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怎么写

绪论怎么写引言绪论是学术论文的开篇之部,它在整个论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绪论的写作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说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以及之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有效的绪论,以及绪论的结构和内容。
一、研究背景绪论的第一部分应该介绍研究的背景。
研究背景可以包括对该领域的概述、对相关问题的描述和重要性,以及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回顾。
在这一部分,需要向读者明确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或数据来支持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绪论的第二部分是研究问题和目的的描述。
这一部分要明确研究的目标是什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问题应该清晰明确,并且可以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来描述。
研究目的应该与研究问题相对应,可以阐述研究的目标、目的和预期结果。
三、前人研究综述绪论的第三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包括其理论、方法、结果和不足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应该对重要的前人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文献作为支持。
同时,还可以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从而引出本研究的研究动机。
四、研究方法和设计绪论的第四部分是研究方法和设计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需要详细介绍并解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给出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同时,还可以说明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行的限制。
五、研究预期结果绪论的最后一部分是研究预期结果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根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阐述研究的预期结果。
需要明确的描述研究的预期结果,并说明其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或图表来说明预期结果的表达方式。
结论绪论在整个学术论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读者对整个论文的第一印象。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清晰明确地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和目的,回顾前人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说明研究的方法和预期结果。
毕业论文绪论

毕业论文绪论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绪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毕业论文的绪论内容:引言、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
引言:首先,引言部分应该包括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使其对论文感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引用相关研究或者介绍背景故事来实现这一目的。
随后,引入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目标和重要性。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这一部分,需要对研究的背景和当前研究状况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包括相关理论或概念、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等。
还需要说明为什么对该研究领域感兴趣以及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在提出研究目的时,要明确指出此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解释其在理论或实践上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提出研究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并说明这些问题或假设在该领域中还未得到解答或验证。
如果需要,可以提出研究的假设,并在后续章节中进行验证。
研究方法:在绪论中,还需要对将用于研究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这包括研究的范围和限制、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的选择方法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还需要说明所选方法的合理性,并解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回答研究问题。
此外,还可以介绍研究工具或仪器,并描述其用途和操作过程。
若有必要,可以讨论所提出的研究方法的潜在局限性,即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
结论:在绪论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简要总结前文所述,并提出预期结果。
同时强调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的实现意义。
总之,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篇之作,旨在引导读者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理解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合理性。
准确、全面、清晰地介绍研究内容和目标,以确保读者对毕业论文的后续章节有充分的理解和期望。
绪论

绪论:绪论相当于论文的开头。
一般包括: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法、方式。
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前言是刊在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
可以由编写者自撰,也可以由他人撰写。
而绪论是在正文中,作为第一章开始的。
用来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有所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
《绪论(课件)》课件

02
绪论的主要内容
绪论的背景和历史
绪论的起源
介绍绪论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绪论的演变
分析绪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变 化和转折点,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绪论的现状
介绍绪论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进步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绪 论领域的应用,展望其在 未来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 响。
跨学科融合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对于绪论发展的重要 性,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 研究新趋势。
对学习绪论的建议和期望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习者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
注重理解
学习绪论时,应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用到实际情 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绪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
实践结果和讨论
结果
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绪论课程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绪论的总结和展望
绪论的总结
绪论的定义与作用
绪论是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用 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方法等,对于整篇论文起到引导
绪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
论文 绪论

论文绪论
绪论是整篇论文的开端,用以引出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本文绪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引言部分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此处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案例或问题入手,引发读者的兴趣,使其对论文主题产生好奇心。
例如,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是其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深入研究大气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研究背景部分,即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动力和依据。
例如,目前大气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组分的检测和污染源的定位,而对于不同污染源的分析和对策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重点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分析和防治措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最后是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的应该明确、具体且可行,与论文主题紧密相关。
例如,本文旨在通过采集不同污染源的样品,使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和排放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
的三个方面。
引言部分引起读者的兴趣,研究背景部分介绍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和问题,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引出,读者可以对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学生们通常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写好绪论。
绪论是整个论文的开篇之作,它不仅要引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还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写好绪论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绪论应该包含对研究背景和问题的介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概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指出当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绪论还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提出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例如,研究可能是为了填补前人研究中的空白,或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为了验证某种理论。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清晰地表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认同。
除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行性。
例如,研究可能只涉及某个特定的地区或群体,或者只关注某个特定的因素或变量。
通过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此外,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描述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例如,研究可能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或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清晰地描述其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以便读者能够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例如,研究可能预期得出某种结论或发现某种规律,或者可能对某个领域的理论或实践产生某种影响。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
绪论应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构成及研究内容等。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
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其实对于绪论和结论,其实是相互照应的。
结论要单独作为一章来写,但不可以加章号,比如不可以这样:“第七章结论”。
一般学校要求写论文都会提供相应的模板,比如字体大小,字体,页眉页脚等具体规定。
ABS的发展历史ABS的作用ABS可在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运动养成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其实质就是使传统的制动过程变为瞬间的控制过程,即在制动时使车轮与地面达到“抱而不死,死而不抱”的状态,其目的是使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同时又可以避免后轮侧滑和前轮丧失转向能力,以使汽车取得最佳的制动效能。
因此,ABS具有以下优点:缩短制动距离。
ABS能保证汽车在雨后、冰雪及泥泞路面上获得较高的制动效能,防止汽车侧滑甩尾(松散的沙土和积雪很深的路面除外);保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32692549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稳定性;减少汽车制动时轮胎的磨损。
ABS能防止轮胎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拖痕,提高轮胎使用寿命;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特别是汽车制动时的紧张情绪)。
鉴于防抱制动系统(ABS)具有如上的优越性,所以该系统的装车率逐年上升。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
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
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
《绪论》 说课稿

《绪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绪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绪论》这一章节通常是一本教材或一门课程的开篇,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它旨在为学生勾勒出课程的整体轮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就本教材的《绪论》而言,它首先对课程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宏观的介绍,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阐述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此外,还可能提及了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具体专业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本课程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
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于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对于课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关键概念和术语的理解。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体系结构。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讲解,让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法学确定为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以经济法作为研究对象。
但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的范围如何,一直是经济法学教学和理论研究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个难点问题。
迄今未有定论。
我们将在总论中说明这一问题。
从课程角度,有人把经济法学与经济法等同。
我校经济法(学)类课程多达四种情形,8个代码:
面向法学专业开设:04025030,51学时,经济法学
面向非法学专业开设:
04100031(公安),51学时,经济法学
04197030(经济类),51学时,经济法
04199031(行政管理),51学时,经济法
04200031(),51学时,经济法
04004031(),51学时,经济法概论
面向全校选修:04185031,34学时,经济法
CPA开设:04148030,51学时,经济法(选用CPA教材)
其中,有些经济法的课程,是学习关于经济的法,而不是经济法。
经济法与关于经济的法不是同一概念。
二、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讲授方法
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基础研究、具体部门研究;跨学科研究(如进行法社会学分析、法经济学分析)等。
讲授方法:逻辑教学法;系统教学法;煽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三、《经济法学》的教学内容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经济法的历史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
第三章经济法的地位与体系
第四章经济法原则
第五章经济法上的主体
第六章经济法的实施
第二部分市场规制法
第七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章反垄断法
第九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十章产品质量法
第三部分宏观调控法
第十一章财政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税收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金融法律制度
四、经济法学教学参考书目
(一)国内教材类
《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1999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原理》,王保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学》,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教程》,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竞争法》,钟明钊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及修订最新版
《反不正当竞争法》(全国高等法律教育系列教材),刘大洪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财税法新论》,经济法教研室集体编写,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版
《经济法原论》,吕忠梅、陈虹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
《经济法学》刘大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二)国内专著类
《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1版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王全兴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经济法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吕忠梅、刘大洪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
《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李昌麒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经济法基础理论》,漆多俊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修订各版
《欧共体竞争法》,王晓晔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孔祥俊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反垄断法研究》,曹士兵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
《税法原理》,张守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融监管法论》,张忠军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刘大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吕忠梅、陈虹等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
《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吴锦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三)论丛和论文类
《经济法论丛》,漆多俊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经济法学评论》,史际春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经济法研究》,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论丛》,徐杰主编,法律出版社
《财税法论丛》,刘剑文主编,法律出版社
《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各类报刊杂志、网站有关经济法的论文
(四)域外文献
《经济法概论》,(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经济法》,(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著,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经济法理论》,(苏)B·B·拉普捷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室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德国经济行政法》,罗尔夫·斯特博著,苏颖霞、陈少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管制与市场》,[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经济法的挑战》,苏永钦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公平交易法新论》,赖源河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日本税法》,[日]金子宏著,战宪斌、郑林银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法和经济学》,[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反托拉斯法》(第二版),[美]波斯纳著,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公共经济学》,[英]安东尼·阿特金森、[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著,蔡江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自由市场与社会主义》,[美]孙斯坦著,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经济学》(第16版),[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华夏出版社1999年
《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