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教案-(精选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教案-(精选9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教案共九--篇1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太阳》语文教案范本

《太阳》语文教案范本课题:《太阳》研读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太阳》,让学生了解太阳是什么,对地球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太阳是什么,对地球的作用和意义。
2.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太阳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准备:1.课文《太阳》。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火星的视频,触发学生对太阳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什么?它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和意义?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并告诉学生接下来要一起研读《太阳》这篇课文。
Step 2 研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阅读《太阳》课文,师生一起读一遍。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4.教师带领整个班级共同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惑。
Step 3 分析与思考(20分钟)1.教师提问: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3.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给予肯定或指导。
Step 4 归纳总结(15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太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结果,总结出太阳的作用和意义。
Step 5 拓展延伸(15分钟)。
《太阳》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太阳》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包括其组成、大小、温度、能量来源等。
o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光照、热量、气候变化等。
o学习使用科学观察工具(如望远镜)来研究太阳。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o通过制作太阳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使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太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太阳了解多少?”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前知,并进入本课的主题。
2.新课教学:a. 太阳的基本特征:使用图片和数据来说明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来源等。
在此期间,可以进行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太阳的热量。
b.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讨论太阳如何影响地球的光照、热量和气候变化。
可以使用实例或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
c. 观察太阳:介绍如何使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并强调观察太阳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
d. 制作太阳模型:指导学生使用纸板、彩笔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太阳模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的结构。
3.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然后,讨论一些与太阳相关的日常现象,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一次日出或日落,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此外,还可以要求他们查找一些关于太阳的信息,为下节课做准备。
三、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优点:a. 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 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太阳的基本特征、对地球的影响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c. 通过实验和制作模型,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本节课的不足:a. 在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部分内容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需要进一步简化或具体化。
《太阳》教案(14篇)

《太阳》教案(14篇)《太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读中识字,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认读9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太阳头饰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带头饰)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太阳姐姐,听说咱们x班的孩子聪明又爱学习,我就特意从天上飞下来看你们啦!而且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呢!今天我想邀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名字叫《太阳》。
板书。
书空“太”。
齐读:太阳,太阳。
二、听读识字1、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去欣赏一下梁爷爷写的这首儿歌吧,亮眼睛看投影,比比谁看得最仔细,听得最认真。
生欣赏范读。
2、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轻轻打开书,翻到23页,拿起小铅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3、看小朋友们读得这么热闹,我也想来试试了,请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特别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4、听了太阳姐姐读儿歌,相信小朋友们又认识了不少新的字宝宝,不信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字音都读准了的,你要夸一夸他,字音没有读准的,请你纠正他。
5、谁愿意当一当小老师,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就是小评委,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抽读。
6、齐读。
三、读中体会1、小朋友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在什么上,太阳出来了?出示词卡“大海”,齐读。
(贴)表演“跳”。
抽读,齐读。
2、然后什么上,太阳出来的?出示“草原”,齐读。
表演“冒”。
哪个小太阳能读出冒的感觉?抽读,齐读。
3、森林里有什么?小鸟在干什么?他们唱呀唱得,把谁给唱出来了?哪只小鸟愿意来把太阳唱出来?抽读,分组读,齐读。
4、山村里,太阳又是谁叫出来的?生答。
哪组的雄鸡能把太阳给叫出来?雄鸡们一起把太阳给叫出来吧!5、齐读最后一句。
6、看,阳光下的世界多美呀!咱们除了看到太阳照到的美丽的大海、草原、森林、山村,还有哪些美丽的世界你看到了?生答。
《太阳》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太阳》教学设计(精选14篇)《太阳》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太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太阳》教学设计篇1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文章初步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动植物、自然现象、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本课内容虽不复杂,但要让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物,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我们的学生过去很少了解有关太阳方面的知识,所以对太阳的特点不知晓。
如何让孩子们认真理解太阳“远、大、热”,认识理解太阳与动植物、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关系,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应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出发,为学生营造学习空间,创设学习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把关于太阳特点的有效信息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太阳的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都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教学中应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促使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敢于质疑、有独立见解、能独立思考,同时又善于收集处理信息、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确定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让学生认识运用举例、数字等方法有条理的说明事物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学习意识。
四、相关教学资源选择。
1、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太阳》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太阳》教案教学设计4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太阳》,学生跟唱。
2、刚和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吧。
(学生说出歌名)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也叫《太阳》,你们想不想学?(引出课题、板出课题)3、谁来拼一拼,读一读“太阳”?(指名读、齐读)4、谁来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并进行扩词)二、初步感知课文1、(贴出课文的插图)小朋友们仔细看图,从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说话我们一起来看看,一轮红通能的(太阳)正从(大海)上升起来。
阳光下,一片碧绿的(草地),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一座座漂亮的(房子),还有一只(大公鸡)正迎着太阳“喔喔”地唱歌呢。
3、你们说这幅图怎么样?(美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是怎么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1、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小结)3、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刚才圈出来的字。
4、听录音机范读,请小朋友们特别注意刚才你不会读的字。
5、学生自己读课文一遍。
6、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与词宝宝交上朋友了?(检查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a、指名拼读生字词b、全班拼读生字词c、指名直接读生字词d、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名话7、调皮的字娃娃从词宝宝时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娃娃的卡片,小组合作学习,争取认识每个字娃娃,与他们交上朋友。
8、我们来看看你与哪些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检查生字)a、指名拼读生字卡片并组词b、全班齐读(指导个别字,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从”是由两个“人”组成;“跳”让学生表演一下;“美”经常是与“丽”在一起;“世”经常是与“界”在一起。
)c、开火车读9、刚才字娃娃从“家”是跑出来玩,可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能帮它们回家吗?(游戏“送字娃娃回家”)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看到小朋友们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范读)2、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3、那你也像老师这样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让大家听听,好吗?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太阳》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太阳》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摄、殖”等 4 个生字,会写“抵、氏”等 10 个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等 9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了解太阳对人类的作用,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谜语:一个球,圆溜溜,夜里人人不见,白天家家有。
(谜底:太阳)2、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那你对太阳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太阳的说明文,一起去深入了解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词语“寸草不生、摄氏度”等。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太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三)精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1、学习太阳“远”的特点(1)默读第 1 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太阳“远”的特点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例如:“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通过具体的数字“一亿五千万千米”“三千五百年”“二十几年”,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
(3)指导朗读,读出太阳“远”的特点。
2、学习太阳“大”的特点(1)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找出描写太阳“大”的句子。
(2)指名读,教师引导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例如:“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教学设计(15篇)

《太阳》教学设计(15篇)《太阳》教学设计1一、复习导入1.师:把书翻开112页,我们把上节课学的1、2自然段齐读一遍。
【导入应该增加趣味性,创设情境,及时的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从课文外的学生到课文内的人物。
进入角色。
】2.师采访:小鸟,小鸟,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呀?生:太阳是绿色的,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师:蜜蜂、青蛙同意小鸟的意见吗?(不是)那他们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3、4自然段。
你喜欢那个自然段,就把它多读几遍。
二、品读第三、四自然段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啊?A、第三自然段1.师:把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你知道了什么呢?还有谁也喜欢这个自然段?你可以读给大家听,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
(师给读得好的小朋友带上头饰)2. 请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朗读!3. 小蜜蜂们,请你们邀请没有站起来的小朋友一起把这一段读读吧!(师相机贴蜜蜂图,花朵图)【课文的内容是平行的,因此可以采用学生自选读课文片断的方法。
在教学时虽然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试图通过读让学生理解课文。
但是现在看来,课文的内容简单,在第一课时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知道课文的意思。
因此这里的训练不止是朗读,还有感多的感知太阳的美,阳光给大自然一切生物带来美好。
那么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红艳艳”,可以进行语言拓展,想象除了花朵是红艳艳的,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红艳艳的?还可以画一画,直接感知。
在此基础上,再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的理解朗读出来,也许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B、第四自然段1.师:瞧!小白兔来了,他想问问小青蛙,“小青蛙,太阳是什么颜色呀?”生回答(师给生带上青蛙头饰)师:我知道了,稻穗真漂亮呀,(黄灿灿的)(师贴青蛙,稻穗图,黄灿灿词)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你读一次,我读一次。
3.老师也想读了,谁和我配合读?(师读旁白,生读青蛙说的话。
)4.男生女生交换读齐读三、拓展延伸1.师:你瞧瞧,太阳有这么多种颜色,真漂亮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春夜喜雨教学目标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
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
学习使用“如果……就……”造句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理解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没有中心句的第5、6自然段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
再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菌(j&n)”不要读作“(j(n)”的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传chu2n(传说、传递)都d#u(都是太阳送来的)zhu4n(自传、水浒传)d&(首都、都市)差ch4(差不多)漂pi1o(漂浮)ch1(差数、差错)pi4o(漂亮)ch1i(出差)3.注意不要读错以下带点字的读音:比较(ji4o)疾(j0)病虽(su9)然哪(n3)能那(n4)里抵(d!)得上4.“兽”“殖”“蔬”“蒸”是翘舌音,注意不要读错。
5.正字:生字中,“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蔬”字不要少写一点;“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
它的意思是顶、相当。
“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
如汽车、汽水。
“气”,如气体、空气、气味。
(二)思考解答: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活动?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
学习这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中心句,自己概括拟写。
投影幻灯出示: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第一句是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渡,也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一边读,一边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二)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用“如果……就……”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一边读,一边想”,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子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可以)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
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
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
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
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这一段。
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
“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5.读第五自然段。
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
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
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
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8.读第6自然段。
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风是流动的空气)空气为什么会流动?(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7、8自然段。
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第一句话)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当然、理所当然)(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如下。
仿照第1、2句,做第3~5句的模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