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眼眶肌锥内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眼眶肿瘤,通常发生在眶脂肪囊内。
这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有时也可能是恶性的。
MSCT和磁共振成像是诊断眼眶肌锥内肿瘤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1.肿瘤的密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在MSCT上通常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灶,有时还可能出现钙化灶。
肿瘤密度的不均一性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2.边界清晰:大多数眼眶肌锥内肿瘤的边界清晰,呈规则形状。
但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边界可能不清晰,表现为模糊不定的边界。
3.肿瘤的位置:眼眶肌锥内肿瘤通常位于眶内脂肪区,但也可能扩展至眶内外其他组织区域。
肿瘤的位置对于肿瘤的性质和临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4.骨质受累:眼眶肌锥内肿瘤如有骨质受累时,在MSCT上可见到骨质的破坏和吸收现象。
这种情况常见于侵犯眼眶骨壁的大型肿瘤或恶性肿瘤。
5.肿瘤的血管灌注:通过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二、眼眶肌锥内肿瘤的磁共振表现1.肿瘤的信号强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肿瘤的信号强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2.肿瘤与眶内结构的关系: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眶内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如眶内脂肪、眼肌、眼神经等。
这对于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非常重要。
4.肿瘤的强化模式:根据肿瘤的强化特点,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均匀强化,而恶性肿瘤可能呈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5.肿瘤的大小和增长方式:磁共振成像能够精确测量肿瘤的大小,并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速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做出最终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眼部磁共振成像序列在眼球疾病和视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2
通过MRI的信号特点,可以准确识别这些病变,并判断其严重
程度。
MRI还可以显示这些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
03
重要参考依据。
03
视神经疾病磁共振诊断 应用
视神经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显示视神经的解剖结构 ,有助于发现视神经炎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通过特定的磁共振序列,如T1WI、T2WI和脂肪抑制 技术等,可以准确区分视神经炎与其他类似疾病,如
眼球感染性病变诊断价值
MRI对于眼球感染性病变,如眼内炎、视网膜炎 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通过MRI的信号特点,可以判断感染的性质和程 度,如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染。
MRI还可以显示感染病变的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其他非肿瘤性眼球病变识别
01
MRI对于其他非肿瘤性眼球病变,如眼球内出血、视网膜脱离 等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扫描时间和舒适度
当前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时间较 长,且需要患者保持静止不动, 对于眼部疾病患者来说可能较为 困难。未来需要优化扫描序列和 参数,缩短扫描时间并提高患者 的舒适度。
定量分析和标准化
目前眼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定量 分析和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未来需要发展更可靠的定量分析 方法,并建立标准化的扫描协议 和图像处理流程,以提高诊断的 一致性和准确性。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根据磁共振成像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给出视神 经炎的诊断依据,并探讨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治疗及预后
介绍针对视神经炎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光疗等,并分析预后 因素及患者随访情况。
检查操作技巧与经验总结
眼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前的 准备
医学影像学中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医学影像学中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已成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
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线的影像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原理、应用和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医学影像学中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局部区域进行不同角度的磁场和梯度磁场的作用,使体内的原子核磁矢量发生变化,并检测其信号。
具体而言,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人体组织内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通过计算机重构出具有不同对比度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1. 临床诊断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于多学科领域,如神经学、心脏病学和肿瘤学等。
在神经学中,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脑部损伤、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心脏病学中,磁共振成像可用于评估心脏形态和功能,检测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病变。
在肿瘤学中,磁共振成像常用于区分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评估肿瘤的生长和浸润范围。
2. 功能性研究应用除了临床诊断外,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对人体功能活动的研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通过测量大脑血氧水平变化,反映不同脑区在不同任务或刺激下的活跃程度,进而揭示人脑的功能连接和功能分布。
fMRI在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1. 硬件设备的改进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硬件设备的不断进步。
随着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磁场强度不断提高,从最初的1.5T到现在的3T 和7T,使得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针对特定疾病和器官的成像需求,临床已经开始使用高性能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如超高场(≥7T)和多核成像等设备。
2. 成像序列与技术的改进在成像序列方面,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和弥散加权成像等。
每种序列都有具体的应用领域和优势。
CT与MRI在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分析

[ 8 ] 张龙江 , 柴学 , 赵艳娥 , 等. 单次对 比增强 双能量 去骨 C TA 诊 断颅 内 动脉瘤 的价 值 [ J ] . 临床放 射 学杂 志, 2 0 0 9 , 2 8 : 1 3 4 9 —
1 3 5 2.Biblioteka i s o t b p i c a s[ j ] .A l a s b i mn J o u r n a l ,2 0 0 9 , 9 : 1 4 5 — 1 5 2 . 牛秀兰 , 郝玉梅 , 王 忠 民. 头颈部 C TA 在 诊 断 脑 血 管 性 病 变 的 诊断价值[ J ] , 疾病监测与控制, 2 0 1 1 , 5 : 2 7 1 — 2 7 2 . 祁荣兴 。 黄胜 , 田国 才 , 等. 头 颈部 C TA 联 合 MR 的 DWI 序 列 在 诊 断 急 性 期 脑 梗 死 中的 应 用 [ J ] . 医学影像学 杂志 , 2 0 0 9 , 9 :
a g n o s i s o f C l o s t r i d i u m d i f f i e i l e - a s s o c i a t e d d i a r r h e a[ - j - ] .2 0 1 0 ,
2 8: 8 5 5 — 8 5 7 .
宋明 , 王田力, 李坚 , 等. C TA 在 诊 断脑 血 管病 中 的应 用 [ j ] . 中 国 临 床 神经 外 科 杂 志 , 2 0 0 2 , 4 : 5 0 — 5 1 .
( 本文编辑 : 崔国明)
吕京 光 , 柳澄 , 武乐斌 , 等. MS C T行脑 C TP I 联合 C TA 在诊 断
C T与 MR I 在 诊 断 眼眶 神经 鞘 瘤 的 临床分 析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眼眶肌锥内肿瘤是眼部常见的肿瘤之一,其诊断需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MRI)成像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眼眶肌锥内肿瘤在MSCT和磁共振上的影像学表现。
一、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影像学表现1. 肿瘤位置:眼眶肌锥内肿瘤通常位于眼眶内,多位于眼球后方或视神经周围。
MSCT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和范围,有助于明确肿瘤的部位和侵犯范围。
2. 肿瘤密度:眼眶肌锥内肿瘤常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常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密度界限。
MSCT能够通过对比增强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肿瘤的鉴别诊断。
3. 邻近结构受侵:肿瘤增大时可侵及邻近的眼眶骨壁、眶上肌和视神经等结构,MSCT能够显示这些受侵情况,对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4. 弥漫性肿瘤:眼眶肌锥内肿瘤有时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生长,MS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和范围,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5. 并发症:眼眶肌锥内肿瘤可引起眼球推挤、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和并发症,MSCT能够直观地显示这些症状和并发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磁共振(MRI)诊断影像学表现1. 肿瘤组织学特征:眼眶肌锥内肿瘤在MRI上呈低、等或高信号,根据肿瘤的成分和组织学特征可表现为不同的信号强度,有助于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2. 肿瘤形态:MRI能够清晰地显示眼眶肌锥内肿瘤的形态和大小,包括肿瘤的轮廓、边界和内部结构,为确定肿瘤的范围和侵袭情况提供重要信息。
3. 血供情况:MRI可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信号变化,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管特征和血供情况。
眼眶肌锥内肿瘤的MSCT和MRI诊断影像学表现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范围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MSCT和MRI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以提高对眼眶肌锥内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核磁共振技术简介核磁共振技术,英文名称为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是一种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的分析工具及成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中的核自旋磁矩在恒定外磁场中的方向重排和共振现象,通过加加强外加射频场的旋转正交磁场大小和方向,获得核共振信号,进而对物质进行结构和分析。
该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为治疗和预防疾病、制造新药、探索新材料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涌现出来,各种新型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相继问世,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磁共振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生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传统的磁共振核磁共振技术,还涌现了一批新型磁共振技术。
例如,动态核磁共振技术(D-NMR)能够对蛋白质的动态结构进行研究,帮助人们理解细胞如何实现高效的代谢与传递信息。
另一项新型技术是超高场核磁共振(Ultra-High-Field NMR),是目前最强的磁感应强度的核磁共振技术,其精度高达原子级别,可以更加准确地探究和检测物质性质和结构。
它在药物研发、微生物学、元素分析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誉为“新一代的化学眼”。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也有广泛的使用。
医学磁共振技术分为成像和用于分析的两种类型。
成像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和诊断中,如对脑部影像的检查、内窥镜观察等;而用于分析的核磁共振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分析气体、体液和组织等领域,如用于肿瘤学和内分泌学初级诊断和治疗,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前景核磁共振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使用超高场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精准成像,在相关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核磁共振能够测量脑部的代谢水平,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形成机制。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前景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详尽地观察人体部位、诊断疾病的非常重要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医学的可靠性。
本文将对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做出详细的探讨。
什么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用强磁场及高频电磁波对人体进行内部成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人体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核磁共振现象,根据不同组织的特性,通过测量放射状和横向的信号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他医学成像技术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
与射线成像(如X 光片和CT 扫描)相比,MRI 不会产生电离辐射,能够进行更加安全的诊断,并且对于软组织的成像效果更为出色。
此外,MRI 的成像可以同时观察到多个方向,对血管的动态观察及对深部、小部位的拍摄也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
应用前景:MRI 让诊断更加全面、准确MRI 技术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诊断。
例如,在神经科学领域,MRI 技术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如颅脑疾病和脊髓疾病的准确诊断,脑功能的局部激活和代谢,以及神经磁刺激等技术的研究。
在心血管领域,MRI 技术可以更好地诊断和评估心肌功能和心脏冠状动脉狭窄。
在体形分析领域,MRI 技术初步用于对体脂分布的定量分析,即把脂肪和瘦肌肉进行图像分析。
在肝脏疾病的研究领域,MRI 技术可以更好地诊断和区分各种类型的肝病。
此外,MRI 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MRI 技术可以更好地检测到肿瘤的颗粒大小、形状和信号强度等信息,有效地进行评估,同时,MRI 技术还可以监测肿瘤的生长和分化,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效果。
MRI 技术的发展趋势:从人体到动物、从组织到分子MRI 技术的发展已经延伸到小到昆虫、鱼和显微组织的研究,并逐渐向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延伸。
另一方面,MRI 技术也被应用于更广泛的群体,如体育竞技、高空任务等。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磁共振诊断影像学表现
眼眶肌锥内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眼眶疾病,多为良性,在病理分类上主要包括神经鞘瘤、畸胎瘤和脂肪瘤等。
MSCT和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眼眶肌锥内肿瘤的诊断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等信息,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在MSCT中,眼眶肌锥内肿瘤呈现为一种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
肿瘤通常具有边界清晰,但也可能有残留膜的呈弥漫性扩散或浸润生长的特点。
肿瘤密度多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
度或等密度。
在增强扫描中,肿瘤常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环状或结节状强化。
根据强化的
程度和模式,可以进一步推测肿瘤的性质。
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和组织对比度。
在T1加权像上,眼眶肌锥内肿瘤呈现为低信号。
而在T2加权像上,肿瘤常为等或高信号。
这是由于肿瘤内的纤维组织、囊变区和钙化物质导致的。
除了T1和T2加权像,磁共振造影也可以提供关于肿瘤
的血供信息。
良性肿瘤的血供大多局限在肿瘤周边,而恶性肿瘤的血供常较丰富且不规
则。
MSCT和磁共振成像对于眼眶肌锥内肿瘤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肿瘤的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以及血供的观察,可以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仅依靠影像学
并不能确定肿瘤的确切性质,尤其在一些特殊类型的肿瘤和肿瘤的早期阶段。
最终还需要
结合病理学检查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和方法
搜集 #LLI 年 % 月至 =443 年 % 月在我院行 #$ 一般资料: 眼眶磁共振扫描患者 34 例, 男 ## 例, 女 #L 例, 年龄 I Q M4
・ KMK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44% 年 #4 月第 =% 卷第 % 期
C-(* Z 7+1(.? 501 T@.6,D,6.E0@ =44%, [.? =%, Y.X %
・ 影像技术 ・
眼眶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
李金锋 梁燕 郭行高 江波 赵廷强
采用 !" #$% & ’()*+ ",-. ’/001 或 !"
[’] 扫描加脂肪抑制相当重要 。 " 特殊扫描方位的应用:常
(’ 英寸) 环形小线圈, 矩阵 (!) * )($, 层厚 ) + ’ &&、 做高分 辨力扫描, 为了提高信噪比, 信号平均次数 , 次。眼球病变 需双侧同时扫描以便对比。眼球病变信号较复杂, 如果在 可再做 -!./ 加脂肪抑制, 需要做增 -!./ 上病变成高信号, 强扫描时也要加脂肪抑制。患者必须在扫描全程使眼球保 持不动。"照相技术的要求:眼眶软组织的层次较多, 随时 调整合适窗宽、 窗位, 才能得到清晰对比度的图像。局部放 大照相, 横轴位要包括视交叉, 这是病变易发生的部位。矢 状斜位及冠状位必须附上定位参考图像, 便于定位诊断。 本研究提示除常规扫描 )# 特殊扫描方位和序列的应用: 外, 应根据临床要求和病变的情况合理添加特殊扫描方位和 序列, 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脂肪抑制技术的运用:因 视神经和眼肌为中等信号, 病变在 -!./ 多为长 -! 低信号, 在 -!./ 不用脂肪抑制, 利用脂肪的衬托作用, 清晰显示解剖 结构。而病变在 -)./ 多为长 -) 高信号, -)./ 用脂肪抑制 技术, 去除脂肪信号对病变的干扰, 才能清晰显示病变与周 围组织的关系, 特别是病变与视神经的关系 (内生或外压) 。
各扫描方位和脉冲序列 !" 图像质量评定
眼内外直肌 $ $$1 +0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眼上下直肌 " — — — + * + , # — — — + $ + $ $ — — — $2 $* $2 +1 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2 $* $1 +0 $2 $*
冠状 位 &#;8 脂 肪 抑 制 技 术。增 强 对 比 剂 !1RS&TA 剂 量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A6B C "5D6;4 !ED F7;G,HIG;JE7 $**/, K;4 $/, L;M /
・ .1/ ・
表!
视神经 扫描方式 横轴位: 平扫 脉冲序列 ! #$%& ’ () #+%& 增强 矢状斜位: 平扫 增强 冠状位: 平扫 增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
果
各扫描方位和脉冲序列 !" 图像质量评定结果见表 +。 本实验不同扫描方法和脉冲序列图像特点。% 横轴位: ()8 或 ("()8 #$%& ’ () 由于去除了眼眶内高信号脂肪的干 扰, 清晰显示病变及与周围解剖结构 (如视神经) 的关系, 同 时显示视神经全长、 眼内外直肌。 )8 #+%& 或 #+34567 由于脂 肪的衬托作用使视神经, 视交叉, 眼内外直肌清晰显示 (图 ; +) ()8 或 ("()8 #$% ’ () 能清晰显示视神经 &矢状斜位:
注: 患者 ,* 例, 其中 $$ 例行增强扫描
*9+ ::;4<=>。由两位主任技师阅片分析。按解剖结构及病 变的关系 . 级评定影像质量: % 未显示; & 模糊; ’ 较清晰; (清晰。
; 全长, 眼上下直肌等结构 (图 $ ) ()8 或 ("()8 ’ 冠 状 位: 外、 上、 下直肌和视神经横断 #$%& ’ () 在同一层面显示内、 面 (图 ,) ; ( ("()8 及 #+34567 比 ()8 及 )8 显示的图像更细 腻, 脑灰白质对比更加鲜明; 能显示病变增强程 )增强扫描, 度, 病变范围及与周围正常解剖结构的关系, 更利于病变性 质的诊断 (图 . ? -) 。
矢状斜位 ()8 #$%& ’ () , 示眼球脉络
膜黑色素瘤及视神肌、 上直肌和下直肌; 图 # 冠状位 ()8 #$%& ’ (), 示视神经断面、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外直肌; 图$横 轴位增强扫描 #+ 34567 ’ (), 示左侧海绵状血管瘤的范围; 图 % 冠状位增强扫描 #+ 34567 ’ (), 示眼肌群及视神经断面和受压 上推的视神经; 图 & 矢状斜位增强扫描 )8 #+%& ’ (), 示眼球脉络膜黑色素瘤、 视神经全长、 上直肌和下直肌
讨
论
提高图像质量注意以下 , 点: +9 本实验表明, % 摆好扫 描体位; 要使横轴位、 矢状斜位在同一帧图像显示视神经全 长。患者必须凝视正前方并闭目, 扫描中保持眼球不动是成 功的关键。保持患者听眶线垂直于台面和视神经与定位线
图!
横轴位 #+ 34567, 在脂肪信号衬托下清楚示视神经、 内直肌、 外直肌和病变; 图"
・ ,"$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1( 年 !1 月第 )( 卷第 ( 期
OG57 J 8;D5AE B6D W@A<,X%<AY6@ )11(, SAE )(, TA0 (
[!] 平行 。!眼球病变调整技术参数:眼球病变应选用 "#$ %&
位, 冠状位 -!./ 增强扫描。所有脉冲序列必须加脂肪抑制。 因为绝大多数病变增强后呈短 -! 高信号, 而 -!./ 中眶内脂 肪也呈高信号, 不易分辨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所以增强
【摘要】 目的
探讨眼眶磁共振扫描成像技术。 方法
对 34 例患者做眼眶磁共振成像 (5+)*06(, 70’.*+*,0 89+)(*)) 。脉冲序列::" &# #$% & ’()*+ &2(* ’/001, 加权 ( 20()-601 89+)(*) ;8) ,<:" &= 加权 ( 20()-601 89+)(*) ;8 ) ,&=;8 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或 :" &#>?+(@, 横轴位 ( AB(+? ) 、冠 状 位 ( C.@.*+? ) 、 矢状斜位 <7<:" &=;8 &=;8 采 用 脂 肪 抑 制 技 术。扫 描 方 位: (DE?(FG0 :+)(66+?) 和横轴俯卧位 ( /@.*0) 等。扫描参数: <.H #I ,9 J #I ,9,:" &#;8:&7 KK4 9’ &" ## 9’,<:" &=;8:&73444 9’ &"LI 9’ 或 &#>?+(@:&7 =#K3 9’,&" ## 9’,&8 M%4 9’,<7<:" &=;8:&7 接收带宽 #%$N3 5OP, 平均激励次数 K 次, 层厚 3 Q K 99,无间隔。 3%44 9’ &" I4 9’,矩阵 =%N J =%N, 增强对比剂用 !1RS&TA 4$# 99.?UV)。结果 横轴位可清晰显示视神经全长及眼内外直肌及与病变 磁共振扫描参数的优化组 的关系。冠状位在同一层面可清晰显示视神经、 眼内外直肌、 眼上下直肌的断面及与病变的关系。 矢状斜位可清晰显示视神经全长、 眼上下直肌及与病变的关系。 结论 病变的定位和诊断。 【关键词】 眼眶; 磁共振; 成像技术 !"#$% &’ $()*$+* %,-.+/0/*1 !" #$%&’(%) , !"*+, -.% , ,/0 1$%)&).2 , (3 .4 5 6(7.839(%3 2’ :.;$242)< ,(8(8.4 =2>7$3.4 2’ ?!*, @($A$%) BCCDEF , GH$%. 【2#3%")-% 】 !#4,-%$5, &. (*H0’6()+60 6-0 57 (9+)(*) 60,-*.?.)W .> .@E(6X &,%./63 5+)*06(, (578)(* .@E(6 .> 34 /+6(0*6’ 20@0 /0@>.@901 EW !" #$% & :()*+ ",-. ’/001 .@ !" #$% & @0’.*+*,0 (9+)(*) :()*+ &2(* ’/001X TG?’0 :0FG0*,0::" ()-601 (9+)(*)( ;8)<:" &=;8,&=;8 >+6 ’G//@0’’(.*( <:) 60,-*.?.)W .@ :"&#>?+(@ <7<:" &=;8,&=;8 <: 60,-*.?.)WX T+6(0*6 /.’(6(.*:+B(+? ,.@.*+? +*1 .E?(FG0 ’+)(66+?, ’G/(*0,/@.*0X T+@+9060@’:<.H, #I ,9 J #I ,9,:" &#;8,&7KK49’ &"##9’,<:",&=;8 &73444 9’ &"LI 9’ .@ &#>?+(@ &7=#K3 9’ &"##9’ &8M%4 9’,<7<:" &=;8,&73%44 9’ &"I4 9’X 5+6@(B =%N J =%N,@0,0(H(*) E+*12(16- #%$N3 5OPX Y0B K 6(90’,’?(,0 6-(,V*0’’ 3RK 99X Y. ’/+,(*)X 4$# 9.?UV) !1RS&TA 2+’ G’01 6. 901(+? ?+60@+? @0,6G’ 9G’,?0 +*1 ?0’(.*’ 20@0 1(’/?+W01 ,?0+@?W .* ,.*6@+’6X ’,370%3 &-0 2-.?0 ./6(, *0@H0, +B(+? ’0,6(.*X &-0 ./6(, *0@H0,901(+? ?+60@+? @0,6G’ 9G’,?0 +*1 ’G/0@(.@ (*>0@(.@ @0,6G’ 9G’,?0 20@0 1(’/?+W01 ,?0+@?W .* ,.@.*+? ’0,6(.* .> 6-0 ’+90 /?+*X &-0 2-.?0 ./6(, *0@H0,’G/0@(.@ (*>0@(.@ @0,6G’ 9G’,?0 +*1 ?0’(.*’ 20@0 1(’/?+W01 ,?0+@?W .* .E?(FG0 ’+)(66+? ’0,6(.*X 8/+-073$/+ T+@+9060@’ ’G,- +’ 578 /G?’0 ’0FG0*’0,/+6(0*6 /.’(6(.*,>+6 ’G//@0’’(.* 60,-*.?.)W,’-.2?1 E0 6+V0* 6.)06-0@ >.@ )..1 ?.,+6(.* (* 6+V(*) /-.6.’X &-0’0 +@0 -0?/>G? 6. 1(’/?+W +*+6.9(, ’6@G,6G@0’ 6-0 .@E(6 +*1 6. 6+V0 ’(60, FG+?(6+6(H0 +*+?W’(’ .> .@E(6+? ?0’(.*’X 【9,1 :/"63】 D@E(6; 578; 89+)(*) 60,-*.?.)W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迅猛发展, 各种脉冲序列不断更 新, 扫描速度的提高, 以及较高分辨力、 多种脉冲序列、 多方 位多角度成像, 明显提高了正常眼眶解剖结构的显示及眼眶 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水平。本研究对 34 例眼眶做磁共振 扫描, 研究脉冲序列、 扫描方位及扫描参数的优化组合, 并评 价其应用价值。 岁, 平均年龄 3L$N 岁, 其中 == 例行增强扫描。 =$ 方法:578 检查采用 !" #$% & :()*+ 0,-. ’/001 或 !" 平行 #$% & :()*+ &2(* ’/001 磁共振成像机。选用的脉冲序列: 于双侧视神经的横轴位 &#;8、 矢状斜位 &=;8 及冠状 &=;8, 位 &=;8。所有 &=;8 均使用化学饱和法脂肪抑制技术。选 用颅脑 高 分 辨 正 交 表 面 线 圈 或 I 通 道 相 控 阵 表 面 线 圈。 <.H: #I ,9 J #I ,9,:" &#;8: &7KK4 9’ &"## 9’ <:" &=;8: &73444 9’ &"LI 9’ 和 &#>?+(@ &7=#K3 9’ &"## 9’ &8 M%4 9’, 接收带宽 <7<:" &=;8: &73%44 9’ &" I4 9’。矩阵 =%N J =%N, 平均激励次数 K 次, 层厚 3 Q K 99、 无间隔。眼眶 #%$N3 5OP, 矢状斜位, == 例病变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全部做横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