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追寻林肯足迹中”浅析《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浅析

《独立宣言》浅析一、背景独立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玛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
早在独立前的一百多年间,欧洲启蒙思想就开始在北美传播,为《独立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欧洲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北美殖民地也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和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他们反对奴隶制,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并且喊出了:“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口号。
这句口号原本是英国政治的基本原则,在英国贵族与王室的斗争中使用过,但独立战争期间被殖民者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在整个18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70年代之间,英国和其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但在议会中却没有殖民地的代表。
英国议会分别颁布《糖税法》(1764年)、《印花税法》(1765年)、《汤森税法》(1767年),引发殖民人民的反抗。
1775年,在莱克星顿和康科德城爆发了战争,这标志着美国之革命战争的开始。
虽然战争开始,但是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完全的独立。
但是托马斯•佩因的《常识》于1776年在北美发表。
在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中,托马斯•佩因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回答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指出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必要性。
托马斯•佩因呼吁,殖民地人民必须与英国一刀两断,建立自己的共和国。
他强调真正的权力必须而且只有来源于人民。
托马斯•佩因的思想代表了美国革命中激进派的主张。
他的理论激励了更多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特别是中下阶层的人民,坚定地投身于独立战争。
至此,战争已转向为争取殖民地的独立。
1776年6月7日,在大陆会议的一次集会中,弗吉尼亚州的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一个议案,宣称:“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文献,标志着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人权得以实现,从此国家开始走上独立之道。
《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
《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文献,标志这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人权得以实现,从此国家开始走上独立之道。
美国人权得到了保护,成为美国以后的意识形态,为美国以后发展奠定基础,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独立宣言》还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凝聚了北美先进分子的思想,对独立战争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
其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但《独立宣言》只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与平等,为资产阶级剥削制度辩护。
局限性
《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
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政治愿望。
另一方面,由于屈从于种植园奴隶主的压力,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暴露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人权的局限性。
《独立宣言》的发表对发动群众进行独立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小故事大道理】《独立宣言》的瑕疵

形式再完美无缺终究是形式,从长远来看,这几乎一文不值,因为能够决定某人或某物高度与价值的,永远只有其内容。
第一处是当年独立宣言成稿后,大家在某处打了个“∧”号,添上了两个漏掉的字母。现在,人们依然可以从《独立宣言》的原件上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号。不知道当年那56位精英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有辱于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性,所以在加上那两个字母后,大家纷纷在结尾空白处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第二处缺憾是《独立宣言》的原件字迹潦草随意,跟它本身无上的价值性相当不匹配。但是,当年那几十位胸怀全局、不拘小节、追求全美人民自由独立的精英们居然连想都不想就认可了它。其实,对这份文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文字简约、篇幅不大,工整漂亮地重抄一遍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想想现在连份普通的公文都要求尽可能做到完美无缺,那些先辈们怎么就毫不在意这一点呢?是不是他们认为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呢?
当人们驻足其前用心瞻仰并想象当年为了实现它的内容而战火纷飞的过程时是不是还会有另一种感叹呢世界上完美无缺的文件不计其数但成为国宝的却只是凤毛麟角
【小故事大道理】《独立宣言》的瑕疵
小故事大道理
第一章 真理与思想
《独立宣言》的瑕疵
在美国,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的《独立宣言》原件是地位仅次于《联邦宪法》的无价之宝,而且广受美国人民尊重。但是你一定想不到,这样一份神圣、庄严、无可替代的文件上,竟然有两处小小的缺憾。
如何理解美国《独立宣言》的内容与意义

如何理解美国《独立宣言》的内容与意义作者:范冠华来源:《历史教学》2008年第01期[关键词]独立宣言,内容与意义,解读[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68-04《独立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美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他两个为《邦联条例》和《1787年联邦宪法》),新旧高中历史教材都曾提到它。
在其文本中,有许多细微之处,是值得在教学中分析介绍的,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美国革命的历史画面。
本文试图分析《宣言》的文本内涵,对它所引申的东西进行解读,以作为教学中的参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
《宣言》为托马斯·杰弗逊所起草,但后来大陆会议在1776年7月4日公布前夕,对草案中的一些提法进行过修改。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陆会议作为殖民地对外机构,公布这一重要的独立决议,必须考虑国际影响,既要表明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决心,又不能使用过于激进的措辞,得罪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国家;此外,即使宣布独立,也不能将英国的制度完全废止。
例如,对《宣言》草案中谴责奴隶制的词句进行了修改。
这一举措,就是出自独立目的的需要而采取的策略。
在《宣言》直接文本来源上,其措辞受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期间的《权利法案》,以及乔治·梅森写的《弗吉尼亚权力宣言》的影响。
从观念来源上看,《宣言》包含了当时人们所掌握的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
例如,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的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自然法理论等等,但是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改造,而不是直接照搬。
上述这些政治哲学理念,和殖民地人的信仰、价值观念是基本吻合的。
特别是在1764年以后,人们的政治讨论、一些小册子都需反复提到这些理念,并对当时欧洲的各种政治哲学思想,有比较凝练的概括。
所以,《宣言》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是从欧洲直接照搬,而是经过殖民地自身的转化,使之与殖民地的权力诉求、社会现实、对未来国家的理解相吻合。
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

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一)和所有善于鼓动人心的政客一样,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这份宣言从言语上看就不是一份仅仅要让人们拿来读的文件,在那些充满傲气和战斗精神的字里行间,他分明的鼓动人们:拿起武器,然后为美好未来而战!如果先不管后来各种别有用心的人们为《独立宣言》加上的各种“划时代意义”,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费城签订的这份宣言就是要宣布北美洲十三块英属殖民地脱英独立而已。
其他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是为要独立而找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认为这个事实也是“不证自明”的。
独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投入生命去努力的事,毕竟因为英国议会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从宣言中我们知道英国议会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实行了“在最野蛮时代都难以找到先例”独裁暴政,然而我们要怀疑,怀疑难道北美的殖民者遭受到的独裁暴政比他们施加在印第安人身上的独裁暴政,比他们施加在非洲人民身上的独裁暴政要更加难以忍受么?不会。
他们只是不想让他们的英国弟兄把无理的管辖权拓展到他们那里。
事实上,由于同种同宗的原因,英国议会不会对北美的殖民者进行等同于其他殖民地的掠夺。
但是对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在英国过惯了自由生活的北美殖民者来说,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公正都是他们无法忍受的。
所以当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却拒绝殖民地的代表进入议会时,他们反抗了。
这样的反抗当然是正义的,为日后千千万万的被殖民者追求生存和自由的斗争做出了表率。
但是必须看清楚的是,他们宣言中的无限大义斗争远没有达到人类解放和民主共和的高度。
当时几乎所有第一次读到独立宣言的人都会问到:“为什么在这一份卓越的关于人权平等的宣言中,唯独对奴隶贸易只字不提?”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美国的几个建国之父恐怕也会因此蒙羞。
当时就有评论家批评他们各怀鬼胎,比如托马斯·杰弗逊在主张人权平等的同时暗地里却却还在进行奴隶贸易。
或许人们大都不愿相信一个赞成奴隶制的人,怎么可能以如此的灼热的激情和雄辩的才华写出关于人权平等的宣言和民主共和国的承诺,所以又有一种说法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的原本里谴责了奴隶制和奴隶买卖,但是在大陆会议审核的时候被删掉了。
《独立宣言》赏析

《独立宣言》赏析《独立宣言》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文献,它于1776年7月4日正式通过,宣告美国独立于英国王权之下,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这份宣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宣布了美国的独立地位,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普世价值观和人权观念。
下面将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对《独立宣言》进行赏析。
我们来看看《独立宣言》产生的背景。
在18世纪中叶,美洲殖民地的居民开始对英国的统治感到不满,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渴望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而英国政府的压迫和剥削使得殖民地的民众逐渐产生了推翻英国统治的想法。
随着抵抗运动的兴起,美洲殖民地的代表们意识到,为了获得国际支持和保护自身利益,他们需要正式宣布独立。
因此,他们组成了大陆会议,起草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独立宣言》的内容。
宣言以“我们这些殖民地人民的代表”为开头,强调了它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宣言首先阐述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强调了人权的重要性,指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
然后,宣言列举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实施的一系列暴行和压迫,指责英国国王违背了他们作为英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宣言还提到了殖民地居民多次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和请求,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最后,宣言正式宣布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王权的统治,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独立宣言》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美洲殖民地。
它不仅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动员宣言,也对后来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奠定了现代民主的基础。
宣言中提到的人权观念和政府的合法性观念,为后来的民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它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独立宣言》中提到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等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它还对后来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宣言中提到的“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成为了后来各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理念基础。
《独立宣言》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
它不仅宣告了美国的独立地位,更奠定了现代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基础。
独立宣言读后感,写500字

独立宣言读后感,写500字
读完独立宣言,让我感到十分的叹为观止与崇敬,这一文件在其实际行动和历史影响上,几乎定义了美国社会、政治、法律以及人民精神的方向。
无论是声明通过“自然权利”体系来解释人权,还是由此衍生出的国家主权概念,都一度成为世界上所有民主国家的共同口号,激发了所有人追求自由平等的热情与斗志。
在看到这一文件的同时,不禁令人想起先祖们坚持这种自由理念的坚韧精神,并将之付诸于实践。
可以想象他们为了追求自由而必须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的决心如何坚定,他们的勇气又是多么的崇高。
无论作为一个美国公民,还是一个和美国为邻的朋友,都令我对独立宣言感到无比的尊重。
我们深知,在今天,许多国家都仍在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他们也正在努力去实现国家间的民主关系。
我们也深知,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触碰不到自由与正义的人们,他们也正在抗争着追求自由。
独立宣言给了他们信心,告诉他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就能够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珍惜每一段特殊的历史,珍惜每一张图书馆里的书籍,珍惜每一个被改变世界瞬息的宣言。
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奋勇前行。
《独立宣言》读后感

《独立宣言》读后感《独立宣言》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于1776年7月4日由美国大陆会议通过,正式宣布美国独立于大英帝国,并确立了美国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这篇文献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美国本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全世界的民主自由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读完《独立宣言》后,我被文中所表达的理念和精神所震撼。
首先,宣言中强调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这是一个伟大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种族、性别或其他背景。
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在当时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社会都是由贵族和统治阶级统治,普通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往往被忽视。
《独立宣言》的出现给了人们希望和勇气,鼓舞了更多的人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其次,宣言中谈到了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力来源的问题。
宣言明确指出,政府的权力应该来自人民,而不是来自上帝或君主的意志。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具革命性的,因为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声称自己是由上帝或君主授予权力的。
《独立宣言》的出现扭转了这种观念,它提出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强调政府应该为民众服务,并且当政府不再履行职责时,人民有权推翻它并建立新的政府。
这一理念对后来美国的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最后,宣言中呼吁人民有勇气和决心去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宣言中提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鼓励人们为自由而奋斗,即使这意味着必须用武力推翻现有的政权。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民的主权和人民的力量。
当时,世界上很多人民都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状态,他们渴望获得自由和尊严。
《独立宣言》的出现给了人们希望和勇气,它鼓舞了更多的人奋起反抗,为自己的自由而斗争。
总而言之,《独立宣言》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献。
它不仅为美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还对全世界的民主自由思潮产生了影响。
宣言中所阐述的平等权利、政府合法性和人民的力量等观点,成为后来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并激励了更多的国家和民众追求自由和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追寻林肯足迹中”浅析《独立宣言》
2013年1月17日,一辆载着美国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一行的专列从美国的诞生地费城启程前往首都华盛顿。
自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于1841年,首次乘坐火车前往华盛顿参加就职典礼以来,当时美国当选总统纷纷效仿乘坐火车到华盛顿赴任。
后来,由于航空业的日益发达,火车不再成为当选总统的首选。
但奥巴马作为56年来第一位重启火车就职之旅的当选总统,充分体现出这一浓郁的美式传统。
奥巴马之所以选择费城作为此次火车就职之旅的起点,是因为这里是《独立宣言》的诞生地,也就是美国的诞生地…。
《独立宣言》是由杰斐逊等人起草,并由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声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文件。
它试图为全世界确立共同的人权标准,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人权观,或者说意识形态。
不言而喻,历史证明它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文件,而是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政府必须经人民的同意而组成,应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有权起来革命以推翻不履行职责的政府等原则。
这些已然上升为新生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此后238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同时它也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解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国家的构建历程,无疑会为中国建立一个现代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然而,由于《独立宣言》是当时东西方激烈斗争的产物,因而从一开始它就被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也为以后的修订埋下了注脚。
它铿锵有力地提出了平等却对奴隶制决口不提亦可谓是其意识形态局限性的表现。
正如taney大法官在Dred Scott V Sandford中所论述的一样,《独立宣言》中陈述的“人人平等”中的“人人”并未包括黑人奴隶,事实上仍旧保留了奴隶制。
杰斐逊等五人所拟草稿中谴责英王允许在殖民地存在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内容被删除,某种程度上推迟了黑人自由解放的日子。
而今,根植于西方国家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独立宣言》,已显然与美国的现实情况不相符。
17日早上,就职之旅启程前,奥巴马在费城第30街火车站发表的简短讲话,无疑印证了这一趋势,奥巴马强调,年轻的美国正面临着一场真正的巨大挑战,一代人遇到这样巨大的挑战,在美国的历史上只出现过几次。
他说:“摆在美国面前的是衰退的经济和两场战争,其中一场需要我们负责任地结束它,另一场需要运用智慧来进行。
俨然迫切需要一部新的脱离“意识形态、狭隘思想、偏见和偏执”的“独立宣言”。
虽然改革势在必行,但终究令人有怅然若失的感觉。
尽管《独立宣言》存在着种种缺憾,不过每每读到那些精美绝伦的语句,心中依然会慷慨悲愤、意境雄浑…。
今缀此文献给238年前为争取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们:你们不愧为全世界的英勇先驱,不愧为全世界永恒的记忆,我们永远缅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