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琴俱亡(典例解析)
人琴俱亡意思原文

人琴俱亡意思原文1. “人琴俱亡”说的就是人和琴都没了呀!就像你特别宝贝的一个东西和你紧密相连,突然有一天它们一起消失了,哎呀,那得多难受啊!比如说你和你最爱的宠物,要是哪天它突然不在了,你不也会伤心欲绝嘛!2. 人琴俱亡啊,不就是那种失去了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感觉嘛!就好比你一直依赖的好朋友突然离开了,你是不是会觉得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呀!就像我以前的同桌转学走了,我当时心里那个失落哟!3. 人琴俱亡,这意思不就是人和自己珍视的东西一同消逝嘛!这就好像你一直喜欢的那本书,不小心弄丢了再也找不回来,那滋味可不好受呀!我之前丢了一本很有意义的相册,可不就是这种感觉嘛!4. 哎呀呀,人琴俱亡不就是说人没了琴也没了嘛!这跟你失去了最爱的家人和家里最有纪念意义的摆件一样,那真的是双重打击呀!像我爷爷去世的时候,他常坐的那把椅子也感觉特别孤单。
5. 人琴俱亡呀,就是那种一切都不存在了的感觉呀!这不就像你一直梦想的舞台和你准备好的精彩表演,一下子都没了,多可惜呀!我曾经精心准备的演讲,因为意外没能进行,那种失落感真的很强。
6. 人琴俱亡,简单来说就是人和重要的东西一起没了呗!就像你一直视为宝贝的吉他,和你一起经历过很多美好时刻,突然有一天都不存在了,多让人伤心啊!我朋友的那把吉他坏了,他伤心了好久呢!7. 人琴俱亡的意思就是啥都没啦!这跟你失去了最爱的游戏装备和你在游戏里的辉煌战绩一样,是不是超级失落呀!我之前游戏账号出问题,啥都没了,真的欲哭无泪啊!8. 人琴俱亡,不就是一切都化为乌有嘛!就好比你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你付出的努力,突然都没了意义,这得多难受啊!我努力准备的考试,因为生病没考好,那种感觉真的糟透了!9. 人琴俱亡,其实就是那种深深的失落感呀!就像你失去了陪伴你多年的玩偶和那些美好的回忆,多让人难过呀!我小时候的那个布娃娃找不到了,现在还觉得遗憾呢!10. 人琴俱亡嘛,就是人和与之相关的都消失啦!就好像你失去了最喜欢的老师和在那课堂上的快乐时光,是不是很不舍呀!我之前特别喜欢的一位老师调走了,真的很舍不得呀!我的观点结论:人琴俱亡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哀和失落,这种情感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经历,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3.3《人琴俱亡》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 (1)

《世说新语》
——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
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
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
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
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1、对照注解,自己疏通大意。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疑难字、词或句。 3、自己高声翻译全文给自己听。 4、翻译给全班同学听。
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板
人亡
子敬 琴亡
书
设
计
了不悲 都不哭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子猷 人亡
独特的悼念方式
深厚的兄弟情谊
拓展延伸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
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
理想像。
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
死了。” )
以下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弟弟子敬间的深情: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 “都不哭”
“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3、对于弟弟的去世,王子猷为什么“了不悲”“都不 哭”? 明确:①弟弟“病笃”,死去是意料之中的事。②自己
“病笃”,也快要死去,即将和弟弟在九泉下相见。
4、“琴不调”说明了什么? 明确: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 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 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
手足情深。
拓展延伸 深入探讨
第13课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第13课人琴俱亡》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晋代琴师俞伯牙与听众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详细内容包括: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典故。
2. 领悟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的用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课文原文、生词、图片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用书、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知音故事,引发学生对知音难觅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词、成语、典故。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理解知音难觅的主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人琴俱亡2. 生词、成语、典故3. 课文结构: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4. 知音难觅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成语“高山流水”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谈谈你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答案:(1)成语“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比喻知音难觅。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晋代琴师伯牙鼓琴,听众钟子期领悟其意境,二人结为知音。
后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课文中,伯牙与子期因音乐结缘,相互欣赏,成为知音。
但在现实生活中,知音难觅,人们往往难以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琴俱亡赏析

人琴俱亡( rén qín jùwáng )解释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示例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近义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例子《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解释“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由来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释义: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

《人琴俱亡》课件苏教版八上优质获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情感篇”中的《人琴俱亡》。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的含义,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以及探讨友谊与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人琴俱亡》一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友情的深刻表达。
2. 掌握通过环境、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古琴音乐,让学生谈谈对古琴的认识和感受,进而引出课文《人琴俱亡》。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氛围。
3. 例题讲解: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生活场景,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人琴俱亡》2. 主要内容:人物情感:悲伤、怀念、感慨细节描写:环境、动作、语言表达手法:象征、对比、渲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范文】我和小明的友谊如同那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夏日炎炎,我们总喜欢在那棵树下乘凉,谈论着彼此的梦想。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我们身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叹:友谊真美好!如今,小明转学了,那棵树也仿佛失去了生机。
我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树下,看着那片片落叶,回忆起我们的点点滴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表达友谊的文学作品,如《纪念刘和珍君》,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中友谊的伟大。
人琴俱亡讲课课件

2.人生态度:嵇康在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时,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他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然、山水、艺术的热爱。这种态度对于当代学生在面对现实压力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讲解:详细讲解嵇康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其与琴为友,以琴言志,最终与琴俱亡的感人故事。
3.例题讲解:分析嵇康的诗作《幽愤诗》,讲解其文学特点及时代背景。
4.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辅助阅读资料,分析嵇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嵇康“人琴俱亡”的精神内涵,分享讨论成果。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嵇康在魏晋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1.嵇康生平事迹
a.与琴为友
b.以琴言志
c.人琴俱亡
2.嵇康的文学成就
a.《幽愤诗》
b.文学特点
c.时代背景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分析嵇康的诗歌创作及其人生态度。
2.答案要求:结合教材和辅助阅读资料,对嵇康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阐述其人生态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嵇康“人琴俱亡”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嵇康“人琴俱亡”的故事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志士多寻求精神寄托,以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孤高与不屈。嵇康与琴为友,以琴言志,最终与琴俱亡,体现了他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1.嵇康与琴的关系:嵇康酷爱弹琴,常以琴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嵇康看来,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和表达。这种关系在我国古代文人中具有普遍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鉴赏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鉴赏【导语】:〔南朝宋〕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人琴俱亡》教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人琴俱亡》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琴文化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本中琴文化寓意,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三、教学难点:1. 琴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内涵及其在《人琴俱亡》中的作用。
2. 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入《人琴俱亡》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琴文化寓意,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琴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人琴俱亡》的故事情节,描述作者的情感变化。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情感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情感表达: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情感表达的准确性and 深度。
七、教学策略:1. 情感引导:利用多媒体素材,如音乐和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角色扮演: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3. 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人琴俱亡》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人琴俱亡
第五部分典型习题点拨
一、字词巩固
1.指出下面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人琴俱亡.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子敬素好.琴
C.而.子敬先亡跪而.拾之以归
D.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也
[答案] B
[解析] A选项,前一个“亡”是“丢失、走失”的意思;后一个“亡”是“死”的意思。
B选项,两个“好”都是“喜欢”的意思。
C选项,前一个“而”表示转折,“但是”的意思;后一个“而”表示修饰。
D选项,前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表示原因;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都.不闻消息(都:总是)
B.语时了.不悲(了:结束)
C.子敬素.好琴(素:白色的)
D.便径.入坐灵堂上(径:径直)
[答案] D
[解析] A选项,“都”的确切解释为:总,竟。
B选项,“了”应解释为:完全。
C选项,“素”应解释为:向来。
二、句子理解
1.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答案]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解析] 重点字词:都:总,竟。
已:已经。
丧:死。
重点句式:“何以都不闻消息”,相当于“以何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句式。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答案] 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
[解析] 重点字词:俱:都。
亡:死。
(3)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答案]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解析] 重点字词:因:于是,就。
恸绝:痛哭到几欲昏死的地步。
良:很。
2.下列句子中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C.子敬/素好琴,便/经入/坐灵床上。
D.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答案] C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要根据语句的含义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来划分。
A选项,“都”是“总、竟”的意思,“不闻”是“没有听到”的意
思,副词与动词之间应该有停顿。
而“不闻”与“消息”是动宾短语关系,可以不必停顿,因此,正确的节奏是: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B选项,“索舆”是“要来轿子”的意思,这两个字组成动宾短语,不应作停顿,正确的节奏划分应该是: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D选项,“恸绝”是“痛哭到几欲昏倒的地步”,这是一个词语,不能割裂开来,因此,正确的节奏应该是: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何以都不闻消息”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读之竟日
C.何以也
D.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答案] C
[解析] C选项与题干的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式。
A选项,相当于“太祖常以读书劝之”,是状语后置句式。
B选项,相当于“竟日读之”,是状语后置句式。
D选项,“……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因此,本句为判断句式。
三、课文回顾
1.文中“语时了不悲”的“了”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了”,完全。
这可以说是子猷悲痛到极点才做出的反应,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解析] 其实,“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而不应理解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
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这“不调”说明了什么?
[答案] “不调”既写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又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解析] 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
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
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