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改革教学课题参考指南
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选题指南

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选题指南一、研究背景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变革,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江苏省进行高等教育教改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选题目的本次选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江苏省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教改方案,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选题范围1. 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选题着眼于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评估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2. 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本选题重点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改革方案,以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
3.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教改的重要任务。
本选题旨在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分析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优化的方向,提出优化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的方法和策略。
4.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跨学科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跨学科发展是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方向。
本选题关注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跨学科领域的问题,研究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四、选题方法和路径本选题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路径进行研究:1.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实地调研:通过走访高校和教育机构,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数据。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4.对比研究:参考国内外高等教育教改的经验和做法,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可借鉴的经验和适应性方案。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一、背景与问题阐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中教育的目标和需求也在不断调整与变化。
传统的高中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知识过于灌输、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科划分过于碎片化等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整体目标与原则1.整体目标: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体系完整。
(2)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改革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效实施。
(3)适应性原则: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方向相一致,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兴趣和特长,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4)德育与智育并重原则:发展学生的智力、人格、身心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三、改革方向1.课程内容调整:(1)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将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跨学科融合:推进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通。
(3)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增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和体育锻炼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形式改革:(1)开放性课程:引入开放性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领域。
(2)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课程设置。
3.评价机制改革:(1)多元化评价: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
(2)鼓励创新: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项目和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
四、支持与保障1.提供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资源: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学设备和实验装备。
第四届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选题指南

附件1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向参考指南一、创新素养教育类1.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2.教师创新素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3.面向steam教育的综合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4.steam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5.实践创新类的实验教学研究6.创新型教具自制的实践研究7.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研究8.因材施教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实践研究9.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研究10.培育学优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11.学科综合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二、高中课程改革类1.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应用研究2.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研究3.高中课程改革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4.新课改背景下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研究5.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研究6.新一轮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6 -三、综合类(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2.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3.各地在创建基础教育强县(区)方面的行动研究4.统编教材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5.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6.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研究7.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行动研究8.学校课程深度整合的实践研究9.有效建构教研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学科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2.中小学廉洁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实践研究3.中小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整合的研究5.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方法创新的研究6.心理辅导设备或工具使用方法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方面的实践研究7.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实践研究8.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三)教师队伍建设1.以校为本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7 -2.中小学教师研训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研究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4.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实践研究5.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师管理机制和子管理机制研究6.农村教师“一专多能”教学技能提升的实践研究7.非师范专业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8.农村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及功能定位研究(四)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1.创新学校教学工作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2.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实践研究3.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行动研究4.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模式的实践研究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6.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践研究四、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类1.学校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实践研究2.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力的实践研究3.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行动研究4.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触控一体机)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5.解决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践问题的校本教研机制的实践研究- 8 -6.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改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研究7.信息化环境下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研究8.信息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9.信息化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10.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11.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12.深化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13.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五、学科类1.学生学习规律、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3.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4.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5.学科教学理论应用的实践研究6.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7.跨学科综合教育主题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8.学科素养提升研究9.学科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实施的实践研究六、学前教育类1.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2.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3.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实践研究4.幼儿园预设性课程与生成性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9 -5.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实践研究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践研究- 10 -。
高中课程改革教学课题参考指南

高中课程改革教学课题参考指南第一篇:高中课程改革教学课题参考指南附件22008年甘肃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参考课题指南一、课程理念与课程管理1.新课程实施的背景条件、实施办法及策略研究2.新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研究3.新课程实验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研究4.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5.课程改革与构建特色学校实验研究6.新课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研究7.新课程促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途径的实验研究8.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9.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与要求的研究10.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与任务的研究11.课程观和教学观现状的调查与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课程观、教学观的研究12.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的思想与方法研究13.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14.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策略与效益评价研究15.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必要性、策略、措施与评价研究16.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及其对学校教育组织、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17.新课程条件下建立现代中小学管理制度的研究18.新课程下学校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研究19.建立普通高中多种办学模式的研究20.农村高中办学及发展模式的研究21.示范性高中建设及作用的研究22.关于普通高中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研究23.在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研究24.优秀校长的行为特征与培养、管理研究25.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26.课程管理与课程结构优化的研究27.学校课程教学安排和组织管理的研究28.指导高中学生选择课程内容和制订学习计划的研究29.课程实施中学校和教师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30.学校教学常规与创新研究二、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31.课程目标分析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32.体现课程多元目标的教学基本特征研究33.课堂教学落实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34.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能力培养研究35.学科教学贯彻课程改革思想理念的研究36.课改背景下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37.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研究38.基于知识综合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39.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研究40.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 开发的策略研究41.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典型案例研究42.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4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程中生成和调控关系的研究44.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45.基于互动的(生成的、差异的)课堂教学范式应用研究46.课堂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47.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48.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49.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50.学科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51.学科教学中渗透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52.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53.各个学习领域内科目之间的综合与渗透研究54.高中课程中模块的价值与教学特点研究55.科目、模块的典型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模式研究56.新课程实施中学校编排课程和指导选课研究57.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研究58.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59.课程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教学研究60.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研究6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62.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63.中小学课程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成果的研究64.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三、学生学习方式65.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心理的研究66.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等)67.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要素与基本方法研究68.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动研究69.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70.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71.学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72.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73.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验研究74.学生信息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75.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76.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分析及教育教学应对策略研究四、学校德育工作77.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相关研究78.德育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研究79.学校建立全员德育机制的相关研究80.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81.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与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研究82.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83.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及其形成、评价与干预策略研究84.适应新课程的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85.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86.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87.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相统一的实验研究88.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相关研究8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研究90.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针对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教育策略的研究92.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实验研究93.提高思想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研究94.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评价方式的研究五、教育教学评价改革95.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96.课程改革与督导评估体系创新的研究97.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研究98.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下教研组、年级组活动评价的研究99.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研究100.高中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研究101.学校、教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研究102.新课程与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实验研究103.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104.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及应用研究105.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与手段研究106.学生学习中“三维目标”达成评价研究107.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模块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开发研究108.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实验研究109.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办法及其监督、管理体系的研究110.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的方法与工具研究111.学生学习评价软件的开发应用研究1112.高中生学科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与途径研究113.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114.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改革研究115.高中生毕业会考的功能、作用及其改革研究六、课程资源建设116.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计思想及原则的研究117.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内容、途径、模式与策略研究118.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素养的研究119.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研究120.资源型(课题型、研究型、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121.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1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123.高中教育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124.师生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运用研究125.自然生态资源、校外人力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课程化研究126.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研究127.片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128.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129.学科主题学习资源、学科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130.高中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131.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与评价研究132.国家课程标准的分析与实施研究133.国内外各学科不同教材的评价与比较研究134.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研究135.新课程环境下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研究七、教师专业成长136.课改背景下区域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137.课程改革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138.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139.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研究140.优秀教师培养个案分析及规律性研究141.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教师培养途径、研修模式的研究142.综合课程开设与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143.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144.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145.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的研究146.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研究147.新课程校本培训方法的研究148.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研究149.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50.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为一体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实践研究八、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151.课程改革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服务素质教育实验研究152.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153.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相关学科的整合研究15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与评价策略研究155.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组织与管理研究156.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157.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验研究158.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研究159.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160.劳技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1.技术课程的生活化、科学化研究16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16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164.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研究第二篇:2009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中数学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高中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核心理念1. 以问题为导向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教师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探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合作学习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 注重实践应用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注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教师通过设计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实施方法1. 设计启发性问题在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实际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情境,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设计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函数来模拟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辨和探索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观察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辨和探索,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线索和规律。
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高中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高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阶段,而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是促进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高中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中教育的任务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
二、课程设计高中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设计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科目设置高中课程应该包含文科、理科和综合实践等科目,每个学科都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综合思考与实践。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项目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中教育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应该担当起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推动课程设计落地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几个教学改革的方向: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评价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考试成绩,而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3.资源的整合高中教学改革需要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包括学校内外的资源。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同时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
四、挑战与机遇高中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同时带来了机遇。
高中教师教案创新的实践指南

高中教师教案创新的实践指南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案创新变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为高中教师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指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创新教案,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现代的教学,教学目标的明确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制订教案时,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要体现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教案的创新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中教育的需求,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教案的实施过程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教师应该清楚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并注意控制教学进度。
合理的时间安排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的紧凑性和效果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学习时间。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现代高中教师在制订教案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等。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和引入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各类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跟踪和研究新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教案,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五、注重评价和反思教师在实施教案之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评价工具,如测试、观察、讨论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高中教师教案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发表日期:2006-9-1 11:17:46发表人:有607位读者读过此文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最后归结点在教育。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同时也对承担国民素质教育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福建省教育厅决定2005年9月全省普通高中一年级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为了确保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验工作方案。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作为深化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立足我市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验工作的成功经验,吸取省内外课程改革的有益做法,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通过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初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处理政府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建立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和灵活的选课,建立具有学校自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通过实验,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一批适应课改的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名师、骨干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比较大的提高和改观;通过实验,培养一批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校管理者队伍,产生一批办学具有特色、办学质量高的高中学校。
(一)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探索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方式,研究基于高中课程方案的选课指导、学分管理,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2008年甘肃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参考课题指南一、课程理念与课程管理1.新课程实施的背景条件、实施办法及策略研究2.新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研究3.新课程实验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研究4.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5.课程改革与构建特色学校实验研究6.新课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研究7.新课程促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途径的实验研究8.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9.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与要求的研究10.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与任务的研究11.课程观和教学观现状的调查与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课程观、教学观的研究12.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的思想与方法研究13.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14.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策略与效益评价研究15.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必要性、策略、措施与评价研究16.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及其对学校教育组织、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17.新课程条件下建立现代中小学管理制度的研究18.新课程下学校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研究19.建立普通高中多种办学模式的研究20.农村高中办学及发展模式的研究21.示范性高中建设及作用的研究22.关于普通高中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研究23.在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研究24.优秀校长的行为特征与培养、管理研究25.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26.课程管理与课程结构优化的研究27.学校课程教学安排和组织管理的研究28.指导高中学生选择课程内容和制订学习计划的研究29.课程实施中学校和教师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30.学校教学常规与创新研究二、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31.课程目标分析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32.体现课程多元目标的教学基本特征研究33.课堂教学落实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34.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能力培养研究35.学科教学贯彻课程改革思想理念的研究36.课改背景下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37.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研究38.基于知识综合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39.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研究40.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开发的策略研究41.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典型案例研究42.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4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程中生成和调控关系的研究44.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45.基于互动的(生成的、差异的)课堂教学范式应用研究46.课堂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47.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48.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49.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50.学科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51.学科教学中渗透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52.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原理应用策略研究53.各个学习领域内科目之间的综合与渗透研究54.高中课程中模块的价值与教学特点研究55.科目、模块的典型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模式研究56.新课程实施中学校编排课程和指导选课研究57.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研究58.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59. 课程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教学研究60.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研究6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62. 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的研究63. 中小学课程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成果的研究64.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三、学生学习方式65.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心理的研究66.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等)67.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要素与基本方法研究68.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动研究69.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70.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71.学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72.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73.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验研究74.学生信息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75.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研究76.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分析及教育教学应对策略研究四、学校德育工作77.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相关研究78.德育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研究79.学校建立全员德育机制的相关研究80.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81.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与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研究82.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83.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及其形成、评价与干预策略研究84.适应新课程的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85.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影响研究86.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87.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相统一的实验研究88.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相关研究8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研究90.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91.针对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教育策略的研究92.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实验研究93.提高思想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研究94.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评价方式的研究五、教育教学评价改革95.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96.课程改革与督导评估体系创新的研究97.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研究98.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下教研组、年级组活动评价的研究99.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研究100.高中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研究101.学校、教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研究102.新课程与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实验研究103.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104.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及应用研究105.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与手段研究106.学生学习中“三维目标”达成评价研究107.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模块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开发研究108.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实验研究109.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办法及其监督、管理体系的研究110.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的方法与工具研究111.学生学习评价软件的开发应用研究112.高中生学科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与途径研究113.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114.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题改革研究115.高中生毕业会考的功能、作用及其改革研究六、课程资源建设116.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计思想及原则的研究117.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功能、内容、途径、模式与策略研究118.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素养的研究119.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研究120.资源型(课题型、研究型、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121.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1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123.高中教育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124.师生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运用研究125.自然生态资源、校外人力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课程化研究126.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研究127.片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128.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129.学科主题学习资源、学科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130.高中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131.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与评价研究132.国家课程标准的分析与实施研究133.国内外各学科不同教材的评价与比较研究134.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研究135.新课程环境下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研究七、教师专业成长136.课改背景下区域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137.课程改革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138.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139.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研究140.优秀教师培养个案分析及规律性研究141.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教师培养途径、研修模式的研究142.综合课程开设与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143.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144.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145.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的研究146.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研究147.新课程校本培训方法的研究148.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创新研究149.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50.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为一体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实践研究八、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151.课程改革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服务素质教育实验研究152.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153.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相关学科的整合研究15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与评价策略研究155.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组织与管理研究156.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157.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验研究158.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研究159.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160.劳技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1.技术课程的生活化、科学化研究16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16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164.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