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 秦朝末年,各地⼈民纷纷举⾏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接着有项⽻和刘邦。
下⾯,讲⼀个项⽻破釜沉⾈的故事。
有⼀年,秦国的三⼗万⼈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强⼤,⾛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兵⽤蔬菜和杂⾖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举⾏宴会,⼤吃⼤喝的。
这⼀下可把项⽻的肺⽓炸啦。
他杀了宋义,⾃⼰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先派出⼀⽀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率领主⼒过漳河,解救巨⿅。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楚军⼠兵见主帅的决⼼这么⼤,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亲⾃指挥下,他们以⼀当⼗,以⼗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败。
秦军的⼏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仗不但解了巨⿅之围,⽽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集⽂武⼤⾂们商量灭⼤计。
多数⼈认为,吴国还有⼀定实⼒,⼀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够的准备再说。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点大全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点大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古代文化遗产。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1. 夏、商、西周、东周、战国时期:这些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其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秦汉: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两个朝代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融合、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3.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动荡时期,伴随着政治的分裂和民族的征战,但也孕育了许多文化上的繁荣和佳作。
4. 隋唐: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荣,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被誉为“盛世”。
5. 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后期的重要时期,文化繁荣,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君主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君主制,封建社会中的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他们通过世袭、封爵等制度来维持统治。
2. 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一种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封建领主作为中心,将贵族分配到不同的封地,依附于君主,实行世袭制。
3.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不分贫富,使得社会上层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
4.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即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各地行政、军事等事务都由中央政府管理。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孝顺等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谋求个体的平衡和内心的和谐有着重要影响。
3. 佛教文化: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强调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古代中国别称

古代中国别称
中国古代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夏、函夏、九牧、九域、中华、海内等多种叫法。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1、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2、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3、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4、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
5、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的《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
古代名人故事(15篇)

古代名人故事(15篇)古代名人故事(15篇)古代名人故事119岁那年,范仲淹离开家乡,前往河南的一家书院求学。
由于经济拮据,他每天只煮一锅粥,粥冷了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几根酸菜,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
当时,在书院里,有一个同学和范仲淹走得特别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家中很富裕。
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艰苦生活后,回家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留守官听了非常感动,就叫儿子把自家好吃的东西送些给范仲淹。
范仲淹推辞不掉,只好收下。
过了几天,留守官的儿子来到范仲淹的床上取书,无意中翻开了一个包裹,里面竟是自己送与范仲淹的食物。
这些东西,范仲淹根本没吃,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腐烂变质了。
他非常生气,跑到学堂里质问范仲淹:“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好好的东西都让你白白糟蹋掉了,这是你的待友之道吗?”范仲淹等他冷静下来后,歉意地说:“谢谢你们一家人对我的帮助,我很感激,只是因为我长期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突然享受到这么美味的食物,以后我还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吗?另外,我之所以接纳你的食物,就是因为我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害怕让拒绝伤害到你啊。
”原来,范仲淹“不领情”背后的原因是这样啊,留守官的儿子惭愧极了。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遇到确实无法拒绝的情形时,不妨像范仲淹一样,笑着接纳,但背地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坚持着自己的初衷。
这样,你才能既不伤害了友谊,也不会改变了自己。
古代名人故事2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
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某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
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
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科技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
国古代文化的知识:
1.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中儒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宗教:中国古代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其中佛教和道
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中《诗经》、《楚辞》、《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4. 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
其中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等是中国艺术的代表。
5. 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其中古琴、
古筝、笛子等是中国音乐的代表。
6. 舞蹈:中国古代舞蹈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其中《霓裳
羽衣舞》、《剑舞》等是中国舞蹈的代表。
7. 戏剧:中国古代戏剧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其中京剧是中
国戏剧的代表。
8. 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包括四大发明、中医、算术等,其中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知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
贵财富,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十大谶语

古代十大谶语古代谶语,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一种预言性文化形式。
在古代,它曾是天子阅兵时预测天下时局的手段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谶语已成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人文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众多的古代谶语中,最为著名、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古代十大谶语”。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这十大谶语。
第一大谶语:黄帝内经,谶曰“九气十养,十养之君,阴阳不辨,疫在其中。
缩口肺,风疾首,不可豫治,此为天疫”。
这个谶语是对疫情的预测和措施说明。
黄帝内经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医理论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对今天的疫情防控仍有参考价值。
第二大谶语:周易,谶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这个谶语预示了宇宙的创始和轮回,代表了古代先民追求天人合一的愿望。
对于中国宗教、哲学、文化、建筑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大谶语:诗经,谶曰“宾斯宫,綦嬴之宫,在燕丹之隅。
昔我往矣,钓于此渚。
今我归矣,观于四周”。
这个谶语是周公时期诗经的一部分,描绘了王者的宫殿和景致。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礼仪的形成和传承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大谶语:孟子,谶曰“孟母三迁,其志乃远,所以成材”。
这个谶语旨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与“教育关系民族”的论调相对应,孟子也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比较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第五大谶语:老子,谶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谶语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代表性内容之一,旨在描述道的无限性和言语的局限性。
影响了中国哲学和思想史的发展。
第六大谶语:荀子,谶曰“说若六经,远举贤圣,治国无方不在于此”。
这个谶语舒展了荀子对于政治和文化的理解。
荀子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七大谶语:孔子,谶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个谶语强调道德和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
作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八大谶语:唐·李商隐,谶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关于古代成语有哪些

关于古代成语有哪些古代成语原是古人所写所创,流传下来后在内容与形式一般都保持着原状。
那么关于古代成语有哪些?古代成语精选1、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
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适用对象】诗歌、音乐、处事。
2、安居乐业: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适用对象】人。
3、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适用对象】反常现象、不顺利情况。
4、八面玲珑: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
【适用对象】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5、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适用对象】时间。
6、白头偕老: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适用对象】夫妻。
7、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适用对象】箭法或枪法。
8、百读不厌: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适用对象】诗文、书籍。
9、百里挑一:形容极为优秀、难得的人或物。
【适用对象】极为优秀、难得的人或物。
10、百年好合: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适用对象】夫妻之间。
11、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纷杂。
【适用对象】色彩。
12、比翼双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适用对象】夫妻。
13、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适用对象】书法。
14、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适用对象】女性。
15、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适用对象】自己的东西。
16、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适用对象】创业艰辛。
17、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适用对象】学问、说话、写文章。
18、变本加厉: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适用对象】坏的程度、情况的严重。
19、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适用对象】诗文、写作。
20、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适用对象】技巧、艺术。
21、别无长物: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贫穷。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点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点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观点,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一、周期观中国古代历史观点的核心之一是周期观。
这一观点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循环性,不同朝代的兴衰、盛衰交替如同四季更迭。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他们认为,历史上一切事物皆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通过掌握这一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这种周期观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后来的封建社会,成为历代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思想。
二、天命观中国古代历史观点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天命观。
天命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上天决定的,人类只是天命的执行者。
在这种观点下,统治者被认为是天命所选,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上天的赐予,而非个人努力的结果。
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天子”制度,后来逐渐演化为封建社会中皇权神授的理论基础。
天命观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持续存在,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也为中国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德行观德行观是中国古代历史观点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个人的德行对社会的影响,认为一个人的德行高尚与否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种观点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完善,主张通过儒家经典中传授的道德准则来改变社会。
德行观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孔子提出的“君子”和“小人”的概念成为后来统治者选拔官员和评价社会风气的标准。
四、力量观随着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出现,力量观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观点中的一种重要思想。
力量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力量对比和角逐决定的,强者可以替代弱者成为新的统治者。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
墨家学派主张以“兼爱”和“非攻”为原则,力图实现一个没有战争和暴力的和平社会;法家学派则主张通过法律和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