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米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下)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下)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下)圃孑L垂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在近年发展条件变数较多、外部环境严峻、市场波动严重、竞争压力加大、水旱灾害频发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省仍能取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把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投入保障,切实巩固和加强产业发展在农业农村中的基础地位;得益于始终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引导特色农业遵循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生产的基本途径向二、三产业延伸,千方百计地拉长、加宽、增厚产业链条;得益于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从省情农情民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优结构,抓住以畜牧、烟叶、蔬菜、核桃、茶叶、花卉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重点突破,走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统筹利用围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重点打造一批叫响国内、面向世界的云南名牌农产品,不断巩固和提升云南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农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把维护农民利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首要出发点,切实做到执政为民、产业富民得益于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大胆探索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010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

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影响度、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为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发展动力、增强了竞争优势,但也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云南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实现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和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农产品出口需求和规模的萎缩,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和剧烈波动的市场价格对农业生产效益的严重影响,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和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自然风险,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提高给质量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

曲靖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 展对策

曲靖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 展对策

3. 1% 、2. 1% 、5. 8% 、4. 6% 、1. 4% 、12% 。
74 2012 年增刊 1. 2 1. 2. 1 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 亩展示、 万亩带动 ” 高产创建和 “科技样板工程示 范” 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搞好科技培 训、技术指导和典型示范服务工作, 以集成、 配套、 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 将高产创建与良田良制、 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有机结合, 认真制定落实高产创 建实施方案,做到 “三定三配套 ” ( 即定标准、 定产 量、定人员和良种良 法 配 套、 农 机 农 艺 措 施 集 成 配 套、科技人员的工作绩效奖惩配套 ) , 抓节令、 推科 技、办样板,强化样板示范和带动功能, 进一步提升 粮食生产水平。2006 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高
2
扎实抓好中低 产 田 地 改 造 工 作, 形 成 了 “项 目 大 集 中、资金大整合、 政府大投入、 社会大参与、 群众大 建设” 格局和 “市级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挂钩包县、 县级领导挂钩包乡、 乡级领导包村的三级挂钩和市、 县、乡、村四级联动” 领导协调机制。 在工作中, 把 中低产田地改造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 与农村饮水 安全工程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 相结合、与现代基本烟田建设相结合、 与粮食增产计 划相结合、与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相结合、 与土 地占补平衡开发项目建设相结合、 与农业综合开发相 结合、 与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相 结 合, 坚 持 治 水、 改 土 并 重,以水利为基础、 山区为重点、 农民为主体、 投入 为保障, 因 地 制 宜、 科 学 规 划、 统 筹 安 排、 分 类 指 导、连片推进、综合治理。针对各种类型的中低产田 地,综合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技措施, 把中 低产田地建成 “渠相通、 田成方、 路相连、 树成带、 旱能灌、涝能排” 的高产稳产农田。 2006 年以来, 全市共争取农业项目资金 37. 6 亿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快速发展 的主 导行业 , 云南省在 这些 方面基本上空 白 ,即使 涉足一部分 , 能 产 产量也都很小 , 乏足够 的增长空 间和市 缺 场前景 。
( )高端 装备 制 造 产 业 三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 内 涵
关 于 战 略 性 新 兴产 业 内 涵 的界 定 ,
的 比较 完整 的产 业链 ,基 地 所 生 产 的 光 探测器 、 学望远镜 、 外热成像系统 、 光 红 做
光 夜视仪 、 特殊光学材料等光电子产 品 经占到全 国同行业市 场份 额的8 %一 ∞ 0 9 ,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有 :一 是 产 业 规 馍 小 , 业 链 短 。 据 有 关 部 门的 调 查 统 计 , 产 根 21 0 , 云 南 省 光 电 子 产 业 实 现 销 售 0年
南半岛国家。 存在 的主要 问题有 :一是 自主创新能
场竞争力强 的高新技术产品 பைடு நூலகம்逐步形威 了
次 中心 的高 端 装 备 制 造 产 业 基 地 ,部 分 技
突破 和 重 大发 展需 求 为基础 ,对经济 社 会 全局 和长 远 发展 具 有重 大 引领带 动作 用, 知识 技术 密集 、物质 资源消耗 少 、成 长 潜 力 大 、 综 合 效 益 好 的 产 业 。赵 刚
■ 李延芬 李红玲 z( 、昆明L Y 大学管理与经济 学院 昆明 6 0 9 1 Y- ' _ 50 3
2 云 南 省 工 业 和 信 息化 委 员会 、 昆明 6 0I ) 5t 1 1
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等- ̄ 极具实力的企 , -t L 红外热像系统 已经形成从材料到整机生产
区域 遍 及 全 省 ,并 且 已经 拓 展 到 东 南 亚 中

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2017 年第 10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65科研◎农业科学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罗书者近些年,云南省着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推动农村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明显、产出高效、产品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但我们也应该清除的认识到,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帮助。

1 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2013年,省农业厅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积极整合省、州市、县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资源,聚集行业最优秀的人力资源,组织全省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6个新品种新技术协作攻关组协同创新,攻坚克难,集成应用现代育种、水肥、耕作、种植、管理和信息化等新技术,在水稻、玉米、大麦、油菜、橡胶等领域,充分挖掘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最高产量、最大产值、最好质量潜力,不断创造一段时间一定区域内的最大产量或者最高产量,实现同等面积或相同成本下的产值最大化。

通过4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连续3年囊括全国最高单产、百亩方最高单产、千亩方最高单产、万亩方最高单产4项全国纪录,大麦单产745.9千克、青稞单产608.2千克的全国最高单产纪录,全世界最高海拔地区水稻亩产607.4千克的世界纪录等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云南省现代农业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1 农业产业发展层次需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次低,其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多样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

临沧市鲜食玉米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临沧市鲜食玉米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临沧市鲜食玉米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在农产品中,鲜食玉米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了解到临沧市的气候条件适宜于玉米的生长,土壤肥沃,为玉米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临沧市的农民多数以种植玉米为主要农业生产,玉米产量较大,供应稳定。

玉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鲜食玉米的品质和品种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为鲜食玉米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临沧市的鲜食玉米在当地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了解了背景介绍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临沧市鲜食玉米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对策建议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向。

【字数200】1.2 发展现状目前,临沧市鲜食玉米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鲜食玉米逐渐成为消费者们喜爱的健康食材之一。

在临沧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加。

农民们也逐渐意识到了鲜食玉米的市场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行种植。

鲜食玉米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也在不断完善。

不仅可以直接在农产品市场购买到新鲜的鲜食玉米,还可以在超市、便利店等各类销售点看到各种鲜食玉米制品。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鲜食玉米产品。

鲜食玉米的品种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良,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临沧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鲜食玉米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鲜食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针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

【2000字】.2. 正文2.1 市场需求分析在临沧市,农村居民对于玉米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家庭食用和养殖业。

家庭主妇们喜爱将玉米用于煮粥、蒸糕等传统美食,而养殖业则需要大量的玉米作为饲料。

而在城市居民中,玉米则被广泛用于各类餐厅、超市等食品销售渠道,满足人们对于新鲜、健康食品的需求。

云南省镇雄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探究

云南省镇雄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探究

云南省镇雄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探究发布时间:2022-07-15T07:46:28.44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5期3月作者:王世华[导读] 中央提出只有把良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吃饭问题,可见良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也只有解决好吃饭问题、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王世华(云南省镇雄县雨河镇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中心,云南镇雄 657208)摘要:中央提出只有把良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吃饭问题,可见良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也只有解决好吃饭问题、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

镇雄各级科技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抓好良种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种植提高粮食产量为己任,保障了全县168万人民的吃饭问题。

关键词:镇雄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前言镇雄位云南省滇东北,国土面积3696平方公里,所辖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耕地23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78万亩)、林地369万亩(其中菜笋竹林13万亩)。

平均海拔1581米,年均气温11.3度,日照1341小时,年降雨量941毫米,无霜期218.6天。

1、玉米产业发展情况1.1产量镇雄粮食产量,玉米占粮食总产的79.5%,小麦、马铃薯、大豆、水稻等占19.5%。

1995年,玉米单产249.8公斤,复合亩产310.3公斤,粮食总产52130.4万公斤;2008年,玉米单产441.5公斤,复合亩产536.3公斤,粮食总产90098.4万公斤;2021年,玉米单产527.9公斤,复合亩产605.2公斤,粮食总产101673.6万公斤。

1.2玉米良种覆盖镇雄县玉米增产主要措施有玉米良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其中玉米良种科技贡献率占74.5%左右,县、乡、村科技队伍积极行动,主抓玉米良种实验示范、样板引领带动大面生产。

2021年,良种实现全覆盖,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全县人民吃饭保障(良种使用情况见表一)。

1.3合理配方施肥降成本稳增产镇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低,肥料的认知度小,不合理用肥广泛存在,尤其是氮肥的过度施用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导致了土地生产能力逐年下降[1]。

德宏州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效益分析

德宏州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效益分析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

德宏州地处低纬高原,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等气候特点。

全州土地面积1187km 2,总耕地面积12.72km 2。

玉米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在食品加工、饲料利用和工业加工中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是云南省德宏州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在4万hm 2以上。

玉米在德宏州既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对保障粮食安全、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边疆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德宏州畜牧业发展进度加快,对玉米需求量进一步增大,但从玉米产业发展看,还存在着施肥不合理、生产环节多、劳动力及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当前国内玉米降成本、转方式的需求,以全程机械化及控释配方肥为抓手,通过玉米全程机械化配合一次性机械化施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达到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目标[1-3]。

通过玉米全程机械化样板与农户传统种植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比较,为进一步推广玉米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结合德宏州生态与气候条件、当地玉米产量水平、土壤基础肥力等,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并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做到种肥同施(A );以当地农户传统种植田块作对照(CK )。

每个处理的总面积不小于0.5hm 2,且为连片地块,种植玉米品种为云瑞668,种植密度5.7万株/hm 2。

1.2种植管理1.2.1农户传统种植方式。

除耕地采用旋耕机外,其他操作同农户常规管理,人工播种、施肥、管理、收获。

基肥施用普通复合肥600kg/hm 2;追肥施2次,即苗肥施尿素300kg/hm 2,穗肥施尿素375kg/hm 2;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采用大面积生产水平管理。

1.2.2全程机械化种植方式。

一是机械化耕整地。

耕整地作业主要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做好播前整地处理,包括灭茬、旋耕、耙地等作业,针对德宏州玉米种植区域多为山地的特点,选用中型旋耕机械操作。

2023年云南审玉米品种审定公告

2023年云南审玉米品种审定公告

2023年云南审玉米品种审定公告在2023年,云南省农业厅发布了审定玉米品种的公告,该公告包括了一系列审定标准和程序,旨在推动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提高玉米品种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公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玉米生产者的意义。

玉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玉米品种进行审定,可以帮助种植者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审定玉米品种也有利于促进品种的多样化,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审定玉米品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产量和品质指标,还要充分考虑耐逆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因素。

这将有助于推动玉米品种的优化和精准培育,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因品种不适应而导致的种植失败和资源浪费。

而且,通过审定玉米品种的公告,还能激发种植者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经过审定的玉米品种将更安全、更营养,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将大大提高玉米及其制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对整个玉米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审定玉米品种的公告也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玉米品种的溯源体系,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保障,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2023年云南审玉米品种审定公告对农业发展和玉米产业的促进作用将是显著的。

这一公告不仅有利于玉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希望这个公告的实施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为云南省的玉米生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云南审玉米品种审定公告对农业生产、品种培育、市场发展以及消费者利益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希望这一公告能够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云南省玉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对于2023年云南审玉米品种审定公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解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 玉米 科 技 的发 展 和产 业提 升 不仅 关 系到 云南 省 粮食
2 世纪 5 年代 以来 , 0 0 玉米种植方式发生过两次大的变
革 : 1 变革 始 于 5 代 中期 结 束 于 6 第 次 0年 0年代 后 期 ,
安全和粮 、 、 经 饲三元种植结构 的构建 , 也关系到全 国
了糜子 、 鸡爪稷等低产旱地作物 , 种植 面积不断扩 大, 乃 至 田尽 而 地 , 尽 而 山 , 至 “ 崖 邃 谷 尽 皆耕 垦 , 地 直 穷
深 山 幽谷 开 辟 无遗 ” O世 纪 2 代 , 。2 0年 云南 玉 米 种 植
面积 已达 1. h 每 h 量 85g; 0 7 5万 m , m 产 2k 3 年代 发
食 品。
自明嘉 靖 、 历 以后 , 着 屯 田垦 殖 的兴 起 , 量 万 随 大
略: “ 以 强科技 、 增投入 、 延链条” 技术措施 和以 良种 为中心的综 合配套技术 , 策措施 为完善机制、 政 促进联 合、 健全体 系、 加强 交
流。
移民涌入云南 , 云南人 口按丁籍( 6 6 岁男丁 ) 1~O 统计 ,
由明 洪 武 2 ( 元 19 6年 公 3 3年 ) 3 迅 速 增 加 到 嘉 的 O万 靖 2 年 ( 元 14 1 公 5 2年 ) 13万 , 清 道 光 年 间 云 南 的 4 至 总人 口已近 10 人 。素 以稻 作 为 主 , 、 、 等 旱 0 0万 麦 豆 黍 地 作 物 为 辅 的云 南 粮 食 生 产 已经 远 远 不 能 满 足 人 口
万 人 )玉 米 种 植 面 积 不 断 扩 大 ,0 1 达 到 143 , 21 年 3. 4 万 h。 m 。同 时 , 于会 单 4号 、 单 8 等一 批 玉 米 杂 由 靖 号 交种 育成 、 普及 , 膜覆 盖等 先进技 术 的推广 运用 , 地 云南 玉米 单产 大幅提升 ,0 年达 到 了 44 k/m 。 21 1 60 g h 12 种 植 制度 . 云南 玉 米 种植 面积 占旱耕 地 的 5 %。 6
玉 米科 技 的发展 和产 业提 升 。
主要内容是改传统 的玉米混作制或单作稀植为密植丰 产单作制 ; 2 第 次变革始于 7 年代初结 束于 8 年代 0 O 中期 , 主要 内容为 由单作制 向现代 间作制 回归。两次
变 革 的推 动力 均 来 自人 口压 力增 加 , 术 改进 和 物质 、 技
的迅 猛 增 长 , 是 广 开 民 田 , 于 揪起 屯 田( 屯 、 屯 、 军 民 商
关键词 : 云南; 玉米产业 ; 发展对策
云 南 地 处 低 纬 高 原 , 整 个 位 置 看 , 依 广 袤 的 从 北 亚洲 大 陆 , 连 位 于 辽 阔 的太平 洋 和 印度 洋 的东 南 亚 南
专论 题述
呻舯 田
云南省玉米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黄吉 美
(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 系曲靖综合试验站 / 云南省 曲靖市农业科 学院 , 曲靖 6 5 0 5 00)
摘 要 : 过 对 云 南 玉 米 生 产 的 历 史 沿 革 、 植 制 度 、 约 通 种 制 因素 的 分 析 和 研 究 , 出 了云 南省 “ 二 五 ” 米 产 业 的 发展 策 提 十 玉
展 到 3 . h 产 量 为 18k 4 26万 m , 00 g; 0年 代 末 增 加 到
8 0万 h 产量 约 17 k 。 m, 1 0 g
保山等市( ) 0 年, 州 。2 1 1 全省玉米面积 14 4 h , 3. 万 3 平均产量为 44 k/m , 60 g 实现总产 6 3 万 t h 2. 4 。
1 历史沿革与种植制度
1 历史沿革 . 1 玉米传人云南的确切时间至纪初 。据科 考发 现 ,70年 以前 , 大 6 16 在 云南 元 江 等地 区种植 的玉 米 经 自然 变异 和人 工 选择 形成 了糯 质 型 的品种 , 云南 种植 历史 之 久 , 是世 界糯 玉
云 南 玉 米 分 布 于 中国 玉米 带 的西 南 端 , 玉 米 种 就
植 面积 和 总产 量 而 言 , 云南 省 并 不 是 我 国 的玉 米 生 产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 口压 力继 续增 大 ( 99年 云南 人 14
总人 口为 19 万 人 , 2 1 55 至 0 0年末 云南 总人 口达 4 9 . 56 6
米 的起 源 中心 。
能 量 的投 入 增 加 , 玉 米 品 种 改 良、 如 增施 化 学 肥料 等 , 也 为 变革提 供 了技术 支撑 。 2 纪 8 代 中期 之后 , 着水 利 设 施 的改 善 、 0世 O年 随
会单 4号等耐密植高产玉米杂交种 的育成推广、 地膜 覆 盖栽培 的普及应用 , 集约化单作 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大省 , 但却 以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玉米种群生态
系统及 生 态景 观 的 多样 性倍 受 国内外 学术 界关 注 。就
玉米产业而言 , 云南玉米生产在我 国排第 1 位 , 0 在西 南 6省 ( 、 市 自治 区 ) 中仅次 于 四川 而位 居第 二 , 米 已 玉 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第一、 总产量第二 的大田作物 , 云
屯 ) 潮 。 玉 米 以其 产 量 较 高 、 口性 较 好 很 快 代 替 高 适
半岛, 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 , 又受西藏高
原 区 的影 响 , 而 形成 了复杂 多样 的 自然地 理环 境 , 从 集 寒 、 、 带 于一 地 , 年 四季 均 可 种 植 玉 米 。春 玉 米 温 热 一 多分 布 于 滇东 北 、 西北 一熟 区 , 玉米 分 布于 滇 中二 滇 夏 熟 区和 南 部 山 区 , 冬 玉米 分 布 于 江 边 河 谷 区 和滇 南 秋 多 熟 区 。主要 玉米 产 区为 曲靖 、 昭通 、 山 、 雄 、 文 楚 红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