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探究性实验课后作业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物理模块(十八)欧姆定律实验探究(二)【含答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物理模块(十八)欧姆定律实验探究(二)【含答案】

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物理模块(十八)欧姆定律实验探究(2)【设计与进行实验】1. 实验器材:电源、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2. 滑动变阻器规格、电阻阻值大小的选取;3.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4. 连接电路前: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应滑至阻值最大处;5.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6. 电表指针异常原因分析;7. 实物电路图的连接及画电路图;8.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移动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的示数)不变;9. 实验中的多次测量:移动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采集多组数据,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重复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0. 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分析数据,总结结论】11. 表格数据分析:数据判断、绘制U-I图像;12. 分析数据,总结结论.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例1、小欢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物电路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压恒为6V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四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若干。

(1)图中部分导线已连好,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在第2次实验中,当定值电阻由5Ω换成10Ω后,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3)4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分析可知,他所选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是___________Ω,综合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1)为了测定某电阻的阻值,小妍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

①请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起来(导线不能交叉)。

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八十):物理实验探究(10)

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八十):物理实验探究(10)

1.在“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

已知电源电压恒为3V,有两个滑动变阻器,R A标有“15Ω 1A”,R B标有“30Ω 1A”字样。

(1)根据实物图在答题卷中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小明选择了一个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并记下电流值;再将5Ω的电阻改接成10Ω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1.5V,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并记下电流值。

(3)当他再将10Ω的电阻改接成20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时,却发现无论如何电压表的示数总是大于1.5V,说明他开始滑动变阻器选择错误,他选的是___________(选填R A或R B)。

2.小明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小明在选择器材时,应选择图乙中所示的________(选填“A”或“B”)透镜;(2)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小明在操作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这个步骤中,将透镜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如何移动?____________(假设这个过程中像能成在光屏上);2021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分类题型训练(八十)物理实验探究训练(10)(3)当移动光屏至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朝着正确方向移动后,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3)实验过程中因为蜡烛燃烧变短,发现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上边缘,如果想将蜡烛的像移至光屏中央,应该将透镜向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实验探究专项练习题【复习目标】1、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各要素。

2、能够熟练掌握课本设计的各个探究实验。

3、能够对提出的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知识储备】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探究过程可只包含一个或多个要素。

【典型例题】一、对提出问题能力考查基本要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例题:某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看起来她们体重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宽而浅。

请同学们经思考后提出一个相关问题?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解题方法:二、对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考查基本要求:●能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例题.用手将一块木板慢慢压向水中,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时,你的手感受到向上的力越大。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提出一个假设或猜想。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跟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练习: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干的快这一事实,情根据以上事实提出你的猜想猜想:液体温度高、表面积大、表面空气流速大,液体蒸发的快。

三、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考查基本要求:●能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会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能选择正确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所需要的器材。

●能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例题:设计“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你认为在实验中你需要解决那些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2020年中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实验专题训练: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全国(含答案)

2020年中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实验专题训练: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全国(含答案)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1、小芳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的实验中,连接好了的实物电路图如图甲所示,请你协助完成:(1)在方框内画出与图甲对应的电路图,并在电路图中标上L1、L2。

(2)在某次测量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灯L1两端的电压为V。

(3)闭合开关后,小芳发现L1、L2均不发光,电压表有示数且大小接近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L1发生了(选填“短路”或“断路”)。

(4)排除故障后,小芳在测量了灯L1两端的电压后,断开开关,然后将导线AE的A端松开,接到D接线柱上,测量灯L2两端的电压,这一做法会造成。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如图10所示。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2)为了使探究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L1、L2应该选择规格的灯泡。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3)故障排除后,小梦完成三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第3次实验时L2两端的电压如图10所示,请填入表格中。

次数AB间的电压/V BC间的电压/V AC间的电压/V1 1.0 1.8 2.82 1.2 1.6 2.83 1.1(4)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为:3、李瑞同学在参加六盘水市物理实验技能大赛时,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①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②闭合开关,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③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李瑞同学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点不动,只断开A点,并改接到C点上;④测出AC间的电压。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2)李瑞同学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为什么?;U AB/V U BC/V U AC/V2.4 1.43.75(3)方法改进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李瑞同学分析后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不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他的结论与猜想是否相符;这个实验在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写出一条)。

2020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微专题20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解析版)

2020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微专题20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解析版)

2020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微专题20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有解析一、实验探究题(共8题)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1)实验中为了得到水、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除了图甲中所给的器材,还需要测量工具:天平和________.(2)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________、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选填“质量”或“体积”).(3)实验中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并且加热相同的时间目的是________;然后通过比较________来研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4)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水和煤油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________的吸热能力更强.“暖手宝”中装的储热液具有的比热容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系”,操作如下:(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且________相等的沙子和水;(2)用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其中某时刻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3)实验中,是通过比较________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所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________ 法。

(4)分析图像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温较快的是________;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________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可见,________的比热容较大.3.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________相同的水和食用油;(2)实验中便用相同电加热器加热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________相同;(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最后的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表明食用油的吸热本领比水________(“强”或“弱”):(4)如果水和煤油都加热10min,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第12讲 内能 内能的利用(含答案)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第12讲 内能 内能的利用(含答案)

第12讲内能内能的利用【回归教材】知识清单考点1 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1)定义:物质在时,彼此的现象叫作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运动,分子间存在。

(2)影响因素:扩散现象的剧烈程度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

由于分子运动跟温度有关,因此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也叫作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不仅存在力,还存在力。

4.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地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考点公关例题1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是一粒沙、一滴水、还是一朵花……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沙尘暴起,飞沙满天B.寒冬,雪花漫天飞舞C.阳春三月,花香袭人D.丰收季节,麦浪起伏【答案】1.(1)不同相互接触进入对方不停地做无规则间隙(2)温度剧烈2.无规则3.吸引排斥4.分子永不停息无规则引力斥力例题1C考点2 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与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1)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不可能为0。

(2)影响因素:质量、温度、物质种类、体积。

2.物体内能的改变方式改变方式热传递做功联系热传递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改变是等效的实质能量的转移能量的转化理解发生条件:存在① 。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①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①举例哈气取暖、烤火、火炉烧水等搓手取暖、钻木取火、拉锯时锯条发热等3.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多少叫作热量。

单位:焦耳(J)。

考点公关例题2 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将热牛奶倒入玻璃杯中,玻璃杯温度升高B.经阳光暴晒后的柏油路面,其温度升高C.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温度升高D.用热水袋暖手,手的温度升高【答案】1.动能分子势能2.①温度差①增大①减小3.传递能量例题2C考点3 比热容和热值名称比热容热值定义一定① 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① 之比某种燃料① 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公式 Q 吸(放)=① Q=①单位J /(kg· ℃)J /kg(气体燃料时是J /m 3)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① 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①J氢的热值为1.4×108 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① kg 的氢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① J影响因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状、体积、质量、是否充分燃烧无关【答案】①质量 ①乘积 ①完全燃烧 ①cm Δt 升高(降低)①qm ①1 ①4.2×103 ①1①1.4×108考点4 热机1.热机:利用 做功的机械叫作热机。

【初中物理】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作业(42份) 人教版12

【初中物理】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作业(42份) 人教版12

升华和凝华课后作业1.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A.杯中液态氮放热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今年4月份,我市各地陆续下起了冰雹,范围广,颗粒大,在近几十年来十分罕见.冰雹落到地上,不久就“不见了”,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A.熔化 B.液化 C.凝固 D.升华3.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冬天冰冻的衣服在室外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B.壶中的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为水蒸气C.夏天看到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冰棒溶化后蒸发的水蒸气D.深秋的早晨草叶上会出现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固而形成的4.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5.四季分明的临沂城宜商宜居.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珠晶莹C.秋天,白雾弥漫D.冬天,霜满枝头6.下列现象中发生了凝华的是()A.杯子里的开水“冒白烟”B.泼水成冰凌C.冬天的早晨树枝上出现雾凇 D.利用干冰生成了烟雾7.在图所示的实验中,将玻璃片盖严在烧杯上,先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到碘吸热后产生了大量的紫色碘蒸气,如图甲所示;撤去酒精灯,使烧杯冷却,观察到玻璃片上附着固态的碘,如图乙所示.图甲说明,碘需要吸收热量;图乙说明:玻璃片上附着固态的碘是由于碘蒸气放出热量后形成的.参考答案1.解:A、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立即沸腾,此时会吸收热量.此选项错误;BC、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D、液态氮沸腾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奶浆和杯子的温度急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霜.此选项错误.故选C.2.解:冰雹落到地面上一会儿就变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选:A.3.解:A、冬天的衣服上的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发生升华现象,故A正确;B、壶中的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夏天空气温度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故C错误;D、深秋的早晨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就是我们常见到的霜,这是物质的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4.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B、夏天,积水干涸,属于汽化过程中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C、秋天,草木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出热量.符合题意;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5.解:A、春天,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不合题意.B、夏天,露珠晶莹,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C、秋天,白雾弥漫,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不合题意.D、冬天,霜满枝头,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6.解:A、开水“冒白烟”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B、泼水成冰凌,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C、树枝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符合题意;D、干冰生成烟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烟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解:先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到碘吸热后产生了大量的紫色碘蒸气,固态的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弥散在烧杯内,这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冷却一会儿再看,烧杯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玻璃片上却附着固态的碘,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放出热量发生了凝华现象.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课后作业: 物态变化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课后作业: 物态变化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课后作业: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夏天,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的饮料瓶在空气中会“冒汗”,形成“汗”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B.汽化C.凝华D.升华2.1所示现象属于熔化的是()13.使用蒸汽熨斗时,熨斗内的水变成水蒸气,这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是()A.熔化B.凝固C.汽化D.凝华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樟脑丸逐渐消失——熔化B.铁水浇铸铁铸件——凝华C.擦酒精解暑降温——汽化D.秋末屋顶上结霜——升华5.如2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26.下列现象中,其形成过程属于凝固的是 ()A.晶莹的露B.坚硬的冰C.缥缈的雾D.雪白的霜7.以下对中华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B.“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D.“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8.如3所示,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

该实验现象说明了()3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9.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酒精是为了提高液体的凝固点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C.冻豆腐里面的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D.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10.如4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烛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

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烛蜡吸收的热量相同C.由图乙可知,图线A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D.由图乙可知,图线B对应的物质是冰11.如5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已知海波的熔点是48 ℃,则()5A.海波在AB段处于固态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热也不放热C.海波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海波在CD段吸收热量二、填空题12.某市中考,要求体温小于37.3 ℃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 ℃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实验课后作业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调整.
(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选填“左”或“右”)移.
3.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当蜡烛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与像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填“上”或“下”)移动.(5)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在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填符号)4.小柯在测量某铁块的重力时,发现铁块的重力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一时又找不到其他测量工具,为了测出该铁块的重力,他找来木棒、细铁丝等物品进行如下改进:
步骤一:将细线系在木棒的A位置,在木棒的左端绕上适量的细铁丝,使木棒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如图甲.
步骤二:用手指勾住弹簧测力计的B处,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如图乙.
步骤三:在木棒左端挂上铁块,右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如图丙
(1)步骤一中,“在木棒的左端绕上适量的细铁丝,使木棒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防止测量结果的影响.
(2)步骤三中,当木棒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如图丁所示,则该铁块的重力是N.5.小徐同学利用导体甲和导体乙各一个、电流表一只、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键一个、电源和若干导线,探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1)小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图中尚有一根导线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中正确连接.
(2)在实验中,该同学用两个不同导体进行多次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请你帮该同学完成表中两个栏目的设计(填写栏目).
6.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
)连接电路前,开关必须 .
(2)请根据图甲中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实物连接成完整电路(导线不允许交叉).
(3)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电流表坏了
B .滑动变阻器短路
C .电阻处接触不良
D .电阻短路
(4)排除电路故障进行实验,多次改变R 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保持不变,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其中第5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 A .
(5)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
(6)实验结论是:.
探究性实验参考答案
1.解: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4)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薄;(2)前侧;等效替代法;(3)不变;(4)不能.
2.解:(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并移动光屏,直到白纸上的光斑最小,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为1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
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把蜡烛从远处向凸透镜远离时,物距在不断增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变小.
(2)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1.0;放大;投影仪;左;变小(2)下;(3)左.
3.解:(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完整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图中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50cm处时,即u>2f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3)实验过程中,当蜡烛成实像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与像都变大.(4)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
(5)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同一;(2)缩小;照相机;(3)变大;(4)上;(5)B.
4.解:(1)在木棒左端绕上适量的细铁丝,使木棒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防止木棒自身重力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由图丁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2N;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G×=F×(1﹣)
解得:G=3F=3×2.2N=6.6N.
故答案为:(1)木棒自身重力;(2)6.6.
5.解:(1)将电流表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应再将电流表的负接线柱与滑动变阻器下面一个接线柱相连,如图所示:
(2)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应多次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分析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得出结论,所以栏目中应填写导体两端的电压U/V,导体中的电流I/A.
故答案为:(1)见上图;(2)导体两端的电压U/V;导体中的电流I/A.
6.解:(1)为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变阻器按一下一上的原则串联接入电路中,如下所示:
(3)经分析,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阻处接触不良,而导致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了;
(4)图丙选用电流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12A;
(5)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当换上不同的电阻时,根据分压原理,电压表示数要改变,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电压不变,所以,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
电压不变;
(6)分析表中数据有,电阻变为原来的几倍,通过的电流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通过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1)断开;
(2)如上所示;
(3)C;
(4)0.12;
(5)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6)电压一定时,通过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