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司机
央视CCTV《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篇)

央视CCTV《开学第一课》观后感(通用10篇)最新央视CCTV《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今日我看了电视上的《开学第一课》,我从这个节目中明白了两个道理。
其一,是学问转变命运。
丰富我们的学问,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有了丰富的学问才能让我们的将来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让我的将来更加辉煌,更加绚烂夺目。
学问是一切的源泉,有了丰富的学问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种种幻想。
其二,是科技转变一切。
科技是人类才智的产物,它使一切简单工作变得简洁。
它是一个使人力资源匮乏问题解决的方法,它是一个帮忙人作降低工作难度的工具。
它是什么呢?它就是科技,简洁一些说就是机器人,只要输入好程序,它就可以自己运做、生产、帮忙人们工作。
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做饭机器人、智能语音冰箱……再过几十年机器人将进入各个领域。
人工将被机器人替化,假如你不想被时代淘汰,唯一的时机就是努力学习。
科技是各个国家的主要进展方向。
在将来科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污染,假如在将来可以找到汽油和煤的替代品,环保问题就解决了。
科技的根底就是学问和想象力。
最终,我盼望大家在将来的世界里成为时代的新星。
最新央视CCTV《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昨天晚饭后,我早早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播放开学第一课。
八点整,节目正式开头了,我聚精会神地上完了这开学第一课。
这一课上得真好,有好几处深深地打动了我。
也打动了台上台下很多观众。
其中最感动我的是那位伞兵姐姐。
姐姐的幻想是当一名女伞兵,高中毕业的她,通过严格的体检、考核、选拔,最终圆梦了。
她决心刻苦训练,做一名最棒的伞兵。
于是姐姐漫长的训练生涯开头了。
她每天准时来到训练场地,从不迟到早退,不叫苦叫累,再苦再累她都要坚持训练。
她们的训练强度有时真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她不管摔倒多少次,都不言放弃。
总是跌倒了爬起再来,再跌倒再爬起再来,直到胜利。
古代传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而今日的这位姐姐连续训练了六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央视25位名嘴真实学历大PK

作为百姓的我们,一直对央视主持充满好奇。
就比如他们能赚多少工资,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他们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儿女长什么样子…等等。
今天带大家去瞅瞅站在央视大舞台威风凛凛的央视主持都是什么学位。
毕福剑: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专业1985年至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专业就读。
1989年6月至今: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任导演,1997年创办《梦想剧撤栏目,任制片人,兼节目主持人。
1994年参加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拍摄,任主摄像之一。
1995年随“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去北极。
利用暑假,五一、十一、元旦等假期,制作了非常受观众欢迎的“暑假七天乐”“五一七天乐”“十一七天乐”“元旦七天乐”等。
白岩松: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占5%,余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
他的平淡生活中包含着三大要素:一是音乐。
他迷恋摇滚乐,喜欢“清醒”乐队,因为他们“找回了旋律”。
他也爱听马勒的交响作品,那乐声让他觉得“老马”还在继续痛苦,而他过得挺好。
二是足球。
戏称自己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的白岩松,把足球比喻成摆在桌上的米饭,当然,现在这碗饭嚼起来没有过去“香”了。
三是心理调节。
“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事等着我呢。
”杨平:鞍山师院英语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贸易系1995 年起从事主持人行业,几年下来,陆续主持了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点点工作室》、经济新闻节目《首都经济报道》、中央电视台信息服务节目《商务电视》、经济评论节目《经济半小时》、商界人物访谈节目《商界名家》、专业性证券节目《证券时间》等,同时也主持一些大型的节目。
1998年“华鹤杯”全国最佳电视经济节目主持人,先后毕业于鞍山师院英语专业,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贸易系。
最美的司机6篇

最美的司机6篇那一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搭公交车回家。
也许是下班时间,人特别多,我好不容易挤了上去,找到了个落脚地。
车要启动了,只听见司机叔叔说:“各位,给老人让个座位!”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车了,她动作蹒跚,因为座位已经坐满了,她只能站在投币箱旁边,手扶着司机身旁的靠椅杆。
就在这时,有个高个子的大哥哥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那位老奶奶说:“大妈,您来坐这儿吧。
”老奶奶说:“谢谢你,小伙子。
”说完又转过身子,对着司机叔叔说:“还有师傅,谢谢了!”“呵呵”那司机叔叔笑着点头,启动车继续前进。
看着老奶奶舒心地坐下了,我挺受感动的,于是就注意看了一下这位司机:方形的脸,眉毛又粗又黑,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下有着一张似乎总在笑的嘴巴,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
突然,只听见“轰隆隆”几声,天开始下起雨来。
路上的许多行人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给淋了,我庆幸自己已经在车上。
不一会,又到了下一站。
这次上车的人只有两个小男孩,而下车的也没几个人,所以车厢还是挤满了人。
他们两人站在最前面,都被雨淋成了“落汤鸡”。
司机叔叔关切地问他们两个:“你们没有带雨伞吗?”两个小男孩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带,我不知道会下雨。
”司机叔叔笑了笑,说:“那你们下次可一定要带伞哦。
”“嗯,知道了。
”两个小男孩回应道。
公交车继续往前开。
又到了另一个站台。
这次上车的是一个小男孩,他手里拿着一张小凳子。
上车后,他挤到了车厢中间,把自带的小凳子放下,坐上去。
司机叔叔看到了,对那位小男孩说:“小朋友,请你不要这样子坐哦,这样很容易摔跤的,摔了鸡腿就给我吃了喔。
”小孩听了,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坐到了安全的地方去了。
人世上的“美”有很多,我见到的这种“美”,是简单的“美”,是发自内心的“美”,这样的司机让人感到温暖,是最“美”的司机。
最美的司机篇二:最美司机你的双脚,踏好人生的每一步;你的双手,紧握方向盘,牢牢把握人生的航向;你的双眼,时时刻刻看着前方。
关于“最美司机”吴斌的作文及素材_话题作文.doc

关于“最美司机”吴斌的作文及素材_话题作文关于“最美司机”吴斌作文及素材“托举哥”周冲说过:“不是说大家为了寻找我这个人,而是为了寻找这种精神。
”我们从吴斌身上也寻找到了这种精神。
吴斌走了,可是他精神永远驻留在所有人脑海中,他事迹永存,他精神不朽!【焦点】“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履行职责2012年5月29日,吴斌驾驶杭州长运集团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铁块迎面飞来,击碎前挡风玻璃后,击中其腹部和手臂,导致其肝脏3/4破裂,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
在危急关头,吴斌第一反应并不是捂肚子,而是强忍剧痛,把稳方向,以惊人毅力,完成了一系列精准停车动作:将车辆缓缓靠边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艰难站起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打开车门疏散旅客。
做完这些以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他,瘫坐在座位上。
他用1分16秒时间,完美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虽经医院奋力抢救,但最终吴斌因伤势过重,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时45分去世,享年48岁。
车上监控拍摄下1分16秒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数百万网民表达了敬意,大家毫不吝啬地称他为“最美司机”。
在论坛、微博上,网民自发为他祈福、送行。
数百个花圈,表达着人们对英雄敬意。
不仅是现场祭拜,网络上也是遥寄者众。
有网民评论: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才可能在生命最后瞬间爆发出超乎想象力量。
赶去处理现场交警,虽然见惯了交通事故,却也忍不住流泪:“大客车刹车拖印是笔直,一个肝脏被突然刺破司机,要有怎样意志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超人!”浙江大学生们在网上发起了“亮万盏烛光,照天堂之路”悼念活动。
一名大学生说,他拯救了24条生命,为全社会点亮了一盏温暖灯。
90后志愿者董佳蕾说,吴斌是个平凡人,但他在生死关头托起了一车人平安,也让即将步入社会自己重新认识了“责任”二字,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东西。
在同事眼里,在乘客记忆中,在母亲和妻子心里,吴斌都是他们骄傲。
2004年吴斌来到杭州长途客运公司工作,8年里在同事眼中他是单位最早上班和最晚下班人,8年来吴斌驾驶客车已经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30圈,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公司也从来没有收到旅客对他投诉,去年他获得了杭州长运公司“百万公里安全驾驶员”称号。
关于“最美司机”吴斌的作文及素材_话题作文.doc

关于“最美司机”吴斌的作文及素材_话题作文关于“最美司机”吴斌作文及素材“托举哥”周冲说过:“不是说大家为了寻找我这个人,而是为了寻找这种精神。
”我们从吴斌身上也寻找到了这种精神。
吴斌走了,可是他精神永远驻留在所有人脑海中,他事迹永存,他精神不朽!【焦点】“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履行职责2012年5月29日,吴斌驾驶杭州长运集团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铁块迎面飞来,击碎前挡风玻璃后,击中其腹部和手臂,导致其肝脏3/4破裂,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
在危急关头,吴斌第一反应并不是捂肚子,而是强忍剧痛,把稳方向,以惊人毅力,完成了一系列精准停车动作:将车辆缓缓靠边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艰难站起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打开车门疏散旅客。
做完这些以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他,瘫坐在座位上。
他用1分16秒时间,完美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虽经医院奋力抢救,但最终吴斌因伤势过重,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时45分去世,享年48岁。
车上监控拍摄下1分16秒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数百万网民表达了敬意,大家毫不吝啬地称他为“最美司机”。
在论坛、微博上,网民自发为他祈福、送行。
数百个花圈,表达着人们对英雄敬意。
不仅是现场祭拜,网络上也是遥寄者众。
有网民评论: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才可能在生命最后瞬间爆发出超乎想象力量。
赶去处理现场交警,虽然见惯了交通事故,却也忍不住流泪:“大客车刹车拖印是笔直,一个肝脏被突然刺破司机,要有怎样意志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超人!”浙江大学生们在网上发起了“亮万盏烛光,照天堂之路”悼念活动。
一名大学生说,他拯救了24条生命,为全社会点亮了一盏温暖灯。
90后志愿者董佳蕾说,吴斌是个平凡人,但他在生死关头托起了一车人平安,也让即将步入社会自己重新认识了“责任”二字,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东西。
在同事眼里,在乘客记忆中,在母亲和妻子心里,吴斌都是他们骄傲。
2004年吴斌来到杭州长途客运公司工作,8年里在同事眼中他是单位最早上班和最晚下班人,8年来吴斌驾驶客车已经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30圈,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公司也从来没有收到旅客对他投诉,去年他获得了杭州长运公司“百万公里安全驾驶员”称号。
央视主持人高潮东的背后有个好妻子

2023年6月,央视网更新“主持人大全”,著名主持人高潮东的名字出现在CCTV12频道。
他并不是主持科班出身,但语言风趣幽默,主持的《财富故事会》等栏目在观众中有着很大影响。
很少有人知道,高潮东曾是北京一家羊绒厂的工人,干的是最累最脏的刮车工,妻子是他厂里的同事。
高潮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毕业袁在羊绒厂当刮车工高潮东1968年出生于北京顺义,在李家桥乡的一个小村落里生活了10年。
小时候,他淘气、爱出洋相,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成了班里的故事大王。
高潮东喜欢用收音机听相声,不时被那些幽默风趣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久而久之,他开始模仿相声语言,编一些调皮话,经常把同学们逗得大笑不止。
18岁那年,高潮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工程大学。
大学毕业后,高潮东分配到北京雪莲羊绒厂,这是一家效益非常好的国有企业。
但令父母有点失望的是,儿子虽然是大学生,但并没能去坐办公室,而是在车间上班。
当时车间里有个工种叫刮车工,干的是最累最脏的活儿,车间里飘满细密的羊绒,一天下来就算戴着口罩也得“长”出山羊胡子。
高潮东一干就是整整3年。
他身高1.80米,力气大,干活不怕吃苦。
高潮东大方、开朗、爱笑,并且风趣幽默,热心助人,深得工友喜爱。
在工厂里,他和不少工人都成了哥们儿。
高潮东在北京雪莲羊绒厂工作5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有一个重大收获,那就是得到了漂亮女孩吴丽的爱情。
老工友李长旺见高潮东平时只热衷干工作,一直是单身,就对他说:“小高,你也该找个媳妇了,成了家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关心你,多幸福呀!”高潮东一听,觉得这位老大哥说得很有道理。
老工友接着对高潮东说:“我看人很准,感觉你和咱厂里的吴丽很般配,你如果能娶了她,肯定错不了。
”听了李长旺的话,高潮东不禁眼睛一亮。
他一拍脑门说:“哎呀,我们经常在一起,我咋就没往这方面想过呢!”原来,吴丽的家也在北京,是标准的“胡同女孩”。
她和高潮东同岁,非常巧合的是,毕业于北京纺织学院的她,和高潮东学的是同一个专业。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_理想不分高低贵贱励志故事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_理想不分高低贵贱励志故事这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美国录制节目。
在马路上,他看到一辆大卡车停在路边。
他发现这辆卡车很大、很漂亮、很气派,车上装着满满的货物,但这辆卡车却很干净,车上还挂着许多小装饰,可以看出主人对这辆车十分爱惜。
卡车司机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身体很壮,戴着一顶棒球帽,穿着西装,胡子刮得很干净,刮过的皮肤泛着铁青色。
他的这一身行头,如果不说,你无法想到他是一名重型卡车司机。
当他听说崔永元要采访他,便热情地拉着崔永元的手,让他上了他的这辆卡车。
这辆卡车驾驶室的后面,有一个书桌,书桌上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几本书,车壁上有书柜、液晶电视、电冰箱、沙发,里面甚至还有卫生间和洗澡间。
崔永元羡慕地说,这辆卡车简直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家。
卡车司机说,对,它就是我流动的家,我人到哪儿,我的家就跟着我到哪儿,我已经快走遍全美洲了。
卡车司机一脸兴奋和自豪的神色。
崔永元被这位卡车司机的热情和开朗性格感染了,问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萌发要开卡车理想的。
卡车司机柔声地说道,在我6岁的时候,就有了长大了要开大卡车的理想。
那时,我常常遐想,开着大卡车跑遍全国各地,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和幸福的事。
崔永元大吃一惊,心想,他怎么没有想到将来当科学家、律师、医生、教师这些理想?而只想到将来要开大卡车这样卑微的理想?看到崔永元疑惑的目光,卡车司机笑道,在我6岁的时候,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辆玩具卡车。
我看到,那辆卡车很气派,又大又长,开关一开,它就非常灵活地在地上跑了起来,还会爬坡、拐弯。
我兴奋地将这辆玩具卡车紧紧地抱在怀里,对爸爸说道,我长大了,也要开卡车,跑遍全国许多地方。
爸爸高兴地将我紧紧地搂在怀里,说道,好儿子,有志气,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会开上大卡车的。
就这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树立了将来要开大卡车的远大理想。
之后,爸爸就给我买了许多各种玩具大卡车。
这些玩具卡车,我会自己拆卸和安装。
曾庆香简介-曾庆香详细信息 -

曾庆香简介|曾庆香详细信息-曾庆香,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人,38岁。
2010年3月9日,与央视女记者刘薇携手救人时不幸双双被撞身亡。
简介曾庆香,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人,出生于1972年,曾在广东东莞务工10多年,2006年有了一定积蓄后他便和妹夫刘弟元到北京创业,经营一家马具店,2010年3月9日晚10时,曾庆香和妹夫途经北京六环路小汤山路段时,发现正前方一辆大众甲壳虫车失去控制翻在路边,他马上叫妹夫停车,说车上肯定有人被困,两人不顾高速路上的危险,迅速将事故车上的一名女司机救出,当天曾庆香先救了央视女记者,而后两人又联手救助第三辆出车祸汽车中的被困人员,但不幸被后面快速驶来的车辆撞倒身亡。
救人经过2010年3月9日晚10时,曾庆香和妹夫途经北京六环路小汤山路段时,一辆由对面方向行驶的运煤卡车突然侧翻,压断并越过护栏,散落的煤渣倒了一地,致使前方一位女子(刘薇)开的甲壳虫小轿车旋转失控翻车。
翻车后,我们看到甲壳虫小轿车的车门一直打不开,车主出不来,他马上叫妹夫停车,说车上肯定有人被困。
两人不顾高速路上的危险,迅速将事故车上的一名女司机救出。
所幸女司机并无大碍。
曾庆香一边把自己的手机给女司机让她和家人联系,一边让刘弟元报警。
正在这时一辆夏利车因路上的障碍物影响失去控制撞上栏杆,曾庆香和刚刚得到帮助的女司机又马上跑去救援车上被困的人员。
不料一辆金杯车飞驰而来,将他们撞出10多米远。
当我听到响声后,发现他们都倒在了路上,女司机不省人事,哥的嘴巴、鼻孔则流着血。
刘弟元泣不成声地说,就这样,他们两个素昧平生、但在危急时刻携手救人的年轻人离我们而去了!直到今天中央电视台的人找到我们,我才知道那名女司机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女记者非亚(注:原名刘薇)。
事故发生后,刘弟元和赶到北京的曾庆香家属忙于处理事故,没有将他们见义勇为的消息公开。
媒体报道有关消息后,仍然不知道那名已付出生命的好心人是谁,直到曾庆香的遗体运回家乡,央视等媒体追踪而至,才了解他真实的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的司机
作者:李菁
来源:《视野》2011年第01期
我去中央电视台做个节目,录影棚在遥远的大兴,他们派了车来接。
司机是位老师傅,在不足三秒的开场沉默后,他突然哼起歌:“你总是胳膊软,腿也软,迷迷糊糊流泪到天亮。
”而后自问自答:“我有个观点不知道对不对啊?港台文化是不是软骨头文化?小虫那歌这也软那也软,一个男子汉哭哭啼啼到天亮,我儿子小时候也没哭过一夜啊!你是记者,你说我说得对么?”我“啊啊”地应着,不知该怎么回答。
其实他也不需要我的回答,我只需“哼哼哈哈”他就很有劲头了,自告奋勇要开个人独唱音乐会,并且让我点歌。
他的歌没有一首是我听过的,司机师傅很得意,于是夸下海口,每一首歌都保证我没听过,如果听过我必须喊停。
他的歌声低沉浑厚,我本来想眯一会,但又要听他的歌,又要回答关于歌名的猜谜,只能强睁着眼。
他没有吹牛,他唱的每一句我居然都没有听过。
第一首歌叫《问》,“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人生如蕊?你知道秋花,开得为何沉醉?你知道尘世的波澜,有几种温良的类?”“你给我解释解释这歌词。
”为了担心我睡着,他像那首歌一样有十万个为什么,我很老实地说我不明白。
他兴致勃勃讲起来:“花蕊被风一吹就散,人生也是如此。
”他话锋一转:“现在的歌都没骨头,我给你唱首有骨头的。
”
他低厚的声音在车厢内回荡:“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这是一首《国际歌》风格的歌曲,他讲起了背景:“这是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
战时通讯中断,为了传唱这首歌,军乐团集结在火车站,反复演奏,两三天内传遍了苏联大地!它叫《神圣的战争》!”
接下来更惊人的一幕发生了,他用俄语又演唱了一遍,尽管我完全听不懂,但我也知道应该不是顺嘴胡诌的。
我叹服地问:“您以前是声乐演员吧?东方歌舞团的么?”他轻蔑一笑:“如果他们缺团长的话,我还可以去。
”
我心里明白,他并不想对我炫耀,也并非像他所说的那样,唱歌是为我解闷。
可以想像,每当他在家中引吭高歌时,他的妻子儿子一定苦着脸求他安静一会。
在这来回路上两个多小时,他从未消停过一刻。
我虽是初次听,也感觉非常疲惫,只想耳朵有个开关,可以悄悄关上。
况且他是那么迫切地需要交流,需要他人的赞美。
他能背下《黄河颂》全部的朗诵词,会唱《诗经》中的《采薇》,学问高过大多数央视导演。
他用渴望的眼神一直瞟我,希望听到我的夸奖。
“我是老三届,初中刚毕业就下乡了。
一切好事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不像你们,要什么有什么。
”
有一首歌他反复唱了两次,说只听过它一次,立刻就记住了,这是他的最爱。
“小海螺呀小海螺,软软的身子硬硬的壳,悄悄地爬到海滩上,不知道为的是什么。
你是嫌海水苦吗?还是嫌海水涩?要知道离开了蓝蓝的海水呀,你可就不能活。
”
这支曲子相当凄苦哀怨,正是他最不欣赏的忧愁范。
“多好的歌词呀!”他感叹道。
(薛春燕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