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精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地理必修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有明显地域差异,农业区位选择,应充分考虑气
候因素。
②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区--林、牧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因素不同)。 自然③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如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
A.农用土地退化
B.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下降
C.灌溉用水日益短缺
D.无机肥料使用减少
AC
为扭转这种趋势,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有??????????( )
A.保持和增加耕地数量,改善耕地质量B.提高农产品价格
C.控制人口增长D.大量开垦荒地
AC
例:近年来,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其需大量投入的是?? (双项选择题)
A.劳动力 B.土地
C.资金 D.技术
CD
例:(双选)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树等。
④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⑥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⑦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
设。
⑧劳动力、科技等。
经济
例:下列国家中,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最有利的是
A.中国 B.印度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选B,
因为印度地形以平原和低矮的高原为主,有利于发展耕作业;
印度的人口生理密度较小,人均耕地资源较多;
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三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系�x�y�z�{�|�}�~����������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x�y�z�{�|�}�~����������最新考纲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分析解读 1.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理解并掌握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各生产活动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需求情况。
3.分析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和站点的区位因素及交通运输布局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4.掌握城市交通的特点及对策。
第1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布局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交通运输(1)概念:是现代社会重要经济部门,它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________的主要手段。
(2)主要方式:铁路、公路、________、航空、管道。
(3)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________________快、连续性强。
(4)发展方向:____________、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温馨提示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
人们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体积、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2.现代通信(1)概念:是实现________传递和传播的主要手段。
(2)分类①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工具和运输网络,传递信函和包裹。
邮政通信会受到地形障碍以及________、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②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________、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________________、太阳活动等会影响通信质量。
3.商业贸易(1)概念:专门从事商品________、调运、________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2)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________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小编高一频道为大家推荐《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消费活动与地域联络一.农业区位要素1.自然要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要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休息力)★市场决议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开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要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散布:主要散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种类: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消费)。
(3)构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整,耕地宽广,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兴旺,技术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 (4)特征:消费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散布:东亚、西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习尚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整,土层深沉,利于耕作休息力:属休息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休息力丰厚,利于精耕细作特点:小农运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消费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六、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要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厚的煤、铁资源基础上构成和开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开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厚、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开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宽广(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出口)2.存在的效果(1)以重工业为主,消费结构单一;(2)原料、动力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3)环境污染严重等。
3.处置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开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开展科技:开展科技,促进旅游,兴盛经济,促进可继续开展(3)优化环境:消弭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七、新兴工业区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目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0.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0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0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0.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人口的迁移 (1)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2)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2)二、合理人口容量 (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3).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3)一、城市形态 (3)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3)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4).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5)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5)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5).第三节城市化 (5)一、什么是城市化 (5)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6)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8).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8)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8)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8).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9)一、季风水田农业 (9)二、商品谷物农业 (10).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1)一、大牧场放牧业 (11)二、乳畜业 (11)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3).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13)一、工业区位因素 (13)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3).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14)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4)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4).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15)一、传统工业区 (15)二、新工业区 (15)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7).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7)一、主要运输方式 (17)二、交通运输布局 (18).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8)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8)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 (18)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9).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9)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9)二、直面环境问题 (19)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9).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9)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9)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精选:人类生产活动
与地域联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精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精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精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看完后如果还意犹未尽,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