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元件的选择与专用件设计参考
专用机床液压系统课程设计

专用机床液压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专用机床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功能。
2. 学生能掌握专用机床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原则。
3. 学生能了解专用机床液压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系统方案设计、元件选型、系统仿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机床液压系统需求的能力,能根据具体工况设计合适的液压系统。
2. 学生能运用相关软件对机床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优化系统性能。
3. 学生具备一定的机床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液压技术的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对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节能,培养绿色设计理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液压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机床液压系统概述:包括机床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功能及在机床行业中的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液压与气压传动概述2. 机床液压系统主要参数计算:涉及压力、流量、功率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及选用原则。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液压系统的基本参数与计算3. 机床液压系统设计流程:讲解系统方案设计、元件选型、系统仿真等步骤。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系统设计4. 液压元件的选用与性能分析:学习各类液压元件的原理、性能及选型方法。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液压元件5. 液压系统仿真与优化:运用相关软件对机床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优化系统性能。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液压系统仿真与优化6. 机床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介绍故障诊断方法、维修技巧及注意事项。
液压课程设计-卧式钻、镗组合机床液压系统

设计一台卧式钻、镗组合机床液压系统1.液压系统用途(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及主要参数:1)工作循环:“快进—工进—死挡铁停留—快退—原位停止”。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工作循环2)工作参数轴向切削力12000N,移动部件总重10000N,工作循环为:“快进——工进——死挡铁停留——决退——原位停止”。
行程长度为0.4m,工进行程为0.1,快进和快退速度为0.1m/s,工过速度范围为0.0003~0.005,采用平导轨,启动时间为0.2s。
要求动力部件可以手动调整,快进转工进平稳、可靠。
2.执行元件类型:液压油缸设计内容1. 拟订液压系统原理图;2. 选择系统所选用的液压元件及辅件;3. 验算液压系统性能;4. 编写计算说明书。
目录序言: (5)1 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参数 (6)2 工况分析 (6)2.1确定执行元件 (6)2.2分析系统工况 (6)2.3负载循环图和速度循环图的绘制 (8)2.4确定系统主要参数2.4.1初选液压缸工作压力 (9)2.4.2确定液压缸主要尺寸 (9)2.4.3计算最大流量需求 (11)2.5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2.5.1速度控制回路的选择 (12)2.5.2换向和速度换接回路的选择 (12)2.5.3油源的选择和能耗控制 (13)2.5.4压力控制回路的选择 (14)2.6液压元件的选择2.6.1确定液压泵和电机规格 (16)2.6.2阀类元件和辅助元件的选择 (17)2.6.3油管的选择 (19)2.6.4油箱的设计 (20)2.7液压系统性能的验算2.7.1回路压力损失验算 (22)2.7.2油液温升验算 (22)序言作为一种高效率的专用机床,组合机床在大批、大量机械加工生产中应用广泛。
本次课程设计将以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设计为例,介绍该组合机床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其中包括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工况分析、主要参数确定、液压系统原理图的拟定、液压元件的选择以及系统性能验算等。
05、毕业设计 液压设计 绪论

绪论一.液压技术及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液压传动是利用液体——液压油液作为工作介质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形式。
液压系统利用液压泵将动力源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通过液体压力能的变化来传递能量,经过各种控制阀和管路的传递,借助于液压执行元件(缸和马达)把芽体压力能转换成机械能,从而驱动工作机构,实现直线往复运动和回转运动。
在液压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机械当中之际,高的工作效率、减小液压元件的体积和质量、加大输出功率以及液压元件的模块化设计已经成为前沿的液压技术的关键技术所在。
而这些正是液压系统比其他的传动系统的优越性之所在。
在工作装置中,广泛的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使工作装置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自重减轻;同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普遍的采用CAD、CAM技术和优化技术。
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大多数的液压挖掘机的额定工作压力达到31-35Mpa;带有负荷传感的工作装置液压系统日趋成熟并成为主流,电液比例伺服技术的应用约来约广泛,并会逐步的在工程机械领域得到普及应用。
传动系统、转向系统,乃至工作装置的操纵控制系统进一步的完善和电子化,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操作、监控和保护,即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其中的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主要包括:检测和识别工作对象与工作条件;根据识别结果和工作目标,自行做出决策;响应决策,实现自动伺服控制。
这样使工程机械的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作业安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近些年来,液压技术在提高系统的工作压力、增大系统的功率、加大流量以及模块化设计方面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闭式系统应用于行走工程机械和其他机械时的效率高、无级调速和简便的操纵的优点表现的更为突出。
由管式配置发展到板式配置、再发展到箱式配置、再发展到集成块配置、直到目前的叠加式配置和插装式配置等等,更好地满足了占用尽可能少的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功率。
液压元件的结构也一直在不断地朝着向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不仅使液压组件的结构日趋紧凑,工作可靠性强,而且使用操纵方便,便于维修和保养。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指导书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指导书胡竞湘钟定清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2007.6目录第1章概述 (1)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1.2 课程设计内容 (1)1.3 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 (1)1.4 课程设计要求及完成工作量 (2)1.5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2)第2章液压与气压传动设计 (4)2.1 明确设计要求 (4)2.2 进行工况分析、确定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 (4)2.2.1 载荷的组成和计算 (4)2.2.2 初选系统工作压力 (6)2.2.3 确定执行元件的主要结构参数 (7)2. 2.4 计算液压缸或液压马达所需流量 (7)2.2.5 绘制液压系统工况图 (8)2.3 制定基本方案和绘制液压系统图 (8)2.3.1 制定基本方案 (8)2.3.2 绘制液压系统图 (9)2.4 液压元件的选择与专用件设计 (9)2.4.1液压泵的选择 (9)2.4.2液压阀的选择 (11)2.4.3 辅助元件的选择 (11)2.4.4 液压装置总体布局 (13)2.4.5 液压阀的配置形式 (13)2.4.6 集成块设计 (13)2.5 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14)2.5.1 液压系统压力损失 (14)2.5.2 计算液压系统的发热功率 (15)2.5.3 计篡液压系统冲击压力 (16)2.6 绘制正式工作图,编写技术文件 (16)2.7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设计题例—半自动液压专用铣床液压系统的设计 (16)2.7.1 设计内容及要求 (16)2.7.2 设计方法与步骤 (17)第3章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28)3.1 液压缸 (28)3.1.1 液压缸安装形式 (28)3.1.2 液压缸主要参数及尺寸的确定 (29)3.1.3 液压缸结构设计 (35)3.1.3 总体尺寸确定 (41)3.2 油箱 (42)3.2.1 油箱容积 (42)3.2.2 油箱的结构设计 (44)3.2. 3 油箱的防噪音问题 (45)3.2. 4 其它应注意事项 (45)3.3 液压泵装置 (46)3.3.1 液压泵的安装方式 (46)3.3.2 液压泵与电机的联接 (47)3.3.3 绘制液压泵组工作图 (47)3.4 辅助元件 (48)3.4.1 滤油器 (48)3.4.2 油位指示器 (49)3.4.3 空气滤清器 (49)3.4.4 温度计 (49)3.4.5 压力表与压力传感器 (50)参考文献 (51)第1章概述1.1 课程设计的目的液压与气压传动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并列为当代三大传动形式,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
液压课程设计教案

液压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篇:液压课程设计教案一、设计目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液压传动课程后进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它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液压传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通过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为以后的毕业设计乃至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内容:本设计共有多个题目供学生选作。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并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
主要内容:1、进行工况分析,绘制工况图2、完成油缸或油箱的结构设计3、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绘制电磁铁动作表4、计算液压系统及其有关元件参数,选择液压元件5、整理设计计算说明书三、设计要求:1、设计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操作方便和结构简单,多设想几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后确定最满意的一个。
2、独立完成作业,设计时可参考同类机械,但必须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后借鉴,不要简单地抄袭。
3、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随时复习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基本回路及典型液压系统的实例,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不要直接向教师索取答案。
4、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注意深化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使自己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设计安排:本设计共两周,具体安排如下:周一:任务、学生借手册、教师讲解设计内容地点:多媒体教室周二:学生作任务分析地点:118教室周三:教师讲解有关设计计算,学生根据课题任务进行设计计算地点:多媒体教室周四:学生进行设计计算,教师辅导地点:118教室周五:教师讲解油缸设计方法,学生进行油缸的结构设计计算元件参数地点:多媒体教室周一:学生进行油缸的结构设计,绘制液压缸结构草图地点:118教室周二:教师讲解拟定方案设计内容,学生根据计算拟定液压原理图初稿地点:多媒体教室周三:教师讲解模拟软件使用,在模拟软件上验证液压原理图,并进行修改完善地点:机房周四:教师讲解液压元件的选取方法原则,学生根据自己设计选取液压元件地点:118教室周五:整理资料完成设计地点:机房五、设计评定:设计成绩评定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设计结果况为依据。
(完整版)典型液压系统汽车起重机液压系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优秀论文审核通过未经允许切勿外传目录引言............................................................................................................................................正文............................................................................................................................................1.1 液压传动系统的特点.........................................................................................1.2 液压传动应用于汽车起重机上的优缺点 ........................................................2 汽车起重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传动型式的选定.................................................................................................2.2 动力装置的选定.................................................................................................2.3 起升机构液压油路方案设计 ............................................................................2.4 支臂控制机构液压油路方案设计 ....................................................................2.5 回转机构液压油路方案设计 ............................................................................2.6 支腿机构液压油路方案设计 ............................................................................3 起重机液压系统元件的选择 ......................................................................................3.1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功能、组成和工作特点 ...............................................3.2 典型工况分析及对系统的要求 (1)4 起重机各液压回路组成原理和性能分析 (1)4.1 汽车起重机典型液压系统原理图 (1)4.2 起升回路 (1)4.3 变幅回路 (1)4.4 伸缩回路 (1)4.5 回转回路 (1)4.6 支腿回路 (1)4.7 制动回路 (1)5 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及预防 (2)5.1 起重机液压系统的主要故障 (2)5.2 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故障的预防 (2)5.3 起重机液压系统故障的排除 (2)结论 (2)致谢 (2)参考文献 (2)引言汽车起重机是各种工程建筑广泛应用的起重设备,是用来对物料进行起重、运输、装卸或安装等作业的机械设备,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作为主要施工机械而得到广泛运用。
液压缸设计说明书

目录一、设计要求——————————————————————-11、目的—————————————————————————12、题目—————————————————————————1二、总述————————————————————————-21、作者的话——————————————————————--22、设计提要———————————————————————3三、各零部件的设计及验算————————————————-51、缸筒设计———————————————————————52、法兰设计———————————————————————143、活塞设计———————————————————————194、活塞杆设计——————————————————————215、缓冲装置和排气阀设计—————————————————26四、外接线路和程序———————————————————-271、液压设配外接线路———————————————————272、操作板————————————————————————283、程序地址分配—————————————————————294、芯片接线图——————————————————————315、PLC程序指令—————————————————————-33五、参考文献———————————————————————38一、设计要求1、目的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机电控制系统的初步设计工作,并结合设计或实验研究课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知识领域。
②、培养学生搜集、阅读和综合分析参考资料,运用各种标准和工具书籍以及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提高计算、绘图等基本技能。
③、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产品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进行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训练。
④、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2、题目液压油缸的压力和速度控制①、执行元件:液压油缸;②、传动方式:电液比例控制;③、控制方式:单片微机控制、PLC控制;④、控制要求:速度控制、推力控制;⑤、主要设计参数:油缸工作行程————600、400mm;额定工作油压————4MP;移动负载质量————1000、2000kg;负载移动阻力————5000、10000N;移动速度控制————3、6m/min。
连铸大包滑动水口液压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6.零件图符合使用和制造工艺要求。
(三)设计内容组成
1.说明书
(1)说明书内容依次为:封面、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文摘要(300字以内)英文摘要(250实词以内);目录、正文(1,1.1,1.1.1)、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程序清单及其符号说明和使用说明。附录2:文资料翻译,要保留英文原文)。
(1)滑动水口有快速和慢速开闭的要求;
(2)当事故断电或其它原因要停止浇铸时,紧急关闭滑动水口,切断钢包的钢水流入中包;
(3)大包在浇铸位置时,要求在满足浇铸条件时,能打开和关闭滑动水口;
(4)大包转离浇铸位置或在等待位置时,要确保滑动水口液压缸要处于关闭状态。
四、本课题的任务与基本要求、设计内容
(一)本课题的任务
6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由于连铸生产的的发展和炉外精炼工艺的开发,因而延长了钢水在钢包内的停留时间,使得原有的塞棒式浇注工具无法满足连铸和炉外精炼的要求。同时浇注工艺也要求提供准确、迅速、安全、可靠的浇注工具,因而促进了滑动水口浇注工艺的研究开发。滑动水口浇注工艺,作为一项新技术,是在19世纪末期,首先在美国,根据磨面的两个磨盘移动原理开发成功,并取得了专利。但由于当时,很难提供所需配套的高级耐火材料,因而使这项新技术未能及时推广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耐火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为滑动水口提供了较理想的材料,同时连铸工艺又迫切需要,这才促成了滑动水口浇注工艺的全面发展。年代初,美国首先研制成功了弗洛康(Flocon)滑动水口。之后,瑞士研制成功了英特斯特普(INTERSTOP)和梅塔肯式(METACON)滑动水口。1969年日本呙川百炼公司首先引进了瑞士的梅塔肯式滑动水口,而后开发了三菱梅塔肯式滑动水口系列。新日铁和黑崎密业于1974年,引进了美国弗洛康式滑动水口,随后开发了YP式系列滑动水口并在广泛使用。我国滑动水口研制工作起步也很早。1940年,北京民间就有利用此原理制造的水车(运水工具)。而真正的研制工作是从1958年开始的,鞍钢首先提出了外上塞棒和旋转塞头的设想。虽然当时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但实践证明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其先进性甚至超过了现今的滑动水口。直到1965年后全国各地都开始了滑动水口的生产试验,70年代才真正在各大钢厂正式使用。滑动水口工艺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压元件的选择与专用件设计
4.1 液压泵的选择
1)确定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p p
p p≥p1+Σ△p(21)
式中 p1——液压缸或液压马达最大工作压力;
Σ△p——从液压泵出口到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入口之间总的管路损失。
Σ△p的准确计算要待元件选定并绘出管路图时才能进行,初算时可按经验数据选取:管路简单、流速不大的,取Σ△p=(0.2~0.5)MPa;管路复杂,进口有调阀的,取Σ△p=(0.5~1.5)MPa。
2)确定液压泵的流量Q P多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同时工作时,液压泵的输出流量应为
Q P≥K(ΣQ max)(22)
式中 K——系统泄漏系数,一般取K=1.1~1.3;
ΣQ max——同时动作的液压缸或液压马达的最大总流量,可从(Q-t)图上查得。
对于在工作过程中用节流调速的系统,还须加上溢流阀的最小溢流量,一般取0.5×10-4m3/s。
系统使用蓄能器作辅助动力源时
式中 K——系统泄漏系数,一般取K=1.2;
T t——液压设备工作周期(s);
V i——每一个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在工作周期中的总耗油量(m3);
z——液压缸或液压马达的个数。
3)选择液压泵的规格根据以上求得的p p和Q p值,按系统中拟定的液压泵的形式,从产品样本或本手册中选择相应的液压泵。
为使液压泵有一定的压力储备,所选泵的额定压力一般要比最大工作压力大25%~60%。
4)确定液压泵的驱动功率在工作循环中,如果液压泵的压力和流量比较恒定,即(p-t)、(Q-t)图变化较平缓,则
式中 p p——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Pa);
Q P——液压泵的流量(m3/s);
ηP——液压泵的总效率,参考表9选择。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驱动功率,可按流量特性曲线拐点处的流量、压力值计算。
一般情况下,可取p P=0.8p Pmax,Q P=Q n,则
式中——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Pa);
——液压泵的额定流量(m3/s)。
在工作循环中,如果液压泵的流量和压力变化较大,即(Q-t),(p-t)曲线起伏变化较大,则须分别计算出各个动作阶段内所需功率,驱动功率取其平均功率
式中 t1、t2、…t n——一个循环中每一动作阶段内所需的时间(s);
P1、P2、…P n——一个循环中每一动作阶段内所需的功率(W)。
按平均功率选出电动机功率后,还要验算一下每一阶段内电动机超载量是否都在允许范围内。
电动机允许的短时间超载量一般为25%。
4.2 液压阀的选择
1)阀的规格,根据系统的工作压力和实际通过该阀的最大流量,选择有定型产品的阀件。
溢流阀按液压泵的最大流量选取;选择节流阀和调速阀时,要考虑最小稳定流量应满足执行机构最低稳定速度的要求。
控制阀的流量一般要选得比实际通过的流量大一些,必要时也允许有20%以内的短时间过流量。
2)阀的型式,按安装和操作方式选择。
4.3 蓄能器的选择
根据蓄能器在液压系统中的功用,确定其类型和主要参数。
1)液压执行元件短时间快速运动,由蓄能器来补充供油,其有效工作容积为
式中 A——液压缸有效作用面积(m2);
l——液压缸行程(m);
K——油液损失系数,一般取K=1.2;
Q P——液压泵流量(m3/s);
t——动作时间(s)
2)作应急能源,其有效工作容积为:
式中——要求应急动作液压缸总的工作容积(m3)。
有效工作容积算出后,根据第8章中有关蓄能器的相应计算公式,求出蓄能器的容积,再根据其他性能要求,即可确定所需蓄能器。
4.4 管道尺寸的确定
(1)管道内径计算
式中 Q——通过管道内的流量(m3/s);
υ——管内允许流速(m/s),见表10。
计算出内径d后,按标准系列选取相应的管子。
(2)管道壁厚δ的计算
式中 p——管道内最高工作压力(Pa);
d——管道内径(m);
[σ]——管道材料的
;
许用应力(Pa),[σ]=
σb——管道材料的抗拉强度(Pa);
n——安全系数,对钢管来说,p<7MPa时,取n=8;p<17.5MPa时,取n=6;p>17.5MPa 时,取n=4。
4.5 油箱容量的确定
初始设计时,先按经验公式(31)确定油箱的容量,待系统确定后,再按散热的要求进行校核。
油箱容量的经验公式为
V=αQ V(31)
式中 Q V——液压泵每分钟排出压力油的容积(m3);
α——经验系数,见表11。
在确定油箱尺寸时,一方面要满足系统供油的要求,还要保证执行元件全部排油时,油箱不能溢出,以及系统中最大可能充满油时,油箱的油位不低于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