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民族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窗导学案2

合集下载

第20课《窗》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窗》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窗》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通过复述课文内容来了解小讲的故情况节。

2、学习本文通过鲜亮的对比、杰出的构思,挖掘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灵,领会人一辈子的哲理。

课堂学习: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步骤初读课文,复述故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展现一幅风景图片〔投影屏幕〕,告诉大伙儿你看到了什么?看投影屏幕,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二、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抓住故情况节进行复述课文。

复述要求:语言简洁,情节完整,流畅自然。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小讲故情况节,然后讨论交流,预备复述。

2简要评析学生复述故事的情形。

就复述故事的同学的表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确信优点,也能够提出应改进的地点。

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 设置情境:我们要在这儿举办一次«讲述»的节目,请两位病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每位学生都参与,同座明确角色进行表演。

2 教师明确要求:角色分工------精读文本------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明确要求后,精心预备,小组举荐讲述的学生,到讲台前向全体学生和老师讲故事,进行竞赛。

3 鼓舞学生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评价。

学生摸索后自由发言。

4 通过刚才的几组同学的讲学生讨论交流。

述,作者写的这两个病人各是如何样的人呢?四、揣摩构思,感悟人一辈子1 同样的窗口,什么缘故往日的病友能看到漂亮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学生反复揣摩,体会小讲构思的巧妙。

2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讲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这位病人的后果将会如何呢?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表达,领会人一辈子的哲理。

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内涵丰富的小小讲。

人物形象对比鲜亮,结尾发人深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样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听讲、领会课后学习:阅读2-3篇小小讲,体会其精妙的构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窗导学案【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窗导学案【部编版】

20.窗1.学习文章使用的对比手法在人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

2.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人性的美与丑。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给加点字注音。

俯瞰.( kàn ) 一泓.( hóng) 心弦.( xián ) 斑斓.(lán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气喘吁吁.(xū ) 争相斗妍.(yán) *拓展:辨析下列形近字并注音组词。

塞(sè)充塞(sāi)瓶塞(sài)边塞咽(yàn)气咽(yān)咽喉(yè)呜咽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俯瞰:俯视。

瞰:从高处往下看。

斑斓:灿烂多彩。

争相斗妍:竞相开放,比谁美丽。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栩栩如生: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4.自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问题一:走进文本,感知小说情节。

选择你喜爱的方式来朗读课文(默读、放声读、与同学齐读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复述这个故事。

(提示:抓住主要情节复述。

) 示例:开端——病重静养;发展——谈天绘景;高潮——电铃事件;结局——只见秃墙。

在一间只能容下两张病床的只有一扇窗户的病房内,有两个只能静养的重病病人,每天依靠着闲聊和靠窗病人描述窗外景色打发时间。

不靠窗的病人对靠窗病人占据窗口起了嫉妒之心,于是,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他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致使靠窗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最终挪到窗口的他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问题二:人物扫描,点击人物心灵。

1.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精神品质?示例:靠窗的病人描述了窗外五彩斑斓、情趣无限的景象。

从中可以看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爱,他是坚强的、乐观的。

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水和人类生活的故事。

本节课的主题是“守望初心”。

通过讲述一滴水从云中落下,在丽江的游历中经历了一番磨难和成长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了初心的重要性和坚守初心的意义。

1.导入学生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水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那么,水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2.呈现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我选择了几个重要的情节,如水从云中开始旅行,经历了丛林、鸟巢、花坛、雪山等一系列的旅行点,在每个景点,水都遇到了不同的挑战和困难。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归纳每个旅行点的挑战和水的反应。

3.学生阅读课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分析故事情节,了解其中的含义和主题。

在阅读之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 一滴水为什么选择从云朵上落下来?- 探亲之旅中,水遇到了哪些挑战?- 为什么水选择在鸟巢留下自己的印记?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上述问题和问题的引导,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原文主题,明白水为何会选择从云朵上落下来,以及在旅途中所经历的挑战对水的影响。

接下来,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水在旅途中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5.学生展示与分享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6.总结课文主题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老师可以总结课文的主题是“守望初心”。

通过水的旅途经历,学生应该意识到初心的重要性和坚守初心的意义。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你觉得坚守初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怎样坚守初心?7.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写一篇关于如何守望初心的作文,并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和打算。

作文题目:守望初心,扬帆前行导学案已经通过《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个故事引导同学们思考初心的重要性和坚守初心的意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
二、背景资料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4.文章的第8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自然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
5.第1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学前准备
教师:教材、导学案、课件、练习册
学生:课本、导学案、练习册、铅笔、钢笔
学情分析
在本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游记,但是本课是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挑战本课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窗》word教案 (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窗》word教案 (2)

《窗》教学目标:1、理清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解读人物,理解主旨;3、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去感受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板书课题)二、展示目标:同上三、教学过程:(一)感知文章,理清情节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板书)2、本文体裁是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请同学根据“远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归纳:开端(1——3):关系友好;发展(4——7):远窗人由享受到困扰,:逐渐感到不平衡;高潮(8——12):见死不救,嫉妒心发作,为了床位,置同伴性命于不顾;结局(13——15):惊讶失望,只见一堵光秃秃的墙。

(二)分析研读,把握主旨1、是什么直接促使远窗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窗外的美景)近窗人的精彩描述,让他对窗外的景物非常向往,急于占据靠窗的床位。

2、近窗人描述的窗外之景是真实的吗?你从哪里感受到?不是,是他的想象(编造)。

结局:“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3、近窗人为何要费尽心思为病友描绘窗外之美景?你觉得近窗人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

提示:(1)景物的特点:景色优美、和谐、充满勃勃生机——美好心灵的写照;(乐观者看到的是鲜艳的玫瑰,悲观者看到的是花下的刺)(2)成语之作用:描绘生动、费劲心思、绞尽脑汁——激发病友生之欲望、点燃其生命之火、解除其病魔带来的痛苦;(3)病情之恶化:本来病得很重、晚上突然大声咳嗽、病情恶化——劳神费力所致目的: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丝快乐,鼓舞病友的意志,解除同伴的痛苦。

形象:乐观善良、热爱生活、乐于助人、道德高尚……4、远窗人又是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简析。

一开始,也热爱生命(第3节谈话内容)、心地善良(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灵魂卑劣、自私自利(见死不救)5、本文主要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对比6、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贬恶扬善的道德力量。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0 窗导学案 苏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0 窗导学案 苏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0 窗导学案苏教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对比、心理描写等手法的作用。

3.说说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并且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重点】1.人性的美与丑2.精巧的构思3.精炼、含蓄的语言【学法积累】朗读点拨疏导【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相关链接【词】1.词的定义。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分类。

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4.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拒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二)知识预习1.说出诗的大意。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八年级语文下册20窗导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20窗导学案苏教版

20 窗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复述小说的故情形节。

2.对照、心理描述等手法的作用。

3.说说文章所揭露的人一辈子哲理而且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重点】对照、心理描述等手法的作用。

【学法积存】诵读点拨疏导【学习进程】一、课前预习1. 一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俯kàn____ xǔxǔ_______如生( ) 斑lán ____消qiǎn ____ 争yán ____斗艳一hóng ____2. 二读课文,完成文学常识积存。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家)作家。

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3. 三读课文,理清故情形节。

(1)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 。

(2)文中的要紧人物是_______和_______ ,他们的病情都很_______。

(3)一开始两人的关系_______,他们常常_______,靠窗的病人还为同伴描述_______,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同伴生命弥留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一)预习展现(二)课内探讨(1)感知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

1. 靠窗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什么缘故要如此做?表现了他如何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什么缘故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8 D- `) w0 Y2 O5 z0 l v% O( a7 l$ m靠窗的病人是____________的人不靠窗的病人是____________的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窗导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窗导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

第20课窗(2)第一标设置目标【课堂目标】1、分析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2、领悟小说蕴涵的哲理。

3、深入揣摩人物心理。

第二标我的任务【任务1】自主导学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俯瞰.(gàn)争妍.(yán)B、惭愧.(kuì).一泓.(héng)C、急促. ( cù) .摸索.(suō)D、充塞.(sāi) 按钮.(niǔ)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五彩斑澜彻夜难眠B、争相斗妍扣人心舷C、津津有味气湍吁吁D、隐约可见不得而知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我们前进。

B、能否改正自己的缺点,是一个同学进步的开始。

C、会场上呈现出一派欢迎的景象和雷鸣的掌声。

D、当外国朋友来校参观时,受到全校师生的热欢迎。

【任务2】合作探究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100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

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小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涌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面。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有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窗(2)
第一标设置目标
【课堂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2、领悟小说蕴涵的哲理。

3、深入揣摩人物心理。

第二标我的任务
【任务1】自主导学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俯瞰.(gàn)争妍.(yán)
B、惭愧.(kuì).一泓.(héng)
C、急促. ( cù) .摸索.(suō)
D、充塞.(sāi) 按钮.(ni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五彩斑澜彻夜难眠
B、争相斗妍扣人心舷
C、津津有味气湍吁吁
D、隐约可见不得而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我们前进。

B、能否改正自己的缺点,是一个同学进步的开始。

C、会场上呈现出一派欢迎的景象和雷鸣的掌声。

D、当外国朋友来校参观时,受到全校师生的热欢迎。

【任务2】合作探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100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

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小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涌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面。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有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

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丈夫,一个是他的儿子。

4、有人认为文中的“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党支部书记”是一个态度粗暴、语言粗
俗的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5、开头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小说篇幅短小,但波澜起伏。

你能谈点结构上的看法吗?
7、本文语言洗练、鲜明,其中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各选择一例,
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好吗?
8、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好处?你由本文的“桥”想开去,还会想到什么桥?
创新实践
同学们,请你把读这篇小说的瞬间感悟告诉大家,同时由“窗”这个字,你还能联想到了什么?
第三标反馈目标
【自我检测】
四川省题:
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围绕“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

国脚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激动人心的进球。

”商人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源源不断的利润。

”画家说:“最宝贵的东西是绚烂丰富的色彩。

”面对此,小孩和病人会怎么说?请你代他们回答。

小孩说:
病人说:
友情提示
第6题主要是考查我们对于结构的总体把握,当然不仅仅限于会做此题,更重要的是应该从中学到写作的技巧。

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至关重要,第8小题主要是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联想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