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阅读及答案
人物传记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一、传记:1、传记是什么?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
2、传记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传记分类:自传——第一人称。
作者即传主。
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他传——第三人称。
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评传——第三人称。
“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
二、考查题型及解析:题型一:客观选择题:五选二•三分答案,无瑕疵,多从整体分析评价文本。
•二分答案,无错误,多从部分句段拟写答案。
•一分答案,有错误,整体部分均可设题。
•零分答案,大错误,落实文本可直接淘汰。
•(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因果倒置或强加、言过其实)题型二:筛选概括题•提问方式:•1、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者为什么称吴冠中为“画坛鲁迅”?•5、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提问的角度大多为传主的精神品质、成就、事迹,取得成就的原因等,有的提问针对全文,有的针对部分段落,注意抓住关键词审清题意。
题干中的“哪些”字眼提醒我们要分条作答解题思路: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区间。
第二步:提取信息,整合要点。
第三步:据分分点,工整书写。
例题1:《名师》152页《爱国科学家邓叔群》问题: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提示:概括传主事迹,关注时间变化、地点变化、职位变化的词语。
因为它暗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职位中做了那些事。
传记文学

• • • •
3.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1)真实性与文学性 (2)哲理性与形象性 (3)思辨性与审美性
(二)
• • • • • •
传记作品训练有哪些设题方式?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意。 4、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5、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探究——探讨文 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 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 6、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传主的精神有什 么现实意义?
其它概括事迹题型: •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3)在国家需时, 邓叔群是如何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吴良镛:筑梦人生》:吴良镛在建筑领域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 明。(6分) •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侯仁之被称为城 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 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 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 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类传记既要记 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 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 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 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 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 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 学描写。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 语比较平实。
• (三)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 1. 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 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 2. 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 3. 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 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 4. 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 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 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 等。 • 5. 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 考命题很少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 理解文本内容。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文化素质模拟试题3语文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文化素质模拟试题3语文
以下是一道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文化素质模拟试题3语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士葆,山东临沂人。
中国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改革先驱之一。
他重视科学教育,奉行"以科举治国"的方针,为推进科举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二:
杨度(1743年-1815年),字涣同,号石湖,浙江海宁人。
清代文学家,以诗为主。
他的诗风秀丽清新,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问题:
1.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的哪位重要人物?
2.林则徐在推进科举制改革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3.杨度以什么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高职备考新实践基础篇语文答案

高职备考新实践基础篇语文答案1、1一人不排队挤上公交车,众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
”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这个挤公交的人语言幽默、得体。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脉脉mò忏悔chàn(正确答案)B、狙击zǔ鸟瞰kànC、抨击pēng 发酵xiàoD、干涸hé百舸争流kě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将进酒(qiāng)岑夫子(chén)欢谑(xuè)馔玉(zhuàn)B、虾蟆陵(há)贾人(jiǎ)钿头(diàn)荻花(dí)C、樯橹(qiáng)酹(lèi) 凝噎(yè)兰舟催发(fà)D、郯子(tán)六艺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句读(dòu)(正确答案)4、1《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
在《劝学》里,荀子主要论述了后天的学习对人的品性具有决定的意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是判断句。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称对方的父亲可用“家父”。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1同事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有何见教,请说吧!”你的表达得体。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格言出自于荀子的《劝学》。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0、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荔枝(lì)吹嘘(xū)B、奶酪(lào)珊瑚(shān)C、贮藏(chǔ)嘲讽(zhāo)(正确答案)D、渣滓(zǐ)雌雄(cí)11、修辞手法选择: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游爱莲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爱莲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爱莲亭记[清]邱兢郡①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
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
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
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
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
舟行数十弓②,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
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
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
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
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盖实景也,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
甫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③,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亭后为般若寺,僧闻客至,出迎,延坐于清风阁,饷以雪藕。
解衣盘桓,俯仰流连,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不禁喟然叹曰:“物之乐其乐也,如是乎?殆移我情矣!”久之,扣舷沿旧路而返,偕游者曰:“湖之胜在爱莲亭,钵山之胜在景慧寺,由亭诣寺,直一苇航之耳,盍回舟为薄暮游?”舟子曰:“时不及矣!”遂止。
嗟夫!世之鹿鹿④尘途者,其于某水某邱,虽在故都,至老不能识焉,况侈宇宙之大观乎?然则余今之获游于此,亦非偶然,故不可以不记。
【注】①郡:指淮安。
②弓:古代计量单位,六尺为一弓(一说八尺)。
③渔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
④鹿鹿:即“碌碌”。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与运河止间一堤间:间隔B.甫登舟遥望焉甫:刚刚C.延坐于清风阁延:邀请D.直一苇航之耳直:遇到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船上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①溽暑初伏,凉风暂起②蔬篱茅茨,数家掩映③禅林道院,隐隐丛丛④绿树红桥,蔼蔼宛宛⑤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⑥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爱莲亭是一处美景,位于萧湖之北的后湖,因亭的四周都种莲花而得名。
矮马阅读答案

矮马阅读答案【篇一:河南省叶县二高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ss=txt>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天下?扣东方六国相比,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泰国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在秦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耕战政策是秦的基本国策。
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始终坚持了这一政策。
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政策下,努力从事耕战,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例如《厩苑律》《牛羊课》规定:如饲养耕牛好的,奖田啬夫一壶酒、十条干肉,赐牛长三十日劳绩,免除饲养人一期更役;饲养不好的,田啬夫要受斥责,并罚饲养人服徭役两个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戍律》规定:“同居毋并行”,即一户不得有两人同时戍边。
《金布律》《效律》等律文中,对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限制南人的投机倒把活动等也作了若干规定。
秦律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秦的耕战政策能不能贯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能不能忠实地执行。
秦简《为吏之道》列举了吏有“五善”“五失”,《语书》更明确提出了“良吏”与“恶吏”的问题。
“良吏”,就是“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能团结下属、正身守法,不喜争功的人。
“恶吏”则与之相反。
在秦律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官吏的任免、升迁和赏罚的条文,这些条文都贯串着一个基本精神,即以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
秦律十分强调法治,并首先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不得违法。
例如《法律答问》专门有一条解释什么叫“犯令?废令”的问题:“律所谓者,令日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日为之,弗为,是谓法(废)令。
”凡是犯令或废令的官吏都要依法惩办。
秦律非常重视各级官吏的选择和任用。
例如《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尉”等官吏,如果任用了不该任用的人,就要依法论处。
为了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严防官吏违法乱纪,秦律还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和实行对官吏的考核制度。
职教高考二轮专题卷答案

职教高考二轮专题卷答案填空1、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 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4、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10、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
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12、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12.阅读歹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
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
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
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
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
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
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
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
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
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
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
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
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
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
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
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
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
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
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
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
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
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
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相关链接】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
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
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
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分)参考答案:12.(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 (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3)①实用主义。
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
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
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
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爱国主义。
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
②生活简朴。
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③淡泊名利。
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
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