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板凳拳

合集下载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道具的娱人性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道具的娱人性

刚劲、 活泼的享受。 黎族在庆祝新春时都喜欢进行跳
竹杠 的运动 ,这 是一种令人 陶醉 的体 育运 动 ,也 叫 “ 打竹舞 ” 。在音 乐的伴奏 下 , 持竹竿者不断地开合竹
竿, 变换 节奏 、 图形 和方位 , 而跳竹 竿 的人 随着 节奏 在 开合的竹竿 中, 灵巧 、 机智、 自由地跳跃 , 竹竿分 开 时巧妙 地落 地 , 合拢时又急速跃起。参与者在场 中跳 跃飞 舞 , 上升 下降 , 好似 水珠 在草丛 间弹跳 , 十 分具 有观赏 性。 观众 既可 以欣赏到参与者曼妙的舞姿 , 听 到参与者 喊起响亮的 口号 ,又可 以感 受到 紧张和刺
府重视 , 一些项 目成 为 了地 区性的节 日 , 将娱 乐大众
南历史博 物馆藏 “ 足球纹 铜镜 ” 摹 本与《 宋 太祖蹴 鞠 图》 中都展示 了古代蹴鞠活动 的服饰美。其 中男子头 戴幞 头 , 着 圆领袍 , 束带 , 前襟 掖扎起 , 穿着裤装 。记 载东 京汴梁社会琐事 的 《 东京梦 华录》有这样 的描 述: 左军球头苏述 , 头戴长脚 幞头 , 身穿红色锦袄 , 着 裤, 着牛皮软靴 , 其余诸人 戴卷脚幞头 , 穿红 色锦 袄。 右军球头 , 皆穿青色锦袄 。 这些精美 的体 育服饰都给
论我 国 民族 传 统体 育道 具的娱 人 性
◎王 艳
(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体 育部 , 陕西 杨凌 7 1 2 1 0 0 )
f 每 一个民族传 统体育项 目都有着 浓厚的文化底 蕴: 赛龙 舟与端午节 的习俗 紧密相 连 。 而马球则代 表 着唐代 的贵族文化。 我 国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 的文 明 史, 在遥远 的古代 , 我国长江 两岸就已 经开始 了刀耕 火种。 伴 随着农业 的兴起 、 政权 的建立 , 各种古代体育 项 目也孕育而生。本 文将从古代体 育项 目的道具 、 姿 态、 过程 、 竞技 的角度 , 来 阐释 其娱人性 的特点。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的发展策略研究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的发展策略研究

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的发展策略研究
张家慧
【期刊名称】《运动-休闲:大众体育》
【年(卷),期】2021()23
【摘要】板凳拳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安龙县被称为“武术之乡”,其武术根源历史悠久,且群众基础深厚。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板凳拳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考验。

继承人老龄化、师资匮乏、人文差异、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得板凳拳在传承和发展出现危机。

如何利用社会给予的便利培养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板凳拳成为本文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板凳拳发展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充分分析其发展前景、研究其发展策略,利用社会给予的便利培养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板凳拳,旨在健全布依族板凳拳文化与武术的双重保护路径。

【总页数】3页(P0164-0166)
【作者】张家慧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
【相关文献】
1.贵州省布依族传统武术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安龙县打凼村的考察报告
2.布依族民歌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渠道研究
——以贵州省独山县为例3.贵州省安龙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4.贵州省安龙县布依族“狼牙棒”发展现状分析5.布依族板凳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浅析贵州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课 程教 育研 究
文 体艺术
浅析贵 州安 龙布 依族 传统武 术文化 特征

( 贵 州商学院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0 )
【 摘要 】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 , 它受整个地理环境生态和社会历 史的制约, 深刻反 映了社会历史运行的显著特点 。 本 丈通 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 资料法对贵 州安龙布依族传统 武术文化进行调查 ,旨在为更好地将贵州安龙布依 族传 统武术文化 得
1 9 9 2 年 中国武术运动协会 、 国家武术运 动管理 中心根据 拳种和地方武术的特 色先后 分三批在全国范围内把有代表 性的 地域授予 “ 武术之 乡”的称 号,安龙是贵 州省唯一被授 予武术
安龙各族人民热爱武术的热情极 高,即便是在经济 高速发 展的今天,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高质量 ,也 不忘将武术运 动作为重要 的一项活动。当前依然开办一所武术学校 ,培养 了 之 乡的县市。武术之 乡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 着较 大的 大批 武术新秀。每届全 国武术之 乡武术比赛都获得 了优异成 资源优势,对 开发武术产业,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发挥 区域 资 绩 ,为安龙 的武术发展打 下了坚实基础 。 源优势具有很 大的现 实意义。 3 安 龙布 依 族 传 统 武术 主 要 文 化特 征 1 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的概况 布依族武术文化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也在众 多 安龙的武术由来 已久,整个县城直接或 间接参与武术运动 民间的文化 交流过程 中,受到 中原 武术文化的影响。同时 ,结 的人在鼎盛时期达到 7 0 ~ 8 0 %,其中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钱相 乡、 合作 为村 落聚居的环境 下,农耕过程 中实现既健 身又 防身的武 兴隆镇 等地。钱相 乡打凼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传奇色彩 的布 术动作 ,并充分利用了手 中的各种 农具和生活用具 ,进行武术 依族古寨, 全村9 0 % 以上 的布依族 同胞都不断传 习着武术运 动。 的演练 。形成 了独特的具有布依族特 色的武术文化 ( 板凳拳 、 据寨子 资深武师王庭 立、韦洪才两位年 过9 0 岁老人 介绍 ,打 草墩拳等 ) 。古代 布依族人 民为 了生存发展 ,防身 自卫,与 自 凼村的武术发展 由来 已久,到现有 已经传承 了数十代之 多。相 然界不断进行抗争 ,逐渐形成 了布依族传统武术的雏形 。随着 传 ,原本打凼村是一个土地 富饶的古寨,人们依靠这个依 山傍 社会 的发展 ,x k . 4 f ] 凭着丰 富的生活体验和玄想,建立 了一 系列 水的好地方过着非常安 乐的生活 。素有 “ 独 山州安龙县,打 凼 完善的武术理论体 系,如人与 自然和谐 为一体 ; 人是一个统一 有个金銮殿 ”的美誉 ,足以证 明了这里的富饶 。然而这样 美好 整体等 。布依族武术理论极重视人与 自然的相 互依存的 关系, 的地方 自然也 引来 了外界的羡慕和嫉 妒,古寨的安宁 日子就在 并提 出 “ 内外兼修 ”的练功原则。武术从运动到强身健体 ,从 l 9 世 纪末被打破 ,为 了生存 和保卫 自己的 家园,他们请 来 了 修身养性到 医疗保健 ,无一不渗透着浓厚 的布依族文化 色彩 , 临镇顶效楼纳的武师来传艺 习武 学习武术,从此武术在打 凼村 表现 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得 以普及,不论 田间劳动还是农 闲时候 以及节庆假 日,习武练 从 传承至今 的安龙 布依 族传统 武术的运动风 格和特 点上 拳 成 为 了他 们 习俗 。 看,其拳术主要 来源于湖广等地,有很 明显的南拳运动风格 和 安龙武术的另一重镇 一一兴隆镇 ,也是布依族武术发 源和 特点 。同时,由于地理、生活方式、文化 因素等的影响 ,其 自 发展的重要之地 ,在这里,布依族武术得到 了更好的推 广。兴 身在发展 过程 中已经形成 了独特的动作风格 。 隆镇纳 闹村有村 民2 0 0 多人 ,有 8 0 % 以上 的人练武。布依族老 地理 因素 : 黔 西南大部分地 区山高林 密,地面砍坷 不平 , 拳师韦福良自幼到打凼村学习 武术、舞狮技艺等,并将所学技 不 能像 北 方 平 原 那 样 , 以 大蹦 大跳 、“ 闪展 腾 挪 ”的 方 式 与 人 艺毫不保 留地传授给纳 闹村布依族 同胞们 。热爱武术的布依族 博斗 ,甚至战争也必须是 “ 因地制 宜” ,摆开阵势再打。所以 同胞们 自 发参 与锻炼 , 相 互学习和交流, 在每年 的春节正月初, 西南地区的武术多为具有 “ 南拳 ”特征 的拳种。 都将举行多样化 的活动 ,将 所学武术不断改进和推广,现 已发 生活方式因素 : 北方人 的服饰文化发展历史悠久 ,特别是 展成多种武术套路 ,多次参加县里举行的各种表演活动,同时 因为穿鞋 ,格斗动作相对 自由,而黔 西南山区布依族 多以赤足 还代表县、州、 省参加全省乃至全 国的各种武术表 演比赛活动, 或穿草鞋 。为 了保护脚趾 , 就不能用脚尖 “ 踢” 击, 而多用正蹬 、 还取得过优异 成绩 。 目前,纳闹村的特 色体现在板凳拳、板凳 侧踹等。 另外 , 布依少数民族还有缠头帕的习惯 , 因而发明 了“ 头 龙 、高台舞狮 、二节棍等项 目上 。 帕”这种软兵 器 ; 用长条凳演练 出板凳拳 ; 用稻草编 织成座凳 2 .安龙布依族传统武术的现状 ( 草墩 ) ,于是就将做 成软兵器 ,创造 出 “ 草墩拳 ”等等 。 作 为 南 明 古都 的安 龙 , 不仅 培 育 了无数 的历 史 名 人 ,也 造 文化 因素 :中原地 区的文化直到宋代 ,才开始影 响到黔西 就和吸纳 了众多的武术奇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龙 的 南,因此 ,武术对黔西南布依族的老百姓影响有限。中原地 区 武术得 到 了很好 的发展 ,2 0 世纪 6 0 年代初 以来,著名拳 师周 在唐代以后 ,受佛、道两教及 中医、和儒 家养生理论 、方式的 兴莆 、王锦伯便在安龙办起 了武术培训班,培养 了一批又一批 影响 ,已经逐 步将软、硬 气功作为武术的训练 内容,通过对力 武术新 人。进入 8 0 年代 ,新一代 的武术拳 师们 更是 致力 于武 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研 究,格斗技术上有质的发展进 步。至 术的推广 ,以杨刚为代表的新一代拳师们 开办了业余体校,大 少在明朝 以前 ,这些科学的、新式的武术训 练方法还未影响到 力推进武术运 动的发展 。通过布依族村寨的传统武术和县城开 黔 西 南布依 族 。 展 的现代武术的全 面结合 ,使全县人 民都参与到 了武术运 动的 参 考 文献 : … 谢 山,段 永 华,布依 族 、苗族传 统体 育 f M J贵 州 : 行 列。同时这一事实也得到 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 。原 国家体 贵 州科 技 出版社 ,2 0 0 8 . 8 育运 动委 员会在 1 9 9 2 年 成立全 国武术之 乡之 时,将安龙县 纳 『 2 1 李 旺华,白永正 ,论传统武术的文化 特征 l J J山西师 入 了首批全 国武术之 乡,这也是 目前为止贵州 1 省唯一的武术之 0 0 1 ,( 6 ) 乡。这一称号的取得凝 聚了全县各族人 民共同努 力的结果 ,也 大体 育学院学报,2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1、踩架功(也称为踩架子)踩架功是布依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布依族欢庆节日、婚礼等节庆活动中非常普遍。

踩架子是在几十平方米的大约1米高的方架子上,用脚在踏板上踩出节奏,并在平时蹦跳中完成一些难度大的动作。

因为需要在一个固定的高度上进行比赛,所以需要运动员身体协调性、平衡感和柔韧性较高。

2、金盆舞金盆舞是布依族的除了电影《九儿》中的刺绣舞蹈意外,最知名的传统文化表演。

选手须穿上华丽的服饰,女选手必须戴上洁白纱百褶裙,男选手必须穿着鲜艳的长袍和绣着精美的草鞋,以及佩戴上灿烂的陈齐花,做出翻身、跳跃、高抬腿等动作来展示自己的体育水平。

3、梯追这是一项需要在梯子上进行的竞争项目。

比赛者要在梯子上快速攀登,同时还要完成桥爬、枕头搬运、队伍默契等动作。

这项比赛需要运动员协调性、技巧性、配合性及体能的考验。

1、射五弓(又称射伯虎)射五弓是苗族传统的弓箭射击比赛项目,也是苗族的国粹之一。

比赛者手持弓箭,将箭射入距离30—50米的标靶中心,竞技威严,这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的大事。

这项运动需要精准的射准技巧和较好的体能,为了练就这项技艺,苗族的男子儿童从小就开始训练,其精湛的技巧甚至曾经盛传于明代。

2、马球马球是一种古老的运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苗族传统次中,马球被视为尊贵的娱乐活动。

比赛时两队选手骑着马,离子击打的毬球越过对方的球门,取得胜利。

这项运动需要选手具有驾驭马匹、控制毬球的技能和技巧,比赛过程中十分精彩。

3、竹竿爬苗族的竹竿爬,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许多苗族居民还时常在阳台上悬挂竹竿来进行体育训练。

竹竿爬就是要选手跳起后从下面抓住一根大小相等、高约10米的竹竿,然后稳定下来,并用手夹住竹竿,再移动从起点到终点。

竹竿爬极为考验赛跑选手的力量、技巧、速度、上肢力量以及耐力和静态杆爬高技巧,比较适合体格强壮、肌肉发达和敏捷的人进行。

总结布依族和苗族拥有着吸引人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体现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布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除了她源于生和、劳动的舞蹈外,在我国民族艺苑中,已列入艺坛的有:1. 民族曲艺――布依八音; 2. 民族戏曲――布依戏; 3. 布依曲艺――消肖贯。

1.民族曲艺――布依八音流行于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八音”,源远流长。

它是由布依族的牛骨胡、葫芦胡、萧筒、月琴、勒尤、鼓、小镲和小马锣(或包包锣)等八种器乐合奏而得名。

它是以坐唱的形式出现的,故又叫“八音坐唱”。

八音是在北宋时期流入民族地区的,是狄青领兵征讨南方,士兵与土著民族结合,把他们带来的乐曲传给少数民族。

当时曾有古人记载“教土人合乐”的史料。

乐曲流入民族地区后,经历近千年的传播,形成了民族的曲艺“布依八音”。

这一称谓已由国家文化部认可并著书记载。

由于八音流入民族地区的年代久远,据记载近千年。

它和“纳西古乐”同属古乐,但布依八音已融入了民族的情感之中,浓郁的布依族风味是八音坐唱的主要特点。

演唱者都是用布依语演唱。

元代以前主要是作器乐性的演奏,以吹打为主,常为“鱼龙漫衍”的“百戏”作伴奏。

明末清初后,“八音”班中已经出现了占重要地位的“八音坐唱”。

布依人家往往在各种优仪式或庆典中,都要请“八音”班去唱几出戏文,因此,“八音”已经成了不挂衣登场的“八音坐唱戏”即“板凳戏”了。

它的说唱本最早的源于布依族古经文的曲目《安王》,是老摩公主持丧事时所用经文“安王课”,属“请圣科仪” (即“呼唤灵魂仪式的歌谣”),原本用汉字记载布依语音成本传世。

为土戏(布依戏)的形成提供了戏剧脚本的基础。

故布依曲艺与布依戏有着血缘关系。

它们同是布依族文艺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

1992年7月,布依八音选送西欧意大利参加世界民族民间艺术节,它以一曲《贺喜堂. 》赢得了世界各国艺术家和同行的赞誉。

2.民族戏曲――布依戏布依戏(布依语称“谷艺”)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 年),源于老摩主持的祭祀跳神活动,清嘉庆1797 年从祭祀活动中分离出来,在兴义巴结民间出现,形成巴结王姓家族的“族中戏”。

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

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

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黔南布依族绕家板凳舞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源自黔南布依族的生活和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绕家板凳舞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它不仅在黔南地区广泛流传,而且在近年来逐渐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舞台,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

在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更是备受人们喜爱。

这里的布依族人民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民族舞蹈的艺术,用它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索绕家板凳舞,本文将对这一民族舞蹈进行初步的探究与总结。

一、绕家板凳舞的起源及发展绕家板凳舞起源于布依族民间生活,在布依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绕家板凳舞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据资料记载,绕家板凳舞最早起源于黔南地区的农村,布依族人用板凳和扇子等日常用品作为舞蹈的道具,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绕家板凳舞。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绕家板凳舞逐渐成为了布依族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传承形式,广泛流传并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黔南都匀作为黔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绕家板凳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布依族人民通过绕家板凳舞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丰富和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都匀这个美丽的城市,绕家板凳舞已经成为了布依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人们对绕家板凳舞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二、绕家板凳舞的表演形式绕家板凳舞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的舞蹈形式,它通常需要辅以乐器的伴奏和合唱,具有非常独特的表演形式。

在表演时,舞者们手持板凳或扇子,跳跃、旋转、翻转,配以特有的板凳舞步和舞姿,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的舞步繁复、快速,又不失稳重和优美。

舞者们还可以结合传统的歌唱和吟诵,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了布依族人们的独特情感和精神风貌。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

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

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

“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

“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

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

”“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

”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

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

2“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

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林;双脚无力,在涉江过河时就会葬身鱼腹。

为了练就过硬的脚劲,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劳作之余,寻一宽阔的山间草地,互相用脚比试。

比赛双方通过脚的压、勾、扫等动作使对方失分,胜者则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

这项民间体育活动,就逐渐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传统体育运动。

3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古近期就有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由于苗族人民迁徙居住在深山箐林,开垦的田土和耕种的庄稼常被野兽糟蹋破坏。

为了驱赶野兽,他们创制了“响节”。

“响节”又称“鸡几棒”:或“挑杆”,“响节”除了用来对付野兽,还可以用来驯养家禽。

在古代,由于战争频繁,还用作战争中攻城的火器。

后来,“响节”逐渐演变成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响节”通过用“响节”棒挑、掷、击、敲、打等动作,训练人们的灵敏度、奔跑速度、判断力等。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研究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研究

66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研究崔苗苗 陈志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摘 要:阴阳连环板凳拳是一种以长、短两个板凳为器械的传统拳术,以抡、劈、砸、扫等技法为主,具有跳跃蹦窜之特点。

2014年阴阳连环板凳拳被列入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国家政策文件、高校职能以及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阴阳连环板凳拳在高校教学的可行性、在剖析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内容构建先决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阴阳莲花板凳拳高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初级、中级与高级三个层次的套路体系,为其在高校展开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关键词:阴阳连环板凳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教学 构建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6—0066—04武术源于远古先人的实践活动,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形成风格迥异、流派众多的武术拳种。

1983—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武术挖掘工作,整理认定了129种拳种。

拳种通常以人名、动物、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姓氏与日常杂物进行命名,板凳拳是以日常杂物命名的拳种。

2014年阴阳连环板凳拳被列为黔西南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拳并非徒手拳术,而是使用以大、小两个板凳为器械的一种传统武术,是广泛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传统武术。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阴阳连环板凳拳在村落文化逐渐消失的今天,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危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此,笔者以传承原有阴阳连环板凳拳套路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为视角探讨阴阳连环板凳拳在高校教学可行性,从而提出适用于高校教学的套路的思路,旨在为阴阳连环板凳拳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阴阳连环板凳拳在高校的活态与常态化传承发展。

1 阴阳连环板凳拳概况阴阳连环板凳拳是一种双器械传统拳术,器械是长、短两个板凳,其中长凳长约59cm 以上,宽约14cm ,重3Kg;短凳长约26cm 以上,宽14cm,重约2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板凳 拳始终是 一项重 要的活动 内
容 。 “ 凳 龙 ” 则 主 要 流 行 于 黔 西 南 板 州 安 龙 、 册 享 、望 谟 一 带 的 布 依 族 聚 居 山寨 。 20年 ,在 贵州 省 第 六届少 数 民族 O6 传统 体 育运 动 会 上 ,黔 西 南州代 表 队 挖 掘整 理 了 “ 凳 龙” 传 统 的活 动方 式 , 板 以 “ 依族 板 凳 龙” 命 名 了项 目名 称 , 布
步 、 虚 步 、歇 步 等 ; 常 见 步 法 有 上 步 、 退 步 、 跨 步 、 跟 步 、 拖 步 、 跪 步 、 插 步 、 盖 步 等 。 在 完 成 上 述 步 型 、 步 法 的 同 时 ,使 用 板 凳 的 主 要 动 作 有 : 架 、 挡 、 推 、撞 、劈 、 拦 、挑 等 。 由于 基 本 步 型 、 步 法 和 使 用 器 械
布 依 族 板 凳 拳
虽 然 布 依 族 板 凳 拳 与 流 传 于 中原 地 区 的 、 明 显 具 有 汉 民族 传 统 武 术 特 征 的 板 凳 拳 ,在 使 用 的器 具 、 基 本 步 型 步 法 、基 本 动 作 上 ,都 具 有 较 高 的相 似
性 。但 两 者 在 运 动 风 格 和 套 路 结构 上 ,也 具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中 ,汉 族 武 术 与 布 依 族 武 术 早 就 具 有
动作结构 ,而且 从主要 是个人 武术练
习的方式 ,改为群体 共 同参 与 的 “ 板
凳龙”活动。
参加 了表演项 目类的比赛。 同在这一届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贵州 民族 学院代表 队也 整理成 了 《 板凳拳 》节
因,不论是 在汉族传 统武术 ,还是 布 依族传 统武术 中,都有板凳拳 。
虽 然 布 依 族 板 凳 拳 与流 传 于 中 原地 区的 、明显具有汉 民族传 统武 术
布 依 族 板 凳 拳 原 本 的 主 要 活 动 方 式 是 个 人 练 习 , 也 偶 见 对 练 。 极 具 尚 武 精 神 的 布 依 族 群 众 在 长 期 的 生 活
的相似 性 ,但两 者在运 动风格和 套路
结 构 上 , 也 具 有 明 显 的 差 异 。 布 依 族
式。在这 种 改造 中,不 仅适度 改变 了
板 凳拳具 有 明显 的布依 文化特征和 山 地 武术 的 区域 性特征 ,这 种关联 与差
异 ,说 明 了在 中 华 民 族 的 历 史 进 程
或仅仅 具有攻 防含义 的动作 ,并将 多 种 使 用 板 凳 的不 同 动 作 按 一 定 的 攻 守
进 退 、动静疾速 、快慢 相间 、刚柔相
济 的规 律 ,编 排成各种 各样 的板 凳拳
套 路 进 行 演 练 的 活 动 方 式 。 板 凳 拳 套
路 中常见 的步型有 : 弓步 、马 步 、仆
历程 中,逐步把 这种源 于打 斗技术 的
活 动 方 式 , 弱 化 打 斗功 能 ,将 动 作 进
特 征 的板 凳拳 ,在使 用 的器 具 、基本
步 型 步 法 、 基 本 动 作 上 , 都 具 有 较 高
行 适度 的抽象和 艺术夸 张 ,成 为被大
众 乐 于 接 受 和 便 于 推 广 的 体 育 活 动 方
山地 生 活 有 关 。
力之喊声 , 因而场 面十分 激烈。 “ 板 凳龙”不仅具 有极好 的观 赏视觉 ,更 具有极 为 良好 的促进 身心 与精神健康 快乐 的体 育价值 ,深 受布 依族群众 的
喜 爱 。 在 布 依 族 的 节 日和 民 俗 活 动
用 的长 条 形 坐 具 ,也 常 被 称 为 “ 条 凳 ”。 因其 特殊 的结构 方式 ,使 得板 凳 可 以成 为打斗 的武器 。正是这 一原
人 们 家 庭 生 活 中 常 见 的 、 可 供 双 人 坐
大 合 ,而是 主 张在 紧小 的动作 中寻求
多 变 和 快 变 , 以便 及 时 捕 捉 战 机 。 在 套 路 结 构 上 看 , 一 般 套 路 较 短 , 更 显 著 的 套 路 特 征 是 ,运 动 轨 迹 所 及 的 场 地 面 积 往 往 较 小 ,这 也 许 与 长 期 ; 也 有 两 两 相 对 以 演 示 攻 防对 抗 含 义 的 配 合 性
动作。往 往 由于参 与者众 多,动作 勇
猛 刚 烈 与 柔 和 协 调 相 济 , 不 时 伴 以催
自治州布 依族群众 中的传 统武术项 目 之 一。布依 族板凳 拳所用 的板凳 ,是
■ 文/ 胜 刚 冯
布 依 族 板 凳 拳 并 非 徒 手 的 拳 术 运 动 , 而 是 使 用 以 板 凳 为 武 器 的 一 种 武 术 器 械 运 动 ,是 广 泛 流 传 于 黔 西 南
的 套 路 也 变 得 丰 富 多彩 。 从 总体 特 征 上 看 ,布 依 族 板 凳 拳 无 论 是 表 示 攻 击 或 防 守 , 动 作 相 对 较 小 , 不 主 张 大 开
布依族板凳拳是利用板凳的特殊结构与形态在布依族传统武术步型步法的基础上双手分握条凳两端凳腿上的横杠或是单手抓握板凳的某一部位完成具有攻防效果或仅仅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并将多种使用板凳的不同动作按一定的攻守进退动静疾速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规律编排成各种各样的板凳拳套路进行演练的活动方式
【 当好东道 ,办好第九舸全闻少数比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州民族民I 本育竞技运动系列 ・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i会 协办 】 | j
目 ,代 表 该 院 参 加 了表 演 项 目类 的 比 赛 。 两个 团 队都 获 得 了较 好 的成 绩 。
( 作者单位 :贵州省师范大学 ) 田
在 改编后 的 “ 凳龙” 活动 中, 板 所 有参 与者都 手提 一条 双人座 的条形 板 凳 ,在 不 断变换 的队形 中,完成各
了相 互 交 融 的历 史 。 布依族板凳拳 ,是利用板凳 的
特 殊结构 与形 态,在布依 族传统 武术
步 型 、 步 法 的基 础 上 , 双 手 分 握 条 凳 两 端 凳 腿 上 的横 杠 、或 是 单 手 抓 握 板 凳 的某 一 部 位 , 完 成 具 有 攻 防 效 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