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视域下民俗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以黄梅木偶戏为例

合集下载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黄梅木偶戏也无法幸免。

由于黄梅木偶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中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本文将从全媒体时代的角度,对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多元化娱乐平台的开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黄梅木偶戏需要在传统曲艺、现代娱乐等多个领域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例如通过卫视、网络、移动端等多元化娱乐平台开拓黄梅木偶戏的市场。

此外,黄梅木偶戏也可以在其他娱乐场所中表演、宣传,如各类文化节庆、新年晚会等。

通过多元化娱乐平台的开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木偶戏,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利用新型科技手段提高演出品质黄梅木偶戏是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利用新型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才能推动其不断发展。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AR、VR等新型科技手段也可以应用在黄梅木偶戏表演中,使其更加立体、真实、震撼。

另外,利用大屏幕、光影、音乐等技术手段,也可以使黄梅木偶戏的演出更加生动,让现代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创新剧情和内容黄梅木偶戏的传统剧情总是围绕着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展开。

在全媒体时代中,观众对于内容需求更加多元化。

因此,黄梅木偶戏需要从传统剧情出发,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创造出更加新颖、有趣、富有感染力的剧情和内容。

如可以对于时下热点、社会问题、新的市民生活等方面进行剧情创新,让黄梅木偶戏更贴近当代观众。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传承黄梅木偶戏是传统文化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对于黄梅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新时代需求对于黄梅木偶戏的人才要求不同于过去,可以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型渠道,对黄梅木偶戏行业人才进行培养和招募,提高行业的专业素质、学术造诣、研究能力,为黄梅木偶戏的发展壮大提供新的动力。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也在发生着新的变革和发展。

黄梅木偶戏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戏曲之一,也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思考和机遇。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黄梅木偶戏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通过互联网平台,黄梅木偶戏可以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

互联网平台上也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展示和传播形式,比如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黄梅木偶戏的精彩演出,提高其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也给黄梅木偶戏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黄梅木偶戏通常通过肢体动作和嗓音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而在全媒体时代,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视听效果的加入,进一步丰富黄梅木偶戏的表演形式。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舞台环境,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进行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音效和特效的加入也可以提升观众的感官享受,让黄梅木偶戏更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全媒体时代也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黄梅木偶戏的创作和表演中来。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让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这为黄梅木偶戏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互联网平台,黄梅木偶戏的爱好者和从业者可以进行知识分享、经验交流,共同进步。

互联网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学习和培训课程,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了解黄梅木偶戏,参与到其中来。

通过这种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参与方式,可以为黄梅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全媒体时代也给黄梅木偶戏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全媒体时代的多样化和快速变化也给黄梅木偶戏的传统风格和表演形式带来了冲击。

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要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演形式。

黄梅木偶戏需要在保持其传统韵味的进行必要的现代化和创新,以适应观众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给传统的黄梅木偶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面临着受众的转移与观众口味的变化,需要利用新媒体来推动其发展。

创新表现形式与内容、拓展受众群体是发展的关键。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黄梅木偶戏需要注重创新并重,不断寻求与全媒体的融合。

未来,黄梅木偶戏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全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全媒体时代下的黄梅木偶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只有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传统与现状、影响、新媒体、发展、创新、表现形式、内容、受众群体、保护、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未来方向、融合。

1. 引言1.1 全媒体时代的背景全媒体时代的背景是指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包括信息量大、信息形式多样、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互动性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全方位、多渠道传播。

全媒体时代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创新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也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创新表现形式,拓展受众群体,保护传统文化与创新并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1.2 黄梅木偶戏的传统与现状黄梅木偶戏是中国传统的木偶戏剧形式,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黄梅木偶戏以木偶为演员,结合声音、音乐和表演,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戏剧世界。

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中,木偶演员通过线索操控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演绎各种传统故事和戏剧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黄梅木偶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木偶戏的兴趣不高,受到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黄梅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遗产,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挑战。

数字化技术为黄梅戏的表演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增强了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黄梅戏中的应用、数字化舞台表演的挑战与优势,以及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改变和优势,展示了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现状和前景。

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加强黄梅戏的传统魅力,还能够拓展其观众群体和市场,在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黄梅戏数字化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数字化技术将持续助力黄梅戏的传承及创新,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前景展望,传播,应用,舞台表演,挑战,改变,优势,传承,创新,发展空间1. 引言1.1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愈发凸显。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黄梅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但传统表演形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黄梅戏的跨时空传播,使更多不同地区的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平台接触到这一艺术形式,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数字化技术为黄梅戏注入了新的创意和表现手段,使得传统戏曲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黄梅戏的保护和传承也更加便利,可以将珍贵的表演资源数字化保存,避免因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逐渐丧失。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动黄梅戏的传播和创新,更在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1.2 数字化技术对黄梅戏的影响黄梅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近年来受到了数字化技术的深刻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黄梅戏得以在新的形式下进行传播和展示,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让黄梅戏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使得年轻观众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而黄梅木偶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也必然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表演形式受到冲击在全媒体时代,观众的娱乐需求和习惯发生了改变,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获取娱乐信息,而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可能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黄梅木偶戏需要面对传统表演形式受到冲击的现实挑战。

2. 观众群体的减少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群体也在不断减少,特别是年轻人的兴趣和认知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这对于黄梅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文化市场竞争加剧在全媒体时代,文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观众的选择面变得更广,而传统的黄梅木偶戏在吸引观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戏曲形式的发展压力。

二、全媒体时代对黄梅木偶戏发展的机遇1.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黄梅木偶戏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分享等方式,可以将黄梅木偶戏引入更多人的视野,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2. 创新表演形式在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可以尝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演形式,提高观赏性和互动性。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更具沉浸感的舞台表演;也可以结合动画、音乐等元素,打造更富有时代感的黄梅木偶戏作品。

3. 拓展参与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将黄梅木偶戏推广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和外地观众。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引起更多观众对黄梅木偶戏的兴趣并参与到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1. 提升舞台表演品质作为传统戏曲形式,舞台表演品质是黄梅木偶戏能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在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和技术装备的投入,提升表演品质,以求得更广泛的认可和观众支持。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它利用数字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动画、虚拟现实等,探索并创造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呈现给观众。

传统非遗文化常常受限于地域和传统媒介的限制,无法面向更大的受众。

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非遗文化可以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

例如,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呈现传统木偶戏的舞台与演员形象,使观众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如制作传统花灯、陶瓷等,增加了参与感和互动性。

其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保存和传承非遗文化。

由于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老龄化、传承困难等,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存需求。

而数字媒体艺术则可以将非遗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使其能够永久存储和传播。

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将非遗文化的传统技艺、作品等以高清图像、视频或动画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样不仅可以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文化。

此外,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

传统非遗文化常常被认为是过时的、陈旧的,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兴趣和共鸣。

而数字媒体艺术则可以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例如,通过数字音乐和舞蹈形式,可以将传统非遗音乐和舞蹈与现代流行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

这样可以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科技和设备的限制。

数字媒体艺术需要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专业人才来实施和运营,而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投入。

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机构来说,可能面临技术和经费方面的困难。

其次是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述传承和实践传承,然而,新媒体的兴起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数字化传承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这些独特的文化。

一、数字化传承的意义数字化传承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数字化传承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数字化传承可以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数字形式的记录方式,数字化传承可以避免传统记录方式中由于时间和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丢失和损坏。

数字化传承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储存在云端或者数据库中,实现信息的永久保存。

其次,数字化传承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交流。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

而数字化传承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到全球范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和传承。

再次,数字化传承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呈现方式和展示方式,并且可以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作品和艺术品。

数字化传承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新的生命力,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

二、数字化传承的实践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已经开始取得一些成果。

以下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数字化传承的实践。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网上博物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展示和推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Theatre Dramaturgy 戏剧戏曲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陈 柳(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黄梅木偶戏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有利于改善黄梅木偶戏遭遇的传承及发展困境,推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播文化及艺术魅力。

只有深度把握黄梅木偶戏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价值及因素,才能为其新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并指明方向。

本文简单介绍黄梅木偶戏,分析其在全媒体时代所展露出的发展价值与要素,并就相应新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全媒体;黄梅木偶戏;价值;要素;发展【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重视,群众也在积极探索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

黄梅木偶戏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较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缺乏人才传承,年轻一代不感兴趣的尴尬境地,传承及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不过全媒体时代为其传承及发展创造了全新机遇,使得其能够进一步实现创新和发展。

一、黄梅木偶戏概述实际上,黄梅木偶戏并非一种独立的剧种,简单来看,其就是黄梅戏与木偶戏的结合。

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传入潜山、岳西县以来,木偶戏逐渐与当地黄梅戏结合,并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实际上在结合发展过程中,潜山县木偶戏还曾出现过高腔、徽调等。

但自民国以来,黄梅戏逐渐成为潜山县木偶戏的主要唱腔,而在岳西县则是高腔与黄梅戏兼演。

就当前来看,黄梅木偶戏主要是以木偶戏作为表演形式,以黄梅戏作为演唱剧目,是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度融合。

2010年,黄梅木偶戏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受到了全省各界的高度重视。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为黄梅木偶戏的全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发展价值黄梅木偶戏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在全媒体时代依旧有着巨大的发展价值。

首先,黄梅木偶戏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管是黄梅戏还是木偶戏,均是中国艺术文化领域独特的存在,二者的结合更探索出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具有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媒视域下民俗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以黄梅木偶戏为例葛芳摘要: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民俗类非遗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困境,使得其文化生存的土壤严重减缩。

黄梅木偶戏的发展也受到文化生态环境改变、工艺与表演技巧丧失及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通过对黄梅木偶戏内涵与艺术形态及制约因素的分析和思考,并基于数媒语境从数字化传播、动漫化发展、微信公众互动及实效APP 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民俗类非遗的创新传播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数媒视域;黄梅木偶戏;民俗类非遗;数字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3-0008-06DOI :10.13877/22-1284.2019.05.002收稿日期:2019-03-15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媒体视域下黄梅木偶戏创新与发展研究”(AHSKY2016D82)作者简介:葛芳,女,安徽怀宁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安徽合肥230011)学4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生机和巨变,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也更加崇尚与追求。

近些年,非遗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且随着社会工作者及政府部门的保护实践取得了斐然的成果,这也彰显出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黄梅木偶戏、凤阳花鼓等地方民俗类非遗,在保护上虽取得了些许的成绩,但就其发展而言仍任重而道远。

一、黄梅木偶戏的内涵及艺术形态(一)文化内涵黄梅木偶戏发展至今大约有200年左右,曾在安庆地区及大别山一带盛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体现历史时期的人们文化生活的内涵[1]。

黄梅木偶戏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反映出当地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倾向,表达了对生活热爱和真实的情感诉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谚语反映了地区的不同,其环境、信仰、民俗及生产、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

地缘性所产生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载体都有着鲜明的具体呈现。

黄梅木偶戏作为民俗文化具体的表达,体现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文化、生活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潜山、岳西一带曾流行唱弹腔、高腔,随着人们对黄梅戏文化的更加喜爱,木偶表演时的曲调逐步演变成了黄梅戏曲调。

通常,人们在传统节日、喜庆之事或闲暇之时,会邀请木偶艺人进行演艺。

在各种道具的配合下,伴随锣鼓伴奏,艺人通过连杆操纵,使得木偶在幕台上展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葛芳:数媒视域下民俗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以黄梅木偶戏为例黄梅木偶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当地人民有着紧密的情感连结,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它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

比如,当地流行着“宁跑十里地,就为一场戏”等戏谚,就形象地表达了当地老百姓对木偶戏的热爱。

(二)艺术形态黄梅木偶戏从剧目内容到木偶雕刻,从着色装饰到木偶表演都呈现出多姿多彩且纷繁复杂的艺术形态。

1.丰韵浓厚的地域唱腔“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往往就是地方民俗审美趋向的折射反映,而民俗活动则是民间艺术的载体”[2]。

黄梅木偶戏作为民俗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展现,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鲁迅先生用移人性情,涵养人的深思来述说文艺的功能[3]。

黄梅木偶戏剧目主要借助于黄梅戏“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围”的主体内容来表现,木偶表演艺人所唱的声腔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所演唱的腔调也不同。

木偶戏民国前以高腔、徽调为主,民国后逐步转变为演唱黄梅戏唱腔,同时伴随“吼唱”和一唱众和等形式,在现场锣鼓、喇叭等乐器的伴奏及剧情的引领下,使得观众情感、行为表现随之而动。

2.繁琐的雕刻工艺黄梅木偶戏的材料及制作工艺也非常考究,艺人们根据剧目内容中刻画的人物或场景制作相应的木偶造型。

木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主要用樟木、椴木等不易变形且耐虫蛀的材料雕刻而成,其雕刻的手法秉承着祖辈记忆和风格模式,通过雕刀、刻刀、锉刀、锥等不同工具,在选好的木料上进行人物剧情原型的塑造,将人物的身形、五官及动物造型进行精心的雕塑,其主要的雕塑在于木偶的头型和面部特征及身形。

创作的木偶造型结构严谨,造型优异,洗练的刀工与精湛的刻法使得木偶的造型包含了戏曲的生、旦、净、末、丑等各类行当及不同的人物或动物造型,形态各异,结构严谨,有的表情自然,有的富有夸张性,具有木偶艺术特点。

黄梅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高度约为70∼80公分,其人物角色的雕塑注重造型手法,细腻且夸张,人物表情丰富,不仅具有戏曲化的传统,而且有着不同的造型艺术,构成了姿态迥异的木偶造型艺术世界。

3.讲究的着色装饰偶身的造型雕刻成型后,通过对人物的角色定位来绘制和着色,契合剧本中人物形象;尤其在人物色彩上更为讲究,通过色彩的艺术表现力来图案化、装饰化人物效果,颜色的不同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也不同。

比如:黑色代表粗鲁、红色代表忠诚等等。

通过细致的描线写色,丰富了木偶的艺术效果,使得其生动活泼。

颜色干透后涂上桐油进行风干,不仅色泽光鲜靓丽,而且具备防雨、防潮、防掉色的功能,经久耐用,成型的木偶人物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为了使木偶人物更加生动形象,艺人根据剧目的角色定位给木偶配饰相应的服饰、装饰等,使得表演过程中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提升美学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风趣的木偶表演黄梅木偶戏风趣表演是通过两根连杆和细腻的手法模仿真人跑、立、坐、卧、打斗等各种式样的动作,恰恰是模仿步态和动作的差距性产生了极具表演艺术的戏剧品种,尤其是凝固的表情与独白不相符时显得幽默感更强。

木偶表演艺术具有造型和表演双重属性。

表演的另一大特征是与黄梅戏曲音乐的结合,同时融入了本地的民间小调,显得更贴近当地的风土人情并获得取悦观众的效果,其乡音的抑扬顿挫在锣鼓、胡琴的伴奏之下,勾勒出故事情节及现场群众的喜乐情趣,彰显了灵动的艺术内涵。

木偶的表演形式为以偶替人,具有浓厚的艺术表演特色。

通过艺人掌握的三根连杆操纵木偶,使得木偶表现出的各类动作较为逼真,使得表演具有深厚的艺术性,其人偶同台的表演手法也获得了观众的称赞,展现出表演的艺术风采。

黄梅木偶戏是一种寄情于物的艺术表演,在剧本内容、表演方式及物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反映着当地民众心理结构、审美价值以及精神趋向,也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乡土气息。

2019年第3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二、市场经济形态下的黄梅木偶戏发展制约因素(一)市场经济发展驱使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木偶戏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较为狭窄黄梅木偶文化源于乡土生活,依附于人民原生态的朴实思想观念而存在。

伴随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传播平台已覆盖到各区域,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移动互联网等普及到农村,致使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形态等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思想、生活受到城市文化的洗礼,对传统民俗文化已淡化。

留守在农村、乡镇上的老人、儿童,在市场经济连带下,其传统的思想,被现代文明、文化替代,受众的区域、人员数量正在不断地缩减。

虽然这几年,当地文化部门在政策、文化、经济等方面予以了扶持,通过组织参加表演、经济补助及申报保护等措施试图来复兴或还原民俗生存环境,但效果不佳,并未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黄梅木偶戏之类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难。

(二)制作工艺、表演技巧的复杂,致使其传承与发展受到“人”的因素制约几乎大多数非遗品种都面临传承人老化,核心艺术、技术濒临失传,无人接手,后继乏人的困境。

黄梅木偶的雕刻、粉彩、装饰及程式等专业技能,都是历经时间磨炼的结果,学徒短时间内很难掌握。

加上历史剧本内容陈旧、繁冗,年轻人很少对其感兴趣,不能给黄梅木偶这种民俗文化带来活力和源泉。

随着时光的荏苒,老艺人年事已高,表演的活力、动作和技巧正逐步失真,剧目内涵跟不上时代需求,受众只能局限于老人阶层,不能跨界融合到中青年阶层,导致其受众范围严重紧缩,不能嵌入民俗生活形态中。

(三)文化传播的力度、推动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未能形成文化产业链条近些年,虽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致力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但受到资金、受众文化水平及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各类因素的关联性的限制,其宣导、推广和发展的力度、策略等方面存在欠缺,黄梅木偶戏深入受众的进度、力度和创新度等方面缺乏实质效应。

政府的推荐宣传停滞在广告的宣传、受众间的奔走相告,静态式自然展示,不能很好地利用数媒环境下各类传播平台和工具(如微信、微博、电视等)去影响和渲染受众,也未能深入市场,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结合旅游产业开发衍生品而形成互动的文化产业链,没有深度挖掘出黄梅木偶戏的文化价值、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化内需的显著增长,非遗作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活态文化资源,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同时,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更为简捷、广阔和实效的平台;然而,作为民俗类的非遗文化在良好的政策扶持及社会关注下,并未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政策及平台去活态化这类非遗文化,仅限于静态化展示,并未很好地将其融合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

随着文化与科技的不断融合和深度互嵌,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媒介平台,通过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相关行业融合,找出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是黄梅木偶戏这类非遗得以广泛传播进而实现传承的必需举措。

三、数媒语境下的民俗类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方式的思考(一)多元形式的数字化传播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民俗类非遗的发展,而数字化的传播是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对于民俗非遗的传播在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上,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新媒介平台拓展到各个领域,不断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1.专业化影视拍摄及多媒介传播通过与老艺人的沟通,将其表演的经典剧本进行原生态的专业化拍摄,后期借助于AE 、pre-miere 等软件进行非线性编辑、剪辑等技术制作出黄梅木偶戏的艺术宣传广告片。

通过与电视台等公开媒体的合作,将宣传片通过电视、电子屏等在城市、乡村公众媒介区域进行滚动播放,从精神文化方面去引领和渲染受众,提升其文化影响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促进黄葛芳:数媒视域下民俗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以黄梅木偶戏为例梅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

2.静态化数字广告制作及宣传通过对木偶的艺术特性,采集的静态视觉语言并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里,提炼体现黄梅木偶艺术及文化特点的广告创意符号,制作成海报、宣传广告册等,并应用于旅游广告宣传、社区文化广告宣传等领域,从人文环境中去熏陶、渲染受众,为其传承与发展渲染文化氛围。

通过对传统媒介、数字媒介的传播优劣势分析,整合各自的优势,并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强化人们在日常舆论、社交平台等方面对民俗类非遗的认知和认可,从而扩大民俗类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

3.网络化原生态表演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平台的多元化已介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微信、QQ、微博及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并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获取各种数字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