕王阁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背诵《滕王阁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王勃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典故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滕王阁序》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鉴赏法:分析并欣赏《滕王阁序》的文学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滕王阁序》的字词、语句、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滕王阁序》,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典故。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滕王阁序》,分享学习心得。

5. 欣赏与鉴赏:分析并欣赏《滕王阁序》的文学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准确背诵《滕王阁序》。

3. 选择一篇与《滕王阁序》风格相近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滕王阁序》的背诵效果,评估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4. 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对《滕王阁序》的鉴赏能力和个人见解。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

滕王阁序教案优秀5篇《滕王阁序》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初步把握2、了解文体特点3、培养学生热爱自燃的思想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初步把握教学难点:了解文体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学习新课,导入《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

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二、诵读课文,初步把握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

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

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方法: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处理:《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教师引入: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教案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滕王阁序教案 全国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 全国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全国一等奖【教案】滕王阁序【课时】1课时【课型】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发展历程;2. 理解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的关系;3. 掌握关键词汇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 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2. 掌握词语的辨析和联想;3. 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2. 掌握词语的辨析和联想;3. 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

【教学内容】1. 阅读《滕王阁序》;2. 解读唐代文学发展历程;3. 分析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的关系;4. 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1. 引入:唐代文学概述(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阅读理解(40分钟)学生精读《滕王阁序》,师生互动讨论文章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3. 探究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10分钟)教师为学生补充滕王阁的背景和建筑风格,讨论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的关系。

4. 分析文章的文化内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文化内涵,探讨篇章意义和价值。

5. 结束:词汇汇总(5分钟)教师总结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及词语联想。

【作业布置】1. 续写《滕王阁序》的下一篇,发掘文学想象力;2. 分析楼台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撰写报告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文学教学引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以阅读理解为主线,融入文化内涵的讨论和词语联想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5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5篇)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通用5篇)《滕王阁序》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积累1、2段文言字词(2)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鉴赏文中铺叙的美丽秋景。

二、学法指导结合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吟诵涵咏,用美读体会__的美妙意境。

三、知识链接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四、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加点的词语五、合作探究1、借助课文注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理清__的结构和思路。

(B级)2、阅读第一段,思考:①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B 级)②作者如何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B 级)③__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C级)六、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2、默写填空《滕王阁序》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鉴赏,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

甚至架空分析,失去语文课的根基。

而应回归文本,坚持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达到了内容与语言双赢的千古绝唱。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从内容和写法上去分析品味,感受语言之美。

再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心志。

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2.初步鉴赏千古名句,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感受__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

《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

《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滕王阁序》教案篇一1、熟悉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学习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文背诵。

2课时一、导语设计: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名楼不少,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著名。

二、文体常识:1、“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2.“骈文”: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以用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招为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因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实用滕王阁序【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解题:《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

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文案大全.标准实用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2.断句品韵: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1.豫章故郡故:旧2.地接衡庐接:接壤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三)简析第一段: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文案大全.标准实用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一)典故理解:1.钟鸣鼎食之家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二)补充注释: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2.彩彻区明彻:普照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

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

尽:干涸。

寒:寒冷。

清:澄清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

凝:凝聚。

暮:傍晚。

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

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文案大全.标准实用(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一)补充注释: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

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

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

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三)分析第四段内容: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文案大全.标准实用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

(略)(二)补充注释:1.一介书生介:个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

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