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

背诵
口诀
教师引领学生理解口诀
背诵口诀
5分钟
回扣目标
回扣学习目标,布置作业
学科班长回扣目标,其他同学反思并整理笔记
当堂检测
教师巡视,
发现问题
学生根据本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必修一至五的诗歌、选修教材的诗歌后,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能力基础。但是在鉴赏诗歌时,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规范答题、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高三六班同学作为文科实验班学生在自己搜集整理资料方面做得较好,所以本课在处理知识积累部分以学生为主,按组分配任务,最终总结归纳形成资料。这样在学生搜集整理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了解,也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明确古典诗歌中鸟意象的类别,掌握鸟意象的内涵。
2.拓展迁移,初步掌握方法:以鸟意象的作用推及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作用。
3.牢记诗歌鉴赏答题三步法,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
结合语境掌握鸟意象的内涵,规范答题。
学习难点
以鸟意象为例,初步掌握常见意象的类别与感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归纳整理诗歌常见意象、联想想象
根据学过的内容复习回顾,归纳概括
5分钟
找准知识点,强化训练
合作
探究,
解读
疑惑
明确要求
交流、合作,发挥小组成员互帮互学的作用,解决个人的疑难,提出问题,完善答案
17分钟
分配任务
根据本组任务继续落实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答案,明确思路
引导、适时补充解题规律
学生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展示各题解题思路,小组间针对答案点评,其他同学继续完善学案
第三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唐宋诗词)共四篇课文(1)《梦游天姥吟留别》,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
“安能……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主旨,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2)《琵琶行》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巧遇琵琶女的故事,描述琵琶女的精湛技艺和身世由来,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贬谪之悲。
诗中音乐描写的独特成就,使这首诗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最细腻最精彩的篇章。
(3)《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这首诗于诗情画意里寄托了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登高》诗中写登高所见的深秋景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蜀相》是杜甫成都游武侯祠所写,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也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基调感伤、叹惋。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
《锦瑟》是诗人自述感伤之作。
《书愤》追求诗人早年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是诗人一生情感经历的艺术概括、悲愤而不失豪壮。
(4)《词七首》:《虞美人》抒写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融情人景,虚实相济,过渡巧妙是本词写作上的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
下阕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复习时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意境,体会作品的意境。
《鹊桥仙》复习这首词应以品味语言人手,把握词的意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这首词应参照注解,了解典故本意及与本词的联系,找出它们的结合点,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扬州慢》这首词化用前人诗句,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全词词句之雅,音调谐婉,书香满篇。
一、文学常识:“吟” 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探究其名字含义,解读《锦瑟》。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赏析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多种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设计思路】1《锦瑟》是千古诗谜,采用诵读、赏析等多种形式鉴赏2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诗经》诵读1《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2《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二导入:《诗经》中常常琴瑟并举,“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和鸣,音韵和谐,寓示着夫妻恩爱,宾主融洽。
如果琴瑟分离,没有琴的合奏,只用瑟会弹奏出什么样的音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李商隐的《锦瑟》。
三作者简介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人。
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深婉绵密、典丽精工,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探究李商隐名字含义《礼》:子生三月,父亲名之,既冠而字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教案.doc

2•请比较分析《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 哪些异同点。【思路点拨】可从感情基调、结构、语言、境 界等方面进行分析。
【与你交流】(1)相同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 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仇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 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造就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 在结构处置上,两首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 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破了景为情 基的窠臼,而转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 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气势。 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八首(其一)》 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 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 心”。《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 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 登台”。
3.抓住典型手法。考查一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要结合 诗歌的情感内容,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 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
4.突出表达效果。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侧重于表达 技巧运用效果的分析,这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进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日怀弟
%1谢榛
%1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1.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 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
2•要求学生查找资料,鉴赏课外相关作品,并让学生自己总 结赏析诗歌情感、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的方法。3.分组学习,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相关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咏王昭君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教法学法】一、教法:1.以任务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为主;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二、学法:诵读诗歌体悟感情、合作研读探究意蕴、个性解读寻求共鸣【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夸一个女孩子漂亮,是如何夸呢?古时也有很多种夸法,不过最出名的当属“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了。
大家知道这在说谁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禅、杨玉环。
此四位算是古代美女的代表,然而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有句古话叫“自古红颜多薄命”,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马嵬》中的杨贵妃、<<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二、学习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相关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题目解析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4.题材:怀古咏史诗。
四、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诵读诗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全情诵读诗歌,能充分感受蕴含于诗句中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共鸣。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合作释疑:同学们自主提出对诗意不通的地方,相互合作释疑。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教案5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思想】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计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同时包含师生角色的转变,让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一首诗,好似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的构造特点和整体的美学意蕴。
我们教学绝不可用肢解法。
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局部词句的剖析,不注重诗的整体美学意蕴的把握,易使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诗歌教学最深层的含义,不是教学生如何读懂诗,而是教其如何去读诗,使其获得方法认知和得到情操陶冶,这就要求我们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看待诗,应用整体的精神教学诗。
大家知道,看维纳斯,若用分解剖析的态度,那不免有断臂的缺憾;若用整体精神,我们就发现,那动人心处恰恰在优美丰腴的身姿配上了一只断臂。
诗歌教学,需要的就是这种看维纳斯的意识。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诗中塑造了一个飘零憔悴的琵琶女形象,她那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两人相似的经历,激起了他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其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
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另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针对这一点,我会尝试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举例:分析“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等句子,理解其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2)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对现实进行批判。
举例: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现实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理解鲁迅作品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当代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第二单元《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等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第二单元《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等教案《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等教案纪念白求恩教学目的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an)狭隘(ai)满腔热忱(chen )拈轻怕重(nian)以身殉职(xun)鄙视(bi)冀(ji)2解释下列生词。
(l)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2)狭隘:原意为窄小,不宽阔。
常用来比喻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开阔。
(3)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忱:情意。
(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5)纯粹:不含杂质,不掺杂其他成分。
本课指真正、名副其实。
(6)低级趣味:无聊而不高尚的情趣。
3.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二、三、四、五题。
二、导入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白求思是什么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看课文。
三、正课1.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
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
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
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1.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但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又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
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
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
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天宝初年,由人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这是李白一生最得意的时期。
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赐金放还,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2.性格特点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成就是唐诗的颠峰,但也有人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3.诗歌风格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豪放的语言、瑰丽神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诗风豪放飘逸。
有杜甫诗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赵翼诗评“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啄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三、解题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后代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蜀道难》:古乐府曲名,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难。
李白这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
展示现实图片四、诵读。
提示:听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音并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五、初读疏通文意六、再读赏析课文: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⑴赏析提示: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
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这是个惊叹词,译成济源话就是:“哎呀呀,老高高!”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那么读这两句的时候需要读出无限的惊叹之情,把语气词的长间拖出来,并且将音调定位在全诗的顶峰。
一生范读。
明确:这一句用到的艺术手法有:夸张、比喻、直抒胸臆。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惟有鸟能飞过的空中狭道,险要而隐蔽,人烟绝迹,形象且生动。
夸张。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犯愁。
更何况无翅无翼又直立行走的人呢?这是衬托的手法,以黄鹤与猿猱的无奈来衬托人的无奈、蜀道的难行。
李白诗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在说山路曲折。
精彩的应该是百步九折这四个字,一步三转惊险无比。
川蜀湘西有一种走尸的习俗,就是湘西人在四川打工时客死异乡,家乡的亲人想让他魂归故里,就掏钱请来巫师施以法术使尸体站立起来走回家中,当然死人是不会自己走路的,真实情况是巫师将尸体肢解之后自己用双腿把它背回家中。
促使走尸这种习俗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百步九折的蜀道太过难行,根本无法用正常的运输手段将亲人的遗体从蜀地运出去。
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山高到何种程度呢,竟然太阳都要绕道而行,这是明显的夸张。
中国神话集子《淮南子》中有记载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太阳神到了高望山都得绕行可见山之高峻难攀。
这里除夸张之外,诗人还借用神话传说,并且溶入了自己的想像,充满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
类似的引用神话故事入诗在本诗中还有典型的一句。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有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声未来而人已到,星星伸手可及而且像是树上的叶子一样从我们的肩前衣角滑过,这种静谧深险的境界也只有在动漫里可以看到了,此境此情,我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了,以手抚膺坐长叹!唉!⑵总结:写壮士美女,写黄鹤猿猱,写扪参历井都是为了一个字“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是李白借鉴诗经中一唱三叹的手法,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
这第一叹,是在叹蜀山之高。
⑶诵读指导:一生试读,一生点评,一生再读。
同学们共同反复揣摩后明确诵读要点:第一句感叹,应该像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一样,当当-当-当――,用高音把基调定下来,之后到天梯石栈相钩连是记叙蜀道来历,最好用叙述的语调,稍微平缓一点。
剩下部分则要写山的高峻,应该语调雄浑激昂,注意最后两句为表现人们的无可奈叹抚胸长叹,要把音调拖长一点。
集体诵读一段。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二段:(幻灯片展示:一叹山之高,那么这一段又写了蜀山的什么特点呢?又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⑴学生自由诵读⑵赏析及诵读提示①关于“悲鸟”“远道之人”指“问君西游何时”中西游之友。
这样首尾一点第一段就有了落脚点,原来诗人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了劝戒朋友蜀道之难且勿匆忙出行。
为了说服朋友,李白又举了当时山中的环境为例,探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中的“悲”能不能换成“飞”字。
学生讨论。
明确:不能,因为悲能显示出鸟的感情。
蜀山险峻,鸟儿都感觉害怕,雌雄相依,不敢失伴。
②关于“子规”子规又叫杜鹃,杜鹃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
蜀王望帝,国破身死之后化为杜鹃夜夜悲啼。
李白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阵阵子规悲鸣,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深入骨髓。
③诵读指导:这悲鸟、古木、子规、空山都是为了渲染烘托出当时环境的空寂荒凉,从而衬托出人们行走其间的毛骨悚然、凄清孤单,这里运用了以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寄寓惊叹恐怖之情,所以诗人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吓得脸都变颜色了。
这是二叹,叹山之险。
这几句读的时候应该读得低沉而幽远,有孤身千里的感觉。
齐读第二段前五句。
④为了进一步证实山的险峻,诗人接下来连用了四个整齐的七言句。
请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找一找其中的意象。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
一生读。
明确:连峰、枯松、绝壁、飞湍、冰崖、转石之外,还有“万壑雷”。
大家想象一下,高峰刺破苍穹,枯松倒挂在绝壁,碎石从山崖滚滚而下,伴着飞湍瀑流的哗哗流水声,滚入山谷,轰然作响。
这里画面音响听觉视觉交叠运用,构成一幅充满了动感与活力的宏大场景,依靠凡人的想象力是很能完成的。
这和李白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盛唐的时代精神,盛唐一代文人身上的狂傲不羁、率性而为成了李白的一个很好注解。
大家齐读一遍。
3、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段提示:因为山势险要,所以驻守的将领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那么就很容易发生叛乱。
即诗中所说的“狼与豺”。
这些叛乱之人倚仗险势,为非作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使得过往行人随时有丧身虎口蛇腹的危险,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这里虎和蛇的出没并不是有一定的时间,而是互文手活的运用。
在这样常长战乱的所在安居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诗人又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在叹战祸之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含义:蜀道艰难,比上青天还难作用: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奠定全文主题,确立全文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升华、拓展主题,给人强烈的感叹。
总结思考明确: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4、从环境的气氛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四、拓展与延伸诗人一唱三叹,叹蜀道之难行,除了劝谏友人之外,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其的深意和弦外之音?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外族的进攻。
初唐以来就有南蛮等少数民族与蜀地将领勾结判乱,李白写此诗不久就发生安史之乱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种: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诗人写此诗时身在长安。
他向往仕进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