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防治—果树病虫害防治结课作业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是在某果园进行的,主要学习了果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并了解了该果园的防治方法和效果。
一、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1. 地面杂草清理:果园及周边地区已经进行了地面杂草的清理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的栖息和繁殖。
2. 病虫害监测:每周进行一次病虫害监测,根据结果调整防治方案。
监测方法包括黄板、诱捕器、光诱捕器、人工取样等。
3. 粘虫板限制害虫活动:在主要害虫数量较多的区域放置粘虫板,贴上环带,可以有效地限制害虫的活动,并减少危害。
4. 生物防治:选用以昆虫、螨类、真菌等为主要杀虫对象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5. 化学防治:若生物农药无法控制害虫数量,可以选择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
6. 病害控制:对果树病害要及时进行喷洒防治剂,如腐烂病、炭疽病、叶霉病等。
7. 科技防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如光治疗、电磁波辐射、超声波、激光等,用科技推动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二、果园病虫害防治情况通过对果园的实地考察,发现该果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得比较有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病害防治:在果树生长季节的不同阶段,果园广泛使用具备防治功效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有效控制腐烂病、炭疽病等病害。
2. 害虫防治:果园种植了大面积的露地果树,主要害虫有螟虫、黄龙虱、桃蚜等。
利用粘虫板和诱捕器等方法,掌握了害虫密度和动态状态,有效防治了害虫的危害。
3. 技术防治:果园不断引入先进的果树病虫害防治科技和设备,如电磁波、超声波等,为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实习体会本次实习使我了解了果树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学习了一些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方案的制定。
通过与果园工作人员的交流,我还了解到了果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为我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工。
苹果舞毒蛾

对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反应敏感,雌蛾体肥大,不 善飞;成虫有趋光性。
幼虫共6-7龄,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叶背面,夜 间取食叶片成孔洞,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 2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栖息树杈、树皮缝或树下石 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幼虫老熟后,多在大白天隐藏的场所化蛹。 舞毒蛾的天敌有近200种,常见的有西玛拉亚
毒蛾类
一、舞毒蛾 又称大毒蛾、秋千虫、柿毛虫。鳞翅目、毒蛾科。 (一)、危害
舞毒蛾食性杂,寄主植物有200多种,主要危害苹果、梨、 桃、李、杏、梅、樱桃、山楂等果树。幼虫食害叶片,严重时 叶片被食成网眼,甚至将全树叶片食光,肯食幼果果皮,伤口 形成木栓化,影响质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雄体长18至20毫米,茶褐色,前翅 有4至5条深褐色波状纹,中室中央有1黑褐色圆斑, 头部棕黄色,复眼褐色,触角羽毛状。 雌体:长25至28毫米,翅展70至75毫米,触角节状, 前翅上的横线与斑纹同雄相似,为暗褐色,腹部肥大, 末端密生黄褐色鳞毛。
25%灭幼脲3号1500倍、2.5%溴氰菊酯乳剂 、 1.8%阿维菌素类4000倍液 、1.2%苦·烟乳油 1000倍液喷洒树冠杀死幼虫。 (4)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5)保护天敌。
聚瘤姬蜂、舞毒蛾黑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峰、 核多角体病毒 、梳胫饰腹寄蝇、毒蛾绒茧蜂 、 山雀等,对控制治方法
(1)秋、冬或早春刮下卵块,集中烧毁。 (2)喷洒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悬液(舞毒蛾感病毒 的死虫体∶水=1∶5000倍)。 (3)5月幼虫期,喷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 20%除虫咪4000-5000倍,40%乐果乳剂1000倍 液等杀死幼虫。
卵:圆形或卵:圆形,灰黄色,有光泽。卵块大, 每卵块有数百粒至数千粒。 幼虫:体长50至70毫米,头黄褐色,正面有“八” 字形黑纹。体黑褐色,背面有两排较大的瘤状突 起,前五对黑色,后六对红色。各突起上生有许 多黄褐色长毛,体毛有毒,触及皮肤有痛痒感。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危害性舞毒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森林、果园和农田作物。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农作物的危害:舞毒蛾的幼虫以叶片为食,会造成作物叶片被啃食、凋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减少。
2. 对果树的危害:舞毒蛾喜欢啃食果实,导致果实质量下降,外观变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影响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3. 对森林的危害:舞毒蛾在森林中大量繁殖,会对森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舞毒蛾的生物特性及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对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的危害。
舞毒蛾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应对。
1.2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舞毒蛾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的卵呈扁平椭圆形,通常呈黄色至橙黄色,卵壳上具有网状纹理。
幼虫是舞毒蛾的主要危害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纺锤形,表面有细毛,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等。
蛹是幼虫变态成成虫的中间阶段,蛹通常埋在土壤中,呈棕色或褐色。
成虫是舞毒蛾的繁殖阶段,成虫体长约2-3厘米,翅膀呈白色带灰色斑纹,具有强烈的飞行能力。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通常在温暖的季节内完成,其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可发生多代。
幼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面被蛀、叶缘被损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了解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轻其危害、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特性舞毒蛾(又称舞蛾、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展约3-4厘米,前翅灰白色,有深棕色斑纹,后翅呈乳白色。
舞毒蛾幼虫是害虫的主要阶段,幼虫体长约2-3厘米,呈粉红色或绿色,头部较大,有黑色斑点。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1. 引言1.1 舞毒蛾的概述舞毒蛾(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成虫翅展约35-40毫米,翅膀呈棕色或深灰褐色,前翅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暗色横带。
幼虫体色变化多样,通常为淡黄色或绿色,并具有多条黑色斑纹。
舞毒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棉花、大豆、玉米、番茄、辣椒等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的寿命大约为30-40天,雌虫寿命略长于雄虫。
它们主要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雌虫在交尾后会产下数百个卵,卵期一般为3-5天。
幼虫孵化后便以植物叶片为食物,并在约3-4周内完成五龄幼虫期,然后会蛹化为蛹。
舞毒蛾每年可进行多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由于舞毒蛾繁殖速度快、危害广泛,对农作物的影响严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各种防治方法。
1.2 危害及传播途径舞毒蛾又称为玉米舞蹈虫,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昆虫害虫。
其主要危害对象为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舞毒蛾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行扩散和卵、幼虫附着于工具、运输工具、农作物等进行传播。
舞毒蛾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幼虫进入宿主植物内部取食,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叶脉变黄枯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舞毒蛾还会引起玉米穗部变形、发育不良,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的扩散使得舞毒蛾的危害范围逐渐扩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舞毒蛾的危害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舞毒蛾(Scientific Name: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水稻、棉花等作物,范围遍及全球各地。
舞毒蛾成虫体长约20-30毫米,翅展70-100毫米,前翅灰褐色,带有深色或淡色纵纹;后翅较为透明。
其幼虫多为灰白色或淡绿色,头部较小,身体有直纹和点纹。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繁殖迅速
由于舞毒蛾的繁殖能力极 强,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 将森林中的树叶全部啃光 ,导致树木死亡。
影响生态平衡
森林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舞毒蛾的大量繁殖会破 坏森林生态平衡,对整个 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对农作物的危害
严重的经济损失
舞毒蛾能够啃食各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威胁食品安全
由于舞毒蛾的幼虫会啃食果实和种子,这些被污染的农作物可能会 对人体造成危害,威胁食品安全。
舞毒蛾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 鸟类等,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 控制舞毒蛾的种群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核多角体病 毒等来防治舞毒蛾,这些生物农药对 舞毒蛾有很好的杀伤力,同时对环境 友好,不会污染环境。
化学防治
药剂喷洒
在舞毒蛾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以 使用化学药剂如有机磷、氨基甲 酸酯类等对树干或地上进行喷洒 ,杀灭幼虫和蛹。
生命周期与繁殖
01
02
03
04
舞毒蛾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 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舞毒蛾产卵于寄主植物上,通 常在叶背或枝条上。
幼虫孵化后,经过多次蜕皮, 发育为蛹,蛹经过一段时间后
羽化为成虫。
成虫繁殖能力强,一次产卵量 可达数百粒。
02
舞毒蛾的危害特点
对森林的危害
01
02
03
食量大
舞毒蛾能够大量啃食森林 中的树叶,对树木造成严 重的损害。
VS
详细描述
在生物防治实践中,通常采用释放舞毒蛾 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来控制舞 毒蛾的数量。此外,利用微生物如细菌和 病毒也对舞毒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案例二:舞毒蛾的化学防治实践
总结词
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5舞毒蛾防治技术方案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英文名Gypsy moth,属鳞翅目毒蛾科。
国内主要分布于北纬20°-58°之间,主要省份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
该昆虫取食栎、柞、杨、柳、桦、槭、榆、椴、鹅耳枥、黄檀、山毛榉、核桃、稠李、苹果、梨、杏、樱桃、山楂、柿、桑、樟子松、红松、落叶松、云杉等500余种植物。
其中以栎、杨、柳、榆、苹果、山楂、桦受害最重。
幼虫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一、发生特点舞毒蛾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根据其地理分布和生活特性舞毒蛾被分为亚洲型和欧洲型两种,欧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没有飞翔能力,而亚洲型舞毒蛾的雌成虫则可以飞翔,有趋光性。
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体上的“风帆"(刚毛中间泡状扩大的毛)飘移,2龄以后白天潜伏在落叶及树上的枯叶内或树皮缝内,黄昏后出来为害。
低龄幼虫受惊扰后吐丝下垂,随风在林中扩散。
雄幼虫5龄,雌幼虫6龄。
老龄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食叶量大,严重时可将整株树叶吃光.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凹裂处、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
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雌雄异型,雄蛾善飞翔,白天常成群在林缘飞舞。
卵多产于树枝干的阴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每雌产卵1—2块,每1卵块有300-600粒卵,最多达1000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见附图).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0。
2-0.3,没有下木的阔叶林或新砍伐的阔叶林以及植被稀少的松林中,通风透光的林缘地带危害最重,而在林层复杂、郁闭度较大的林区很少大量发生。
气候干旱有利于舞毒蛾暴发,我国舞毒蛾猖獗周期为8年左右,即准备1年,增殖期2-3年,猖獗期2-3年,衰亡期3年。
二、治理对策舞毒蛾的治理应从改善林分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要提高林分郁闭度,在林缘种植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核桃等舞毒蛾不喜食树种。
【柿子树病虫害防治】种柿树如何防治舞毒蛾?

【柿子树病虫害防治】种柿树如何防治舞毒蛾?舞毒蛾对柿树有哪些危害?舞毒蛾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种植柿树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舞毒蛾?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舞毒蛾对柿树的危害舞毒蛾又叫秋千毛虫、柿毛虫、松针黄毒蛾,主要危害柿、杏、梅、苹果、核桃、山楂等500余种植物。
舞毒蛾的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还可啃食果实。
一般靠近山区的果园受害较重。
二、舞毒蛾发生规律1、舞毒蛾每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树皮上及梯田堰缝、大树干背阴处石缝中越冬。
2、舞毒蛾在华北4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5月份为害最重,6月上中旬老熟化蛹。
蛹期10~14天。
成虫羽化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
成虫羽化后,交尾产卵越冬。
3、舞毒蛾的成虫有趋光性。
雄蛾白天飞常作旋转飞舞。
雌体大、笨重,很少飞行。
常在化蛹处附近产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卵400~500粒成块,形状不规则,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色鳞毛。
4、舞毒蛾的初龄幼虫日间多群栖,夜间取食,受惊扰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称秋千毛虫。
2龄后分散取栖息在树杈、皮缝或树下土石缝中,傍晚成群上树取食。
三、舞毒蛾防治方法1、利用舞毒蛾雌成虫不善飞行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
冬、春季结合果树修剪,摘除卵块。
2、在舞毒蛾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能消灭大量抱卵雌蛾。
3、在舞毒蛾幼虫发生期喷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
也可以将病毒虫尸加水稀释成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液,在幼虫3龄前喷洒。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舞毒蛾(Gypsy Moth)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的食物来源广泛,危害严重。
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一、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1.外貌特征:舞毒蛾成虫体型较大,翅膀呈灰褐色,有淡色斑点;幼虫呈浅灰色,体表有一行黑色斑点;蛹呈棕色。
2.生活习性:舞毒蛾主要危害树木,特别是橡树、杨树、桦树等阔叶树;在幼虫期主要是以叶片为食,造成树木叶片凋萎、叶片面积减少,甚至全株死亡。
3.生命周期:舞毒蛾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交配产卵后进入蛹期,蛹经过冬季后春季羽化为成虫。
4.冬虫:舞毒蛾的卵在树皮、树干及各种植物表面产卵,卵固定在这些地方冬季经受低温和风雨的影响,成为冬季的危害源。
二、综合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1)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即使用灯光、粘虫板等吸引成虫,然后用手工捕捉或使用粘虫板粘住成虫,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人工清扫卵。
在冬季卵固定在树干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清扫卵,或者用封闭的方法涂抹杀虫剂,防止卵孵化。
2.化学防治(1)对成虫进行喷洒杀虫剂,控制成虫数量,减少卵的产生。
(1)引入天敌,如天敌昆虫、鸟类等,对成虫和幼虫进行天敌防治,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
(2)利用微生物杀灭舞毒蛾,对蛹、幼虫进行微生物防治。
4.生态防治(1)加强树木的保养,树木生长健康,对舞毒蛾抵抗能力增强。
(2)调整树木的植栽结构,增加耐干旱、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减少舞毒蛾的危害。
5.综合措施(1)对舞毒蛾的综合防治,需要联合使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从多方面控制舞毒蛾数量。
(2)针对不同阶段的舞毒蛾,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全面控制舞毒蛾的数量。
通过对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干果类果树害虫,名叫舞毒蛾。
(打开PPT)。
舞毒蛾,拉丁名Lymantria dispar L.。
gypsy moth是它的英文名称。
它属于鳞翅目毒蛾科。
别名又叫秋千毛虫、柿毛虫等。
舞毒蛾寄主广泛,有柿、苹果、梨、栗、核桃、桃、李、杏、樱桃、山楂以及杨、柳、榆、桦、刺槐、桑、悬铃木、栎、云杉、槭、椴、紫藤等。
接下来看看舞毒蛾的形态特征(将PPT翻到第2页)。
我们先看一下它的雄虫的体态特征,雄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约45毫米,全体茶褐色。
触角双木栉齿状。
前翅有4~5条波状横带,翅外缘色深宽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褐色点,外端横脉上有一横“人”字形黑褐色纹。
后翅外缘深褐色。
前、后翅反面均为黄褐色。
(将PPT翻到第3页),同学们可以结合这张图片加深一下对雄虫的认识。
然后我们来认识舞毒蛾的雌虫(将PPT翻到第4和第5页),这就是舞毒蛾的雌虫,大家可以和刚看到的舞毒蛾雄虫的样子进行对比,很明显我们首先看到两者的体色就不同,雄虫颜色是什么啊?刚才看到的,对,全体茶褐色。
然而雌虫的颜色是几乎全体白色。
至少从这一点我们就能清楚地分出雌虫和雄虫。
另外还有雌虫体长约25毫米,翅展约70毫米,全体白色,前、后翅外缘每两条脉间有一黑褐色斑点,前翅中室内、外有黑褐斑纹。
触角双栉齿状,较雄虫细长。
腹部粗大,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将PPT分别翻到刚才的第3页和第5页),大家可以再通过这两张图片加强记忆。
接着呢,大家看到的是舞毒蛾卵的特征(将PPT翻到第4页),它的卵是圆形,稍扁,直径1.3毫米,初产时杏黄色,后变褐色,数百粒至上千粒卵集成卵块,其上覆盖很厚的黄褐色鳞毛。
大家看一下图片中的左侧,那就是舞毒蛾的卵(将PPT翻到第5页)。
这个是它的卵块,上面覆盖着黄褐色的鳞毛。
接下来我们看它的幼虫和蛹(分别将PPT翻到第7、8页),舞毒蛾的老龄幼虫体长50-70毫米,头黄褐色,有“八”字形灰黑色纹。
胴部暗灰色,背线黄褐色,每体节有6个毛瘤,以背面中央的一对毛瘤色泽最鲜艳,前胸至腹部第二节的毛瘤为蓝色,腹部第三至九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这些毛瘤上还生有棕黑色短毛。
各节两侧的毛瘤上生有黄褐色长毛。
大家仔细看图片,对照着刚才所说的幼虫特征。
那些是它的毒毛。
这是它的蛹(将PPT翻到第9、10页),舞毒蛾的蛹体长19至34毫米,红褐色或黑褐色,外有黄色毛丛。
以上就是舞毒蛾的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图书馆找相关昆虫学图片等资料加深对它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学习它的分布规律(将PPT翻到第11页):舞毒蛾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湖南、四川、江苏、贵州和台湾等省、自治区。
在欧洲、北美洲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等都有分布,为世界性害虫。
主要分布在北纬20°~58°之间。
我国东北地区常呈局部大发生,1974~1976年在辽宁省南部11县、市,1981年在辽阳市大发生,对果树、养蚕及树木造成很大损失。
(将PPT翻到第12页),我们看到舞毒蛾的发生规律是舞毒蛾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于卵壳内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
翌年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化,幼虫吃掉卵壳,群集枝干爬到嫩芽、叶片取食。
初孵幼虫白天多群栖叶背面,夜间取食叶片成孔洞,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又称秋千毛虫。
2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栖息树杈、树皮缝或树下石块下,傍晚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到隐蔽场所。
雄虫蜕皮5次,雌虫蜕皮6次,均夜间群集树上蜕皮幼虫共6~7龄,危害45天左右,食量大,常食光树叶。
(将PPT翻到第13页)6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多在树皮裂缝处结薄茧化蛹,蛹期10~14天,6月下旬至七月上旬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雄虫活泼,白天飞舞于树冠间。
雌虫很少飞舞,能释放性外线激素引诱雄蛾来交配,交尾后产卵,雌蛾多在稀疏果树林木上产卵。
每只雌蛾产卵400~1200粒,卵块盖有一层鳞毛。
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后分散为害。
为害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等处结茧化蛹。
(将PPT翻到第14页)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作旋转飞舞。
研究表明,舞毒蛾大发生周期8年左右。
天气干旱,发生周期常缩短。
(将PPT翻到第15页)这是被舞毒蛾危害的果园的照片。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舞毒蛾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害虫,想要防治它,我们首先得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将PPT翻到第166页),舞毒蛾一年发生一代,主要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的地点温暖程度有关,产于石崖上和石砾中的卵块孵化较晚。
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原卵块上,气温转暖时上树取食芽苞及叶片。
1龄幼虫由于有“风帆”,所以可以借助风力远距离飘移。
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具有分散习性,幼虫历期较长,一般在一个半月左右。
7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12-17天,主要在树枝叶间,树皮缝、(将PPT翻到第17页)干裂缝处、石块下,该虫不织茧,切吐少量的丝将蛹体固定住。
8月份为羽化期,因为羽化后的雄成虫在日间常常成群飞舞,故称之为“舞毒蛾”。
羽化后2-3天即可交尾。
雌蛾产卵在树干表面、主枝表面、树洞中、石块下、石崖避风处及石砾上等。
每雌平均产卵量为450粒,每个卵块为300多粒卵,大发生时最高产卵量可达1000粒,平均为750粒。
大约一个月内幼虫在卵内完全形成,然后停止发育,进入滞育期。
卵期(将PPT翻到第18页)长达9个月,卵块在林间的分布型有两种类型:高密度时为聚集分布,低密度时为随机分布。
舞毒蛾雌雄成虫均有强烈的趋光性,雄成虫有较强的趋化性(雌成虫释放的性引诱剂为顺7,8—环氧—2—甲基十八烷)。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舞毒蛾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就要找到合适的防治方法将它带来的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
在舞毒蛾的防治措施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工防治方法(将PPT翻到第19页),人工防治有人工采集卵块法和人工采集幼虫法。
人工采集卵块法是指在舞毒蛾大发生的年份,舞毒蛾的卵一般大量集中的石崖下、树干、草丛等处,卵期长达9个月,所以容易人工采集并集中销毁。
1995年-1997年间,在根河、图里河及得耳布尔三个林业局共采集舞毒蛾卵块约法10万公斤,防治面积达到1.4万公顷,基本上控制了该虫的危害,它的有点是成本较低。
(将PPT翻到第20页)人工采集幼虫法的这种方法对于小面积严重发生地块实施较好,因为在内林区每年的5~6月份为防火戒严期,所以一般的烟剂防治容易引起森林火灾,所以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控制舞毒蛾的大发生危害。
因此,就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集中采集卵块,并及时销毁,以减少虫口密度。
采集时间应在舞毒蛾幼虫暴食期前的3~4龄期进行。
因此这种防治方法可以作为采卵块方法的延伸和补充。
(将PPT翻到第21页)接下来是化学防治的方法,第一种是烟剂防治: 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舞毒蛾幼虫3龄期左右进行化学烟剂防治,放烟时间一般掌握在清晨或傍晚时出现逆温层时进行,烟点之间的距离为7米,烟点带间的距离为300米,如果超过300米,则应补充辅助烟带。
在放烟时一定要按照烟剂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放烟过程中注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灾。
注意烟剂应以生物农药为主,通过弥漫、渗透而达到作用目标,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但在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紧急压低虫口密度,减轻损失。
大家注意,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森林中,更要注意消防安全。
(将PPT翻到第22页)还有一种是喷雾喷烟防治: 主要防治幼虫,在人工采集舞毒蛾卵块后,卵密度仍较高的地点,在卵孵化高峰期进行喷雾防治1龄幼虫,注意掌握在舞毒蛾卵孵化高峰期。
在林内防治时,应在3龄幼虫期,可以利用苏云金杆菌BtMP—342菌株进行喷雾防治;1.8%阿维菌素或者0.9%的阿维菌素乳油喷烟或喷雾防治,其他的生物农药喷雾喷烟防治。
喷烟机主要用江苏南通生产的3WF型喷烟机。
这项技术具有防火、安全、高效等优点,对防治食叶害虫效果较好。
这种方法就改进了些。
(将PPT翻到第23页)接着大家看到的是灯光诱杀的方法,我们需及时掌握舞毒蛾羽化始期,预测羽化始盛期,并在野外利用黑光灯或频振灯配高压电网进行诱杀,出灯时应以2台以上为一组,灯与灯间的距离为500米,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灯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灯具周围的空地进行喷洒化学杀虫剂,及时杀死诱到的各种害虫的成虫。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效果也不错。
最后我们讲讲生物防治方法,(将PPT翻到第24页)第一种是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利用: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7天左右幼虫即死亡。
1997年开始进行大面积防治,用新增殖的NPV液稀释成8.2×105到3.2×106多角体/毫升病毒液,防治1~3龄幼虫,平均防治效果92.25%。
1982年黑龙江省迎春县用航空喷洒NPV,0.6×107多角体/毫升,800升加2千克活性炭,采用低容量喷雾,杀虫率稳定在85%~90%范围内。
(将PPT翻到第25页)第二种是苏云金杆菌制剂利用: 国内外试验证明,苏云金杆菌可用于防治舞毒蛾幼虫。
苏云金杆菌能产生多种对昆虫有致病力或毒杀作用的毒素,主要有:α-外毒素,又称卵磷酯酶或磷酸酯酶C,是一种对昆虫肠道有破坏作用的酶;β-外毒素即苏云金素,又称热稳定外毒素,耐热毒素。
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先于芽孢和晶体产生,通常在培养24小时达到最高量;δ-内毒素又称晶体毒素。
它是一种毒原(protoxin)或称前毒素,须经敏感昆虫肠道蛋白酶消化后,或在碱性条件下由蛋白酶消化或酶解才释放出对昆虫有毒力的较小分子量的毒蛋白。
福建农林大学筛选出 B.t.d61株系发酵液,稀释350倍液,6天幼虫死亡85%。
东北林业大学试验苏云金杆菌粉加入苏云金杆菌液体培养物上清液粉,可明显提高杀虫活性,增效达13%。
和灭幼脲3号混合可提高防治效果20%。
和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合使用也可提高防治效果。
国外研究利用舞毒蛾小茧蜂寄生幼虫,传播苏云金杆菌防治舞毒蛾幼虫。
(将PPT翻到第26页)2000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李明亮等转B.t. 基因于杨树,转移B.t. 单一基因杨树,舞毒蛾幼虫取食叶片10天后死亡率达到40%以上。
转B.t. 双基因杨树,幼虫取食叶片10天后,死亡率达到100%。
(将PPT翻到第27页)然后就是舞毒蛾寄生天敌昆虫的利用,第一种是舞毒蛾黑瘤姬蜂,拉丁名是Coccygomimus disparis Vicreck,雌成虫体长9~16毫米。
体黑色,触角节端部赤褐色,后足腿节端部及转节黑色,其他足赤黄色。
前翅长11~14毫米,透明,翅痣,翅脉黑褐色,小翅室非正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