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新化县十三大古建筑

新化县十三大古建筑新化属于古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浓厚,这里的人民聪明能干,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修建了许多的美轮美奂的建筑物。
看新化汇集了新化10大古建筑,领略一下新化的风采。
一、新化邓显鹤南村草堂南村草堂,位于新化县曹家镇梓木冲,到现在有200余年历史,为被梁启超称为“湘学复兴之导师”之湖南新化人邓显鹤的故居,破败严重。
邓显鹤(1777-1851),因将王夫之的大量作品进行点校刊刻,而使船山之学得以显扬于世。
湖南后学尊他为“楚南文献第一人”,而梁启超则称他为“湘学复兴之导师”。
曾国藩自称是邓的私淑弟子。
邓显鹤撰有《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等。
二、新化北塔(宝塔)“ 宝庆狮子新化塔,新化宝塔盖天下”,祖辈传下来的俚语。
新化的宝塔于199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塔始建于雍正年,木塔后因年久失修毁于水患。
嘉庆年重修石塔,历时27年建成现在的七层八角楼阁式青砖石雕宝塔。
塔高42米,边长6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
2000年县政府部门先后投资40来万元修缮后的。
三、新化油溪古石拱桥油溪石拱桥位于县城东北50公里的吉庆,横跨油溪河,通往安化县梅城的公路干线桥。
桥长33米,宽8米,高32米,石拱半径11米,独拱,南北向,全用石料砌成。
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同治十年维修,1979年桥面铺砂加固,始为公路桥。
桥北端倚天然岩石为墩,南端以石栏雕刻有大蜈蚣,南端桥头有石狮一对;桥上有大小雕刻远近闻名。
是当地人民设计、施工和人力架设的,堪称古桥梁史上奇迹,县级保护文物。
四、新化水车杨氏祠堂杨氏宗祠位于新化县水车镇上溪村,始建于清道光丁亥年(1828年),因故地卑湿,梁柱腐朽,民国12年异地重修于此。
祠堂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为“四合院式”。
占地面积1368平方米,建筑面积2166平方米,依次为戏楼、正殿、两侧厢房,中间为长方形天井。
宗祠正门牌楼为八柱三门斗拱重檐歇山顶。
牌楼正中为清代直隶制台杨世福手书“杨氏宗祠”等,祠内珍藏匾额等木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姚文昌【摘要】《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该书收录全国各家馆藏地方志八千余种,并且每部地方志撰写了翔实的提要,是地方志研究工作者的必备书目.然而,该书在地方志的著录上,仍存在着一些讹误.本文仅就所见讹误一一予以刊正.【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修纂者;讹误;辨正【作者】姚文昌【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33《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方志提要》”)*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下同。
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
该书“收录全国省、市、自治区近二百个公共、科研、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等所收藏的现存地方志”(《凡例》),总计八千五百七十七种,收录时间截止一九四九年十月。
较其前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以下简称“《方志综录》”)*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下同。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方志联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下同。
等书目,《方志提要》不但收录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对于其前的方志目录多有订正。
其详细规范的提要,更奠定了该书空前的历史地位。
《方志提要》依次著录每部地方志的书名、卷数、修纂者、修纂者小传、修志缘起、修志过程、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内容,是了解、研究我国地方志修纂、存佚、内容得失等学术成就的首选书目。
美中不足的是,《方志提要》仍存在着一些讹误,其中以修纂者的讹误尤为突出。
本文或作目验,或作考述,就其讹误一一予以刊正。
1.《方志提要》21-10页(指《方志提要》标识的第21个省份第10页。
下同。
新化浪思侯氏

新化浪思侯氏始祖华荣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金仙庙人,任贵州黄坪州知州,后升黎平府知府。
子三:昆山、昆伯、昆明。
昆伯公四传至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
千一移居湖南辰州府溆浦县龙坛司葛竹坪。
千二移居湖南辰州府溆浦县五都油洋溪高庄。
千三徙居湖南宝庆府新化县浪思,后裔移居城东二十里太阳十都满竹村,上栗溪、下栗溪。
故尊千三公为新化始迁祖。
族谱始修于清嘉庆15年(1810),咸丰11年(1861),光绪33年(1907),公元1947年,公元1989年续修。
派语:伯奠银清,祥自周长发,吉安传楚南,继承培祖泽,禄位起新班。
千四移居湖南湘潭。
千五迁四川成都。
溆浦堰侯氏始迁祖文誉公,明代由新化徙此。
会同滩头侯氏始祖文益公,字千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
明永乐时因奉卫军之职迁湘,开基于辰州府溆浦县,后徙洪江,再迁会同朗江乡边区之大龙场对河之滩头。
至1949年,已传24代,共数千余人。
宗祠设滩头。
麻阳侯氏始迁祖永禄公,明崇祯年间自辰州移居五寨司,有后裔清代迁麻阳,族人分布长潭,高村等乡镇。
原派:永元祯胜思,文福秀胡九,正兴启大国,世代心安康。
1938年续派:忠孝作天子,仁德克家声,科甲应宗祖,裕光显昌荣。
华容新沟侯氏始迁祖菊生公,1924年从宁乡双江口凸桥湾迁居华容新沟,现人丁分居新沟和渔口等地,派语:世业奇仁誉,文化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明德,承荣宪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繁昌。
华容南山赤土坡侯氏始迁祖成一公,字天六,明进士,官部郞,宣德年间自山东青州徙湖湘,舟泊华容南山,大风覆舟,落业南山赤土坡铁炉湾。
孙胜公,字敬甫,从南山迁东山青龙嘴(今东山先红村),现人丁分居松木桥、墨山铺,城关等地。
老派:始自成思祖,滕公乃东迁,志分清江海,万民派整然,中更文为一,邦仓复不异。
新派:三定宗功,师道瞻善逢,守大范先正,开裕钦本中,其可心见广,惟学金宝同,世兆克贤仰,宜和任远崇。
望城箬驿侯氏始祖讳晓,字行已,号端士,由中州密邑发迹,唐昭宗时以进士官湖南衡州刺史,四世祖君实公徙居衡山鹤岭,生松冈、松林。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新化自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归化置县,直至明代才始修县志。
从明中叶至清同治年间,曾十次修县志,但志书半数散佚,完整无缺者仅廖廖一两部而已。
民国时期,也曾三次组建机构编修县志,均未成书。
[成化]新化县志是志为新化首部县志,编成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训导蒋瑛奉檄编修,惜书早湮失。
[嘉靖]新化县志十一卷明佘杰修、刘轩纂。
杰,字南麓,南直隶铜陵(今安徽)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二十八年新化知县。
轩,邑人,举人。
是志上承成化二十一年(1485)蒋志,下续弘治、正德、嘉靖邑事。
始修于嘉靖二十八年春,记事止于是年,翌年成书付梓刊竟行世。
正文分十一门四十七目,约七万余字,为二修新化县志,是现存最早的邑乘。
物产载稻麦栗豆,菜药花草,楠竹树木,禽兽鳞介二百余种,以及茱蜡漆靛,桐油棕片,茱萸皮革,木炭煤绢等十九种土特产,是研究新化山区经济,发展农林渔牧副多种经营的重要史料;贡赋详录明代新化贡品十余种,岁贡茶叶十八斤,活麂四只,花狸皮、香狸皮各四十张,水獭皮六十九张,鹅翎毛一万二千九百零四根,有助于考证山区一县之岁贡,略窥朱明王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于一斑。
是志颇重人文,如学校详记新化儒学设置历史,书院创建修复原委,县学藏书数量;艺文录存历代名人诰、记、傅、歌、诗五十余篇,这些均有助于研究新邑的文化发展历史。
志书体例完整,史料可信。
门类繁而不乱,内容多而不杂,是明代中期湖湘方志为数不多者。
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1977年胶卷本。
[万历]新化县志七卷是志为新化三修县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由县人邹廷望(行太仆寺少卿)撰,分八编,订七卷,现仅传其序。
邹廷望,字子建,又字见岳,新化县洋溪镇寨边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进士,官至陕西庄浪兵备道佥事,兼甘肃行太朴寺少卿,人称“少卿公”。
告老归田之日,唯图书数箧,敝衣两笥而已。
当时,本县县令林培题其门联云:“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
湖南新化《康氏八修族谱·序》读记

湖南新化《康氏八修族谱·序》读记湖南新化《康氏族谱》初修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距今616年。
这部谱竖排左书,绵纸精印,全四册,资料丰富详实,文字典雅,是一部难得一见的高质量的族谱。
特别是首卷所载一修至八修谱序,述家族所自由来,抒尊祖敬宗之意,值得南八公一派数十万族人细细研读。
只有把这些谱序的核心观点透彻理解了,才知道远祖根源和始迁祖由来,才可以使纷争止息,更可避免错认祖宗,贻羞后世,祸及子孙。
我在做这篇《读记》时,只转述做序先辈的话,对其中难以理解的文字,引古代经典,加以解释,不掺杂自己的观点,以免造成误解。
《初修谱序》撰于明永乐四年丙戌,执笔者为乡进士刘轩。
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康姓姻谊者,派衍于唐宋之朝,枝盛于熙明之世。
”说明南八公一脉康氏,唐代已经开基。
《二修谱序》做于康熙十年辛亥,执笔者为南八公十七世孙仁尊。
《二修谱序》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远祖为成周之大司寇,受国开基,爵列诸侯;积功累仁,钟灵毓秀,而万叶千枝之衍,世远派繁,难以悉举。
至始祖南八,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度金仙庙王万段井土地圳上谷林人也。
诗礼传家。
子发诏,官居光禄大夫,子孙蔚起,振振公族,已非他姓可比。
越和仲、正仲、明仲,将坟山、屋宇基业付外房子孙掌管,携家属于后唐庄宗时,肇迁仁里,始来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次移安化黄砂、龙坳、龙湾等处落业。
”《史记·卫康叔世家》:“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
”《二修谱序》认定,南八一脉,远祖是周代大司寇康叔,开基祖为南八公。
《三修谱序》为新化知县姚奋翼雍正十三年撰,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康姓自赵宋同光时,其鼻祖南八公由豫章徙楚潭州之上湘。
子发诏生和仲、政仲、明仲,布处大湖南北者,固缕缕难悉数。
”其中不涉及远祖。
但“赵宋同光时”的表述,是一处错误。
查北宋九帝、南宋九帝共使用51个年号,并没有同光。
历史上使用同光年号的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
新化茶史

新化茶史新化茶叶,有史可考者,可追溯至唐代(公元856年)。
唐杨华《善夫经手录》中把“渠江薄片”茶列入“以多为贵者”,据载“有油,苦硬,……唯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
”五代毛文锡《茶谱》则明确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
”又说:“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注一)。
经查考渠发源于新化县上团乡西北的雪峰山脉,东北流至安化县渠江入资水,当时新化未臵县,属邵州邵阳,都梁县境。
安化也未建县,属谭州益阳县境,故称谭、邵之间。
说明唐代的邵州雪峰山脉已有茶叶运销湖北。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新化、邵阳、武岗县均产茶。
1162年邵州(今邵阳市)售茶62,158.4斤,是上述三县所产,集中在邵州。
南宋及元代二百余年间,征收茶农茶租,茶商的茶税奇重,茶叶生产,贸易衰落,明代才逐渐恢复。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全国各地纳贡茶4022斤,其中宝庆府62斤,(邵阳白云岩茶20斤,武岗州茶24斤,新化县茶18斤)占湖南全省140斤的44.28%,当时明朝设在南京,水运贡茶遇险翻船。
改为每100斤贡茶折纳银10两。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肖歧第二次到新化县任知县(县长)八年间,教导人民种植桑、麻、棕、桐、漆、腊。
“又为茶园,导之植茶,充贡献。
”(注二)肖歧调任宝庆府知府后,又训导继任新化县知县的蒋英继续坚持种茶。
新化县、邵阳县、武岗州产茶一万担左右,自后产茶大大增加。
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明朝廷在新化苏溪巡检司建立茶税官厅一所,额定岁收茶税银三千两(注三)。
今按《明史茶法》所载隆庆年间规定,每引茶100斤纳税银0.38两,外可带附茶14斤,实际每年纳税茶叶9000担,产量当在一万担以上。
明代有官茶、商茶之分。
官茶由商人运西北交官换马。
商茶准在国内自由贩运。
上述茶叶是邵阳、武岗、新化生产的商茶,顺资水下运至苏溪关纳税,运往北方各省销售,明末农民起义峰起,官府急需补充马匹,将苏溪关纳税商茶调往甘肃,补官茶的不足。
第四单元 记录家乡风物(一)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记录家乡风物(一)——巍巍北塔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第一课。
旨在通过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杰出人物和特色风物,培养学生见贤思齐的拼搏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对家乡风物的欣赏与热爱,激发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一的普高学生,来自县域的各个乡镇。
学习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重文化知识,轻活动实践;向往外界繁华,淡忘家乡美好。
因此,在高中开始阶段,安排这样的学习活动,很有意义。
同时,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应该不错。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访谈、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应用能力。
2、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熟悉访谈等语文学习的活动方式,掌握依据访谈资料、现场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提炼观点的思维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了解新化北塔的有关情况,使之感受古建筑跨越时空的美,并思考古建筑的保护等问题。
4、文化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把握古建筑具备的丰富文化内涵,争取将其内化于心,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的训练提高;2、依据访谈资料、现场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提炼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1、带领学生感受古建筑跨越时空的美,思考古建筑的保护等问题;2、引导学生把握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化于心,促进自我发展。
教学方法巍巍北塔外观布局内部概貌历史变迁艺术价值登临感受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共赏梅山播放视频《蚩尤故里天下梅山》,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欣赏梅山,了解记录家乡风物的话题。
作为梅山儿女,我们又知道家乡哪些名胜古迹,哪些奇山异水?(生答)是的。
梅山处处好风光。
美丽神奇的梅山大地,无一处洞穴不幽奇,无一涧山泉不甘冽,无一幢古建筑不藏着故事,无一座新农村不展现风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千年古塔——新化北塔的前世今生。
二、知——分工协作,共探北塔之美课前,已布置各组分工做好访谈、查阅文献等任务。
新 化 县 简 介

新化县简介刘泳孜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辖区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新化钟灵毓秀,山川秀美,名胜古迹甚多。
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熊山,还有别具洞天的梅山龙宫,气势磅礴的资水镇江宝塔,雅称小南岳的桃林庙,艺术瑰宝文昌阁,俊美奇秀的美女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罗盛教纪念馆、抗日英烈陵园等。
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等7个类别的近200处旅游景点景区。
新化建县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化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新化有层峦叠嶂,水秀山青的大熊山,海拔1622米,40余座海拔上千米的山峰,广布1200公顷原始次生林,有数十处落差近100米的瀑布,数百处跌水和无数奇花异草、珍禽猛兽。
有引人入胜的资江风光;有景色宜人的狮子山、西云山;有魅力独特的梅山文化。
有繁荣古朴,久历沧桑的上梅古镇;有誉满三湘、名扬四海的梅山武功;有风格独特、回味无穷的梅山饮食;有令人神往的北塔、文昌阁、草堂书屋、抗日英烈陵园等历史文物。
新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产甚多。
新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气温16.8℃,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新化农业的发展。
新化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
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
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
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
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配套程度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新化自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归化置县,直至明代才始修县志。
从明中叶至清同治年间,曾十次修县志,但志书半数散佚,完整无缺者仅廖廖一两部而已。
民国时期,也曾三次组建机构编修县志,均未成书。
[成化]新化县志
是志为新化首部县志,编成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训导蒋瑛奉檄编修,惜书早湮失。
[嘉靖]新化县志十一卷
明佘杰修、刘轩纂。
杰,字南麓,南直隶铜陵(今安徽)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二十八年新化知县。
轩,邑人,举人。
是志上承成化二十一年(1485)蒋志,下续弘治、正德、嘉靖邑事。
始修于嘉靖二十八年春,记事止于是年,翌年成书付梓刊竟行世。
正文分十一门四十七目,约七万余字,为二修新化县志,是现存最早的邑乘。
物产载稻麦栗豆,菜药花草,楠竹树木,禽兽鳞介二百余种,以及茱蜡漆靛,桐油棕片,茱萸皮革,木炭煤绢等十九种土特产,是研究新化山区经济,发展农林渔牧副多种经营的重要史料;贡赋详录明代新化贡品十余种,岁贡茶叶十八斤,活麂四只,花狸皮、香狸皮各四十张,水獭皮六十九张,鹅翎毛一万二千九百零四根,有助于考证山区一县之岁贡,略窥朱明王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于一斑。
是志颇重人文,如学校详记新化儒学设置历史,书院创建修复原委,县学藏书数量;艺文录存历代名人诰、记、傅、歌、诗五十余篇,这些均有助于研究新邑的文化发展历史。
志书体例完整,史料可信。
门类繁而不乱,内容多而不杂,是明代中期湖湘方志为数不多者。
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1977年胶卷本。
[万历]新化县志七卷
是志为新化三修县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由县人邹廷望(行太仆寺少卿)撰,分八编,订七卷,现仅传其序。
邹廷望,字子建,又字见岳,新化县洋溪镇寨边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进士,官至陕西庄浪兵备道佥事,兼甘肃
行太朴寺少卿,人称“少卿公”。
告老归田之日,唯图书数箧,敝衣两笥而已。
当时,本县县令林培题其门联云:“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
”万历壬申(1592)年,在故里建登科坊,上题“父子兄弟登科”六字。
盖因邹廷望及其二子邹蒙、邹泰皆登科中举,邹廷望后中进士。
[康熙]新化县志又名康熙前志
是志为新化四修县志,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秋,知县于肖龙聘集县人周苍涛等在崇阳岭设局纂修,次年(康熙元年,1662)夏脱稿付梓,名为《康熙前志》,已佚。
[康熙]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又名新化续志
清于肖龙修、阳文烛纂。
肖龙,字云宾,河南内乡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顺治十六年至康熙七年(1688)新化知县,擢户部主事。
文烛,邑人,贡生,著有《钵园草》、《快雨芸谈》。
康熙年间曾三次纂修新化县志,一修于康熙元年,名《新化前志》;二为本志;三修于康熙二十一年,曰《新化后志》。
前后两志俱佚。
是志据十一卷本《(康熙)新化前志》缀新补旧扩编而成。
康熙七年(1668)与县人黄晋问、阳夕烛等开局纂修,,同年成书付梓。
记事亦止于是年。
正文分十二门七十九目,约十万字。
较元年前志增补二卷一门十余目,为五修新化县志。
沿革纪新邑古为禹贡荆州,秦属长沙郡,汉为长沙园,隋唐归潭州,贞观改辖邵州,五代为“土蛮”所据,宋太平兴国年间置五寨以控御,熙宁五年(1072)对章享开梅山,创建新化、安化之史实,记之甚详,有助于研究二县之兴衰历史的考证;建置、园目记南园、黄金园、罗家坪等茶园及十七处桑枣园,是研究考证明清两代新化茶叶、土绢生产历史源流的文献资料;物产详于他志,记动植物、货品二百五十余种,比嘉靖佘志新增三十余种;人物按人立传,原列八目,今为十五,均有裨于史实考证。
全书纲目完善,门类适当,文增事富,优于新化前此各志。
有康熙七年(1668)刻本,1977年胶卷本。
[康熙]新化县志又名康熙后志
是志为新化六修县志,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知县王国玉主持编修,并“捐费授梓”成书,已佚。
王国玉,字石友,辽阳人,康熙年间任新化知县。
[乾隆]新化县志十卷
是志为新化七修县志,编于乾隆二十年(1755),凡十卷,知县戴高主修。
[乾隆]新化县志二十七卷
清梁栋修、杨振铎纂。
栋,字飞虹,一字南浦,甘肃灵武人,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二十七年新化知县。
振铎,字木天,邑人。
是志上承康熙于志、王志,下续康熙、乾隆邑事,始修于乾隆二十三年秋,翌年夏脱稿付梓,年底刊竟问世。
记事止于二十四年。
正文分二十七门,人物分五目,附六目,余者附十六目,约十二万字,为八修新化县志。
山川志记梅山历史和资江二十四险滩;公署记茶税官厅、龙溪公馆历史沿革,有裨于新化茶叶业史的研究;里居志载街道六条,小巷九条,乡市二十七处,东南西北四乡村庄百二十九座,烟民五万三千四百十七户,这些数据对研究建设新化山区,振兴农村经济可资参考。
是志注重人物,篇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记新化历代名人事迹甚详;官宦专列宦绩志,记宋杨勋,元蒋允济,明黄充、佘杰,清陈洪等著名知县洽理新邑政绩,不无歌德教化之意,亦有资借鉴。
是志虽据康熙、乾隆诸志续修而成,但优于前此各志,对刷新体例,增设类目;拾遗补阙,订正舛错,不无裨益。
且笔意古朴,叙述详尽;广徵博采,考证翔实,亦属难得。
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道光]新化县志三十四卷首一卷
清林联桂纂修。
联桂,字辛山,广东吴州人,道光进士,道光十年(1830)至十二年新化知县,著有《见星庐文话》、《见星庐诗话》等。
是志上承乾隆二十四年梁志,下续乾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二年邑事,始修于道光十一年底,历时十月,翌年付梓刊行,记事止于十二年三月。
正文分三十三门,舆地等七门附二十三目,约四十万字,为九修新化县志。
建置纪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章享开梅,析上下梅山,置新安二化;沿革表详列新化自上古至清代的建置沿革和隶属源流;山川详记上梅山史迹和全县山峰岩洞,岭坳坡寨,江河湖洲,陂塘泉井二百余处,是研究本邑水利建设,开发水上运输的重要史料;盐铁独立为门,记铁矿砂和淮盐商号七十四家。
是志偏重艺文,诗文约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录存邹文苏《高平考》、杨源溪《资江源流考》、邓显鹤《资水辨》,以及唐宋以来名人诗文词赋数百余篇,是研究邑人著作的原始资料。
是志体例
完善,纲目适当,史料丰富,考证详尽。
不足之处,是因循守旧,无甚创新。
有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1977年抄配本。
道光县志插图
[同治]新化县志三十五卷首二卷
清关培钧修、刘洪泽纂。
培钧,字晓川,原名性悻,字石臣,广东开平人,举人,同治七年(1868)至九年十月两度知新化县事。
洪泽,邑人,岁贡生,内阁中书衔,临武训导。
是志上接道光十二年林志,下增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史事。
始修于同治九年,记事止于是年,十年成书付梓,十一年春刊竟问世。
正文分十志七十五门,附三十余目约九十万字,为十修新化县志。
舆地绘图像十余幅,附志新化城乡大小地名,山川河流方位,雕刻精美,弥足珍贵;物产详于前志,记动植物品类四百余种,山林产百物,陆地种乾禾,可说是新化得天独厚;人物占全志篇幅的一半,按孝友、宦迹、儒宿、文学、善行、任侠、才杰、遗民、宿将、隐逸、列女顺序,分类记其生平事述,蔚为可观,可称人物大全。
艺文按《汉书》体例,不收诗文著作,只编艺文书目,首列官书目录,次录经史子集目录三百三十九种,汇辑历代著作于一炉,为他志所不及。
新化地处山区,古代瑶峒岩堡环列,历代兵防皆详实有据。
惟风俗附于舆地;坊表、邱墓入于建置;盐榷、善堂、物产列诸食货;耆寿附于选举,政典记历代军政大事,杂以祥异,且为之编年,断自三国迄今,体裁不合,类目混乱。
但纵观全书,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史料可信的佳作。
有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同治县志插图
[民国]一修
民国时期第一次修县志是民国六年(1917)9月,知事赵铭鼎介修县志,成立新化县志编修馆。
但当时南北军阀混战,县境战事频仍,工作受阻,于民国12年(1923)中止。
[民国]二修
民国时期第二次修志是民国20年(1931),行政院迭文通令并颁发《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组织大纲》,新化于次年成立文献委员会,专事纂修县志,负责人是谢玉芝,设委员若干人,推1人为委员长,分纂定寒暑两次榷商修志事宜,限于经费,纂修于民国22年中断。
[民国]三修
民国时期第三次修志是民国36年(1947),新化县按照湖南省政府颁发《省、县文献委员会组织章程》及部颁《地方志纂修办法》的规定,组建文献委员会,委员11人,4月15日在县府召开第一次会议,5月1日起援笔执事,县府拨稻谷3000担作为修志基金。
嗣以时局动乱,于翌年冬中辍。
其所纂《大事记》、《政务志》、《交通志》、《生计志》、《教育志》、《礼俗志》的残篇资料14万余字存新化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