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技术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PPT课件

在治疗室
3床王芳 5%葡萄糖 500ml + VitC 1.0 VD 1/日
备物
加药
插管
在 病 房
查对、解释
选静脉 扎止血带
挂输液瓶
再排气 穿刺 填卡
排气
备胶布 三松 固定
消毒 握拳
调滴速
安置、整理
滴速调节
年龄
成人——40~60滴/分 儿童——20~40滴/分
病情
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者—宜慢
直径可达50~300μm。
输液微粒污染
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 粒随液体进入人体 ,对人
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微粒的来源:
溶液水质及原材料
制剂生产过程污染
输液容器材料、玻璃、橡胶塞
输液器具及加药器具
添加药物 开放式输液的空气污染
微粒的种类:
玻璃屑 滑石粉尘 金属片 昆虫尸体 橡皮屑 硅藻 淀粉
纤维素及屑
粘土 等等
结晶物质
霉菌及孢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
氧,甚至坏死
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
脉炎
形成肉芽肿
出现血小板症和过敏反应
刺激组织发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微粒的控制
1.输液生产过程的控制
选用优质原料,采用先进工艺
采用符合要求的包装材料 生产场所采用空气净化装置
输液故障及处理
滴液不畅或不滴 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高
排气管、输液管、肢体扭曲受压 针头滑出血管外 针头紧贴血管壁
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 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针头阻塞
压力过低 注射处肢体肿胀、疼痛
静脉痉挛
静脉输液 ppt课件

高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目标,现总结 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学习:
ppt课件
24
内容
选血管 {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 血管分类
进针的方法 无痛拔针法
常见输液故障
ppt课件
25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一)
在选用四肢做为穿刺部位时,为了使穿刺部位
静脉充盈,显露明显,多在穿刺部位上方510cm处结扎止血带。如短于3CM小静脉腔内 血流量减少,使压力降低不易回血。如大于 20CM则回血慢,血管不易充盈,造成穿刺率 降低。 穿刺点6cm的上方。
ppt课件 7
第六章 基本原则(穿刺)
标准
6.3.1.2 PV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 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静脉 b)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c)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 进行穿刺,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静脉治疗(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 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 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一次性静脉 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辅 助装置等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导管末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包括经锁 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ORT: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PVC: 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ppt课件
24
内容
选血管 {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 血管分类
进针的方法 无痛拔针法
常见输液故障
ppt课件
25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一)
在选用四肢做为穿刺部位时,为了使穿刺部位
静脉充盈,显露明显,多在穿刺部位上方510cm处结扎止血带。如短于3CM小静脉腔内 血流量减少,使压力降低不易回血。如大于 20CM则回血慢,血管不易充盈,造成穿刺率 降低。 穿刺点6cm的上方。
ppt课件 7
第六章 基本原则(穿刺)
标准
6.3.1.2 PV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 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静脉 b)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c)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 进行穿刺,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静脉治疗(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 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 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一次性静脉 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辅 助装置等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导管末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包括经锁 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ORT: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PVC: 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静脉输液操作》课件

渗漏性损伤
总结词
渗漏性损伤是指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渗漏性损伤多发生于血管弹性差、穿刺技术不熟练、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等情况 。患者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处理方法
发现渗漏后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硫酸镁湿敷,遵医嘱使用抗炎药物。
药物过敏引起的全身 性反应,表现为皮疹、呼吸急促等症 状。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 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等。
详细描述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药物成 分等因素有关。患者全身出现皮疹、 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导 致过敏性休克。
拔针
输液完毕后,先轻轻揭去固定针头的敷料,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并轻轻按压 片刻,以免出血或形成血肿。
04
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防止空气栓塞
01
空气栓塞是静脉输液中 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02
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前 ,应确保输液管内没有 空气,并排尽管道内的 空气。
生。
对于新药或少用的药物,应特 别注意其配伍禁忌,并进行充
分的临床观察。
注意观察病人反应
静脉输液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各 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发热、心悸等 。
如果病人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 时停止输液,并进行紧急处理。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特 别是对过敏体质和老年病人更应关注 。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上 级医生或相关部门,进行抢救和治疗 。
剂量核对
仔细核对药品剂量,确保准确无误。 对于某些特殊药物,可能需要进行药 液稀释或混合,需按照规定操作。
静脉输液PPT课件

• 再次检查输液管内空气是否排尽关闭调节器;进 行穿刺 见回血将针头再沿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 拳。松开调节器,以胶布固定针柄,第二条固定针眼处。 第三条固定穿刺管。调节输液速度,查30秒.(成人40 ~60滴/分儿童20~40滴/分)
可编辑课件
8
• 再次查对,取下垫巾和止血带,放治疗车下层; 将输液肢体放置舒适整理床单位,取病人舒适位 告知注意事项。
低 •不论滴管侧壁有无调节孔,均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 用手挤压滴管,待滴管内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即可松开下 端输液管,继续输液。
•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还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 调节孔,当液面升高至所需高度时,即可关闭调节孔,松开 下端输液管,继续输液。
4.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 输液过程中,如茂菲 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应检
可编辑课件
10
• 确定针头阻塞:表现为药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有阻力, 且无回血,可确定针头阻塞;应拔针并更换针头,重新穿 刺。
• 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病人肢体抬举过高或周围 循环不良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架高度,以升高输液瓶, 加大压力,或放低病人肢体。
• 静脉痉挛:由于病人所穿刺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中,或 所输入的药液温度过低,导致静脉痉挛;可进行局部热敷 、按摩,使静脉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可编辑课件
11
2.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如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将输液瓶取下并倾斜,使 瓶内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 ,即可挂回输液架上,继续输液。
•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夹闭滴管上端的输液管, 打开调节孔,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将调节孔关 闭,并松开上端的输液管。也可采用与滴管侧壁无 调节孔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可编辑课件
8
• 再次查对,取下垫巾和止血带,放治疗车下层; 将输液肢体放置舒适整理床单位,取病人舒适位 告知注意事项。
低 •不论滴管侧壁有无调节孔,均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 用手挤压滴管,待滴管内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即可松开下 端输液管,继续输液。
•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还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 调节孔,当液面升高至所需高度时,即可关闭调节孔,松开 下端输液管,继续输液。
4.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 输液过程中,如茂菲 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应检
可编辑课件
10
• 确定针头阻塞:表现为药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有阻力, 且无回血,可确定针头阻塞;应拔针并更换针头,重新穿 刺。
• 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病人肢体抬举过高或周围 循环不良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架高度,以升高输液瓶, 加大压力,或放低病人肢体。
• 静脉痉挛:由于病人所穿刺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中,或 所输入的药液温度过低,导致静脉痉挛;可进行局部热敷 、按摩,使静脉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可编辑课件
11
2.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如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将输液瓶取下并倾斜,使 瓶内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 ,即可挂回输液架上,继续输液。
•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夹闭滴管上端的输液管, 打开调节孔,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将调节孔关 闭,并松开上端的输液管。也可采用与滴管侧壁无 调节孔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