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的“满洲建国”理论-以《满洲评论》为中心

合集下载

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与日本的残暴统治

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与日本的残暴统治

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与日本的残暴统治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该事件不仅对两国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中国民族主义崛起,以及日本残暴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在这一天,日本军队以盗用铁路爆破为借口,占领了南满洲铁路,并进一步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首先,九一八事变揭示了中国政府的无力和无能。

面对侵略者,中国政府未能有效地采取措施维护国家利益,这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

民众认为,只有依靠国家自力更生,才能保护国家的利益,这一观念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

其次,九一八事变暴露出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割据现象。

由于中国政府的无力,各个列强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寻求自身利益。

这种局面进一步引发了中国民众对外国势力的不满和抵制情绪,民众开始强烈要求国家强大起来,保卫国家利益。

这种抵制外国势力的情绪与中国民族主义相辅相成,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最后,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经济影响。

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萎缩,人民生活变得艰难。

这使得中国民众更加意识到中国的经济独立迫切性,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二、日本的残暴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随着日本势力在中国的不断扩张,残暴统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首先,日本军队对中国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虐杀。

无辜的中国人民遭受到了暴行和残忍的对待,这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愤怒和悲愤之情。

这种残暴统治激起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推动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更加高涨。

其次,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让中国社会陷入了困境。

日本统治者掠夺了中国东北的资源,导致中国的经济几乎崩溃。

中国民众开始反思自身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追求自力更生、发展实力的决心。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作者:杨字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内容摘要: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后,紧接着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此期间,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创办杂志和报纸,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等。

这些所谓的“满洲文学”,大多以“建国精神”为中心思想进行创作,自觉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服务,充当了日本向伪“满洲”国,进行思想栓桔和文化渗透的工具、成为了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

关键词:日本殖民统治满洲文学文化侵略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政权,建立了伪“满洲国”。

从此,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的殖民地统治。

而作为民族文化与思想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日本文学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被卷入到这场战争的漩涡之中。

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

他们创办文学社团和报刊,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游记,戏曲等与伪“满洲国”有关的日文或中文文学作品,形成了所谓的“满洲文学”。

这些作家作品大部分以生活其间的伪满洲国为写作对象,不仅描写了他们眼中的东北风情,也展现了在满的日本人的生活和情感。

他们当中大都负有日本官方使命,在作品中美化“日本侵略”粉饰“民族协和”“王道乐土”杜撰“日满协和”以鼓吹“满洲建国”的功劳,向“满洲”进行思想栓桔与文化渗透。

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大连就成为租借地关东州的中心不断的发展,日本人至此大量开始移民中国东北,日本文化也就开始在东北腹地渗入。

“日系”文人也随着日本军政势力入主“关东洲”,日本文学开始以大连为中心辐射到长春、抚顺、辽阳等地的日本文化活动圈。

这一时期日本移民的活动,主要以总部设在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为中心。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作者:孙文慧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我国东北进入长达14年的沦陷期。

在此期间,数百名日本作家来到伪满洲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有上野凌嵱、北村谦次郎、牛岛春子等,他们创作大量为殖民主义服务的作品,宣扬所谓的“五族协和”与“建国精神”,从文化层面为日伪当局的侵略行为推波助澜。

【关键词】满洲文学;文化侵略;日本殖民统治一、日本殖民统治下“满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关于满洲文学的定位,我国学者王向远曾经说过:“日本殖民者的满洲文学,是指移民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殖民者的文学,是与日本在满洲的殖民侵略活动相始终的。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伪满时期日本人文学活动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后不久。

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停留在兴趣爱好阶段。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殖民地对“满洲”的文学侵略活动主要以总部设于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为中心,在奉天、长春、抚顺等地也有一些满铁沿线的日本人从事零星的文学活动。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随着文学空间的逐渐扩大,以大连为中心的日本人文坛中出现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场运动风靡一时,吸引了大批作家投身其中。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随着这一变化,身在伪满及“关东州”的日本人作家、文人也尝试着根据自己身份、立场的改变,对自己的文学活动重新定位,甚至因此而开展对“满洲文学”方向的大讨论。

经过多方面的讨论,最终以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为指导的“建国精神”逐渐成为主流。

许多在伪满洲国建国以后来到伪满的日本作家,以新天地的建设者自居,秉承“建国理想”,以亢奋的精神状态开始进行创作。

从此伪满洲国及其“建国精神”成为大多数日本作家写作的立足点及基本立场。

也就是说在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地区社会动荡

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地区社会动荡

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地区社会动荡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满洲地区社会动荡的起点。

在这个事件之后,满洲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九一八事变后,满洲地区成为日本的占领区。

日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伪满洲国,推行殖民统治。

他们通过控制政权和军事力量,剥夺了满洲人民的权益,实行了种族歧视政策,使得当地社会动荡不安。

满洲人民不得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变得艰难。

二、经济变革随着日本的占领,满洲地区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通过控制资源和市场,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掠夺政策,使得满洲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

他们大量开采满洲的煤矿、森林资源,掠夺农产品,导致当地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同时,日本还大规模引进工业设备和技术,兴建了许多工厂和铁路,但这些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日本本土的需求,对满洲地区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三、社会动荡满洲地区的社会动荡主要体现在民众的抵抗和反抗上。

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满洲人民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了抗日斗争。

一些勇敢的抗日志士和民众积极参与抵抗,但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日本军队,斗争十分艰难。

同时,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满洲地区的社会秩序也遭到破坏,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然而,尽管满洲地区社会动荡,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由于日本的引进,满洲地区的工业有所发展,一些满洲人民得以获得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日本的殖民政策也使得满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增加,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地区社会动荡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给满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他们不得不面对压迫和剥削。

然而,尽管如此,满洲人民依然坚持抵抗,保持了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史给我们教训是,要珍惜和平,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压迫。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这起事变中,日本侵略者以“满洲事变”为借口,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本文将从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形成、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以及日本的欲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形成。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改革,迅速崛起为一个强国。

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社会逐渐出现了军国主义的倾向。

日本的军队和政府逐渐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结合,军队逐渐掌握了政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这种军国主义体制下,军队的意志凌驾于政府和民众之上,成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其次,我们来探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而日本则趁机扩张势力,对中国进行侵略。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的一个结果。

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满洲事变为借口,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这次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对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欲望。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资源和领土的渴望。

日本在满洲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资源。

这些资源的控制对于日本的工业化和军事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日本还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将来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做好准备。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起事件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体现,也是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邪恶本质,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渴望。

然而,正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

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

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标志着日本侵华全面爆发。

九一八后,日本不仅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即九一八满洲国。

本文将从满洲国的建立背景、满洲国的形式和日本在东北的统治等方面探讨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

1. 满洲国的建立背景日本政府之所以选择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有着复杂的背景因素。

首先,日本帝国主义之前极力觊觎中国东北,目的是为了获取该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土地。

其次,日本政府认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条件更加有利于进行军事和经济控制。

最后,日本认为,在满洲国建立傀儡政权,能够加强其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条件。

2. 满洲国的形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满洲国,其形式包括政治、军事、法律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日本派遣大量的官员到满洲国,实际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

军事上,日本在满洲国驻扎大量军队,扩军备战,以确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法律上,满洲国完全接受了日本的法律体系,并实行了日本式的法治。

经济上,日本政府大规模投资并控制了满洲国的关键资源和重要产业。

3. 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日本政府在东北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统治措施,旨在巩固其对该地区的控制力。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政治手段,打击反对满洲国的力量,确保傀儡政权的稳定。

其次,日本推行日本式的教育和文化政策,试图发展满洲国的新的国民意识和文化体系。

再次,日本在军事上对东北地区进行加强军事部署,通过军事手段维持对该地区的控制。

此外,日本在东北地区实行了高压统治,对中国居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榨取东北地区的资源和财富,同时镇压和消灭任何反日抗日力量。

这些统治措施加剧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满和抵抗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性的抗日斗争。

4. 九一八事变及其影响九一八事变与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并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破坏。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压迫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压迫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压迫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制造了一场事变,后来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场事变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破坏和压迫。

本文将从教育、历史文化遗址、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教育方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通过控制教育系统来进行文化上的压迫。

他们推行改革,强行抹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而将日本文化加以灌输。

日本强制要求学校使用日本教材,并以日本语为教育工具,限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触。

此举剥夺了中国人民学习和传承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使中国文化在东北地区受到了严重挫折。

二、历史文化遗址的破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破坏。

他们以重建东北为借口,毁坏了大量的古迹和文化遗址。

例如,鸭绿江上的雄雄大桥、浑江上的九曲桥等传统建筑被日本军队炸毁。

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日本也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例如大连的盘山攻击、沈阳的烧杀掠夺等。

这些破坏行为不仅导致了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巨大损失,也丧失了中国人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文学艺术的镇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实行了对中国文学艺术的镇压政策。

他们视中国文化为威胁,并通过控制文化媒体和艺术机构来限制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创作。

在东北地区,中国的文化作品被日本帝国主义审查和封禁,许多优秀的作品被迫停止发行,一些艺术家和作家也被迫投降或改变创作方向。

这种压迫使得中国文学艺术无法充分发展,使得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创新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压迫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压迫,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信仰,积极寻找和传承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自1931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14年的占领统治。

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和记忆,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以及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占领政策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占领了重要城市沈阳。

接着日本陆续占领了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份。

在占领之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了残酷的统治政策。

首先,日本宣布成立了伪满洲国。

它的旗帜很快在沈阳升起。

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被日本人册封为“伪满皇帝”,成为傀儡统治。

伪满洲国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逐渐建立,主张实行“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政策,但实际上却掩盖了日本占领和割据的本质。

其次,日本实施了排华政策。

在日本的控制下,伪满洲国政府开始在东北地区实行各种排华政策。

其中包括宣传鼓动、打压妨害、破坏抗日力量、征用抗日资产,对中国人进行打压等。

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本进行了一些不利于中方的措施。

最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军事化。

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之后,积极进行了武装国营化和军事化工作。

他们不断使用这个地区的资源和人力来强化自己的武力。

二、恐怖统治日本在中东地区实施了恐怖统治的方式多种多样。

这些手段包括进行专政和压制,对人民进行暴力镇压,以及对文化、信仰、艺术、教育进行扭曲。

同时,在二次大战爆发之前的14年间,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共实施了2,532次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和罪行,其中包括屠杀、强奸、放火、毒气、摧毁文化艺术遗迹等,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在此期间,被害人数、被控制人数和被监视人数不断上升。

在日本的统治下,对中国东北地区民众的折磨和压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中国人民长期受到日本侵略和压迫的影响。

这导致了中日之间的敌意和矛盾,这些矛盾使得中日两国之间长期难以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和友好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 民地 来加 以统 治 。
[ 关键词] “ 满 洲建 国” ; 关 东军 ; 蜡 山政道 ; 橘 补
[ 中图分类号]K2 6 4 .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6 2 0 1 ( 2 0 1 5 ) 0 3 —0 0 5 7 —0 4
“ 九一 八 ” 事 变后 , 日本 侵 略 者 占领 了东 北 。
1 9 3 1年 1 1 月, 关 东军 起 草 了《 满 蒙 自 由国建
项 内容L 1 ] _ 2 , 主张在“ 满蒙” 建立一个 “ 通过联省 自
治 逐步 建设 中央 集权 化 的 民 主独立 国家 ” [ 。 ] ; 经 过“ 在 完成 下层 政治 机关 即县 市 自治 的同时 , 确立 上 层机 关 即省 的独 立 自治 , 并 逐 步 谋 求 确 立起 中 央集权 ” 三个 阶段 实 现 建 国 ; 实 行 民主政 体 , 省 区 以下设 置县 市 , “ 尽 量 由人 民 自治 , 减少 官制 ” , “ 逐 步扩 大 中央政府 的权 限 , 尤其 要统 一 军权 、 司法 权 和税 收权 , 缩小 各 省 区的权 力” [ ] 。 。 弘; 三 权 分 立 的立 宪政 体仅 表 现 在 法律 规 定 上 , 在 现 实 政 治 上
< 外国问题研究 2 0 1 5 年第 3 期
总第 2 1 7 期
洲 建 国" 理 论 “ 九 一八 " 事 变后 日本 人
吕媛 媛
( 旅 顺 博物馆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4 1 )
[ 内容摘要]日本 侵 占东北后 , 围绕 着把 “ 满 洲” 建设 成 什 么样 的“ 国家” 、 如 何 建 设 等 问题 , 日本
不予 采用 ; 国防 由 日本 负责 。
国方 案 》 , 提 出 了“ 满洲 的建 国构 想 ” 。方 案 主要分
这些主张前后 自相矛盾 : 虽然 主张加强 中央
[ 收稿 日期]2 0 1 5 一O 3 —0 1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 青年基金项 目“ 基 于《 满洲评论 》 的 中 日领土领海 问题研究 ” ( 编号 : 1 5 Y J C 7 7 0 0 5 3 ) 。 [ 作者简 介]吕嫒媛 ( 1 9 8 O 一) , 女, 辽宁 大连人 , 旅顺博物馆馆员 。 ① 《 满洲评论 》 是1 9 3 1年 8月 1 5日至 1 9 4 5年 7月在满铁和关东 军的支持下 , 由野 田兰藏 、 小 山贞知 、 橘朴 、 大蟓令 三 、 小林英一等满铁关 系人员 在东 北创 办的周 刊 。 日本人 通过这 部刊 物 , 报 道各 种新 闻, 公 布 日伪 的统治政 策及 法令 , 对 中国发生 的各种事件 、 尤其是对“ 满洲 ” 的政治 、 经济 、 思想 文化 等方面进 行评论 , 是 日伪重 要 的舆论宣传 工具 ( 后 来被整理汇集成 2 8卷) 。 ② 蜡 山政道 ( 1 8 9 5 -1 9 8 0 ) , 日本 大正至昭和时代 的政治学 家。群马县人 , 1 9 2 8年任其母 校东京 帝大教授 , 1 9 4 2年 当选 为众议 院议员 。战后历任《 中央公论 》 主编 、 御茶水女 子大学 校长 、 东京 都教 育委 员会 委员长 等职 务 。著作 有《 行政 组织论 》 、 《 日本 近代政治学 的发展 》 、 《 政 治学的任务与对象 》 等。 ③ 橘朴 ( 1 8 8 1 -1 9 4 5 ) , 日本 明治至昭和时代前期 的新 闻工作者 、 评论家 , 中国问题研究者 。大分县人 , 早 稻 田大学退学 。 1 9 0 6 年来到 中国 , 调查 中国的情势 , 加 以报道 、 评论 。1 9 2 5年 受聘 为满铁调 查课 特派员 , 1 9 3 1年“ 九一八 ” 事变爆 发
后在 中国东 北开展农 村合作社运动 。著作有《 中国思想研究 》 、 《 中国社会研 究》 等。

5 7 ・
集权 , 实行 “ 官制 ” , 但 又提 出省 以下 的地方 尽量 自
“ 满洲 ” 从 中国分 离 出去 , 但 是 仍 割不 断 有 三 千万 汉 民族居住 的“ 满洲 ” 和 中国本土 的密切 关 系 。因 此, 日本不 仅要 在形式 上把 “ 满洲 ” 分离 出去 , 而且 必须 用“ 权 道” 把“ 满洲” 真 正 地 分离 出去 。“ 靠 中
围绕着 应把 “ 满洲” 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 如何 建
为“ 满蒙 自由 国纲领 ” 、 “ 满 蒙 自由 国机 构 ” 、 “ 满 蒙 独立 国建设 途径 ” 、 “ 满 蒙 自由国与 帝 国的关 系” 四
设 等 问题 , 日本 各 阶层 、 各 利益 集 团紧 紧 围绕着 自 身 的利 益进 行 了种种 构 想 , 提 出了各 自的 主张 , 并 在 当时 的时评 周刊《 满洲 评论 》 ①上撰 文 吹 嘘 。其 中, 较 有代 表 性 的 有侵 华 急 先 锋— — 日本 关 东 军 的“ 满 蒙 自由国” 主张 , 日本 政治 学家 、 东京 帝 国大 学教 授蜡 山政 道②的“ 寡 头独 裁 、 日本 民族 统治 其 他 民族 ” 的主 张 及 时 任《 满洲评论 》 主 编 的 橘 朴③ 提 出所谓 “ 分 权 自治 的民 主 国家 ” 的主张 。
各 阶层都 进行 了种 种 构想 , 并 以《 满 洲评 论 》 等舆论为阵地, 提 出 了代 表 各 自利 益 的 主 张 。例
如, 关 东军 的“ 满 蒙 自由国” 主张、 蜡 山政 道“ 寡 头独 裁 、 日本 民族 统 治 其他 民族” 的 主 张及 橘 朴
所谓 “ 分权 自治 的 民主 国家” 的主 张。这 些理 论 虽 然各 不 相 同, 但 都 是 建 立在 日本 侵 占 东北的 基 础之 上 , 目的都 是 为 日本 帝 国主 义 殖 民侵略 服 务 的 , 其 实质都 是 想把“ 满 洲” 变成 日本永 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