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
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

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的特点。
方法结合相关患者病案,分析典型病例抗生素所致药物热及其用药情况。
结果停用可疑致药物热的药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结论抗生素致药物热应引起临床治疗的重视,应慎用可能引起的致热抗生素药物。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热随着抗生素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1]。
药物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唯一或主要的症状,有报道药物热以抗生素引起者临床最为多见多见[2]。
抗生素性药物热易与原发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相混淆,且不易被临床医师察觉,因此抗生素药物热的临床危害后果更为严重,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多脏器损害[3]。
因此,提高对抗生素引起药物热的重视,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药物热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间的抗生素所致的药物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9例药物热均为住院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4岁。
1.2 诊断依据[2] ①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度升高,找不到其他原因;②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因为患者一般情况好转;③非发热患者,用药后出现发热,不能用原发感染来解释;④有上述任何一项者,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逐渐下降者诊断为药物热。
1.3 临床表现发热与用药的关系,29例药物热中,用药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最长为5~8 d, 平均为5 d,其中1 d 2例,2~5 d 18例,5~8 d 9例。
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第1天9例, 第2天12例,第3天6例,第5天1例,第7天1例。
1.4 热型弛张热22例,稽留热4例,不规则热3例,最高体温41℃。
1.5 发热伴随症状单纯发热20例,寒战2例,头痛1例,皮疹1例,关节肌肉酸痛2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
最易被忽视的发热:抗生素药物热

2015-08-21医学界呼吸频道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项常见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抗生素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也日趋多见,其中“药物热”是抗生素最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之一。
药物热的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不但影响着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甚至直接决定了疾病的预后。
由于抗生素的半抗原性,许多抗生素都有较高的药物热发生率。
一项纳入390例肺部感染患者的研究显示,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7天后,有51例患者(13%)发生了药物热,其中,青霉素类引起药物热的频率最高,达17%,其次为头孢噻肟15%,头孢唑肟14%,头孢匹林10%,头孢呋辛8%,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较少见。
由于免疫力降低,患者年龄越大,发生药物热的频率越低,49岁及以下患者药物热发生率为18.7%,而7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8.8%。
目前普遍认为,药物热与变态反应有关。
这种变态反应以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多见,也可能为Ⅱ型或Ⅳ型变态反应。
1.药物热的发生率与抗生素的用量无线性关系;2.药物热与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无关,可表现为速发性,也可以是迟发的;3.药物热仅在少数病人产生药物热,可能与特异体质有关。
1.发热:一般出现在投药后 7~14 d ,短则1 d(有人报告最短为1 h),长则数周。
热型大多为弛张热、稽留热,或微热。
不伴皮疹者体温多于停药后2~3 d内降至正常,皮疹严重者发热可持续较长时间。
2.发疹:药物热伴发疹者过半数。
皮疹可呈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
3.肝、脾、淋巴结肿痛:少数病人伴肝脾肿大,系药物性脏器损伤的表现。
淋巴结肿痛较常见,多为浅表性,易被发现,热退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失。
4.全身状况:如无严重的基础疾病,病人的一般情况常较好。
发热时可有全身不适、畏寒、头痛、肌痛、关节痛及消化系统症状等,但精神状况相对较好。
热退后上述症状消失。
抗生素导致药物热病例观察

抗生素导致药物热病例观察发表时间:2013-07-24T10:51:08.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黎凯斌[导读] 药物热主要是因为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这是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黎凯斌(广东佛山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 528248)【摘要】目的对抗生素导致药物热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药物热的诊断和治疗方式进行探索。
方法我院内科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一共收治了41例诊断为药物热患者,在对患者进行确诊之后,停止给患者使用药物。
给部分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和停药之后,患者在48h以内,体温恢复到正常的状况下。
结论患者发生药物热主要和变态反应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临床上,医生要对患者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临床药物热抗生素【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15-02 药物热主要是因为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这是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1]。
然而,在药物热发生的原因中,抗生素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药物。
我院内科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收治的41例药物热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都是因为使用抗生素而导致,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抗生素和药物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现将有关分析结果做以下详细报道。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内科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一共收治了41例诊断为药物热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为22例。
患者的年龄为34~86岁,平均年龄为45.8岁。
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药物热的诊断标准。
其中有20例患者为原发发热患者,21例患者原发病没有发热情况。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立即出现发热的患者有30例,一周之后出现发热的患者有11例。
导致患者发热的原因:20例患者由青霉素类药物而引起,13例患者由于使用先锋霉素类药物而导致,8例患者是使用其他抗生素药物而引起。
发热难退,要警惕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的可能

发热难退,要警惕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的可能作者:缪晓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2期药物热,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导致的发热。
这是一个非常多见的临床现象,且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应该引起医师们的注意。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可以引起发热的药物有多种,但是以抗生素相关药物热最常见。
所以,滥用抗生素不但可以导致药物热,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发热-抗生素-药物热-加用抗生素-体温更高。
临床上,无论是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还是患者自行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热,其主要的难点是识别难。
百转千回,方见发热元凶当患者的确有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也没有错,可是在抗感染治疗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原来表现为发热的患者,体温不降甚至更高,原来不发热的患者,却开始发热,而且体温会不断升高。
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其家属,惯性思维就是“药效还不够”,会考虑换药或加用抗生素,结果是体温更高,最后往往是再走很多弯路,换用或加用了更多药物后才发现“上当”。
以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病历介绍患者,男,28岁。
因发高热5天住院治疗,不断使用抗生素,累计达13种之多,治疗1个月后体温不降。
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时,患者是被推车送入病房的,患者的父亲手里还提着药袋,称是“当地配的药,不要浪费掉,接着吃”。
查点一下,药袋中绝大多数是抗生素。
患者入院做简单体检后发现,体温为39℃,血压、脉搏和心跳正常;皮肤弹性和营养状况都不错;血液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正常;急查电解质和血气分析轻度异常;肝肾功能中除了白蛋白偏低外,其他良好;心电图和胸片正常;体检发现患者右侧颈部有一串肿大的淋巴结。
在患者入院2个小时后,我们基本锁定这个患者的诊断是“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给予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口服维生素等简单的治疗,在等待外科医生做淋巴结活检的3天里,患者从第1天开始体温下降,3天后完全正常。
有趣的是,第3天颈部淋巴结已经消失,无需活检。
住院1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应用抗生素致药物热15例临床分析

经 验交流 ・
医 学 》 杂 志 2 0 1 7 年 第 1 5 卷 第 3
应 用抗 生 素 致 药 物热 l 5例 临床 分 析
占瑞 丽 过 瑞
4 4 2 0 0 o
作者单位 : 十堰市 张湾 区人民医院
【 摘要】 目的
结论
探 讨抗 生素所致 药物热 的临床特 点。方 法 回顾性 分析 1 5例抗 生素临床应 用 中引起 药物 热患者 的临床
资料 。结果 抗 生素临床应用 中引起 的药物 热 多于 用 药后 1周 以 内。停用 可疑 致 药物热 的 药物 后 , 患者体 温 恢复 正常。
抗 生素致药物热应 引起临床治疗 的重视 , 应慎用 可能致 热 的抗 生素 药物。在感 染性疾 病患者使 用抗 生素治 疗过程
中药物致热 多于 5~ 8天 内出现 , 平 均 5天 , 出现发热、 发 热不退或体温升高 的患者 , 在排除结核、 肿瘤 等发热疾病 后, 药临床难 以解 释的。② 以感 染性疾病 住 院患者 , 使用抗 生素后短时间 内体温下 降, 随后 1— 2天 , 体 温 再度升高 , 临床难以解 释的。③ 以感 染疾 病住 院 的患者不 发
热, 使 用抗 生素后出现 发热 , 临床 以感染性 疾病 不能解 释 的。
体复合物被吞噬后 即可 释放 内源性致 热源而 引发 患者发 热 。 ②特异质患者 , 使用某 些药 物时 引起 溶血性 贫血 或恶 性高 热 导致药 物 热 ; 药 物 的 变 态 反 应 。③ 雅 里 希 - 赫 克 斯 海 默 反
应H J : 为病 原体被 药物大量杀 死后释放 出异型 蛋 白或毒素 所
④有上诉任一项者伴或不伴 皮疹、 关节痛 、 嗜酸细胞增 高等其 他过敏反应症状 2 J , 停药体温就下降或恢复正常 。 1 . 3 临床表现 发热与用药关系 明显 , 用药 后体温变 化呈上 升态势 , 患者的全身症状不 明显 , 停药体温就呈下 降趋 势或很
抗生素致老年药物热例临床护理体会

抗生素致老年药物热例临床护理体会抗生素是指一类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使用于医院和家庭中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然而,由于错误的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老年患者是其中一个高风险群体,他们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护理,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本文将分析抗生素致老年药物热例临床护理体会,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抗生素致老年药物热例是指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从而减弱或破坏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人体对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反应能力降低。
特别是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因此对抗生素的依赖比较高,但长期使用却增加了老年患者的药物热风险。
药物热指患者由于用药过度而导致的自身免疫系统失调,出现发热、头痛、皮疹、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症状。
护理上,护士在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
首先,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对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评估。
如果遇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用抗生素及做好其他处理。
其次,在老年患者用药时,应确立精准的治疗方案,掌握用药的类型、剂量、用法和疗程,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情况,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药物治疗的监护和评估,以确保治疗的效果,防止药物热的发生。
特别是在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方面,护士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护士应加强抗生素的管理,避免使用过量、滥用等行为。
此外,对患者应进行药物教育,加强患者对药物的认识,要求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地服用。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应更加了解老年患者的身体特征和药物反应情况,建立起跟踪性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药物热的症状和异常情况。
并且,护士应及时记录并汇报相关资料,以帮助医疗机构进行药物管理和药品审查。
此外,护士还应积极与医疗团队、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以帮助患者获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和帮助。
抗生素致药物热35例临床分析

利福霉素 钠为半 合成 利福 霉素 中的 广谱抗 菌药 , 对金 黄色葡 萄球 菌 ( 括 耐 包 青霉素和耐新 霉素株 ) 结核 杆菌有 较 强 、 的抗菌作 用。对 常见 的革兰 阴性 菌作用 较弱 。其作用 机制 是抑 制 菌体 内核 糖核
酸 聚 合 酶 的活 性 , 而 影 响 核 糖 核 酸 的合 从
死 亡
来 的个体特 异性 的发 热反应 。其 发 病机
制 可 能 与 变 态 反 应 有 关 , Ⅲ型 变 态 反 应 以 最多 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用药后 立即 ,
或用 药后 5~1 出现的无 法用 当前病 0天 症解 释的低热至 中等热 , 可伴有皮疹 、 、 肝 脾肿 大、 关节肌 肉疼痛 等。主要诊 断依据 是用药后 体温 上升 ; 停药 后 体温 复常 ; 无 明确 的感 染证 据 。处 理原则 为停 止使 用 有关 的药 物 , 可配合使用 冰敷 、 退热药 , 必
仔细观察 , 可发现微量红 色沉淀物 。② 将 利福霉素钠 0 5 . g溶人 5 葡萄糖 注射 液 %
2 0 l将 左 氧氟 沙 星 0 4 溶 人 生 理 盐 水 5m , .g
良好 的抗菌作用 ,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 我们在 临床应用 中发 现少 数患者 在 序贯输注利 福霉 素钠及 左氧氟 沙 星时 出
染 。 01 8月 , 21 年 当患 者序 贯 输注 利 福 霉素钠及左氧氟沙星时 , 出现输液滴 速明 显变慢 , 液管 内似有 少量沉 淀 物 , 即 输 立 更换输液器 , 输液 滴速恢 复正 常 , 患者 未
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及主诉 。 方法 : 院应用 的利福霉 素为沈阳双 我 鼎制药有限公 司生产 的利 福霉 素钠注 射 液 , 状 为 暗 红 色 澄 明 液 体 。规 格 为 性
15例抗生素致药物热分析

2. 2 诊断发热 均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 其 中 4 天内诊断药物热 3 例 , , 具体成分不详 , 均为皮试阳性 ) 2 例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 ( 1 例有链霉素过 敏 史 。 其 它 病 例 均 在 排 除 其 它 疾 病 后 确 诊 。 确诊前排除的诊断有 : 肺结核 并 感 染 、 肺 癌、 肾 盂 肾 炎, 药物 不敏 感 需 要 更 换 抗 生 素 , 并 发 真 菌 感 染, 支原体耐药株感 染, 结缔组织病 。 2. 3 治疗与转归 停药后 3 天体温降至正常者 1 3例, 3~7 天体温降至正 常者 2 例 ; 皮疹于 7 天内消失 4 例 , 于 2 周内消失 1 例 ; 其中 / 自行好转或外用糖皮 给予地塞米松针 静 滴 ( d) 2 例, 1 0 m g 质激素软膏者 1 例 , 关节疼者 3 例 , 多于 7 天自行好转 ; 浅表 淋巴结肿大者 2 例 , 都发于颈部 , 未特殊处理 ; 有过敏史者 3 , 例, 其中 2 例为药物过敏 ( 非 致 药 物 热 药 物) 1例为食物过 继往有湿疹 、 鼻炎等过敏性疾病者 2 例 , 均为缓解期 。 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的特点。
方法结合相关患者病案,分析典型病例抗生素所致药物热及其用药情况。
结果停用可疑致药物热的药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结论抗生素致药物热应引起临床治疗的重视,应慎用可能引起的致热抗生素药物。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热
随着抗生素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1]。
药物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唯一或主要的症状,有报道药物热以抗生素引起者临床最为多见多见[2]。
抗生素性药物热易与原发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相混淆,且不易被临床医师察觉,因此抗生素药物热的临床危害后果更为严重,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多脏器损害[3]。
因此,提高对抗生素引起药物热的重视,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药物热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间的抗生素所致的药物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9例药物热均为住院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4岁。
1.2 诊断依据[2] ①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度升高,找不到其他原因;②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因为患者一般情况好转;③非发热患者,用药后出现发热,不能用原发感染来解释;④有上述任何一项者,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逐渐下降者诊断为药物热。
1.3 临床表现发热与用药的关系,29例药物热中,用药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最长为5~8 d, 平均为5 d,其中1 d 2例,2~5 d 18例,5~8 d 9例。
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第1天9例, 第2天12例,第3天6例,第5天1例,第7天1例。
1.4 热型弛张热22例,稽留热4例,不规则热3例,最高体温41℃。
1.5 发热伴随症状单纯发热20例,寒战2例,头痛1例,皮疹1例,关节肌肉酸痛2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
1.6 致热药物青霉素6例,氨苄青霉素5例,头孢唑林4例,环丙沙星3例,头
孢噻肟钠3例,左旋氧氟沙星2例,林可霉素1例,克林霉素2例,头孢他啶1例,链霉素1例,庆大霉素1例。
2 讨论
药物热通常依靠排除性诊断。
当高热的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或原来病情已改善,发热持续存在或再发,应考虑药物热可能;药物过敏表现的存在,如皮疹、风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也是诊断药物热的重要线索;在应用抗菌药的疗程中,患者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 h内恢复正常,则强烈提示药物热;若再次用药后又出现发热则确诊无疑。
但是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没有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有帮助,皮试或血清抗体检查对诊断也无帮助,因为这些在无症状的患者也可出现。
因此药物热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多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停用可疑致热药物、激发试验等综合判断,因而诊断不易,特别是不伴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他过敏症状者的单纯性药物热很难与其他原因所致的高热鉴别,常误认为原发病未控制,从而加用或换用抗生素,导致病情延误。
因此临床医师对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或热退后体温再度升高者,要高度警惕药物热的可能性,尽早停用可疑药物。
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其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特异质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引起溶血性贫血或恶性高热导致药物热;药物的变态反应:(2)药物作为全抗原或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后均能产生抗体,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即可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而引起患者发热,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热是药物热中最常见的类型;(3)药物混有致热原;(4)雅里希一赫克斯海默(Jarisch-Herxheimer)反应,为病原体被药物大量杀死后释放出异型蛋白或毒素所致;(5)药物毒性反应,指药物通过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或增加机体代谢,使周围血管收缩,减少发汗所致。
3 结论
药物热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用药时间过长、用药量过大有关,因此两年创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及时明确诊断,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同时还要早期进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对抗生素药物的副作用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及足够的重视。
使用药抗生素要有的放矢、指证明确;能不用最好不用、能局部则不口服、能口服则不注射、能肌注则不静脉、能单用不合用、能少用则不多用。
对已经发生过药物热的患者,应告诫患者注意,避免以后患病时再用同一抗生素药物。
参考文献
[1] 郑东祥,李建国,江峰,等.抗生索致药物热21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9,(6):467.
[2] 刘正印,吴梓涛,盛瑞媛.药物热4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0(6):364.
[3] 张丕利,黄自平,王国良.发热、皮疹、多脏器损害、淋巴结肿大.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