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科考如何防作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史20 Sept. 2015
历史上洗澡还曾是反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

《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由不识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

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遂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并得到许可。

通过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既防作弊又不“亏礼”,真可谓有理有节。

代考
代考从唐代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

古代最牛的“枪手”
当数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诗人温
庭筠。

温庭筠多次为他人做枪手
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
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
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
直接监视。

考试中,只见温庭筠
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
了。

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
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
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
卷。

“枪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
但他也因为替考再次名落孙山。

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
供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
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

但是代考作弊亦没有被完全杜绝。

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
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
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
皆获得中举。

尽管各个朝代都在严打替考,
但“枪替”之风并没有减少多少,
甚至围绕替考,还出现了中介人。

《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
写道:“有专以双方作介绍为业者,
则曰枪架。


《中国考试管理制度》一书中
有这样的话:清代时由于替考普
遍存在,各地相继出现一些专门解密古代科考如何防作弊
张 勇
103
博览/财史
理财Money
从事替考的枪手。

广东替考有所谓“一条葱”之说,从县试到府试再到院试,一包到底,顺天府还出现了专门联系替考机构的私局。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作弊方法必然层出不穷。

如今,各级考试部门也在绞尽脑汁,与各种新鲜的高科技作弊方法不断斗争,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现代考试中,常会出现枪手、夹带,甚至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弊,常常令人防不胜防。

可作弊并非现代人的独创,自从考试制度诞生以来,作弊也就随之出现了。

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者一生的富贵荣华,中国古代的文人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

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在古代,作弊、防作弊与科举考试相伴而生,不断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贿买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由于考生贵族官僚家庭的托请,科举考试几乎是有名无实,“请托大行,取士颇滥”。

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榜出,
率皆权豪子弟”,没有后台靠山
的寒门子弟,即使是学富五车,
才华横溢,都很难考取进士。

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也
在想对策。

武则天时代曾设立
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
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
会,这一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
定例,甚至继续“升级”,开
始实行“誊录”,就是让专人
用红墨水再誊抄一个副本,给
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
生的原始考卷则称为“墨卷”。

这样一来,阅卷考官便无法知
道考卷是谁的,所以以暗号为
关节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北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
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舞
弊的措施后,通关节的事情就
发生了。

被曝光的是翰林学士
杨亿,省试开考前,同乡中打
算应科试的一些人来拜访他,
希望能接受一些“考前辅导”。

杨亿一听,顿时大怒,一边说
“丕休哉”,一边往屋里走。

“丕
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
是一句骂人的话。

有的人听出
来话外之音,凡答卷中用了“丕
休哉”一语的,都被录取了。

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
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

每次考
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
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

考官
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
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
开,亦不得接见宾客。

如果考
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
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

贿
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
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
可能被牵连受罚。

夹带
贿买,不是每一个学子都能
做得到的,寒门学子更是想都不
敢想,夹带便成了古代考试作弊
最常见的手段。

夹带因为简单易
操作,成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
的作弊手段,至今仍长盛不衰。

早在唐朝,夹带经文这一作弊方
法已经司空见惯。

在唐代科场中
有专门的称呼“书策”:“挟藏入
试,谓之书策。

”在唐代科举考场
上,有考生伪造堂印,传递标准
答案的,也有利用文房四宝夹藏
抄录有关文章的,真是五花八门,
不一而足。

前几年,在西安半坡博物
馆和上海嘉定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中国科举文化展”上,几件作
弊用的写本夹带、麻布坎肩夹带
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

展出的一
件麻布坎肩(类似如今的小马甲)
有50厘米宽,55厘米长,上面共
有62篇八股文,总计4万多字。

1997年5月5日,微型《五经全注》
在开封被发现,这套只有火柴盒
大小但印有30万字的《五经全
注》,问世于清朝光绪年间,是
当时科举考场作弊的专用书,其
内容包括《易经》《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左传》五种儒家
经书的全部内容以及宋代儒学大
师的详尽注释。

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