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陆洋

合集下载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五篇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五篇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五篇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一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的作品,是他,让中国人知道了缺点。

他是当代的孔子。

这本书记述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轰动,并且认真的整理了出来中国人的丑陋,这种丑陋,不是面孔,而是心。

“美国人写的《丑陋的美国人》,成了美国联邦调查民声的标准;《丑陋的日本人》的作者,被辞掉了工作,中国比日本还要落后,众位以后只能去监狱找我了。

”看,作者是多么的风趣.人性的作品,人性的作品啊!在当时的人心中,中国人是多么的恶毒啊!这本书还从则面体现出了中国的黑暗,鞋子穿了一个月,不洗,直接摆在了门前,客人都觉得恶心。

酱缸里,那臭臭的味道,让人发指。

平行的恶劣,让中国人的脸都丢光了。

同胞们,中国的传统有好有坏,并不是每个传统都是优良的。

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禁止缠足?因为它,屠杀了多少的处在快乐之中的女孩?那些令人不堪的时代,活人祭祀又有多么的残忍?民族的歧视,又让多少的部落被铁骑蹂躏?世界的黑暗,作者历历在目。

世界的丑陋,被学者毫无保留的揭穿,世界在当代已经变得美好,因为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的人在努力着。

世界的美好,应该让能直言的认得到重用。

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二读了这《丑陋的中国人》*,做了反省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就是在心里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杆,以便反省自己的错误。

一个人如果能经常反省自己的错误,经常改进自己的错误,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不一定每天只反省这三点,但也要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

恰如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一样。

尽管他挑剔中国人的缺点,尽管他的*使无数中国人汗颜,但是,他心中最爱的还是自己的祖国,还是自己的国人。

他也知道,只有知道自己的毛病,才能继续进步,所谓“知耻而后勇”。

而我,也明白这个道理。

想起了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

鼓励,是为了让人们有前进的勇气;批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反省自己。

读《郁闷的中国人》有感(二)

读《郁闷的中国人》有感(二)

读《郁闷的中国人》有感(二)——阶级阶级,这个在今天看来离我们很遥远的词,却如同体毛一样生长在每个人身上。

阶级是政治的产物。

它是拥有资源分配权的统治者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将社会公众划分为不同层级,以便对外宣称代表某一阶级,维护该阶级利益,从而获取该阶层的支持。

资本主义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主义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在这一点上,无论任何政治体制如何美化其民主的程度都无法涂抹掉阶级的实质。

所以,就阶级产生的来源来看,任何政治体制均无优劣之分。

故,无需羡慕资本主义也无需排斥社会主义,更不可用资本主义的眼光歧视社会主义,或者以社会主义的视角去丑化资本主义。

阶级虽是政治的产物,但源于经济。

阶级划分的依据终归要归结到经济上来。

以经济财富的多寡来确定某一层级的高低是屡见不鲜的。

国外的“上、中、下”三阶层模型、“格子禁区”、“种族运动”、“差异教育”等以及中国的“皇宗贵族”、“富农、中中、贫农”、甚至正在盛行的的“二世祖”、“富二代”、“弱势群体”等均是披着不同形式的外衣而出现的阶级歧视或者阶级斗争而已。

阶级,虽不断被“和谐”、“稳定”、“繁荣”等字眼冲刷,却是隐藏在众多社会矛盾背后的黑手。

有阶级存在,必然伴随着阶级歧视或阶级斗争。

古有世袭制,眼中仅有亲子嗣,排除一切外姓氏;建国初有“土地运动”,打土豪,分田地;文革有“知识青年大下乡,下乡知青最光荣”;改革开放有“下海经商有盼头,争做商人闯九州”;21世纪有“农民进城有忧愁,只望票子不用愁”;现有“上班月光族,只盼尊重、放假游”等。

阶级歧视源于“嫌弃鄙视烦”,一般是高阶级对低阶级的态度。

每一个阶级都在其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其阶级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正是由于这样的价值观培育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部分阶级高的人不免觉得自己是天生的贵族,执着地带着一副“唯我独尊”的眼睛去看待那些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绝不可要求每天开豪车、住别墅、喝红酒、泡妹子的人去体谅一个每天骑车子、住工地、吃盒饭、喝稀饭、想妹子的人难处。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丑陋的中国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中国人心理和社会现象的揭示,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小说以作者作为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和记录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行为和心理,从而让读者深入思考中国人的缺点和问题。

小说以小城市中一个名叫李呆的普通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独白,展现出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陋习和丑态。

李呆是一个具有典型中国人特征的形象,他身上所具有的习性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例如,李呆对物质追求的过度热衷、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敏感等等。

这些习性反映出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反省。

首先,小说对中国人对物质追求的过度热衷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李呆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金钱的追求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意义。

无论是升职加薪还是投资理财,李呆都将自己的一切都建立在物质利益上。

而当他的金融投资失败后,他对财富的追逐变得更加疯狂。

小说通过李呆的例子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导致了一系列道德和社会问题。

其次,小说对中国人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在小说中,李呆通过各种手段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惜以背叛和利用他人的方式。

他为了升职,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甚至不顾他人的感受和人情世故。

这种权力追求的病态表现出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特征。

这种崇拜权力的心态不仅使得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腐败和不公平现象,同时也导致了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最后,小说通过李呆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揭示了中国人存在的另一个丑态。

在小说中,李呆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几乎影响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心。

他时刻关注着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试图通过赢得他人的认可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安。

这种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和敏感表明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缺乏自信和自尊心的问题。

这也延伸出中国人对他人态度和言论自由的限制,以及中国人对外界评价的过度敏感和抵触。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一)《忐忑的中国人》刚出版的时候,一度销售很火爆,那天打开当当网准备买几本书,习惯性地浏览了一下网页推荐的书,一下子就瞅到了这本《忐忑的中国人》,没有过多地去思考,就毫不犹豫地添加到购物车,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它销售火爆被推荐,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梁晓声老师的新作,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名称和简介吸引了我。

“人类的历史上似乎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多于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一个国家,叫中国人;而在这个国家的国力变得空前强大的二十一世纪的初叶,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几乎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的焦虑、忐忑年代。

这种焦虑和忐忑不同于任何动荡年代,包括战争年代的焦虑和忐忑;;因为那种年代人心尚有盼头:动荡总会结束的。

这种焦虑和忐忑却似乎是”太平盛世“光景之中的,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无为的焦虑与忐忑之中。

忐忑,多么形象地说明了当代人的焦虑和不安。

书收到后,因为没那么多的时间专心静坐下来读,随手房在客厅的茶几上,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后便会拿起来翻上几页,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了,感触颇多。

首先是使我对作者梁晓声有了更多的了解。

读大学的时候,一个读中文的朋友就推荐过我看他的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也就读过那么几部,所以还不敢说对之有多深的了解,但是通过《忐忑的中国人》,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诚的而执着的人,为了文学为了良知,他奉献了一切。

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他所认为对的东西,他真诚地对待他所做的每一件事。

面对社会不公正不阳光现象,他敢于指出、反抗和斗争。

其次是使我对于作家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

很多人都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提起笔来,我们都可以随手写上几篇散文、杂文,或者是小说,但是要真正做一个作家,并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去写作却是不容易的。

一个真正的作家,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之外,还要时刻保持思考的头脑,且思想必须要有深度,这就要求丰富知识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

《忐忑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忐忑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忐忑的中国人》的读书笔记1、那些忧国忧民之士,他们谈民生看法时,每吸引很多的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普通一民,自然都关注民生。

但他们一谈国是,关注的人就少多了。

2、八十年代特流行的比喻是----亮左灯,向右拐。

这无疑是将中国比喻为汽车了。

意思是国家理念分明矛盾:在意识形态方面仍以宁左勿右进行控制,而在发展经济方面打破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超速行驶。

3、中国之改革历经三十余年风风雨雨,走到今天,无论国人有多少失望,不满甚至怨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退是退不回去了。

4、革命比造反复杂。

改革比革命复杂。

今日之中国,改革之复杂性,又如同“带着镣铐舞蹈”。

革命的一贯策略是借助群众运动。

5、对于所经历的坏事可以不反思,或曰大脑天生不具有反思功能,就个体而言,换一种思维来想,简直同样是一种幸运。

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是大的不幸、大的悲哀。

换一百种思维还是。

6、而丧失了记忆的国家或民族会变成很“二”的国家或民族。

它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当下。

没有昨天的国家或民族不可能思考它的明天;不思考明天的国家或民族不可能真的产生改变当下的行动。

而这样的国家或民族的人,行尸走肉般的很“二“地活在当下,其状态与非洲草原上的角马群是差不了多少的。

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只不过是对社会适应与不适应的本能的生存反映,而不是理性态度。

7、我的体会是----政协委员者,国家的复眼而已;重耳而已;社会观察员而已;警报员而已。

将民间实况带到两会上的民间良心的使者而已。

8、因而从前的青年,无论是农村里的青年还是城市里的青年,总体上共同缺乏的,最为缺乏的,乃是人生的能动力。

时代和社会本身,也便渐渐的失去了活力。

青年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几乎完完全全是被动的,是彻底的服从与被主宰的关系。

这一种关系一向的没有丝毫的松动。

9、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惠利,永远不可能像一锅炉加温的、是人的身体舒适无比的淋浴水,通过统一的莲花喷头遍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而且可以有每个人自己来控制水温。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的一篇通过演讲之后进行整理的文章。

自从演讲之时起就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褒的是指出了中国人的毛病,贬的是丢了中国人的面子。

我的第一感触是,柏杨为什么会写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看法,为什么把我们中国人写的一无是处?再看看文章,脸就火辣辣的红起来,感觉挨骂的人就是我,我就是文章中缺点众多的丑陋之人。

但我不恨柏杨,我看完第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甚至想写篇文章自剖一下。

更不怒,不怨,不艾。

柏杨的话深深的打在我的心上,不知道是觉得可怜,可悲,还是可恨。

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身上的缺点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国家应当居安思危,个人应该日三省吾身,落实到我们个人身上又该怎么做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最应该去深刻思考,总结的。

我觉得柏杨并不是在诋毁或者单纯批评什么。

很多人在没有反省之前,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理解为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攻击或者是无知的表现,竟忘了老祖宗的训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大多数人总是不喜欢听忠言逆耳。

一旦听见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就立马出来攻击。

觉得别人是在对自己的挑衅!柏杨先生不是说:中国没得救了,只剩下些劣根;而是一些问题的确与其他现状并存,柏杨先生把它指出来,讲出来,像是在治病,中国人有没有病?肯定有,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问题,那么,柏杨先生把病指出来,说明中国人病状明确,可以针对而医,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一个观点,只要被提出来、存在着,就有一定的可取性。

可能可取性很小,谬误性很大,但是我们仍不应反对它、抛弃它,而是用我们的判断力判断出哪些是对中国人有用的成分,并把这些成分提取出来,切实的用以改造自己,优化自己,这就是我想对反对柏杨先生的人所说的话。

《丑陋的中国人》里有很多令人深思的观点。

也充分暴露了当今中国的现状。

“为什么一个中国人,稍微胆大心粗一点,稍微讲一点点实话,就要遭到这种命运?”这是柏老开始提出的,难道不是吗?现在我们虽然倡导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我想这不是形式上的,这只是一种表演。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800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800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800字篇一先丑陋,后美丽。

“中国人似乎仍停留在林木丛生的山顶洞时代,身上穿着刺猬一样的甲胄,只露出冷漠猜忌的两只大眼,心神不宁地向四周虎视眈眈。

”只有清楚自己的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

柏杨先生写的这本《丑陋的中国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中国人的毛病。

他在书中写到:“我们自己病历的时候,是不是敢面对现实?用健康的心理,来处理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们大家似乎都没有这个勇气,而柏杨先生却用实践说话,用这本书来使我们警醒。

面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们不仅要从自身的经历吸取教训,也应该从别人的身上吸取教训。

“印第安人是个活榜样,这个可哀的红脸民族,跟西藏冈底斯山的`牦牛群一样,低着头,朦胧着眼,蹒蹒跚跚,有意无意,身不由己地,一步一步,走向绝种的死亡之谷。

听到他们蹒跚的脚步声,和时代的辛劳喘气,心都裂成碎片。

有人说,你别杞人忧天,中国人多呀。

咦,在可怕的核武器和强大的生存竞争压力下,人多可没有用。

印加帝国的人口可多,如今都到哪里去啦。

有人说,中国人聪明呀,聪明确实聪明,但把聪明用到抗拒改善自己品质,动不动就翻天印和窝里斗,聪明反而会被聪明所误。

似乎只有自惭形秽、痛改前非的觉醒,才能躲过印第安朋友所遭的大难。

”我们有好的品质,但是也有不好的品质。

我们若不肯正视这些不好的东西,停滞不前,总有一天,我们会不印第安人的后尘。

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也一直传承。

然而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是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这话讲得有一定的道理。

文化传承,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只有这样,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后人的素质才会更高,国家才会更好。

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毛毛虫可以蜕变成蝴蝶,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可以改掉恶习,让美好的中华品质发扬光大。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火灾逃生知识公共场所火灾的应对策略火灾逃生知识——公共场所火灾的应对策略火灾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灾害,而公共场所的火灾尤为令人担忧。

如何在火灾发生时迅速逃生,以及遵循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公共场所火灾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指导。

一、火灾逃生常识1. 对疏散通道的了解在公共场所,我们首先要了解疏散通道的位置和布局。

无论是商场、学校还是酒店,我们应该在进入时留意标示和标识,记住与自己所处位置相最近的疏散通道。

这样,在火灾发生时,我们能够快速找到最近的安全出口。

2. 处理烟雾的方法火灾时,烟雾是最大的威胁之一。

当我们遇到浓烟时,应该尽量靠近地面爬行。

因为烟雾比较轻,靠近地面的空气相对清洁,这样有助于减少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

与此同时,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防止烟雾直接吸入呼吸道。

3. 用湿毛巾防护现在许多公共场所已经配备了灭火器、灭火器等灭火设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初期灭火。

在进行灭火时,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

可以用湿毛巾或湿衣物包裹手部,以防止烧伤,并减少受到火势蔓延的风险。

4. 慎用电梯在火灾发生时,电梯是绝对不应该使用的,因为在火灾中,电梯可能会失去供电,而且会造成人员被困的风险。

应该选择使用楼梯进行逃生,尽量远离火源,尽快撤离现场。

二、公共场所火灾的应对策略1. 快速报警一个明确的火灾报警系统是任何公共场所的必备设备之一。

在发现火灾时,要立即拉响火警按钮或电话报警,并向工作人员或相关职责人员报告。

快速的火警通报可以迅速启动灭火系统,并通知其他人员有关火灾的情况,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2. 组织有序疏散在火灾发生时,人员的有序疏散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场所应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演练。

在火灾发生时,通过广播系统或工作人员的引导,快速引导人员走向安全出口,保持疏散通道畅通无阻,避免踩踏和混乱的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希望的批判血与泪的梦想
——读《忐忑的中国人》有感陆洋
忐忑这个词一眼看去就是一种心中七上八下的感觉,很是不舒服,用了蛮长的时间将梁晓声老师的《忐忑的中国人》看罢两遍,更是对这种充斥着血与泪的梦想深有体会。

书中大大小小的批判多的数不胜数,很多批判或是直接叙述、或是借讲故事的手法叙述,可以说是正中要害。

而另一些,则用了幽默诙谐的手法深深的讽刺了一些社会现象,如第三章的另一种“中国特色”就是这种描写的典型之作。

但书中不只是有这些,还有很多对有恩之人的感谢、对认真做事之人的敬佩和对社会这些问题恰到好处的分析。

这些在批判之余的言语,正是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提出的希望,这也正是那充满了血与泪的梦想啊。

这本书并没有谈中国屈辱的近代,也没有谈那动荡的十年。

而是从他以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角度,谈了谈发生在身边的不公的事、感动的事、幽默的事。

作者梁晓声先生,作为一名作家、小说家,他有过北大荒知青的经历,我想,那些年的磨练造就了他如此坚毅的品行。

他作为我们国家的文艺工作者,以其文化人的眼光和处事原则来对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但同样也每每会有错失方寸的时候,好似一种秀才遇到兵的绝望感觉。

但梁老师并没有绝望,每每遇到如此事情,不管他事后认为自己处理的方式是否得当,皆会进行反思和分析,并记录下来。

第四章第1小节,“时代的入口”,两个北京本地的“伪流氓”,欺负一个外地来北京讨生活的蹬三轮的小伙子。

作者出手相助吓退了“伪流氓”,消减了他们的气焰。

但事后他自己的分析却称自己为“重病号”,也就是所谓的“不正常”的中国人。

想想如今的社会,这样的情况依旧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不敢扶倒地的老人了?为什么我们开车要装行车记录仪谨防“碰瓷”?为什么网络和电话中充斥着电信诈骗的信息?若出手相救反而成了“不正常”那么,冷漠的看着就是“正常”了!只有看客而没有见义勇为的义士,这可不是好事。

这一切的一切刺痛着梁老师的心,同样也刺痛着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的心。

那么同样是文化人,就不会出现这种不公正的事情吗?也不是。

第二章的第7小节“教授之死”,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有修养、有担当、有学识的老教授,被同样身为有文化的、有知识的亲家母用“合法”的方法活活气死的故事。

这位“亲家母”虽然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但她做出的事却与流氓无异。

且她的律师朋友还用法律的手段对其流氓行为加以包装,使其“合法化”。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啊,太恐怖了。

所以,有文化知识不一定有修养,更不会有素质。

一个聪明且能干的人,若是没有素质,没有做人的底线,那他的破坏力比那些没有文化知识的流氓更大。

那么人的素质如何得来呢?这点,梁老师在本书的最后做了基本的阐述。

我们的修养、素质、甚至历史,都源于艺术,没有艺术,我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艺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若没有艺术,正如书中所说:“那么一多半的人类恐怕会觉得,活到四十五岁左右也还是活的太久了。

而另外一半人类,会经常产生自杀的念头。


由此可见,梁老师虽然在书中很多的批判,但同时不失感恩与崇敬的心思,还有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面向着希望的批判,让我眼前一亮,虽然这梦想的实现充斥着血与泪,但是,这就好比乌云中那一束穿透云层的阳光,虽然渺小,虽然微弱,虽然随时都会有被吞没的危险,但这就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失去希望生活就会枯燥,失去梦想人生就不再会有方向。

遥想当年共产党不也正是给了中国劳苦大众一束希望之光,最终建立了我们的国家吗。

中国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小家庭的梦。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深的为我们的祖国在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所自豪,这正是在一点一点的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没错,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矛盾,各个群体间都有,政府职能部门做事的风格和态度也在不断的变化。

比如前文所说的扶老人问题,虽然因南京彭宇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这些年的大力宣传下,依然涌现了很多愿意付出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

这也正印证了书中所写的用文化来熏陶大众,尤其是好人文化。

相信在好人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大众的观念会一点一点的被改变,人心向善将不在只是一个书面的句子。

最后,除了感悟文化艺术的高贵与重要外,祝愿同时也坚信着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在充满荆棘的崎岖山路上,饱含着满满的血与泪,向着我们梦想中的
目标,前进、前进、前进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