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

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教育1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拓展从传媒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在每一次有效的传播活动中都会逐步改变自身的心理性格和价值取向。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传播范围和监督功能对大学生的认知感官、认知取向、认知范畴等心理机制的要素正产生着显而易见的改变作用。
1.1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各种新兴媒体的产生并运用,使人的触觉、听觉、视觉、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这有助于大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克服或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避免主观臆断的失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镜头反映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用自己的尺度评判世界,形成独创与共享的有机结合,从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释放自己的精神潜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完善自我。
1.2 新媒体的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大学生借助身边的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搭建交流的平台,赋予了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话语权、声音话语权和视频话语权,培养和营造了自我表达、交流和分享的习惯与氛围,而心灵与精神平等自由的表达、沟通和交流,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系中“精神健全、心理健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发育”的基本条件。
1.3 新媒体的监督机制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新媒体作为人类文明和科技成果的体现,与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一起,会不断地把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文明进步等等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频繁地暴露在舆论和评论的监督之下,这有助于营造出大学校园公正、公平、透明的和谐氛围和科学风气,激发大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公平感、正义感等良好心态。
2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人格的消极扭曲相对在新媒体时代积极衍生的心理机制,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则是作为从稚童向成熟个体过渡的心理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的有机结合。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经典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论述到:“媒介不只是传递信息,还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子,媒介是人的延伸”。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摘要: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作为通讯工具手机的普及,手机已逐渐成为人类的新宠。
随着手机价格的降低和功能的逐渐强大,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同时手机作为时尚新潮的标志,已经成为大学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
手机一定是人手一个,有的同学还有两个甚至三个。
但是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渐增大。
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同学们随时体验着现代科技的快捷。
手机能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络,短信更是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而这方面功能在大学群体中反映格外突出,随着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新闻等功能的拓展开发,手机文化正不断地向主流文化过渡。
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能开拓视野,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动态。
总之,手机媒体给大学生一个能快速便捷的开拓视野的平台。
然而,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存在两面性,正面表现为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扩充交际圈等如上方面,而负面影响则表现在身体危害及心理危害两个大方面,而对日常行为的影响也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负面影响和危害。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影响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mankind entered the century of information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popularization of cell phone as a communications tool, the mobile huma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new favorit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price of mobile phone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mobile phone, the mobile phone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the mobile phone as a symbol of fashion, has become a necess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Cell phone must be a man, some of the students have two or even three.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phones, mobile phone to college students is also grow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mobile phone has brought convenience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are always at any time to experience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bile phone to achiev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anywhere, the message is to eliminate the face of the face of the exchange of embarrassment, and this feature is reflected in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with the mobile phone QQ, mobile phone news and other functions to expand the development, mobile culture is constantly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ransition. At the same time, college students use the mobile phone to open up the vision, through the reception at any time of the news, in the first time to understand all kinds of dynamic. In short, the mobile media to college students a quickand easy to open up the vision of the platform.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bile phone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must have two sides, the positive performance i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horizons, expand the communication circle, and so on,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hysical damage and mental harm to the two big aspects, and the impact of daily behavior is also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over the use of negative effect s and positive effects.Keywords: mobile phone students influence一、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1、手机有利于大学生学习。
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

、
媒体形态 ”。新媒体是 以新兴技术为依托 而出现 的新 的媒 体
“ 9 0 后” 已经成为大学校 园的主角 ,相较 于 “ 8 0 后” , ‘ , 9 0 后”大学生又有 自身独有的特点 。 ( 一 )生活经验缺乏 ,社会 阅历不足
形 态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数字杂志 、数字报纸 、数 字广播 、 手机短信 、移动 电视 、网络 、桌面视窗 、数字 电视 、数 字电 影 、触摸媒体 、手机 网络等 。对于大学生而言 ,常用 的新媒
传播 的载体不 再具有特 定性 ,比如 Q Q,电脑可 以运行 ,手 机亦可 以。此外 ,新媒体传播 的格式也 具有多样性 ,既可 以
是传统 的文字 、图片也可 以是新型的视频 、音频等。 ( 二 ) 环境 的虚拟性
大学生正处 于青春期 ,自小在 比较优越 的环境 中长 大 ,
加之 父母 的溺 爱 ,遇 到挫 折大 多 由父 母代 为解 决 ,但 是进
入 大 学 校 园 , 大 学 生 开 始 独 立 ,心 理 也 由 不 成 熟 向成 熟 过
渡 。由于抗压能力差 ,心理 脆弱 ,遇到突如其来 的挫折或者 打击 ,不能采用正确 的方式进行 调节 ,而采取极端 的方式解 决。近年来 ,因学业 困难 、经济压力 、感 情受挫 、就业压力
在环境 的塑造上 ,新媒体与现实社会不 同,新媒体是靠 无形的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信息实现的 ,再通过此类信息将不 同的用户联 系起来 ,营造一种用于沟通与交流的虚拟环境。 ( 三 )主体 的交互性 传 统媒体 传播方 式为 传播 主体单 向发 布消息 ,受众 被 动接受 ,传播方 向具有单一性 ,传播 主体 与受众之 间界限明 显 ,而新媒体打破 了这一传统 。由于网络 、智 能手机等新通 讯技术的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 的发布者 又可以成为 信息 的接受者 ,互动性相较 于传统媒体显著增强 ,传播方 向
智能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智能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焦阳1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摘要: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大学生思维、学习乃至生活的方式,这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同时也带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我们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研究在智能手机下的大学生一系列问题变得尤其重要。
因此智能手机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随着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特别是大学生手机拥有率的提高,并且时刻离不开智能手机,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寝室,就连走在路上都可以看到学生在看手机。
针对智能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作为辅导员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已成为新媒体时1【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3-2014年度科研规划联合立项课题“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德育创新研究[ XHB2013011]”;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活风格及其教育策略研究[JY13005] ”[作者简介]焦阳,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管理系辅导员; 贺志明,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教授。
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一)智能手机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但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并对所学专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无法抵挡住智能手机的诱惑,会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玩手机。
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有许多不容忽视 的负面影响。因此 , 手机媒体 在高校的普及 也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效果产生诸多或正面或负面 的影响。
一
、
对德育 的影响
大学生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 是教育者按照
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 目的 、 有 有计划 、 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 把一定 的社会思想和道德 转化为个体 的 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的教育。大学生 正处于从 幼稚顽 童 向 成熟个体的过 度时期 , 在道 德形成 上表现 为开 始了解 , 接纳
熟的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侵蚀和毒害作用。 随着手 机技术 的不断成熟 和价格 的不断下降 , 具有照相 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 的青 睐, 加上有不少大学生思 想道德素质低下 , 法律 意识单 薄 , 由此导致 了不少类 似于偷 拍 、艳 照门” “ 事件等严重侵犯个人 隐私 的事件 出现。
道德选择空 间的 同时 , 移默 化地 影 响着大 学生 的文化 取 潜 向、 审美取向和价值 定位 。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 和人 际互 动性为大 学生提供 了 良好
20 0 9年 1月 6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 国内三大通信 运营
商—— 中国移动通信集 团公 司、 中国电信 集团公司 和中国联 合网络通信集 团公司发放 了 3 G业 务经 营许 可 , 志着 我国 标
和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 、 价值标准 、 会角色 , 社 并对 自己未来 的角 色进行定位和认 同。手 机新媒体凭 借其 高度 的便携性 和广泛且迅速的交互性 , 给大学生创造 了一 个前所未有 的 在
到提 高, 可以 自主选择 和发布信 息 , 息 的及 时互 动或暂 时 信
延宕得 以 自主实现 , 得人 际传播与 大众传 播完满 结合 , 使 也
浅析智能手机在大学生课堂中的利与弊-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智能手机在大学生课堂中的利与弊作为教师我们想利用手机的便利性和普及性为我们的课堂服务,那么我们就要先了解手机对于大学生是何种方式的存在,在大学生心中手机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院财经系就对手机的认识进行了简单,在给出的“简单通讯工具”、“娱乐工具”、“信息媒介工具”、“身份和科技的象征”、“其他”五个选项中,70%的同学都在前三项勾选,大家都认为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主要是用于通讯、娱乐和接受各种信息等方面。
可以看出,大家对手机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
此外,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中,大家选得最多的是“信息媒介工具”这一项,很明显,大家认为手机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工具。
可见,大学生获取的大部分信息是来自手机媒体。
调查的第二模块是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结果显示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同学占调查总人数的80%以上,同时一半以上的同学的使用手机的时间在 2 到 6 小时。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手机是大学生生活不可缺货的工具,同时在调查同学们平均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长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少于 2 个小时,显而易见,同学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远远比使用电脑的时间长,这一结果更显现出手机媒体在同学们生活中所占的大比例。
我认为手机的发展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面向社会化,促进和时代的交流,预示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同时,它也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危害。
下面就是我认为手机对大学生的一些利弊的看法。
一、首先来看手机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的影响1.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上课时会使用手机上网,其中绝大部分的人是使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资讯、上网聊天和玩游 ?颍 ?从而无心课堂的听讲和学习。
大部分大学生每天花费2 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上网上,挤占了学习时间。
很多学生空闲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拿出手机打发时间,一不留神就耗去了很多的时间。
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已严重影响了大学学习,忘记了自己在大学校园的首要责任是学习。
5G推广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教育观察5G推广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王冶廷 丁莉 李姝颖 葛欣雅(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移动通讯技术日渐成熟而随之带来的是网络的蓬勃发展。
从2G、3G到4G、乃至5G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这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G时代的到来将会产生巨大的变革。
关键词:5G;大学生一、5G时代概述什么是5G?简单来说,5G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在移动通信领域,1G实现了模拟语音通话,2G实现了语音通信数字化、3G实现了图片等多媒体通信、4G实现了局域高速上网。
到了5G,它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快速和更为稳定的连接,为我们创造一个更智能、更互联的世界。
二、5G给学校生活带来的变化5G不仅给教育方面带来技术性的革新,对大学生生活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
首先是购物方面,5G的出现将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学生们可以通过任何电子设备都连接至物联网,并通过手机控制,5G的低延迟和高传输的速度,将能够大大满足连接多个物联网设备的需求,使人们真正体验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快乐。
其次是信息获取方面,5G使得信息交换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5G理论传输速度可达4G的数百倍,速度的大幅提升,可以进一步拓展信息资源的采集、上传、下载的速度,其将对以下一些领域促进行业的发展。
,相较于4G网络,5G网络最大的优势无疑是提供的移动宽带服务速率更快,延迟可以做到1毫秒,在传输更大容量数据时,其稳定性更高,网络更安全。
而且不止如此它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我们的未来发展。
三、5G对学生的要求“5G”不仅可以会直接影响整个人们的现在,还甚至能够直接陶染整个人们的未来,甚至可以是改变过去,这就必然要求新技术时代中的大学生在5G技术时代之前能够还具有较高的技术理论实践功底,在今后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多做关于5G的理论功课,了解5G的技术发展过程、历史和主要研究内容,掌握5G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且要结合自身不同专业特点进行一次深入学习研究,利用自身具有相关专门学科专业背景和相关理论基础功底,做到心中有数。
关于新媒体全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吉 晓 芳 ( 包头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3 5 )
中图分类号: G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5 8 1 1 ( 2 0 1 3 ) 0 2 — 0 1 3 7 — 0 1
流、 相互学习。
1 . 2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负面影 响 ( 1 )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 统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构成 了一定 的 3 . 结论 威胁。新媒体技术 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改变 了原有的对事物认知 总之,新媒体 时代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 的方式 , 模糊 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 而在 网络的极大 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认清发展形势 , 理性对待其优缺点 , 充 方便与诱惑力的情况下 , 学生们容易缺乏理性和独立 意识 , 失去 自 分利用其优势。对 于负面影 响, 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 为大学生 我。 而相对 于新媒体而言 , 原有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及教育 营造一个健康 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的途径 , 为 制度 明显落后 , 对新事物 、 新 理念缺乏前瞻性和实践探究 , 似乎有 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 主义接班人。 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 ( 2 ) 新媒体 占用学生太 多的时间 , 耽误学习和前程 。大学生是 参 考 文献 : 使用新媒体 的主体 , 他们的学习时间较为宽松, 学习主动 眭较强。 所 [ 1 】 高海燕. 传统大众传媒载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 J ] . 当代经济. 0 7 一 O 4 . 以他们习惯于上课玩手机 、 聊Q Q, 下课后上网玩游戏等 , 可以说 , 他 2o 们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新媒体平台上。这无疑影响了学生正 【 2 ] 徐振祥. 新媒体素养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要内容 [ J ] . 黑龙江 常的学习秩序 , 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 对学生的未来有阻碍作用。 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 0 0 8 , H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4期2009年7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cial Scien ce of H unan M ed ica lUn iversityVo l111No14Ju l2009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于旻生,李瑨,郝佳(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手机作为/第五媒体0,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甚至是学习工具。
对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和大学生科学地使用这把/双刃剑0,使手机媒体这一科技成果造福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高等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229(2009)04-0078-022009年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发放了3G业务经营许可,标志着我国3G时代的到来。
3G即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能够在兼容第二代系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为手机终端提供包括网页高速浏览、可视电话、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机的功能在原有的通话功能和短信功能基础上又增加了娱乐功能,如音乐功能、视频播放功能、拍照功能、录音功能、上网功能;商务功能,如在智能手机上可以装各种办公软件、股票软件、通讯软件甚至还有GPS功能;学习功能,如电子词典、读书软件等。
逐渐丰富的功能和日益低廉的资费成为手机普及的重要原因。
高度的便携性,跨越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震动的提示,几乎做到了与新闻同步;接收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也使手机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四大传统媒体后的/第五媒体0。
在高校校园里,手机以其丰富的功能和低廉的资费早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和学习工具。
作为新事物的手机媒体,既有着比其他媒体相对的优越性,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因此,手机媒体在高校的普及也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效果产生诸多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一、对德育的影响大学生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度时期,在道德形成上表现为开始了解,接纳和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未来的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
手机新媒体凭借其高度的便携性和广泛且迅速的交互性,在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道德选择空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取向、审美取向和价值定位。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和人际互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远程交流平台和广阔的认识社会的环境,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思想信息,有利于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增强理性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是,由于手机媒体的传播具有传播成本低、传播门槛低、传播范围广和传播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手机媒体的传播,尤其是手机短信的传播,呈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状。
据调查,绝大部分大学生手机使用者都曾经或还在受到不良短信的骚扰,如以讹传讹的谣言、违法乱纪与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短信、反党反社会短息、黄色低俗短信、垃圾短信等。
这些短信对一些思想和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侵蚀和毒害作用。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价格的不断下降,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加上有不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单薄,由此导致了不少类似于偷拍、/艳照门0事件等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事件出现。
另外,不少大学生严重依赖手机,事事离不开手机,就连考试都不例外,由此引发了相当程度的高科技作弊事件,不仅严重侵害大学生的人格信仰和道德水准,而且也一度降低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
以上的这些负面作用都对当下的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运用手机媒体这一工具,占领手机媒体这一日趋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阵地,在日常生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协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对智育的影响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的教育。
当今的大学教育虽然已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但高校依旧是大学生接受知识、传播思想的乐园,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定位依然是学生,其本职工作依然是学习*[收稿日期]2009-04-08[作者简介]于旻生(1985-),男,山东烟台人,中南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媒.第4期于旻生,李瑨,郝佳: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学文化知识。
手机媒体的介入和广泛使用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主,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学习的效果也相应地有了较大改观。
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讲,手机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智育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一分为二的。
麦克卢汉曾说过,我们发明了机器,而机器也在渐渐地改造着我们自身。
据英国的最近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工作中经常收发短信和电子邮件的人智商会降低10%,损害程度甚至是吸食大麻对智力损害程度的两倍多。
现在,不少大学生在自习时开启手机,这样就会时不时地会受到短信和电话的骚扰,学习环境遭到破坏,学习状态受到打扰,导致思维中断,学习效率不高。
手机通信的便捷性还引发了许多显性逃课(不在场)和隐形逃课(身在曹营心在汉)行为,严重影响听课质量。
大学生过度地依赖手机还会导致人类的某些能力的萎缩,如:过度依赖手机,什么事都依靠手机记忆,会导致人记忆能力的退化;经常发短信打电话而缺少传统书写锻炼的人,其书写字迹的优美和识记文字的数量都会大打折扣;手机阅读小说的群体,由于手机屏幕狭小,字数容纳有限和翻页功能不甚方便,无法全面地整体地把握电子书的整体脉络,系统思维能力缺乏锻炼;长期依赖手机还会使使用者的笔算心算能力、理解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判断力等都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虽然以上的分析的假定条件是使用者长期依赖手机,其结果乍看耸人听闻,纯属无稽之谈,但是,由于手机依赖是一种长期的愈演愈烈的心理依赖,如不加防范,其对高校的智力和知识教育的危害不容小视。
三、对体育的影响体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可以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对于维持和扩大社会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再生产,延长人的寿命,都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主要生力军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现代的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社会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
可是在大学校园里,有不少依赖手机的人群,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收发手机短信、阅读手机读物上,整天窝在宿舍或家里,一个个变为/宅男0、/宅女0,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没有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致使在年度体能测试中不达标的数量相当可观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经常依赖手机的大学生群体还会对自身的听力造成损害、甚至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严重依赖手机的人群当手机不在身边时还会有幻听、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质量,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效果。
四、对美育的影响1917年,蔡元培在5新青年6杂志上发表5以美育代宗教说6一文,进一步阐发了他的美育思想。
所谓美育就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手机媒体将图、文、声、像融合在一起的多媒体功能,为高等教育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撑。
手机的音乐功能可以使随处聆听高雅音乐成为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手机的摄像功能,可以供人们随时随性进行手机拍照和手机摄影。
而随时随性地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平民化的/艺术0创造活动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然,手机媒体在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媒体功能的同时,也自发地无过滤地带来不少不良信息,如黄色短信、图片和视频,这就要求接受者要有一定的审美判断力,自觉地摒除假恶丑的不良信息,培养崇尚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取向。
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
进行心理咨询、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交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了他们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步伐;手机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传者与受者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的边界,使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心灵空间与精神自由,赋予了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话语权;手机媒体还不断地揭示社会弊端,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传媒世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信、公平、正义、正直等良好品质。
但过度地依赖手机会形成手机依赖症。
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引发人格障碍,造成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失;有些学生反映/手机没带在身上就觉得心里发慌,有空落落的感觉0;手机交流的间接性导致部分学生更为孤僻,一部分性格孤僻的学生由于内心渴望交友而本身却恐惧交友,会选择手机与外部世界沟通和联系,通过上网交友、手机交友等方式,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圈;随着新型手机不断涌现,部分学生因崇尚时尚、爱慕虚荣而攀比成风;另外,过度依赖手机导致思维凌乱、思维破碎等现象也不容忽视。
由上述可知,手机媒体在高校的广泛使用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相当程度的副作用。
手机媒体始终只是一个工具,没有好坏可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0。
相信只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科学地使用这把/双刃剑0,手机媒体的科技成果定会造福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于淼.积极应对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76-77.[3]黄进.积极应对手机新媒体对道德教育的冲击[J].中国高等教育,2007,(3/4):68-69.[4]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M/CD].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5]黄进.强化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06-0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