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民的微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微生物培养与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成果,总结微生物相关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作用、培养方法等方面,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分解、固氮、发酵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学会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简单的微生物观察和实验操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结合生活实例,形象生动地介绍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及其作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过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微生物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实物和生长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资料搜集与整理:鼓励学生搜集与微生物相关的资料,学会整理和分析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神奇的作用是谁在发挥吗?”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强调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等特点。
-按照微生物的分类,详细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微生物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性质,如形态、生长条件、培养方法等。
2.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
3.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医学中的应用,掌握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的类型和基本性质——通过介绍微生物的类型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到微生物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了解到微生物的基本性质,如形态、生长条件、培养方法等。
2.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针对学生的实验经验和操作能力,教授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如菌落计数法、涂片法、培养法等。
3.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医学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医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到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4.微生物实验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的微生物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微生物实验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可以如何进行微生物实验。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到微生物实验的乐趣,并能够观察到微生物在实验中的变化。
3.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换实验心得和操作技巧,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实验技术。
4.示范演示法——通过示范和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操作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技术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2.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知识——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动问答,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3.实验操作——对于学生基本操作不熟练的,进行基础操作的演示,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壳聚糖的抑菌效果研究

第32卷第6期2012年12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 F SHANGR AO NOR MAL UNIVERSITY Vol 32,No 6Dec 2012收稿日期:2012-03-30基金项目:上饶师范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05)。
作者简介:叶利民(1975-),男,江西进贤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教学与研究。
壳聚糖的抑菌效果研究叶利民,刘 翔(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摘要:比较了苯甲酸和不同浓度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的抑菌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对以上五种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抑菌效果好于苯甲酸。
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苏云金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对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
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苏云金杆菌对壳聚糖较敏感,黑曲霉对壳聚糖不太敏感。
关键词:壳聚糖;最低抑菌浓度;抑菌活性中图分类号:Q9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12)06-0085-04DOI:10.3969/j.issn.1004-2237.2012.06.018目前,由于价格低廉的优势,国内食品工业中使用最多的防腐剂仍然是苯甲酸钠和苯甲酸,但是苯甲酸类存在叠加中毒现象,在使用上有争议,而且在一些国家的进口食品中受到限制[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谱、高效、安全抗菌剂的开发应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
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chitin)的一种重要衍生物[3],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抗菌、环境友好和提取方便等优点,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废水处理、层析、抗菌材料、生物降解膜、药剂载体[4]。
目前,有关壳聚糖抗菌的研究较多,但大多局限在对植物病原菌[5-8]、金黄色葡萄球菌[9-11]和大肠杆菌[12]的研究。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我研究的微生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2001

《我研究的微生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对于探索生命科学、保护环境、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导学将围绕着我研究的微生物展开,带领同学们一起深入探讨微生物的奥秘。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 培养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学习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和人体中的作用3.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 我研究的微生物及其生态功能四、学习过程1. 学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展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微生物的外形特征;- 通过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让学生感受微生物的活力和变化。
2. 探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分组讨论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的功能,并总结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讨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分析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卫生和防疫措施;- 提醒学生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预防微生物感染疾病的发生。
4. 启发学生展开自己的微生物研究-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进行深入研究;- 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发现微生物的潜在用途和价值。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和生态作用,认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培养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希望同学们在探索微生物的世界中不断发现新奇和惊喜,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2.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研究的微生物导学案》

《我研究的微生物》导学案《我钻研的微生物》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 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发展特性和影响因素。
二、导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3.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4. 微生物的发展特性和影响因素。
三、导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3. 微生物的发展特性和影响因素。
四、导学难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的发展特性和影响因素。
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微生物的观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进修: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3. 实践:组织实验或观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亲自体验微生物的发展特性;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5. 总结:对本节课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六、作业安置:1. 完成教室笔记,总结本节课进修内容;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微生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设计一个微生物实验,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情况。
七、拓展延伸:1. 参观微生物实验室或工厂,了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情况;2.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微生物的钻研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3. 开展微生物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微生物的认识和重视水平。
八、课后反思:1. 学生的进修情况和表现如何?2. 教室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3. 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和认识有何提高和收获?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微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兴趣,为未来的进修和钻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教案标题:微生物实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进行微生物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观察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生,适合在生物学或化学课程中进行。
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
2. 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安全操作规范。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材和资源:1. 教材:相关微生物实验的教科书章节或课堂讲义。
2.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培养基、试管、显微镜、标本玻片、酒精灯、消毒液等。
3. 安全设备:实验室手套、实验室口罩、实验室眼镜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并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微生物实验的主题,如细菌培养、酵母发酵等。
2. 学生根据实验主题,设计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和实验条件。
3. 引导学生考虑实验的控制组和实验组,以及结果的观察指标。
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制备培养基、接种微生物、控制实验条件等。
3.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如佩戴实验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等。
观察和记录:1.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比较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差异。
3. 鼓励学生提出解释实验结果的假设,并进行讨论和探究。
总结和讨论: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与实验目标进行对比。
2.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和改进意见。
3.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实验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微生物实验,如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微生物鉴定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或科研项目,拓展微生物实验的应用和创新。
微生物 教案

微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微生物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 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板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培养皿等。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4. 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微生物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Step 2: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2.1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2 利用PPT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Step 3: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20分钟)3.1 列举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流感病毒等,介绍它们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这些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Step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0分钟)4.1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分解有机物、维持环境平衡等。
4.2 通过案例或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人体等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Step 5:实验探究(30分钟)5.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5.2 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观察到的特征。
Step 6:总结和评价(10分钟)6.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交流和讨论。
6.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微生物实验和观察,拓宽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包扎 加塞后, 将三角瓶的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或双层报纸, 以防灭菌时冷凝水沾 湿棉塞。若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则应以 5 支或 7 支在一起, 再于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用 绳扎好。然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8.灭菌 将上述培养基于 121.3℃湿热灭菌 20min。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灭菌,则 应故人冰箱内暂存。
HCl 、 KNO 3、 NaCl 、 K 2HPO 4· 3H2O、 MgSO 4· 7H 2O、 FeSO4· 7H 2O。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
pH 试纸、棉花、牛皮纸、记号
笔、线绳、纱布、漏斗、漏斗架、胶管、止水夹等。
三、操作步骤 (一)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其配方如下:
2.加热溶解 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 玻棒搅拌, 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 若配制固体培养基, 则将称好的琼脂放 入己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足
所失的水分。
3. 调 pH 检测培养基的 pH ,若 pH 偏酸,可滴加 lmol/L NaOH ,边加边搅拌,并随 时用 pH 试纸检测,直至达到所需 pH 范围。 若偏碱, 则用 lmol/L HCl 进行调节。 pH 的调节
可溶性淀粉 20g, KNO 3 1g, NaCl 0.5g,K 2HPO 4·3H 2O 0.5g, MgSO 4· 7H 2O 0.5g , FeSO4· 7H 2O 0.01g ,琼脂 15~ 20g,水 1000mL , pH7.4 ~ 7.6。
l.称量和溶解 先计算后称量,按用量先称取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
冷水将其调成糊状,再加至少于所需水量的水,继续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其完全溶解。
再加入其他成分依次溶解。对微量成分
FeSO4· 7H 2O 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后再加入,
方法是先在 1000mL 中加入 1g 的 FeSO4·7H 2O,配成浓度为 0.01g/mL 的贮备液,再在 1000mL
培养基中加入以上贮备液 1mL 即可。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
如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琼脂溶解过程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制。
2. pH 调节、分装、包扎及无菌检查
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制。
(三)马丁氏培养基的配制
马丁氏培养基是用于分离真菌的选择培养基。其配方如下:
K2HPO 4 1g, MgSO 4· 7H2O 0.5g,蛋白胨 5g,葡萄糖 l0g ,琼脂 15~20g,水 1000mL ,
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应注意 pH 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4.过滤 液体培养基可用滤纸过滤, 固体培养基可用 4 层纱布趁热过滤, 以利培养的 观察。但是供一般使用的培养基,这步可省略。
5.分装 按实验要求, 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内。 分装时可用漏斗以
免使培养基沾在管口或瓶口上而造成污染。
牛肉膏 3g,蛋白胨 10g,Nacl5g ,琼脂 15~ 20g,水 1000mL , PH7.4~ 7.6
1.称药品 按实际用量计算后, 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大烧杯中。 牛肉膏可放在小 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 用热水溶解后倒入大烧杯; 也可放在称量纸上称量, 随后放入热水中, 牛肉膏使与称量纸分离,立即取出纸片。蛋白胨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9.摆斜面 灭菌后, 如制斜面, 则需趁热将试管口端搁在一根长木条上,并调整斜度, 便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 1/2。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10.无菌检查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 贮存于冰箱或清洁的橱内,备用。
(二)高氏 l 号培养基的配制
37℃温箱中培养 24~ 48h,无菌生长即可使用,或
高氏 1 号培养基是用于分离和培养放线菌的合成培养基。其配方如下:
分装量:固体培养基约为试管高度的
l/5 ,灭菌后制成斜面。分装入三角瓶内以不超过
其容积的一半为宜。半固体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
1/3 为宜,灭菌后垂直待凝。
6.加棉塞 试管口和三角瓶口塞上用普通棉花 (非脱脂棉 )制作的棉塞。棉塞的形状、 大小和松紧度要合适, 四周紧贴管壁, 不留缝隙, 才能起到防止杂菌侵入和有利通气的作用。 要使棉塞总长约 3/5 塞入试管口或瓶口内,以防棉塞脱落。有些微生物需要更好的通气,则 可用 8 层纱布制成通气塞。有时也可用试管帽或塑料塞代替棉塞。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实验 1 培养基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学习和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内容: 1.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的配制。
2.高氏 1 号培养基的配制。 3.马丁氏培养基的配制。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牛肉膏、 蛋白胨、 琼脂、可溶性淀粉、 葡萄糖、 孟加拉红、 链霉素、 1mol/L NaOH 、lmol/L
自然 pH。
1.称量和溶解 先计算后称量,按用量称取各成分,并将其溶解在少于所需的水中。
待各成分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体积。再将孟加拉红配成
1%的水溶液,在 1000mL
培养液中加入以上孟加拉红溶液 3.3mL ,混匀后,加入琼脂加热融化,方法同牛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配制。
2.分装、包扎、灭菌及无菌检查同牛肉膏蛋白膝培养基配制。 3.链霉素的加入 链霉素受热容易分解, 所以临用时, 将培养基融化后待温度降至 45℃ 左右时才能加入。可先将链霉素配成 1%的溶液 (配好的链霉素溶液保存于 -20℃ ),在 100mL 培养基中加 1%链霉素 0.3mL ,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合链霉素 30μ g。 四、注意事项
称药品用的牛角匙不要混用,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基各有配制特点,要注意具体操作。
五、实验报告
记录本实验配制培养基的名称、数量,并图解说明其配制过程,指明要点。
六、问题和思考
l.配制培养基有哪几个步骤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为什么 ? 2.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 ?若不能及时灭菌应如何处理 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