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经典必传)
爱种菜的中国人,太酷了!

爱种菜的中国人,太酷了!2个月前,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了土壤,专家研究半天,却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大家听了,失望不已,甚至有人说:“那么大个月球,不能种菜,瞬间失去了快乐。
”种菜,说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名不虚传。
守着粮食,种上菜,心里就会很踏实。
01中国人为什么热衷种菜?梁实秋说: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
我想说,中国人不仅爱吃,会吃,更喜欢自己动手种菜。
春种秋收,夏忙冬藏,对中国人来说,种菜是一种生存需求,更是一种精神情结。
陶渊明辞官归隐,种豆南山下,悠然自得;诸葛亮隐居南阳,一边读书,一边种菜;苏东坡被贬惠州时,借来半亩地,种菜养性。
晴耕雨读的田园牧歌式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讲过一段亲身经历,一位到内蒙旅行过的美国朋友,曾问他,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他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他,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为此,费孝通感慨不已:“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是呀,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种菜养花的向往,始终未曾变改。
02种菜,治愈生活久居樊笼,不如抛下繁杂,寻一块空地,翻土,洒上种子,浇水,施肥,剪枝,等待幼苗破土,抽芽,挂满蔬果,看着光秃秃的土地,变得翠绿,鲜活的生命,迎着阳光雨露,轻轻晃动枝叶,不言不语,却治愈人心。
看着满园的生机,欢喜顿生,有爱吃的菠菜、白菜,调味的小葱、蒜苗、香菜,红彤彤的西红柿、红辣椒,篱笆上挂着长长的西葫芦、黄瓜。
现摘现做,吃得就是一个新鲜。
也许,卖相不一定好看,吃起来却更放心,更开心。
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有一处小院,门前种花,屋后种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清风细语,如饮清茶,不为尘世繁华,只为心安宁。
世界很大,也许会感觉疏离;菜圃再小,却能得到一种灵魂充盈的满足。
03当中国人开始种菜中国人到底有多喜欢种菜?走到哪种到哪。
【产业地产】#101—会种地的中国人

本文是对土地的一些认知,共约3000字,阅读需要大约8分钟。
一、会种地的中国人如果世界是个国家,大家都有一种深刻的印象,战斗民族是俄罗斯,歌舞民族是印度人,做生意民族是犹太人,体育民族是非洲兄弟,说到中国人,一定少不了会吃和会种菜,吃不多说,但种菜确实是天赋。
我爸妈在阳台种菜这种小事就不说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天上、地下、海里三栖种菜的天赋也是帅到没朋友。
汉代跑去西域屯田,大家严格地种菜,还有记载“韭三畦,葱三畦,葵七畦,……城官中亭园条.其出入多过条者勿减”,“障卒十人……一人守园一人助”;郑和下西洋,全体船员在海上种菜(豆芽);出国搞外交,在大使馆里种菜;维和部队在驻地种菜,;援建工程在工程驻地种菜;戍边官兵在边防哨所种菜;宇航员在太空培育蔬菜;海军在潜艇里种菜……开挂的种菜天赋不需要解释。
种菜是种地的科技树顶端,我们种菜都这么厉害,种地就是小儿科。
但是你想过种地的逻辑吗?二、农耕是进步——为什么我们种地?——因为别人都在种地;——为什么大家都种地?——因为种地是传统;——为什么是传统?——因为爸爸、爷爷、爷爷的爷爷……都种,皇上也种(亲耕);——为什么中国人都种地?——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为什么是农耕民族?——因为这块地适合种庄稼;——为什么这块地种庄稼,不是养马养牛养羊?对了,问题就是这样的,养殖不是比种植还要好吗?养个马牛羊,就像内蒙大草原,风吹才低现牛羊,无需面朝黄土背朝天,无需汗滴禾下土,不是挺好吗?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每100克小麦所含热量约为339大卡,假设小麦亩产500kg,亩产出热量约为170万大卡,每100克羊肉所含热量约为203大卡,每只羊长大需要草料500kg,需要至少0.3亩地(考虑平衡关系),每只羊精肉25kg,经过复杂的计算,每亩地如果养羊,只能提供17万大卡热量。
原因所在:直接种地是太阳能的一次转化,拿草喂养牲口是二次转化,中间转化效率比较低,同一块地种庄稼能养10个人,而放牧只能养1个人。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

龙源期刊网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9年第31期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都说中国人有种菜天赋,这话真有道理,小到饮料瓶、塑料管、泡沫箱,大到楼层、露台、小区空地,住房周围边边角角都能被中国人利用来种点绿菜。
从雪域高原哨所,到南海岛礁驻地,战士们自给自足,吃到了时令的蔬菜;远赴南极的骨科医生王征,在中山站成功培植了无土蔬菜,让外国南极考察站的人羡慕不已;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养殖员孙鹏,当兵15年,种菜15年,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占地近2000亩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到美國帮儿女照看孙辈的中国大爷大妈,在美国很难融入当地文化,种菜可以帮他们打发时间,也算是一种寄托相思的方式。
非洲每年都会因为缺粮食而申请国际援助,大多数人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
中国人去了,手把手地教非洲人怎么种地,不但帮他们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帮忙建了农贸市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题为社会现象类的新材料作文。
首先要抓住材料主要内容中国人将种菜天赋发挥到极致(自给自足、科技创新、精神寄托),还帮助非洲人解决了吃饭问题。
其次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把握,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善于利用或创造条件,解决自己的生存之需,彰显我们民族的生存智慧;②穷而思变,勤劳能干,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我们民族强大的适应能力;③惠己及人,真诚助人,表现了我们民族博大的仁爱情怀;④中国人种菜天赋及其极致表现,一方面体现了东方农耕文明的先进强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抑制了我们的商业文明、海洋文明的发展壮大。
最后我们必须从材料出发,写自己的思考或联想,内容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亲见亲闻的他人经历。
作文必须透过种菜现象,看到背后的民族精神、生存智慧、时代精神。
农耕文化的科普

农耕文化的科普农耕文化呀,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它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了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你想想看,在那遥远的古代,咱们的祖先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春种秋收,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呀!这农耕文化可不单单是种地那么简单,它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啦。
比如说那各种各样的农具,犁呀、耙呀、锄头呀,每一样可都是农民们的好帮手呢!就像我们现在有各种先进的工具一样,它们在当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它们,怎么能把土地侍弄好,种出庄稼来呢?这可不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嘛!还有那种植的技术,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就跟我们现在做事情要有计划、有方法一样。
咱老祖宗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实践和总结,才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流传下来。
这就像是一本厚厚的秘籍,指引着农民们年年都能有个好收成。
再说说那节气吧,什么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还有小满、芒种等等,这些节气可都是和农耕息息相关的呀!农民们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就像我们每天根据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事情一样。
到了小满,就知道麦子要灌浆啦;到了芒种,就该忙着播种啦。
这多有意思呀!农耕文化还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呢!你看那农村里的风俗习惯,很多不都是和种地有关嘛。
丰收的时候要庆祝,祈求来年也能有个好收成;过年的时候要祭祀土地神,感谢土地的恩赐。
这些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不就是农耕文化的延续嘛。
而且呀,农耕文化让我们懂得了勤劳的意义。
农民们每天都要早起晚归,在田地里辛苦劳作,没有一点偷懒的心思。
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收获呀!你再想想,我们平时吃的粮食、蔬菜、水果,哪一样不是农民们种出来的?要是没有农耕文化,我们能有这么丰富的食物吗?那我们的生活该多么单调呀!农耕文化还培养了我们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土地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爱护它,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家一样。
所以说呀,农耕文化可真是太重要啦!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根。
种菜,是我们民族的天赋

种菜,是我们民族的天赋
佚名
【期刊名称】《创新作文(小学5、6年级)》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太空探索又迈出举世瞩目的一步。
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可没闲着,他们要健身、养蚕、看电视。
除此
之外,他们还不忘发挥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在银河系开辟了"菜园子"。
【总页数】2页(P46-4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荒谬而危险的"天赋族格"说——关于《论"族格"——试探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哲学基础》的质疑 [J], 姚新勇
2.天赋是应得的吗?——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天赋理论的分歧 [J], 王润稼
3.亚美尼亚:在帝国争霸中生存最顽强的民族和最惊人的商业天赋 [J],
wowwork202(图)[1];梁庭俊(图)[1];Kirs陈瑞瑞(图)[1];Sily(图)[1]
4.人权的天赋与反天赋论面孔——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分析 [J], 杜宴林
5.天赋政治到天赋人性:
"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和变化 [J], 黄泽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种菜天赋有多强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中国人种不了的土地

中国人种菜天赋有多强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中国人种不了的土地
中国人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对种菜有着较高的天赋和技能。
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注重土地保护、养土肥水以及种植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这使得中国农民能够在各种土地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种植各种作物。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虽然中国农民拥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国人种不了的土地。
不同地区的土地特点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在某些极端环境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人,都会面临困难。
世界上有许多极端环境,比如极冷区、沙漠地带、高海拔地区等,这些地方对农业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即使是具备丰富农业经验的中国农民,也会面临适应这些特殊环境的困难。
不过,中国农民通过创新和适应能力,在许多具有挑战性的土地上也能种植出一些特定的作物。
例如,在沙漠地区进行沙漠绿化,利用特殊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来改良土壤、节水和保护植物。
这些努力显示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中国农民在种菜方面具有较强的天赋和技能,能够适应各种土地类型和气候条件。
然而,特殊环境下的种植仍需要更多创新和适应性措施。
乡土中国

第二步:略读
• 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 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 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 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第三步:精读
•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 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 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 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 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 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 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 在美国,如果有个小院子,会设计成一个小花园,种上各种花 草。
• 在中国,如果有个小院子,会设计成一个小菜园,种上一些蔬 菜。
• 城市中,阳台、公园、绿化带、楼顶、搁置的荒地等等很多地 方都种上了菜。
• 不仅如此,种菜天赋特高的中国人又把菜种
上了太空,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上种了水稻 和拟南芥;在南极种了生菜涮火锅;在茫茫南 海深处的岛礁上,也有了蔬菜大棚;中国维 和部队在国外也种起了菜;
第六篇《家族》
阐明了差序格局 这一全新的概念 ,并与西方的团 体格局作比较。
中国差序格局下 , 区别了“家”与“家族”, 缺乏团体道德,难 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 以找到一个笼统的 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 道德观念,道德依 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
附于差序的人伦存 配轴。
在。
每章概述
第七篇《男女有别》 第八篇《礼治秩序》 第九篇《无讼》
《乡土中国》目录
• 1、乡土本色 • 2、文字下乡 • 3、再论文字下乡 • 4、差序格局 •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6、家族 • 7、男女有别
▪8、礼治秩序 ▪9、无讼 ▪10、无为政治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每章概述 本书共包括十四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
学家史禄国。成为我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
中国种族天赋作文开头

中国种族天赋作文开头
案例一:
优秀的种地天赋:
首先第一大天赋,很多人肯定想不到,那就是中国人的种地天赋,很多人可能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要知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远古人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这种农作物,作为由狗尾巴草驯化栽培而来的粟,在当时的我国古代,就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包括我们常说的俗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形容的是农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民以食为天”,也体现了人民以粮食为生存的根本,形容的也是粮食的重要性。
所以在很早之前,中国人就知道种地的重要性。
而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也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的规律。
案例二:
中国人的种地天赋:
根据这些气候的变化,中国人明白在什么时候播种最合适,什么时候收获最佳,包括南北气候的差异,人们也能因地制宜的,种植适合一熟或者是两熟的农作物,单从这一点看,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如今中国
的工业水平已经领先世界,但在农业方面我们依然是强国,无论是粮食危机还是土豆危机,中国人都能自如的应对,这也是我们的底气。
在袁隆平爷爷等一众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中国人在水稻的量产方面创造了奇迹,袁隆平爷爷研究的“超级水稻”,让水稻的亩产量翻了一番,不仅解决了我们自己人吃饱饭的问题,更解决了世界上更多国家的饥饿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地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经典必传)
4月9日中国有句老话:只有懒人,没有癞地。
如果有必要,中国人可以把菜种到天上去。
种地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对这句话其实并不真正理解。
这是胡焕庸线:
黑河、腾冲连线,是人口专家胡焕庸提出的,我国94%的人口位于这条线的右边。
由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极其不平均,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内大部分是无法耕种的高山、隔壁、荒原。
所以“中国用占世界耕地总量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是一句分量非常重的话。
关于种地,其实有两个方面,中国人是绝对走在世界前列的。
这两项独特的技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基因中,绝对堪称“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惧的细节”。
以下是我本人设计和管理的一个农业园区,位于号称“生命禁区”的西藏腹地:这里海拔3650米,年平均气温7摄氏度,年平均空气相对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2%,日照强烈,紫外线水平极高。
2006年的时候还是一片河滩,全是拳头那么大的鹅卵石,夹杂一些黄沙。
刮风的时候,大白天瞬间伸手不见五指。
现在是这个画风:
2006年的时候,西藏新鲜蔬菜还完全不能自给,猪肉、鸡肉、鸡蛋缺口极大,到了冬天,新鲜水果蔬菜肉食立马飙升到天价。
到2016年,蔬菜已经实现基本自给,具有西藏特色的农产品已经开始向内地和国外销售。
这就是中国人种地的种族天赋。
中国人种地的种族天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土地的寸土必争。
充分有效的利用土地,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深藏在潜意识里的本能。
在四川山区农村,梯田田坎外侧种植桑树,能够保护田坎的同时,提供桑蚕养殖用的桑叶,夏天的桑葚还是一道难得的美味;梯田田坎内侧还可以种植黄豆,为人们提供珍贵的植物蛋白同时,还可以为养猪提供豆渣,为厨房提供燃料。
发展到现代,立体种植、养殖已经发展到了神乎其技的地步。
这是在水培蔬菜的床下,用遮阳网遮光种植姬菇。
上方照常出产水培生菜,下面还可以出产蘑菇,两个产量都不错。
实际上原理非常简单,靠的是对土地的珍爱而已。
用测光笔测一下照度,用麻袋片隔离土壤做好消毒,保持好湿度和温度,水培菜和蘑菇共生不是啥稀罕事情。
二是对资源的锱铢必较。
循环农业听起来是个高大上的名词,其实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在这么干。
小时候在农村,猪粪、人粪是绝对不能浪费的,必须经过发酵用于施肥;剩饭剩菜乃至于厨房垃圾都要收集起来喂猪;一点作物秸秆都不会浪费,要么作为燃料,要么用于堆肥。
所有物资都肯定会物尽其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循环。
现代循环农业,不但秉承和保持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而且更为精确高效,融合动植物、微生物新发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效率更高。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循环农业模式:
1、生猪、蔬菜循环。
这是堆肥池。
用作物秸秆粉碎,掺杂猪、鸡、羊的粪肥,调节好碳氮比,投入相应的细菌菌种发酵,可以制作肥效持久自然的生态有机肥,也可以继续加入炭渣、河沙、珍珠岩等等物质,制成有机基质栽培用的基质。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循环:作物秸秆补充生猪养殖饲料,生猪粪肥经过垫料床发酵分解,控制污染的同时提供堆肥原料,堆肥产品改善土质。
2、鸡、蚯蚓、鱼、果树循环。
在果园散养蛋鸡,同时在果园里制作蚯蚓沟,蛋鸡产生的粪便混合其它农业生产残渣投喂给蚯蚓,蚯蚓和残余少量鸡粪投喂给鱼,蚯蚓还可以供蛋鸡采食。
实际上你还可以用玉米代替果树。
玉米采取轮作的方式防止鸡啄食,蚯蚓粪同时就可以为玉米提供有机肥。
鱼塘采取分层设计,顶层、中层、底层鱼分开,鱼粪采取底排污的方式为玉米提供肥料。
3、羊、粮食作物、蔬菜循环。
粮食作物秸秆经过青储、黄储处理,补充肉羊养殖饲料。
羊粪混合无法利用的秸秆和其余残渣堆肥,用于蔬菜和粮食种植的底肥。
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本园区已经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的稳定运行。
只从外界拉运进场饲料、化肥,不往外排放一丁点废弃物。
同时土质得到了极大改良,人工清理鹅卵石,已经形成了厚达50厘米的可种植土壤层,肥力每年得到稳定提升。
原先的卵石河滩已经可以开展大田蔬菜种植。
大棚菜稳定高产。
已经具备高附加值作物种植的条件。
中国有句老话:只有懒人,没有癞地。
如果有必要,中国人可以把菜种到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