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新闻传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新闻传播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

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确保他们的报道不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首先,新闻传播在国家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可以提供有关国内外事件和问题的及时和准确的报道,从而帮助国家决策者了解国内外形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例如,在国际关系领域,新闻传播可以帮助国家了解其他国家的意图和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此外,新闻传播还可以帮助揭露和阻止恐怖主义和其他非法活动,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同时,新闻传播也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新闻媒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法律和规章制度,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意见。

通过报道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新闻媒体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进而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此外,新闻传播还可以帮助监督政府和权力机构,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然而,新闻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虚假的新闻报道和谣言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新闻机构和个人必须加强对新闻报道的验证和审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构成威胁。

黑客和其他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恶意活动,例如网络攻击、间谍活动和个人隐私侵犯。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措施,保护他们的信息和用户数据。

总之,新闻传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机构和个人应该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受威胁。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提供支持和引导,营造一个安全和健康的新闻传播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新闻传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闻传播法资料

新闻传播法资料

新闻传播法资料第一章宪法规范“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言论自由: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是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表达权:公民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总称表达权。

知情权:(广义)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预防制: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在出版物出版之前,由政府的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检查,以决定出版还是不出版或删改后出版。

追惩制: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做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

1、为什么说我国新闻传播法蕴涵了新闻自由的原则?其实,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

首先,新闻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

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应该涵盖所有种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

2、为什么说言论自由包含了表达和知情两方面的权利?表达自由包含了寻求、接受以及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就是说,表达自由的内容不仅包括表达的权利,而且包括知悉的权利。

这是因为:(1)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2)表达必须以他人为接受对象,自言自语不是表达,面对旷野的呼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样保障表达自由又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

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的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在新闻活动中,明显体现了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这种统一。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3、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成文法、不成文法)
4、法律制定后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5、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Page 26
三、法的主要内容
法的主要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权利: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益
义务:义务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
Page 24
新闻法、新闻传播法
广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 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总称。 狭义: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Page 25
二、法的特征
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Page 3
三、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概述
一、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 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 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P15) 法制——法治
Page 2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点
1、新闻法规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2、新闻法规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闻法规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 但对保障新 闻自由的法规 制定相对不足。

新闻传播法的概念及渊源课件

新闻传播法的概念及渊源课件
建立新闻传播监管机制 进一步完善新闻传播监管机制,建立跨部门、跨 领域的综合监管体系,确保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 发展。
2023
PART 05
新闻传播法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国际新闻传播法案例
案例一
BBC诽谤案
案例二
纽约时报诉沙特政府诽谤案
案例三
谷歌过滤搜索结果案
各国新闻传播法案例
案例一
中国中央电视台名誉侵权案
02 03
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学习和研究新闻 传播法可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交叉和融 合。
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法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同时, 还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可靠的新闻信息,增 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
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新闻传播法通过规定新闻传播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保障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有序进行,防止了新闻侵权、虚假新闻等不 良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传播法通过规范新闻传播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新闻传播法还通过宣 传国家法律法规、重大政策等,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
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未来发展展望
案例二
美国纽约时报诽谤案
案例三
法国查封色情网站案
新闻传播法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一
BBC诽谤案解析
案例二
纽约时报诉沙特政府诽谤案解析
案例三
谷歌过滤搜索结果案解析
2023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新闻传播法的重要性和作用
保障新闻自由
新闻传播法是保障新闻自由的重要法律,它规定了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评论等自由权利,保障了新闻从业人员的 合法权益。

第二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性风俗》诽谤案
1989年,《性风俗》一书粗暴地污辱了 伊斯兰教,严重伤害了穆斯林感情,新闻出 版署作出决定,该书作者、责任编辑和发行 此书的有关人员停职检查,实施行政拘留。 出版社停业整顿,协助出版单位予以吊销营 业执照 ,书籍全部收缴销毁。1989年5月19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爆发 一场“禁销诽谤伊斯兰教的谤书《性风俗》” 的示威游行。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与维护民族团结
一、维护民族团结是新闻传播的法律义务
《宪法》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 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 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 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 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 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案例:
1994年3月,被告人陈某以牟利为目的, 编制了淫秽图书《奇异的性婚俗》内文底稿、 目录和内容提要,伪造了“河南人民出版社 付印通知单”底样。 1995年11月2日,王某 在明知没有跨省委印手续的情况下,携带 《奇异的性婚俗》一书的全部底片和陈某伪 造的“河南人民出版社付印通知单”和“证 明”,到河北省满城县燕龙印刷有限公司找 到被告人刘某,联系印刷。刘某在明知本公 司不具备承印外省正式出版物的资格和没有 跨省委印手续的情况下承接了印刷业务。至 案发前,《奇异的性婚俗》一书发行至全国 36个城市,共计62080册。经有关部门鉴定, 《奇异的性婚俗》确属淫秽出版物。因该书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讲述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讲述
第二章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
第一节 新闻传播法制概述
一、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 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 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P15) 法制——法治
Page 2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特点
1、新闻法规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2、新闻法规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等文件,已经基本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闻法规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比较详尽, 但对保障新 闻自由的法规 制定相对不足。
Page 17
五、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媒介审判”
Page 18
案例1:
《无锡日报》2010年12月16 日一张头版的雪景图片,意 外让一段婚外情曝光。 该报记者为配合寒潮来临, 在街上拍了一张一名男子与 一女子挽手在寒风中依偎的 温馨图片。结果,相片中男 子昨致电该报投诉,指报社 将他和情人私会的照片登上 头版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Page 19
案例1
该报道是 否构成新 闻侵权?
Page 20
案例2:博客短文侵权事件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39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39张)

以语言、文字等方式挑拨离间我国不同民族间 的关系。 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 刑法第249条:煽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 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 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过。

2、本罪的客体


3、刑事责任

(四)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3条)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5条)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第249条)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278条)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第373条)
(一)煽动分裂国家罪

1、构成要件
客观要件:具体的煽动行为



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 明知出版物中载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内容,而予 以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传播的,成立本罪 ; 使用互联网方式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成立本罪; 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构成 本罪。 (注意:本罪为行为罪,而且煽动行为不以公然实施为必要)

(五)保密期限



确定保密期限的具体办法是由国家保密局规定的;机 关、单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起止时间。保密期满,自 行解密。需要延长的,由原确定机关、单位或上级决 定。 如在保密期限内发现公开后对国家更为有利,或无损 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应当及时解密。 《档案法》第19条: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 应当自行惩治日期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 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 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达到期不宜 开放的档案,可以多于30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 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执行。

《保密法》第8条:

新闻与国家安全

新闻与国家安全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闻从业者通过报道国际事务和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 了解和信任,为国家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安全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与保障
遵守法律法规
01
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危害
国家安全的信息。
加强保密意识
02
新闻从业者应加强保密意识,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防止泄密事
危机应对
在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应对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 家安全。
国家安全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保密制度
国家安全需要保密的信息可能涉 及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新闻 媒体在报道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 信息时,需要遵守保密制度,不
得泄露国家机密。
审查制度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政府可能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 审查。新闻媒体需要遵守审查制 度,不得发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
新闻报道
媒体迅速报道事件,引发社会 广泛关注。
总结
新闻报道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需要政府和媒体共同维护国
家利益。
案例二
01
02
03
媒体角色
某国媒体在维护国家安全 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报 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为 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作用
媒体通过传播信息、引导 舆论,增强民众对国家安 全的认知和意识,为国家 安全提供舆论支持。
新闻与国家安全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新闻与国家安全概述 •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 新闻报道与国家安全 • 新闻媒体与国家安全 • 新闻从业者与国家安全 • 案例分析:新闻与国家安全的
实践探索
01
新闻与国家安全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公安、司法方面: 经济方面; 科技方面:
三、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具体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 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条)


自审: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 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 送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 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第一节
禁止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
一、基本概念
• 煽动性言论:
– 指通过口述(演讲)、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 书画等方式公然散布的非理性、非事实的不实信息, 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它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 观公正原则完全违背,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 煽动性言论的特点:
– 1、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即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 惑性的语言进行宣传。 – 2、表达内容的非事实性,即,虚张声势、夸大事实、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还造谣诽谤。 – 3、直接面对公众。 – 4、带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分裂国家罪
– 这种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就是公然散布“煽动”分裂 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论。 – 本罪属于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煽动性的宣传鼓 动,就构成本罪既遂,不必问其煽动效果如何,是否 有人接受其煽动实施分裂国家的行为。 – 本罪为集合犯罪,《刑法》规定了“组织”、“策 划”、“实施”三种情况,在量刑上规定了首要分子 或者罪行重大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三个档次。
二、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保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的保密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保密 规定。 《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的保密规定。 《军事设施保护法》中的保密规。
三、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报道和保密是一对“冤家”,在西方这一 对“冤家”一直就在博弈着,所以才有了“深 喉”。随着改革开放,新闻报道的自由度扩大, 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泄密案件也有了明显增多。 新闻报道泄密的“多发区”:
– 本罪也属于行为犯。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 本罪的侵犯客体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关系,如果后果严重,发生民族分裂,就会危 及国家安全。 – 本罪的客观行为是以语言、文字等方式挑拨离 间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 本罪属于行为犯,但把“情节严重”作为犯罪 的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主观方面:故意或者过失; 侵犯客体:国家的保密制度; 客观方面:有违反国家保密法规的有关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 重的行为。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 然人。 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客观方面:违反保密法规采取各种手段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和情报。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 客观方面: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

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制度。(第八条) 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第九、十、十四条) 新闻发布制度。(第十一条)
四、法律责任

因违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而致使国家秘密 泄露的,应承担法律责任。主要法律责任有:

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四、法律责任

《刑法》规定的几种罪名: 泄露国家秘密罪;
三、煽动行为的犯罪与新闻传播
• 以上四种煽动行为的犯罪,都有可能利用新闻媒介加以实 施,为此国家有关法律做了明确规定:
– 《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第8条第2款对《国家安全法》第4条作 出了详细的解释。 –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该解释将煽动言论 者和出版者都列为犯罪主体。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 在新闻出版方面,《出版条例》有明确规定。 – 在广播电视方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 – 在网络传播方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
– 在主观上,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的行为并不 一定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目的,只是在客观上 造成了国家的一些法律、行政法规不能顺利贯 彻执行。所以,本罪的侵犯客体是社会管理秩 序。 – 在客观方面,本罪的行为必须是以语言、文字 等方式煽动群众采取暴力来抗拒国家法律的实 施。 – 本罪属于行为犯。


秘级的划分:绝秘级由国家保密局确定;机密级由上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保密局或上级保密局确定;秘密级由省、自治区在地 的市或国家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保密局或上级保密局确定。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有争议的,由国家保密局 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密局确定。

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道。保密期 限长短不同,因事而定。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 本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为实施了下列任意一种或 多种行为:
• 1、以造谣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 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 2、以诽谤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 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 3、以其他方式,如散发标语、口号等方式煽动他 人进行颠覆国必须由故意构成,过失不能认 定构成犯罪。
第二节
保守国家秘密
一、概念


国家秘密:《国家保密法》有定义。 国家秘密应当具备的三个要件:

其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对此有专门解释。

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不应由任何个人或组织 任意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