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优选)核医学诊断课件

疗效评估
心肌灌注显像+硝酸甘油介入法
介入前 介入后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识 二 心肌灌注显像 三 骨显像 四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五 甲状腺显像
骨骼系统
简介
显像剂进入机体后,沉积于骨组织中, 通过SPECT采集显像剂在体内的分布情 况,得到全身骨骼显影,即全身骨显像。
图像分析
1. 骨组织聚集显像剂的量与骨局部血流量 及代谢活性有关。
冠造是判断冠脉狭窄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能替代心肌灌注显像吗?
狭窄区的心肌供血如何? 血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如何? 狭窄区心肌是否存活? 是否需要进行冠脉再通治疗?
提供心肌的供血情况(无创伤) 提供血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 提供心肌存活情况 指导冠脉再通治疗
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疗效
治疗前 治疗后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比较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二)核医学诊断的原理和特点。 (三)诊断用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诊断常用仪器
1、用于成像的仪器:伽马相机、SPECT(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正电 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2、用于功能测定的仪器:甲状腺功能仪、肾 图仪
3、将功能代谢信息与精确解剖定位信息整合 的仪器: SPECT/CT、 PET/CT、PET/MR
核医学诊断的特点
脏器正常组织及病变内放射性核素分布 的多少不仅与脏器局部的功能、血流有关 ,还与细胞的功能、数量及代谢因素等有 关。因此核医学诊断是以显示脏器功能和 代谢为主的一种定量检查方法。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
2.放射性核素现像:以放射性示踪原理为基 础,根据放射性现像剂在器官内外或病变 内外聚集量的差别,利用核医学显像仪器 在体表探测射线信号成像,来显像脏器或 病变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核医学全套课件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如99mTc、131I等,对肿瘤进行功能性和代谢性成像,有 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利用γ射线探测器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进行成像,用于骨转移瘤的诊断和骨密度测量 等。
肿瘤治疗中核医学的应用
1 2 3
内照射治疗
01
性腺功能检查与显像
通过采集血液、尿液等样本,检测性腺相关激素水平,评估性腺功能状
态。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激素进行显像,显示性腺的位
置、形态和功能状态。
02
胃肠道功能检查与显像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胃肠道相关抗原或激素进行显像,显示胃肠道的
位置、形态和功能状态。同时可以结合内镜技术对胃肠道黏膜进行直接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 的不断提高,核医学将会向更高、更广、更 深的方向发展。未来,核医学将会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个 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未来挑战
随着核医学的不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例如,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需 要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和质量控制,同时, 核医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需要更多的专业 人才和技术支持。因此,未来需要加强相关 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为核医学的发展提供更 加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PET/CT的临床应用
PET/CT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以及冠心病、 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还可用于肿瘤良恶性鉴 别、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估等。
04
核医学功能检查与显像技术
甲状腺功能检查与显像技术
甲状腺功能检查
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甲状腺 激素水平,评估甲状腺功能状态 。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如99mTc、131I等,对肿瘤进行功能性和代谢性成像,有 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利用γ射线探测器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进行成像,用于骨转移瘤的诊断和骨密度测量 等。
肿瘤治疗中核医学的应用
1 2 3
内照射治疗
01
性腺功能检查与显像
通过采集血液、尿液等样本,检测性腺相关激素水平,评估性腺功能状
态。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激素进行显像,显示性腺的位
置、形态和功能状态。
02
胃肠道功能检查与显像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胃肠道相关抗原或激素进行显像,显示胃肠道的
位置、形态和功能状态。同时可以结合内镜技术对胃肠道黏膜进行直接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 的不断提高,核医学将会向更高、更广、更 深的方向发展。未来,核医学将会更加注重 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个 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未来挑战
随着核医学的不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例如,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需 要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和质量控制,同时, 核医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需要更多的专业 人才和技术支持。因此,未来需要加强相关 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为核医学的发展提供更 加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PET/CT的临床应用
PET/CT主要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以及冠心病、 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还可用于肿瘤良恶性鉴 别、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估等。
04
核医学功能检查与显像技术
甲状腺功能检查与显像技术
甲状腺功能检查
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甲状腺 激素水平,评估甲状腺功能状态 。
神经系统核医学PPT课件

脑功能性疾病诊断
通过核医学影像技术,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 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脑功能性疾病进行诊断,如癫痫、帕金森 病等。
脑部疾病治疗
利用放射性药物对脑部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以及利用核医学技术对脑功 能性疾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
成像技术的应用
介绍核医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如帕 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等。
03 神经系统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CHAPTER
脑部疾病诊断与治疗
01
脑部肿瘤诊断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等技术,对脑部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定位。
02 03
神经肿瘤治疗
利用放射性药物对神经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以及利用核医学技术进行神经调节治 疗。
04 神经系统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结词
新型示踪剂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它们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丰富的信息。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神经系统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方 向。这些新型示踪剂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更好地定位和定性病变,从而提 高诊断的准确率。此外,新型示踪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帮助医生更深入地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总结词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将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详细描述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和超声等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例如,将PET与MRI技术结合,可以同时获取病变的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 断依据。此外,这种融合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过程的监测和疗效评估,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
核医学相关PPT课件

内分泌系统诊断与治疗的案例分析
内分泌系统诊断案例
介绍一例利用核医学技术成功诊断内分泌系 统疾病的案例,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 检查、核医学检查手段及结果,以及最终确 诊的过程。
内分泌系统治疗案例
分享一例利用核医学技术进行内分泌系统疾 病治疗的成功案例,包括治疗方案的设计、
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康复情况。
20世纪50年代
核医学的起步阶段,主要应用于放射性示踪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 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
核医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核医学逐渐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 向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02
核医学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总结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总结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核医学成像技术,通过注射标记的正电 子示踪剂,利用PET成像设备获取三维图像,以评估器官功能和疾病状态。
详细描述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等优点,能够提 供人体生理、生化及代谢功能的详细信息。该技术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等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核医学的应用领域
肿瘤诊断与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肿瘤显像剂进 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以及利用 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诊断
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断
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检测内分泌 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 腺肿瘤等。
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检测心脑血 管疾病,如心肌缺血、脑梗死等。
核医学的发展历程
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公。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03
在实施核医学检查前,应向患者充分说明检查的目的、风险和
核医学(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应用)课件

靶向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对肿瘤等病灶进行照 射,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同时 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效 果。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
要点一
核磁共振(MRI)融 合
将核医学成像与MRI技术融合,实现 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的结合,提高诊 断准确性。
要点二
CT融合
将核医学成像与CT技术融合,实现多 层面、多角度的成像,提高病灶检出 率。
06
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新兴核医学技术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 层显像(PET)
利用正电子发射体标记的示踪剂,反 映病变分子代谢情况的技术,具有灵 敏度高、特异性高等优点,可用于早 期诊断肿瘤、神经性疾病等。
分子核医学成像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对 特定分子或生物大分子进行成像的技 术,可反映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为 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手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是一种核医学成像技术, 利用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生物分子进行成像。
PET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分子水平的病理生理信息,常用于肿瘤 、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研究和诊断。
其他成像技术
其他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技术可以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结合使用,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精度。
ICRP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放射防护委员会,其推荐的防护标准和原则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国家标准与规范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放射性防护标准和规范,如《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规范》(GB11713-2015)等。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放射性废物分类
核医学的应用范围
核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射线还可以与物质原子核发生 碰撞,使原子核获得能量并发 生跃迁。
射线的能量在物质中传播时会 逐渐减少,最终以热能的形式 散失。
放射性测量
放射性测量是利用专门设计的仪 器和设备来测量放射性核素的活 度、能量和分布等参数的过程。
常用的放射性测量仪器包括盖革 计数器、闪烁计数器和半导体探
测器等。Βιβλιοθήκη 测量放射性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安 全规范,以保护测量人员的安全
随着放射性药物的需求不断增 加,如何保证放射性药物的生 产质量和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 要问题。未来将会有更严格的 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出台 。
放射性药物的运输与储存
放射性药物的运输和储存需要 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未来将会 有更完善的运输和储存方案出 台,确保放射性药物的安全使 用。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
核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目录
• 核医学概述 • 核物理基础 • 核成像技术 • 核医学在临床的应用 • 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01
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的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医学分支。 它涉及了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仪器设备和标记技术等多个领域。
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是一种核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血流 灌注和代谢情况。
详细描述
SPECT成像通过检测放射性示踪剂发射的单光子,能够生成三维图像,用于诊 断心脏病、脑部疾病和肿瘤等疾病。
γ相机成像
总结词
γ相机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核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形 态和功能。
实时成像技术
实时核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动态的、实时的图像,有助于医 生观察病变的发展和变化,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
核医学PPT医学课件

1939年Hamiton、Soley和Evans首次用131I诊断疾病;
1941年和1946年分别开始用131I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
1946年核反应堆投产,获得了大量新的放射性核素及 其标记化合物;
8
1957年99Mo-99Tcm发生器问世,标记技术 得到不断提高和新的标记化合物研发成 功,这对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的发展起 了很大推动作用;
21
7 、电离辐射损伤不同; 8 、探测技术都采用闪烁探测技术; 9、影像重建技术都采用滤波反投影法。
22
显像原理比较
CT:利用外来的X射线作为放 射源穿透人体,由于正常和 病变组织的物理密度不同, 构成一副反应人体组织密度 差异的解剖图像。
X 射线
探测器
SPECT:利用注入体内的放射 性药物发出的γ光子成像;放 γ射线 射药物可选择性聚集在特定的 组织器官或病变部位中,使该 脏器或病变与邻近组织之间有 放射性浓度差,构成一副反应 人体器官组织功能的解剖图像。
6
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 能提供身体内各组织功能性的变化,
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
7
核医学发展历史
1931年发明了回旋加速器;
1934年Joliot和Curie研发成功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 素32P,从此真正揭开了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医学应用的 序幕。之后10年为初期阶段,相继发现并获得了放射 性核素99Tcm和131I;
化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它们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34
1953年Dr. Brownell和Dr. Sweet研制了 用于脑正电子显像的PET显像仪
60年代末出现了第一代PET扫描仪, 可进行断层面显像
35
1976年由Dr. Phelps和Dr. Hoffman设计, 由ORTEC公司组装生产了第一台用于临 床的商品化的PET
1941年和1946年分别开始用131I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
1946年核反应堆投产,获得了大量新的放射性核素及 其标记化合物;
8
1957年99Mo-99Tcm发生器问世,标记技术 得到不断提高和新的标记化合物研发成 功,这对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的发展起 了很大推动作用;
21
7 、电离辐射损伤不同; 8 、探测技术都采用闪烁探测技术; 9、影像重建技术都采用滤波反投影法。
22
显像原理比较
CT:利用外来的X射线作为放 射源穿透人体,由于正常和 病变组织的物理密度不同, 构成一副反应人体组织密度 差异的解剖图像。
X 射线
探测器
SPECT:利用注入体内的放射 性药物发出的γ光子成像;放 γ射线 射药物可选择性聚集在特定的 组织器官或病变部位中,使该 脏器或病变与邻近组织之间有 放射性浓度差,构成一副反应 人体器官组织功能的解剖图像。
6
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 能提供身体内各组织功能性的变化,
而功能性的变化常发生在疾病的早期。
7
核医学发展历史
1931年发明了回旋加速器;
1934年Joliot和Curie研发成功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 素32P,从此真正揭开了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医学应用的 序幕。之后10年为初期阶段,相继发现并获得了放射 性核素99Tcm和131I;
化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它们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34
1953年Dr. Brownell和Dr. Sweet研制了 用于脑正电子显像的PET显像仪
60年代末出现了第一代PET扫描仪, 可进行断层面显像
35
1976年由Dr. Phelps和Dr. Hoffman设计, 由ORTEC公司组装生产了第一台用于临 床的商品化的PET
核医学相关PPT课件

核医学的发展历程
01 早期发现
核医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发现了放射 性现象和放射性同位素。
02 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回旋加速器和质子加速器等 核设施的发展,核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03 现代应用
现代核医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基础 研究,特别是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 。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核医学的诊断准确性
02
核医学技术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及时、
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核医学的治疗效果
03
核医学技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
的生活质量。
核医学的挑战和困难
核医学技术的成本
核医学技术的设备成本高昂,普及程度受到一定限制。
核医学技术的复杂性
其他疾病诊断和治疗
其他疾病诊断
核医学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通过 PET和SPECT观察炎症和代谢情况。
其他疾病治疗
核医学还可利用放射性元素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如用镭223(Ra-223)治疗骨转移瘤等。
04
核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
总结词
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是核医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 药物,以满足临床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
核医学的分类和应用
分类
核医学可分为治疗性核医学和诊断性核医学。治疗性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射线对病变 进行治疗,而诊断性核医学则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研究。
应用
核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利用 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疾病,利用氟化脱氧葡萄糖(¹⁸F-FDG)PET/CT显像诊断肿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疗效评估
心肌灌注显像+硝酸甘油介入法
介入前 介入后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 二识 三 心肌灌注显像 四 骨显像 五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甲状腺显像
骨骼系统
简介
显像剂进入机体后,沉积于骨组织中, 通过SPECT采集显像剂在体内的分布情 况,得到全身骨骼显影,即全身骨显像。
图像分析
1. 骨组织聚集显像剂的量与骨局部血流量 及代谢活性有关。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二)核医学诊断的原理和特点。 (三)诊断用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诊断常用仪器
1、用于成像的仪器:伽马相机、SPECT(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正电 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2、用于功能测定的仪器:甲状腺功能仪、肾 图仪
3、将功能代谢信息与精确解剖定位信息整合 的仪器: SPECT/CT、 PET/CT、PET/MR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二)核医学诊断的原理和特点。 (三)诊断用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
是一门利用开发型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 物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学学科。按 应用范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又分为诊断和治疗两部分。
核医学诊断
是利用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仪器诊断疾 病的检查方法。
冠造是判断冠脉狭窄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能替代心肌灌注显像吗?
狭窄区的心肌供血如何? 血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如何? 狭窄区心肌是否存活? 是否需要进行冠脉再通治疗?
提供心肌的供血情况(无创伤) 提供血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意义 提供心肌存活情况 指导冠脉再通治疗
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疗效
治疗前 治疗后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比较
I. 当局部血流增加,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 时,图像上呈局部放射性异常浓集影。
II. 当骨组织血供减少,病变区呈溶骨性改变, 图像上呈局部放射性异常稀疏或缺损影。
图像分析
2. 全身骨骼显影清晰,左右对称,变平骨由 于代谢活跃、血供丰富较长管状骨显影清 晰,长管骨干骺端显影较骨干部清晰,发 育期儿童及青少年骨骺及干骺端浓集放射 性的程度高于成年人。
核医学诊断的特点
脏器正常组织及病变内放射性核素分布 的多少不仅与脏器局部的功能、血流有关 ,还与细胞的功能、数量及代谢因素等有 关。因此核医学诊断是以显示脏器功能和 代谢为主的一种定量检查方法。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
2.放射性核素现像:以放射性示踪原理为基 础,根据放射性现像剂在器官内外或病变 内外聚集量的差别,利用核医学显像仪器 在体表探测射线信号成像,来显像脏器或 病变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
3. 心肌存活性评估 4. 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心肌缺血与梗死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Stress
Rest
心肌缺血 Ischemia
(可逆性缺血)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负荷 stress 静息 rest
什 么 是 可 逆 性 心 肌 缺 血 ?
What is reversibility myocardial ischemia?
临床核医学分类
临床核医学
诊断核医学 治疗核医学
体外诊断核医学 体内诊断核医学 放射性核素显像 非显像检查法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二)核医学诊断的原理和特点。 (三)诊断用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相关概念
1. 核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且原子核处 于同一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简介
1. 应用SPECT采集心脏影像,根据心肌各室壁显 像剂分布的稀疏和缺损,来判断心肌缺血或梗 死的部位、程度、范围及心肌细胞的存活性。
2. 由于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和侧支循环的调节作 用,即使冠状动脉狭窄达70%-80%,在静息状 态下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可无异常表现。因此为 了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需先进行负荷显像。 若负荷显像发现异常,再结合静息显像分析。
心脏断
静息 rest
垂
99mTc-MIBI
直
长
轴
水 平 长 轴
正常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Normal myocardial perfusion tomogram
临床应用
1. 心肌缺血的诊断及危险度分层,并准确评 价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2.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梗死范围、程度的 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价
γ
机相
PET
SPECT
核医学诊断常用放射性药物
诊断用放射性药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放射 性核素和非放射性的被标记化合物。最常 用的放射性核素是99mTc。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 二识 三 心肌灌注显像 四 骨显像 五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甲状腺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核医学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延庆教学医院 放射科 吴俊峰 69103020-2210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 二识 三 心肌灌注显像 四 骨显像 五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甲状腺显像
内容
一 核医学诊断的基础知 二识 三 心肌灌注显像 四 骨显像 五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
甲状腺显像
(一)什么是核医学?什么是核医学诊断? (二)核医学诊断的原理和特点。 (三)诊断用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3. 显像剂经泌尿系统排泄,故双肾和膀胱显 影。
正常图像:儿童正常全身骨显像
4岁
9岁
14岁
正常图像:18F-NaF PET骨显像
异常表现: 放射性异常浓聚
异常表现:放射性缺损
前位
图像分析
1.短轴断层图像:上部为前壁,右侧为侧壁,左侧 为间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
2.水平长轴断层图像:上部为心尖,右侧为侧壁、 左侧为间壁。
3.垂直长轴断层图像:上部为前壁,右侧为心尖部 ,下部为下壁和后壁。
4.极坐标靶心图:上部为前壁,右侧为侧壁,左侧 为间壁,下部为下后壁
Tomography
2. 放射性核素: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 ,需通过放射性衰变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
核医学诊断的原理
1. 放射性示踪原理:是核医学诊断的基本原 理,即将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引入人体 内,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核衰变过程中 发射出的射线,可了解或显示被标记物在 受检者体内的分布、聚集量和动态变化规 律,根据这些规律来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