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作者:蔡慧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8期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仍面临着贫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机构不健全、第三方考核滞后等困境。

又由于农村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精准扶贫的措施也应“对症下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主体等原因采取相应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贫困;扶贫;农村;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8-356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8.043Abstract: The proposition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 work,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poor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of residents, lack of targeted anti-poverty projects, inadequate institutions, and lag of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In addition, with the diversity of causes of rural poverty,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also find specific ways to solv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paths such as the relo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social security and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natural,econom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ly with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the anti-poverty work can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Key words: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1 贫困的概念界定及标准1.1 贫困的概念界定1.1.1 国外的概念界定 1901年英国管理学家Rowntree等[1]在著作中提出了贫困的确切含义:“家庭的总收入若无法维持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需求,那这个家庭即陷入贫困。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展开研究,首先探讨了在理论框架下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然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具体的实践效果。

接着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进行评估,并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

最后探讨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并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展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理论框架、案例分析、政策评估、产业融合、可持续性、成果总结、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是指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的探索和研究,是当前扶贫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当前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的发展路径,展望未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前景,为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理论框架下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在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时,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个理论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意义: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书

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书

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书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贫困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做好扶贫工作。

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冲刺期,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扶贫目标不明确、群众的社会参与度不足、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影响扶贫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传统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精准扶贫就是对传统扶贫工作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的测量。

能够真正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在扶贫工作中各地政府要理清思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扶贫举措,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前完成扶贫任务,实现全面小康。

1、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1.1 农村情况复杂在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特殊的复杂的情况,导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增大。

例如部分农村在制定与执行贫困户认定标准过程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从而引发家庭之间的纠纷与摩擦。

再比如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村长期居住的家庭成员不足三分之一,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很多细节工作的开展不够全面,不能得到落实。

另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一些扶贫工作人员的思想比较传统,其工作方式也比较老旧,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精准扶贫是对传统的扶贫工作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精准识别,帮扶到户,但是在设计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项目缺乏明确的标准,很难让所有群众都信服,因而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1.2 农民素质较低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百姓的素质水平有很大关系,农民的素质水平越低,其经济发展越慢。

扶贫政策演变中扶贫路径的选择

扶贫政策演变中扶贫路径的选择

扶贫政策演变中扶贫路径的选择谢南蓉㊀王海瑞(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㊀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减少人民的贫困问题,这同样也是世界各个地区共同关注的一大问题.因此我国一直致力于对扶贫政策的研究和在贫困地区积极的开展扶贫工作,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扶贫政策,并且组织各个地区的公务人员都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去,教会贫困人民挣钱的方法,带领他们共同走向致富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国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是仍然还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还未摆脱贫困.针对目前的现象,国家还会陆续的出台和完善扶贫政策,确保全国各个地区的贫困人民都能脱贫.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以及扶贫资源方面的瞄准,最后选择出了最佳的扶贫路径.关键词:扶贫政策;资源1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先让东部沿海地区富裕起来,然后再帮助西部偏远地区的贫困人民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并不是按照预期计划的那样发展,我国根据实际的基本国情,扶贫的演进政策一直成阶段性的发展,因此有这样的发展历程,我国首先经历了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和基本解决大多数的贫困地区等多种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贫困的态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阶段我国大多数的贫困资源都瞄准了贫困地区,这样有助于政府更好的开展扶贫工作,同时也促进了贫困人口大规模的减少,并且也为世界的扶贫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案例.2㊀我国扶贫政策演进与扶贫资源的瞄准首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处于萧条的状态,各行各业都停滞不前,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生活质量水平普遍较低,甚至产生了饥荒的现象.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的经济有了部分的提高,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大多数的人都能吃饱饭.但是因为某些决策上的失误,导致我国的生活经济水平又回到了解放之前的状态,经过相关的数据研究可以知道,如果按照普通营养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至少还有50%以下的人处于贫困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的农村生活水平才有了一定的提高.接着是70年代末,我国的最高领导了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样以来,大部分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部分的人一下子富了起来,带动了村上其他人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普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大部分的减少了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案例.自改革开放十年以来,根据数据表示,农村中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已经从之前的3亿,减少到1.3亿人,这项政策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极大化的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通过经济的增长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改革,减少贫困人口的方式,这也是这个阶段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重要原因.然后到了20世纪末,我国将扶贫资源瞄准到县上,着重改变小县城的基本现状,根绝数据显示在当时那个时期我国大概有600多个贫困县,基本上覆盖了75%的农村人口.我们从贫困县的覆盖率来看,如果我国以贫困县为主的扶贫资源瞄准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的话,那么在我国大部分贫困县城将会最大化的减少贫困人口.直到20世纪初,经过我国政策的实施,贫困人口从之前的1.2亿减少了至3000万,贫困率又大大的降低了,这又是历史上的一大突破.最后,自20世纪初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半的贫困县初步的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尽管村级的资源的瞄准机制提高了扶贫资源的瞄准精度,但是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县级来说,村级的瞄准错误率相对比较高,在当时时期,县级的错误率只有20%,然后村级的错误率高达45%,基本上接近两倍.更有相关的研究人员认为,虽然将扶贫的程度下至到村级以下,但是依然无法改变整个地区的贫困问题.因此,根据目前的经济态势,我们要顺应经济形势,国家提出了以贫困户为主的精准扶贫资源瞄准机制.3㊀精准扶贫的选择对于 精准扶贫 这一先进理念,最早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贫困地区时提出来的,在这之后国家政府根据总书记这一先进理念制定了相关的扶贫管理方案,随着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已经正式的开启了以贫困为主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始.因此,在国家的号召下,大部分地区都开始实行这一政策,公务人员在闲暇之余,采取 住户㊁走访和探望的方式 ,与贫困人民同吃同住,教会他们基本的挣钱能力,同时也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样以来,国家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产生贫困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中的利弊,然后对症下药,因人或者因地实行相应的政策,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某些政策不适合当地发展的情况发生.通过相应的入户调查㊁公式公告和信息的录入,确定准确的帮扶对象和帮扶方法,因为精准的管理就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和保证,还可以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旦他们遇到一些问题,我们能及时的了解到,并且及时的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4㊀结束语总之,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贫困现状,接着阐述了从新中国至今,我国在扶贫政策上的演进过程,在这其中获得了巨大的成效,最后提出以贫困户为主的重要扶贫理念,是国家能够更加容易的做好扶贫工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参考文献[1]唐超,罗明忠,张苇锟.70年来中国扶贫政策演变及其优化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03):283G292.[2]刘畅,汪子涛.基于精准扶贫的政府文化扶贫政策演变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03):36G45.锋绘2019年第5期95㊀。

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小水井村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小水井村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小水井村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单位捐赠的对口帮扶资金等。

(二)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我们认为,脱贫的最优选择是要提高人口素质,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既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又能使自己获得收益,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投资于教育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能够为他们带来较高的回报,“知识改变命运”,家庭投资于教育是理性的投资、追求最大化的行为。

但是另一方面,教育致贫这一现实却导致了更深层次的贫困,教育之所以导致家庭贫困,是因为政府在教育上投资的严重不足,学校不得不收取学费以维持学校的运转,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因昂贵的学费而致贫。

(三)识别标准过于主观建档立卡中大部分的识别工作是由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及驻村工作队员完成的,但村民代表、村组干部的知识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对科学的识别方法和工作程序难以熟练掌握,尤其是对人均纯收入的核定,面临较大的技术难题,驻村工作队来自各行各业,在原行业、原单位可能是业务骨干和工作能手,但对于扶贫工作却大多是门外汉,并无扶贫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贫困程度进行评分,这些都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性,会对甄别结果造成极大影响。

(四)返贫现象返贫问题是一个国家在实施反贫困战略过程中已经脱贫的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经济收入条件恶化而重新返回到贫困人口中去的现象。

在扶贫战略和政策方面,其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容易产生与计划经济相连的各种弊病,农村中贫困农民对扶贫的主动参与较少。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项制度建设,没有完善的社保体系作支撑,一旦受灾、生病、衰老,就会立即陷入贫困,加上一直以来,财政、税收严重偏向城市投资,农村医疗卫生、公共福利设施严重滞后,农村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而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使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贫困或暂时脱贫后又重新返贫。

精准扶贫再出发2024年的扶贫战略规划

精准扶贫再出发2024年的扶贫战略规划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 济发展滞后
贫困人口分布广、程度深, 扶贫难度大
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人力 资源素质差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可 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贫困问题的严重性:贫困地区和 贫困人口依然存在,贫困问题严 重影响着社会公平和稳定。
精准扶贫的提出:精准扶贫战略 的提出,旨在通过更加精准的方 式解决贫困问题,提高扶贫工作 的效果。
贫困程度:贫困 地区经济发展水 平低,人均收入 和生活水平远远 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很多家庭无 法满足基本生活 需求。
扶贫挑战:扶贫 工作面临诸多挑 战,如贫困人口 分布分散、致贫 原因复杂多样、 扶贫政策落实难 度大等。
1986年:中国扶贫政策开始 实施,以救济式扶贫为主
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 贫攻坚计划》,以开发式扶贫
扶贫资金使用效 率不高,存在浪
费现象
扶贫项目缺乏可 持续性,难以长
期稳定脱贫
扶贫政策宣传不 够,导致贫困户 对政策了解不足
扶贫工作存在形 式主义,缺乏实
际效果
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实时监测扶贫进展 强化扶贫政策的宣传与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 优化扶贫资源配置,确保资源有效利用 建立扶贫成效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果。
创新扶贫模式: 通过创新扶贫 模式,实现扶 贫资源的优化 配置,提高扶 贫工作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强化监督与管 理:加强对扶 贫资源的管理 和监督,确保 扶贫资源的合 理使用和有效 利用,防止资 源浪费和滥用。
定义:通过发展产业,增 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实 现脱贫致富的扶贫方式。
重点任务:选择适合当 地资源优势的产业,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 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定点帮扶工作机制

定点帮扶工作机制

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精准脱贫的有力引擎在当今中国,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定点帮扶工作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以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为核心,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实施的特殊扶贫方式,旨在通过集中资源、定向支持,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的内涵、实施过程以及其在推动扶贫工作中的显著作用。

一、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的定义与原则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即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扶贫政策,对特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长期、持续、定向的帮助和支持。

其基本原则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和动态管理。

首先,通过精准识别,确定需要帮扶的对象,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其次,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再次,通过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确保帮扶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当帮扶对象达到脱贫标准后,实行精准退出,转入后续的巩固提升阶段。

二、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的实施路径1. 项目选择:根据帮扶对象的需求和当地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产业项目,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以提高当地自我发展能力。

2. 资源整合:调动多方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合力,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3. 培训教育:对帮扶对象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 监督评估:建立健全帮扶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帮扶措施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三、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的成效与挑战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得以摆脱贫困,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帮扶资源的合理分配、帮扶项目的可持续性、帮扶对象内生动力的激发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帮扶模式,提高帮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四、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新阶段,定点帮扶工作应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第一章精准扶贫的概念与历程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程度、原因、特点和地域差异,通过识别贫困人口,开展精准施策,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化、扶贫手段精准化、扶贫资金精准化、扶贫成效精准化的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的理念和策略是贯彻我国发展不留一人、不落一村的方针,实现全面脱贫的必由之路。

精准扶贫的出现,是中国在精准识别贫困群体、精准投入扶贫资金、精准开展扶贫工作等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中国精准扶贫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2000年至2011年: 初步探索。

精准扶贫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扶贫工作指导纲要》中,随着实践的推进,各部门逐渐关注精准扶贫。

2. 第二阶段,2012年至2014年:理论地位确立。

中央政府先后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扶贫开发规划纲要》和《精准扶贫战略》,精准扶贫正式成为国家扶贫政策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

3. 第三阶段,2015年至2019年:精准扶贫全面铺开。

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了历史性扶贫目标,全面进入精准扶贫实施阶段。

4. 第四阶段,2020年至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精准扶贫的模式和实践成果,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章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与价值1. 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是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的必要措施,同时决定着全局社会公平与稳定。

2. 加强国家凝聚力和识别度。

中国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口号,赢得了国内外人民的高度赞誉,给中国的形象赢得了国际声誉,并加强了国家凝聚力。

3. 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工业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乡村兴建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

第三章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与模式1.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各地制定具体的识别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拓宽精准对象,中央财政作为主要推动方,逐渐建立财政扶贫评估指标体系和财政扶贫专用信息平台,确保扶贫对象达到精准要求。

2. 精准投入扶贫资金。

结合地方经济形势,将资金投放到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定期跟踪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 中。 2 . 3 发 挥 基 层 党 组 织作 用 要 选 配 出 一 支 能力 强 的基 层 党 组织 领 导班 子 ,带 领 马 村 镇 贫 困人 群 脱 贫 致 富 。( 1 ) 要 加 强 基 层 党组 织 建 设 ,将
参考文献

邓维杰 . 精准扶贫的难点 、 对策 与路径选择 . 农村经济 , 2 0 1 4 , ( 0 6 ) :
口帮 扶 方 式 ,引 导 富裕 村 支 援 贫 困 村 ,实 现 共 同 富 裕 的
径 。当前 ,马村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 了显著成效 ,但依然 存 在或多 或少 的问题 ,扶 贫工作覆 盖范 围有待加 强 。因 此 ,需 要 进一 步提 高 认 识 ,树立 脱 贫 的信 心 ,充分 整 合 社
近 年 来 ,在 脱 贫 攻 坚 进 程 中 ,嘉 祥 县 马 村镇 始终 围绕 国 家 和济 宁市 扶 贫 和 脱贫 战略 部 署 ,始终 将 扶 贫 开 发 工作
党组织 生活 ,加强对 党员 的教育 ,提高其对精准脱贫 的认 识度 , 保 证精准扶贫顺利执行 。另外 , 还应该加强对妇联 、
2 . 1 树 立 脱 贫 的信 心
( 2 )提 高广大贫 困户 的产业 参与度和收 益度。要积
在马村镇开展精 准扶贫工作 ,首先要让广大贫困户树 极发展贫困地 区的农 民合作组织 ,提高贫困户 在产业发展 立脱贫的信心 ,并逐渐减少 贫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中 的组 织 程度 。要 构 建企 业 跟 贫 困 户 的联 结 机 制 , 坚持“ 以
脱 贫 工作 中 …。 2 . 2 整 合 社 会 各界 力量
3 结 语
精 准 扶 贫 作 为我 国扶 贫 开 发 工 作机 制 中 的 一大 创 新 ,
( 1 )嘉祥 县 应 进一 步 完善 扶 贫协 作 机 制 ,采 取对 也 是新 形势 下 我 国实 现脱 贫 、全 面 建 设 小 康社 会 的重 要 途
S E N" i /  ̄
— —
I 经 验 交 流
C H I N A A G R I C U I U R A L I N F 0 R M A T I O N
农村地 区精 准扶 贫工作的路径选择
岳 耀 红
( 山 东济宁嘉祥 马村镇人 民政府 ,济 宁 2 7 2 4 0 0)
过: “ 弱 鸟 可望 先 飞 ,至 贫 可 能 先 富 ,但 能 够 实 现 先 飞 和 企 带 村 、以村 带 社 、 以大 户带 贫 困户 ” 的 发展 模 式 。 ( 3 )加 强 贫 困 人 口 的技 能 培 训 。 要 充 分 运 用 现 有 的
先富首先需要树 立起这种意识。 ”当前 ,该镇 的扶贫 工作
当作第一 民生工程 ,坚持精准扶贫的主线 ,制定 出了精准 共青团等群 团组织的引导 ,保证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 l 2 】 。 扶 贫 、脱贫政策措施 ,充分挖掘产业扶贫 的潜力 ,变 “ 输 2 . 4 依 托 地 方特 色 ,发 展 优 势产 业
血” 为“ 造血” , 确保 脱 贫 攻 坚 工 作 顺利 、 有序地开展下去。 ( 1 )找 准 优 势 富 民产 业 。 当前 ,马 村 镇 的优 势 产 业
摘 要 : 我 国在 经历 改 革 开 放 以后 ,减 贫 和 发展 便 成 为 摆 在 经 济转 型升 级 面 前 急需 解 决 的一 项 重要 工作 。
文章针对 山东济宁嘉祥县马村镇的精准扶贫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希望为该地 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有所帮助 。
关 键 词 :农 村 地 区 精 准扶 贫 路 径 分 析
目标 。( 2)政府 部 门还应 做好定 点 扶贫工作 ,通过 制定 健 全 的 考 核 机 制 ,赋 予 机 关 和 企 事 业 单 位 明确 的 扶 贫 责
任 。( 3 )政 府 部 门还需 要 通 过制 定 各 种 优 惠 政 策 ,鼓 会各界力量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依托地方特色 ,发展 励社 会团体 、金融机 构 、企业及 个人积 极参 与到精 准扶 优势产业 ,早 日完成全镇的脱 贫 目标 。■
1 精 准 扶 贫 的 含 义
主 要 有 水 泥制 品 和 “ 马村煎包” 。要 在 继 续 发 展 优 势 产 业 精准扶贫即在开展扶贫工作 中 ,能够准确地识别 出贫 的 基础 上 ,重 点 发 展 蔬菜 种 植 、畜 禽养 殖 及 木 业 加 工 三 大 困 人 口 ,并 根 据 准 确 的贫 困人 口数 据 ,进 行 有 导 向性 的扶 产 业 。 另外 ,该 镇 应 充分 依 托 当地 的 品 牌优 势 ,加 强 旅 游 贫工作 。采用这种精准的扶贫方式 ,能够确保扶贫工作的 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 、争取项 目及启动 民间资本
有效性 ,并且还能够减少扶贫资金的投入 ] 。
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从 而打造一批具有农村 自然风光 、
2 精 准 扶 贫 工 作 的路 径 选 择 —— 以嘉 祥 县 马村 生态休 闲 、民俗风情 等特色精 品旅游景区 、农家乐及颇具 地 方 特 色 的农 产 品 , 以此 带 动 当地 贫 困 人 员就 业 致 富 。 镇 为 例
7 8~8
2 ] 刘解龙 ,陈湘海 .精 准扶贫 的几个基本 问题分析 .长沙理工 大学 党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展现 出来 。马村 [ 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2 0 1 5 ,( 0 6) :9 8 ~1 0 4 + 1 2 5 镇 应 选 派 工 作 能 力 强 ,政 治 素 养 高 ,且 熟 悉 “ 三 农 ” 工 作 3 ] 李裕瑞 ,曹智 ,郑小 玉 .我 国实施精准扶 贫的区域模 式与可持 续 的干部担任村委书记 ,重构党组织机构 ,争取提高基层党 【
难度较大 ,其 中的原因是贫困户缺乏脱贫致 富的信心。为 各 类 培 训 资源 ,根 据 贫 困 户 的年 龄 层 次 和 受 教 育程 度 ,制 此 ,全镇开展精 准扶 贫首要工作为 “ 扶志 ” 。要通过农村 定 与 之 相应 的培 训 计 划 ,争取 实 现 有 条 件 的 贫 困家 庭 中至 的精神文明建设 ,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 ,进而积极参与到 少 能掌 握 一 项 以上 的就业 技 能 , 提 高贫 困户 的就 业 能 力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