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中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群动物的主要类群初中生物阶段有关动物的类群,主要考察各大类动物的基本特征、代表生物、生活环境、生殖方式、运动方式等方面内容,着重考察生物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能够采用对比记忆法,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对比记忆各类生物(以一个典型物种为例)的相关特征。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葵、海蜇、水螅、珊瑚虫等2.水螅的生活环境: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3.水螅的体型: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

4.水螅的消化腔:体壁由内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内胚层围成消化腔,消化食物,有口无肛门。

5.水螅的刺细胞是它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6.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入,残渣从口出。

7.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经过加工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珊瑚可供参观。

8.涡虫的形态:身体背腹扁平,前端具有眼点9.涡虫的摄食与消化:口中有咽,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10.涡虫的体型: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1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的生活习性: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里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2.蛔虫的形态:蛔虫身体呈圆柱状,大约长20到35厘米,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成体略带粉红或黄色,雄虫尾部常卷曲,比雌虫略小。

3.蛔虫的消化: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只能吸食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4.蛔虫的生殖:蛔虫雌雄异体,雌雄虫在小肠里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下二十多万个虫卵。

5.蛔虫的运动: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在小肠内慢慢蠕动。

6.蛔虫感染人的途径:人吃了沾有蛔虫卵的生的蔬菜,或用占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

7.蛔虫病的预防: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

8.其他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及巧记口诀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及巧记口诀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及巧记口诀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2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命周期2.1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

-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2.2 植物的生长- 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通过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区别。

2.3 植物的生殖- 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

第三单元动物的生殖和发育3.1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3.2 鸟的生殖和发育- 鸟的繁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

3.3 哺乳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鸭嘴兽是特例),哺乳。

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

-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4.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八年级生物期中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生物期中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生物期中知识点汇总生物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科,更是一门非常动态的学科,因此及时掌握和复习生物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八年级生物期中的知识点汇总。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类身体内十亿数量级的细胞密集活动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细胞由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构成。

不同类型的细胞有着特定的形态与结构,不同的细胞在机体中所担负的角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2. 物质的传递物质的传递是细胞内最基本的一项生命活动。

通过细胞膜、核膜等结构的参与,物质在细胞的不同结构之间进行传递,促进机体内的新陈代谢。

3.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DNA是决定细胞内生命活动的关键,它通过不同的遗传方式,将父母亲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通过对DNA序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个体鉴别的原因。

4. 基因和遗传基因是能够决定生命表现、遗传给下一代的遗传物质。

不同基因的组合方式,会影响生物表现形态的差异、个体遗传特性的差异等。

5.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生命活动中一个重要部分。

它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二氧化碳、水)转化为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6. 细胞分裂和生殖细胞分裂过程是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之一,它通过核分裂将DNA遗传给子细胞。

人类生殖过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7.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关注不同生物之间互动关系、生态系统中特定区域内的不同种类组成、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重要概念。

8. 环境保护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保护的知识越来越受到关注。

学生需要学会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以上为八年级生物期中知识点的汇总。

学生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中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中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说明:加下划线部分是需要背诵的,黑体字部分是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1、根据动物体内有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腔肠动物主要有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水螅(淡水)。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4、扁形动物主要有:涡虫、血吸虫、绦虫。

身体两侧对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5、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

6、线性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蛔虫、线虫。

7、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8、环节动物主要有蚯蚓、沙蚕。

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9、蚯蚓生活富含有机物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

10、软体动物有河蚌、蜗牛、乌贼。

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贝壳。

运动器官是足。

11、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2、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的动物。

昆虫的基本特征: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外骨骼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1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

腹部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14、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5、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16、鱼的外形呈流线形,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重点梳理第一章细胞与生命本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以及细胞的代谢和分裂过程。

重点内容如下:1. 细胞的基本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2. 细胞的结构:细胞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细胞质是细胞内液体和细胞器的总称,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 细胞的代谢:细胞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生命活动,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合成和排泄等过程。

4. 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

第二章遗传与进化本章主要介绍了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进化的过程。

重点内容如下:1. 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是指生物将遗传信息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2. 遗传的规律:遗传的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染色体遗传规律包括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遗传。

3. 进化的过程:进化是物种逐渐演化和改变的过程。

进化的主要机制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动。

第三章生物圈的稳定性本章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重点内容如下: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栖息地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生物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地区内的组合,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总称,生物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场所。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

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传递和转化能量,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间的循环和转化。

3.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

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原则。

重点内容如下: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生态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

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

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篇1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2.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3.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4.蝉蜕皮是因为:它身体外部的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成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因而褪去了它。

店铺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初二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归纳篇2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

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

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八年级生物期中考试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期中考试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期中考试知识点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学常常使用实验和观察动植物进行研究。

作为八年级学生,学习生物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学科要求,更重要的是生物学中掌握的知识常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和生存。

1. 生命起源生命起源是生物学的基础问题之一,通过研究现代生命形态和化石记录,我们了解到所有生物都来自远古的单细胞生物。

从分子层面上研究,我们了解到生命起源是基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命起源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化学、物理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

2.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了解生物的机制非常重要。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组成及其工作过程,我们可以研究细胞是如何将物质转换为能量和生命活动的过程。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不同的功能。

3. 遗传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如何传承和转化基因。

我们了解到基因是我们遗传特征的掌握者,通过分子和组织水平的遗传学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的传承和变化方式。

4.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研究生物演化的关键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和机制。

进化是指个体由一种物种适应到另一种物种,进化过程涉及到淘汰机制、自然选择、变异遗传等多个因素。

通过了解生物学中不同种类组成,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和相关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5.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在自然环境中的互动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动植物的捕食、受伤、出生、死亡等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之间互相依存和协同作用的方式。

生态学的研究对于环保和生态平衡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6. 其他除了以上知识点,还有与生物学相关的其他重要知识,如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遗传工程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和生存非常重要。

总之,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框架宏大且内容复杂,不同知识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掌握生物学是变得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的世界的关键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说明:加下划线部分是需要背诵的,黑体字部分是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1、根据动物体内有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腔肠动物主要有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水螅(淡水)。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4、扁形动物主要有:涡虫、血吸虫、绦虫。

身体两侧对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5、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

6、线性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蛔虫、线虫。

7、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8、环节动物主要有蚯蚓、沙蚕。

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9、蚯蚓生活富含有机物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

10、软体动物有河蚌、蜗牛、乌贼。

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贝壳。

运动器官是足。

11、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2、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的动物。

昆虫的基本特征: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外骨骼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1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

腹部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14、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5、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16、鱼的外形呈流线形,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1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7、两栖类: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8、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环境污染以及水域面积缩减。

19、爬行类:蛇、蜥蜴、扬子鳄、龟。

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20、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头可以灵活转动;四肢短小,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用肺呼吸;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21、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

22、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③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部有龙骨突④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排便迅速。

⑥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称为双重呼吸。

⑦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23、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2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发达,适于食草生活。

狼的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犬齿发达,适于食肉生活。

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25、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牙齿分化既提高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26、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二者组成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4、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悬空,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5、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7、动物的运动依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在神经系统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强大的运动能力,2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8、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外面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P43图9、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0、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

学习行为让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11、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12、白蚁群体中的分工:蚁后负责繁殖后代,蚁王与蚁后交配,兵蚁负责保卫,工蚁负责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白蚁等大部分工作。

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

13、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交流方式有动作(如蜜蜂)、声音(如黑长尾猴)、和气味(如蚂蚁)等。

14、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冷却后,接种④恒温培养3、培养基为细菌真菌提供有机物和水分;高温灭菌:杀死杂菌;冷却的原因:避免高温杀死接种菌;恒温培养为细菌真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等。

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

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3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5、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6、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发现了乳酸菌(细菌)、酵母菌(真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7、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称为杆菌、球菌、螺旋菌。

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无成形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

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8、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即营养方式为异养);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

9、掌握课本73页细菌结构示意图。

10、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如M个细菌分裂N 次后细菌总数是M*2N11、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12、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3、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成型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叶绿体×√×荚膜××有些有鞭毛××有些有14、真菌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用孢子繁殖后代15、青霉: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曲霉:黑褐色(有时也有黄、绿等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菌丝顶端。

16、蘑菇也是由菌丝集合而成营养方式:异养(腐生)生殖:孢子生殖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17、酵母菌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无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或孢子生殖418、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