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笔记老师版word资料17页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北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书籍(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4、民族风俗、习惯、节日。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自然精神:天人关系,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庄子》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3、奇偶精神:阴阳、奇偶、五行、八卦、中庸、一分为二观察山的向阳和背阴面和风向,铸造了阴阳的范畴。
奇与偶:贯穿了相生相克、抑损并补、安危、动静、左右、上下、盈缺、贵贱、尊卑、情思、知行等概念。
中庸是一,是奇,它排除“不及”和“过”,是从排除“二”个极端得出的“一”。
4、会通精神: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消化吸收来丰富自己先秦时期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善于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佛学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现代价值一方面是表层的,具有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另一方面是深层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古器物以及书法、绘画等蕴含的历史和美学内容有一定意义的永恒性。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第四节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第五节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社会制度:七辅、六相、三公、四史、百官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一、中国生产性经济的特点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农业地位高于畜牧业3、原始农业发展有阶段性二、北粟南稻1、北粟由野生植物狗尾巴草培育而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2、南稻由野生稻培育而来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三、家畜饲养业新石器时代驯养了猪、狗、鸡,之后是水牛、黄牛、绵羊、山羊 四、定居与农业关系密切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促进了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五】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文学源远流长Ø《诗经》(《风》《雅》《颂》)Ø“诗教”(六艺之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Ø魏晋文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Ø文学——科举制的内容¡2)中国文学作品各类多---“经、史、子、集”Ø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ü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ü傣族《召树屯》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ü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创作方法,《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产生了新诗体——乐府·内容:强烈的现实感——重要特点《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五言、七言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沈约“永明体”古体诗、近体诗(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词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南宋后期,出现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选修课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选修课笔记文化研究的价值课程基本介绍文化的本意是以人为本,“文”包括了天文、地文、人文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重新解读的核心为:“易”、“道”。
其中该观念的典型表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阴阳对立同一观,同时其同一建立于中庸、中和。
文化的三种属性及其价值认知价值。
文化问题实际上是国情问题。
教育功能。
文化问题就是人文素质问题。
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应用功能。
文化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
资源是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文化经济学》–“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文化营销孔府家酒,红豆服装。
文化精神的概念:文化:人们约定俗称的思想观念的总和。
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挂念,是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民族精神是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是属于价值判断中的内容。
以人为本核心概念: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道德而动物没有?如何看出个人局限性下的道德。
儒家学说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占主导地位,而道家学说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占重要地位–齐万物。
凭什么说以人为尊?并不赞同,更认为是齐万物的思想是可取的。
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博爱人权中国的人文主义以伦理为基础,西方的人文主义以法制为基础。
崇德重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持中贵和中庸之道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中庸是不走极端,两端的融合。
中庸使中华民族缺少了一种竞争、冒险的元素。
直接体现在“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之上。
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有一个圆满的收尾,而西方文学则多产出悲剧。
这和持中贵和的根本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大部分喜欢以喜剧收尾。
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指导人实事求是,但是却忽视了纯粹理性的价值,容易导致实用主义。
其思想境界有着较深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前言一、文化的涵义:1、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中首次提出。
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修养、法律、条文、美德和德行。
“化”指的是(1)、教化(2)、生成(3)、造化“文化”一词开始于西汉,是“以文教化”的意思。
直到五四运动才与现代的文化的意识相同。
2、西方的文化他是人文的、宗教化的文化。
(1)、牛津字典的文化主要是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
(2)、1971年英国的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解释了文化一词为文化、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和习俗以及个人的作为与社会成员的复杂整体:强调作为精神文化的涵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3)、1952年美国学者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提出文化即是人类的行为产物又是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3、文化涵义:《中国文化史断想》中提出夫人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和统一自然不紧指的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文化的实质性涵义就是“人化”或是“人类化”,是人类改自然逐步实现自己所产生的观念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学术界称为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化即是人类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加工而成的器物、技术和非人格话的客观物精神文化是虚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够或者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表现的出来的精神、人格的主观东西大文化的四层说:(按照形态文化学依次分类)(1)、物态文化层:指的是物体形态文化,属于实体文化。
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为目的,反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制度文化层: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各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民必需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反应了一系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常常以民俗、风俗的形态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征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二)、形式典型化,模式化(三)、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4)、心态文化:所谓心态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大致相当于社会意识,它分为社会心理(具有暂时性和流动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经社会学家系统加工的,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传播天下的社会意识)总的来说:四个层次也不一定是分开的,它们也有交叉的情况。
2、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观念和意思形态成果,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又称为小文化。
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民获得的能力三。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改造自然以及人民本身的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成果。
(1)、“中国”在中国古代制的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区概念,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在秦汉时期指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中国现有的版图为基础。
(2)、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始主体(3)、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A.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字,书法艺术B.中国丰富的典籍C.中国有惠及世界的古代科技D.中国精彩缤纷的文学艺术E.中国具有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凡是从西方传进中国的东西必须接受中国的检验,即中国化,才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那些不能够被中国化的西方文化则被挡在了中国门外。
F.中国文化具有完备的伦理道德比如三纲五常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它有6000年的历史四、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目的:(1)、中国传统文化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创造美好的未来(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类文明一切成果来教育青年一代,使其心灵得以净化,使其心灵得以完美,文化教育是知识的传授2、意义:(1)、削弱或是取消人文教育,必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下降,忽视人文教育会是大学生的心里失去平衡,会导致综合素质下降(2)、削弱或是取消人文教育,会导致人与自然冲突加剧,会不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削弱或是取消人文教育,也不利于真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人文内涵的科学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的,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4)、中国传统文化触及中国的经济的发展:A.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和主要资产B.历史传统文化也是塑造地区文化氛围的重要基地,发挥历史传统文化可以扩大知名度,有利于吸引外资C.发挥利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给经济注入巨大的文化资产,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还可以提供文化资产意识3、学习的方法:(1)、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2)、文献学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把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复习思考题目:1、文化的实质性涵义是什么?2、什么是广义的饿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那些内容?3、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内容?4、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个时期的文化?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够学习好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
(1)、三个基本特征:多样性;季风气候非常明显;大陆气候性强(2)、中国气候自古至今无本质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温度和湿度:温度的变化: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温度由温暖转凉爽,17世纪到20实际末温度上升。
湿度的变化:新石器时代到2500年前,是较湿润,洪灾频繁;近500年水灾有事发生,总体来说旱灾更为猖獗,黄河流域最为明显。
北方民族的不断南侵,民族的大融合,以及经济中心的南移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乱世都与气候有关。
(3)、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导致了中国中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二)、导致了中国特有的节气文化的发展(三)、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诗词文化的产生(四)、导致了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的产生(五)、导致了中国特有的服饰文化的产生(六)、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的产生2、地形与地貌:(1)、中国山的特点:雄伟、险峻、幽深(青城山)、奇特(黄山四奇)、秀丽(娥眉山)(2)、中的地势:西高东低,差距很大,分为三大阶梯中国的地形与地貌都对中国的文化有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就是一个例子。
二、人文地理环境(1)、疆域的发展演变历史上超过今天中国疆域的朝代有:西汉、唐、元、清。
现今中国通过外交活动确定了的领土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发展演变:政区——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国家与氏族社会的起步:1、全国划分区域进行管理2、国家机构的设立3、我国奴隶社会的政区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区来进行统治“茫茫禹迹,化为九州”商:在王畿以外的地区划分诸侯进行统治西周:实行分邦建国,分封疆土的分封制战国:郡县制在春秋时候产生,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列国争兵,晋、楚、秦在边境设立特殊的军事特区,起初郡县之间无隶属关系,战国时候各国在全国图形郡县制,并且县开始隶属于郡,而且设立了基层机构2、秦汉政区秦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长安实行郡县制制,在长安以外分封的诸侯武帝时期对王国的打击:(1)一些诸侯国(2)减少了其领土,实行推恩令(3)取消其治民的权力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域,每州由皇帝任命一敕使代表皇上对地方进行监督3、期政区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并行的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三级并行的制度5、隋唐时期基本上恢复了州县两级的制度,名称稍有变化6、宋时期废除了方镇制度,设置监察区,成为路,实行三级制度7、元时期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8、明时期废中书省,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采用省、府、县三级并行的制度9、清时期基本上为省、府、县三级制度与省同级的还有两个办事大臣辖区、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古、外蒙古设立盟,为了进行有效管理,还设立总督跨省管理。
二、民族、人口:1、中华民族:主要指的使现在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民族的总称,中国现有的民族除了俄罗斯族、朝鲜族和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是从境外迁入的以外,其他都是在中国境内产生的。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汉族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境内的各民族互相融合,共同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基础。
2、人口:汉朝、唐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现在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西和中原地区的人口较为稠密,西北地区一直都是较少历史上中国人口的迁移极其的频繁。
迁移的原因有:a、战争b、宗教、民族冲突c、发展经济的需要。
人口迁移的总体趋势是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迁移的影响:直接带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是人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意识和精神文化产生的基础,所以地理环境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表现:a、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产生、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提供了物质基础b、它决定了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都不可以避免地由以个产生发展以及消亡地过程。
c、在这个环境中地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生地能量既不能够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地转化与传递d、人类必须须应这个以个环境的内在客观规律,在须应客观规律的前提夏利用地理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加速、延缓或是制止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或传递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决定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自由空间原因:a、地理环境并没有决定人类社会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及其时间b、地理环境并没有觉得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的过程及其时间c、人类在不违背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需要理由或改造自然环境3、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既个阶段:a、原始社会,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强b、石器、铜器、铁器时代,人类可以能动的利用地理环境c、近现代,热病了能动的利用、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4、全球十大环境问题:a、全球的气候边暖b、森林面积的日益减少c、水资源的日益缺乏d、大气污染日益严重e、土地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f、世界性的垃圾、废物严重破坏环境g、人类利用资源的有效程度越高,能量的储备越来越少h、农药等化学药品日益危害人类的健康i、人类社会人口的不断膨胀二、理环境第传统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特别适宜农业的发展,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这种优越的环境养育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2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件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农业区域,也随着农业区域得发展而不断扩大3、本质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中国特殊得地理环境造就了灿烂得中国传统文化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多样性得影响:1、我国得地理环境有着强烈得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得人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产生2、中国地理环境中得地理障碍对中国传统文化得传播也有很大得影响,它使我国不同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得程度不同四、地理环境对我国开放与封闭得影响“1、中国得地势较为封闭2、中国相对封闭得地理环境对中国得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特有的自然经济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