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高密度电法在海水入侵界面探测中应用——以莱州湾地区为例
莱州湾东岸海水入侵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五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水入侵是指滨海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出现的海水和淡水交融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的现象[1,2]。
近30年来,中国至少有十几个滨海城市地区发生了海水入侵[3],海水入侵已经成为沿海城市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4]。
莱州湾地区作为山东重要的渔业基地,海水入侵问题也较为严峻[5]。
海水入侵造成了地区海水倒灌,引发土壤盐渍化,造成了滨海农田减产显著[6,7]。
莱州湾东岸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Cl -浓度等随海水入侵而不断升高,部分地区水质已远不符饮用甚至灌溉标准,而因工农业需水量大及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地下咸水的持续开采造成了恶性循环[8]。
针对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问题,黄磊[3]、陈广泉[9]等学者近几十年持续进行调查评价。
本文以实际调查和水文地质资料,对当前海水入侵造成的地下水咸化现状进行评价,利用VisualModflow 建立地下水数值模拟对莱州湾东岸地区海水入侵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今后当地的生产发展及用水提供一定参考。
1.研究区概况图1研究区位置图研究区(37°10′~37°20′N,119°46′~120°00′E )位于山东省莱州市西北部莱州湾东岸,程郭镇以西至莱州湾沿岸,莱州市区以北到过西地区(图1)。
研究区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构造剥蚀丘陵和冲积海积平原为主[10]。
区域平均降水量619.1mm,各类含水层发育厚度不大,区域自然地理状况、水文地质背景及人类生产生活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地下水的循环。
根据赋存条件对区内地下水分区,北部和莱州湾沿岸大部分地区为孔隙水含水区,东南部莱州市区附近为基岩裂隙含水区。
2.研究区海水入侵现状2.1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发展史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始于1976年,随后十几年海水入侵发展迅速,在降水剧减、地下水人为超采、工程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下[5,11],80年代末莱州湾地区成为国内极为典型的海水入侵严重地区。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限初步调查研究——以莱州湾为例

海( 咸) 水就会乘虚而入 , 使地下水的矿化度 随含水 层 中氯离子的增加而变大 , 其地层电阻率则相应降
低 。地 层 电 阻率 的变 化 与地 层 的岩 性 、 内部结 构 及 其 含水 、 含 盐状 况 有关 , 其 关 系可 用 阿尔 奇公 式 表
示为 :
1 0 =以 — NA C一
海 水 入侵 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生 在地 下 水位 以下 , 岩层 处 于饱 和 状态 , 饱 和 度 和其 指数 ~亦 可视 为常 数 ; A 为 与地
下 水 溶液 化 学 成分 有关 的系 数 , 因为 海 水成 份 主要 为 氯化钠 , 化学成 分基本稳 定 , 所 以 变化也不 大 ; C 为地下水 的矿化度 , 是 影 响 地 层 电 阻 率 的 决 定 因
遍 性 已经 引 起 国 际社 会 的共 同关 注 , 并 积 极 开 展海
水入 侵 问题 的研究 和治 理 。我 国首先 于 1 9 6 4 年在 大 连 发现海 水 入侵 , 到2 O 世纪 7 0 年代后 期 又在莱 州湾
发 现海水 入侵 , 进入 8 0 年代 , 海水 入侵 现象 又发现 多
第3 7 卷 第3 期
2 0 1 4 年9 月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GEOLO GI CAL SURV EY AND R ESEARCH
V0 l 37 No . 3
S e D. 2 01 4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限初步调查研究
— —
以莱 州湾 为例
苏永 军 , 范
主要 。 当超 量开 采地 下水 , 咸 淡水 平衡 被破坏 , 极 易 使 滨海 地 区形成 地下 水负值 区 , 而负值 区一旦 形成 ,
海洋物探技术在近岸海底礁石探测中的应用

海洋物探技术在近岸海底礁石探测中的应用一、海洋物探技术简介海洋物探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原理,通过对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获取海底地质构造和海底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海洋物探技术可以通过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波的形态来探测海底的地质构造、地质层面和地质构造,从而获得海底地质地貌图和海底振动频谱图,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海洋物探技术的主要设备包括声纳、声学定位器和声学遥感器。
1. 高精度三维成像海洋物探技术通过声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实现对近岸海底礁石的高精度三维成像。
通过声波的反射,可以获取海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进而实现对礁石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通过对声波反射波形和强度的分析,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构造的三维图像,从而为近岸海底礁石的精确定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2. 海底地质特征分析海洋物探技术可以通过对声波反射波形和强度的分析,获取海底地质特征的相关信息。
近岸海底礁石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层的岩性、地质构造的形态和海底地貌的特征。
通过对声波反射波形和强度的分析,可以识别出海底的地质层面和地质构造,并进一步分析其岩性和形态特征。
这些信息对于科研人员了解近岸海底地质特征和构造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3. 海底地质勘探海洋物探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开展近岸海底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对声波的发射和接收,可以获取海底地质界面和地质构造的相关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海底地质勘探手段。
海洋物探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识别海底的地质层面和地质构造,分析海底的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特征,为近岸海底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海底生态环境监测1. 技术挑战海洋物探技术在近岸海底礁石探测中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
近岸海域水深浅,导致声波传播路径复杂,容易受到海水的干扰。
近岸海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多样,需要对声波的反射波形和强度进行精确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复杂,需要对声波的传播路径和反射波形进行精确控制。
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成因分析

.
2 3 61 45 15
5 0
13 50
12 3 16 8
5
4 0
1 . 07 1 1 4.l
24 .5
37 .
水
8
入 侵 区 合 计
寒 亭
6 . 15
35 .
70 2
l 6
15 .
.
灾 区耕地 ( 亩) 万
1 0
1. 1
机井 变 成报 废 ( ) 眼
16 34
l0 6
受灾 村 庄 ( ) 个
3 5
l 9
灾 区缺水 人 口 ( 万人 )
30 .
0. 4 1
侵 区
咸
莱 州 小 计
平 度 昌邑
214 2 . 314 2 .
响人 民的健康等社会 问题 。总之 ,由海 水入侵引起的生态环 境 恶化 ,严 重影响 了工农业 生产 的发展 、社会发展 的进程。因此 ,对海水 入侵的治理刻 不容 缓 ,对 其成 因的分析研 究将为 此提供理论依据 和解决的思路 。
1 莱 州 湾 地 区海 水入 侵 的基本 概 况
层浓 度很大 的历史 时期形成 的古海水 ( 卤水 ) ,也会 由于淡 水 区 的地下 水 位下 降 ,而 使 古海水 越过咸淡水 界 面侵 染淡水含 水层 ,构成另 一种 形 式 的 海水 入 侵 ,亦 称为 咸水入 侵 。十几年来 ,海水入侵灾 害逐渐加剧 ,给工农业生产 和人 民生 活造成 了很 大危害 ,制
山 东 省 菜 州 湾 地 区 海 水 入 侵 成 因 分 析
曹建荣
( 中山大学河 口海岸研 究所 2 0 0 1硕 广州 摘 要 0 ) 2
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岸线国家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也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其中之一就是海水入侵问题。
海水入侵是指海水进入了淡水河流或地下水层,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环境和水质状况,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存在海水入侵问题,重点地区包括山东半岛和南方沿海地区。
莱州湾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沿岸,是典型的小型半封闭海湾。
由于湾口开阔,流通性不强,同时湾内不断有河流注入淡水,使得湾内的淡水与海水难以很好地混合,导致湾内潮间带养殖业和滨海农业受到海水入侵的严重威胁。
因此,对莱州湾海水入侵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2.研究莱州湾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分析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治理措施,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收集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水文、水质、潮位、波浪等基础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2.分析莱州湾海水入侵的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包括海水位变化、降雨量、地下水位、潮汐等因素;3.研究莱州湾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滨海湿地、海藻床、珊瑚礁、生态系统等方面;4.总结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治理措施,包括养护滨海湿地、建设海岸防护工程、推广海堤养殖等方面。
本研究将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如北京市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地表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以分析和探讨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治理措施。
四、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的时间安排如下:阶段一: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和方案制定(1个月)阶段二:采集数据、实验室分析和统计方法选择(2个月)阶段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3个月)阶段四:撰写论文和论文修改(2个月)五、预期成果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预期得到以下成果:1.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报告;2.莱州湾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报告;3.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治理措施和方案研究报告;4.一篇SCI论文和若干学术论文。
高密度电法在海岸带海水入侵研究中的应用

丘 陵 山地 的基岩 裂 隙水 , 由大 气降水 补 给 ,水 循 环交 替强 烈 ,具 有 就地 就近 向溪谷 排泄 的径流 特征 。其 动态 变化 受 降水 控 制 ,丰 、枯季 泉 流 量 变 幅超 过 1 0倍 。松 散 岩类 孔 隙 水 于
盆 地 或 平 原 山前 地 带 受 周 围基 岩 水 侧 补 ,该 处 水 循 环 亦 较 强 。 在 天 然 状 态 下 平 原 区 地 下 径 流
风化带 网状 裂 隙孔 隙含 水 岩 组 :主 要 由基 岩 风化 残 积 粘 砂 土 、碎 石 组 成 。厚 度 厚 薄 不
一
,
薄 者 仅 数 米 ,厚 者 可 达 几 十 米 ,它 受 地 形 、岩 性 、构 造 、水 文 地 质 等 因 素 控 制 。 主 要 分
布 在低 山 、丘 陵 、残 丘 山麓边缘 和 地形低 洼处 ,地 下水 主要 活动 于残 积层 、全 风化层 的孔 隙 及 半风 化层 的裂 隙 中 。裂 隙短浅 ,但 相互 沟 通 ,组 成 厚 薄不 等 ,起 伏 不平 的似层 状 含 水 层 , 富水部 位往 往在 地形 低洼 处 。 基 岩裂 隙含 水岩 组 :隐伏 于第 四系松 散 堆积 层 之 下 ,为 火 山岩 和 侵入 岩 的构造 裂 隙 水 。
表 2 咸 淡 混 合 水 电性 参 数 测 定 结 果 统 计
Ta b l e 2 St a t i s t i c a l t e s t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Br a c ki s h mi x e d wa t e r e l e c t r i c t y p a r a me t e r s
电阻率 ( Q・ m)
岩 性
测 定 点 数 变 化 范 围 几 何 均 值
高密度电法在澜沧江水下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澜沧江水下隧道勘察中的应用作者:刘小光吕宝辉来源:《科技与创新》2014年第14期摘要:高密度电法具有点距密、数据采集密度大、施工效率高和分辨率高的特点,是在工程地质勘察、管线探测、物探找水、岩溶和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物探中的常用方法。
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测区高密度电法的工作结果和钻孔验证的实例证明了高密度电法的应用效果。
该次现场应用的成功对今后类似的工程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密度电法;管道工程;水底隧道;勘察中图分类号:P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4-0149-02高密度电法是一种常用的工程物探勘探方法,原理上属于电阻率法的范畴,是电测深与电剖面方法的组合。
其观测点密度高,获得的信息量丰富,是一种可较详细探测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电性变化的电法勘探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探测浅部不均匀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例如管道工程、公路、铁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产、环境和工程地质等诸多领域。
拟建澜沧江水下隧道穿越断面地处云南省保山市与永平县交界处的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穿越断面位于澜沧江中游,穿越处澜沧江流向约为S 30°E,河谷狭窄深切,两岸为中低山峡谷地貌,地势较陡,平均坡度为45°,部分地段达60°~80°,相对高差达600 m以上。
1 拟建区域地质概况1.1 地形地貌澜沧江穿越处地貌单元属侵蚀中山峡谷。
山脉主要呈北西—南东走向,区内地形切割比较剧烈,最大相对高差达到1 170 m,一般为300~600 m,区内山峰海拔一般为1 800~2 300 m,最高处为澜沧江右岸的大顶山,海拔高度为2 378.5 m,最低处澜沧江河谷,海拔高度为1 165.3 m。
因为小湾电站水库蓄水,勘察期间水位约为海拔1 205 m,水面宽220~250 m,最大水深45~47 m。
1.2 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场区表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崩积混冲积层、冲洪积层,主要由耕土、含黏性土块石、含碎石粉质黏土等组成,下伏基岩为泥盆系深灰、黑灰色泥质板岩、凝灰砂质板岩。
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地质探测中的应用

一 ● I I I ■ 一 一 I I 口 I I I I I I
7 S I 99 6 氢
0
5
1
2 ∞
L 晰 黼 l ● 删 州 1 m 0
图2 中高密度等 Ps 影像剖面成果 ,电性反映为2  ̄4 Qm 0 0 的 中低 阻,其 中在 1  ̄2 号点表层 出现 高阻异常 ,中部出现 9 5
及 适 用 范 围在 工 程 勘 察 中 的 应 用 ,针 对 工 程 勘 察 的 常 见类
型 及 要 求 ,主 要 有 地 基 勘 查 、 : 层 划 分 、岩 体 勘 杏 、 涵 十 = 洞 体 探 测 、 地 质 灾 害 调 查 等类 型 。 在 应 用 效 果 上 , 高 密 度
电法 展 现 其 独 特 的 适用 性和 先进 性 。
察 市 场 上 具 有广 阔 前 景 , 对 扩 大物 探 服 务领 域 ,提 高经 济 效 益 具 有 重 大意 义 。
关键 词: 高密度 电法 ;工程地质 ;分辨率 ;应 用解释
D I 1 .9 9 jin1 7 —6 9 .O1 . 10 9 0 : 5 6 / .s. 6 1 5 62 11 .0 O s
一
目■ - ● ■ ,■●^ _
一
恫 ● t ●l m∞ 帅 c'1
平 面 位置 及埋 深 。试 验工 作 沿涵 洞走 向垂直 布置 l 条剖 8 面 ,电极距采用 1 。图中L 线高密度等 Ps m —L 影像剖面成
果 , 断 面 电性 均 以 中 阻 ~ 高 阻 反 映 ,其 中3  ̄3 号 点 中 深 3 7 部 有 低 阻 异 常 反 映 , 形 态 呈 拱 形 状 与 揭 露 涵 洞 体 特 征 相 似 , 根 据 观 察 该 涵 洞 已 年 久 失 修 ,洞 体 内 积 淤 、 积 水 较 厚 ,与 电 性 反 映 低 阻 异 常 相 吻 合 , 分 析 解 释 3~ 3号 点 异 3 7 常 解释 为涵 洞 体 位 置 , 定量 计 算 洞 宽4 ,洞 顶 埋 深 4 5m m .0 。 4 解 释 依 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卷第2期地质调查与研究Vol.41No.22018年06月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Jun.2018三维高密度电法在海水入侵界面探测中应用——以莱州湾地区为例苏永军1,2,黄忠峰1,范翠松1,刘继红1,刘宏伟1,2,张国利1,2(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2.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三维高密度电法探测海水入侵界线的可行性,并在莱州湾地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根据三维高密度电法反演解析图勾划出来的咸淡水分界线与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了该方法在莱州湾地区探测海水入侵界面具有较好有效性、可行性。
三维高密度电法反演结果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它不仅能反映地下咸淡水水体层位垂向上的厚度变化、横向上的延伸情况,建立各层位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反映地层层位的埋深及起伏形态,为查清海水入侵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关键字:三维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海水入侵;莱州湾地区中图分类号:P6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35(2018)02-0134-04收稿日期:2018-02-02资助项目:国家地质调查项目:“莱州湾地质环境调查评价(12120113003800)”作者简介:苏永军(1981-),男,高级工程师,地球物理和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查及研究工作,E-mail:syj95123@。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六十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几百个地方发现了海水入侵问题,海水入侵给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全球范围海水入侵的普遍性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已积极开展海水入侵问题的研究和治理。
我国首先于1964年在大连发现海水入侵,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在莱州湾发现海水入侵,进入80年代,海水入侵现象又发现多处,如大连、秦皇岛、寿光、莱州、龙口等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问题。
在河北秦皇岛、沧州以及山东的宁津、济阳、寿光、昌邑等地发生了咸水下移和入侵,直接导致地下水环境的逐渐恶化,地下水的适用性降低,使有限的地下淡水资源更为紧缺,且海水入侵范围逐渐扩大[1],入侵速度逐年加快,危害越来越严重。
其中以环渤海地区的山东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最为严重,区内海岸低平,入侵发生于沿岸平原,分布于龙口、招远、莱州、平度、昌邑、寒亭、寿光、广饶等县市。
地球物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和监测地下水和海水入侵调查研究中[2-5],根据海水入侵界线来采取防治对策和工程措施。
笔者之前项目组在莱州湾地区做了大量二维物探剖面测量工作,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勾划出莱州湾地区海(咸)水入侵界线。
本文通过在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东南马家庄附近海水入侵界线布设三维高密度电法进行探测尝试,结果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反演结果所含信息丰富,便于对地层和海水入侵界线进行精细解释,所勾划出来的咸淡水分界线与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吻合,说明了三维高密度电法在莱州湾地区探测海水入侵界线有效可行。
本次探测方法的成功尝试,为海水入侵动态监测引入了新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1理论依据海水入侵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最为主要,当超量开采地下水,咸淡水平衡被破坏,极易使滨海地区形成地下水负值区,而负值区一旦形成,海(咸)水就会乘虚而入,使地下水的矿化度随含水层中氯离子的增加而变大,其地层电阻率则相应降低。
地层电阻率的变化与地层的岩性、内部结构及其含水、含盐状况有关,其关系可用阿尔奇公式[6]表示为:1m N s c a s A C r j --=式中:α为常数;φ为孔隙度,在滨海平原区测深点附近,当地层岩性比较均匀时,其孔隙度基本相同,所以φ和其指数m 可视为常数;S 为饱和度,由于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下,岩层处于饱和状态,饱和度S 和其指数N 亦可视为常数;A c 为与地下水溶液化学成分有关的系数,因为海水成分主要为氯化钠,化学成分基本稳定,所以A c 变化也不大;C 为地下水的矿化度,是影响地层电阻率的决定因素。
依据海水侵入区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7],便可确定咸水入侵的变化规律。
2三维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8]在原理上属于电阻率法的范畴,是一种以地下介质体的电阻率差异为地球物理前提,用直流电阻率法的阵列形式,即采用一次性布设几十甚至几百根高密度电极布点,可进行一维(1D )二维(2D )、三维(3D )[9]和四维(4D )地电断面测量的电阻率层析成像勘查技术。
该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被广泛应用在水工环和物探工作中。
三维高密度电法是在二维高密度电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次性在多个“U ”字形测线上布设电极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三维数据获得的反演结果具有信息丰富,多方位、多层次地质信息,可运用切片技术进行高精度数据解释,具有二维高密度电法所不能比拟的优点。
笔者根据海水入侵区具有明显视电阻率差异特征,利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反演出的视电阻率图确定咸淡水水体的顶、底界面埋深,研究咸淡水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划出海水入侵的界线。
本次工作采用的是美国AGI 公司的SuperStin-gR8/IP 高密度电阻率仪器,一次性分四段布设192根电极(每段48根电极,测线长度470m ),点距为10m ,线距为10m ,三维高密度电法剖面呈“U ”字形布置(图1),采用偶极-偶极装置,滚动测量方式,每个排列采集完成后,单次沿Y 方向滚动两段96根电极,进行下一次测量,本次研究区工作滚动两次,共八段电法剖面,研究区面积为470×70m 2(图1)。
3应用实例3.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华北台坳和鲁西中台隆,以齐河-广饶断裂为界相应划分为华北平原、鲁西两个地层分区。
华北平原地层区位于齐河-广饶断裂以北,全区为第四系覆盖。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由花岗片麻岩和片岩组成,古生界由灰岩、砂岩、泥岩组成,中生界由砂岩、泥岩组成。
区内第三系厚度巨大,古近系为一套以泥岩、砂岩为主夹灰岩的含油沉积;新近系主要为细砂岩、泥岩。
工作区地处莱州湾凹陷,该凹陷为渤海湾盆地东南部郯庐断裂带内一个箕状凹陷,是在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的新生代凹陷。
工作区内第四系沉积厚度在200m 左右,第四系各统基本发育齐全。
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岩性以棕色粘土和黄褐色粉土为主,夹粉细砂;上更新统岩性与现代黄河冲积物相似,为灰黄色粉土、粉砂互层,夹部分褐黄色粉质粘土;全新统一般均可三分,中部为海相层,上下均为陆相沉积层,但在近海岸区则常为海相层和滨岸相地层。
流经工作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小清河、淄河、弥河、白浪河、潍河等,水系较发育,工作区地势平坦。
1976年莱州湾沿岸的寿光、寒亭、莱州等地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井中首先发现水质变咸、CI -浓度增高等海(咸)水入侵现象,当时仅为几处孤立的点状入侵,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比较缓慢,入侵面积小;到80年代中后期,入侵面积迅速扩大,入侵速度增大,整个莱州湾东、南沿岸入侵区连为一片;90年代以来,海水入侵速度减慢,局部地段有减弱趋势[10]。
3.2电性特征研究区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和第三系,其岩性以粘土、粉砂、细砂为主,由于该区地下水位浅,各地层均处于饱和状态,矿化度就成为影响视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往资料[11]和笔者项目组在该区做的工作成果,从该地区含水层矿化度的变化可知该地区主要含水层为咸水和淡水(分浅层淡水和深层淡水),其电阻率具有明显的差异。
将矿化度大于2g/L 的地下水定为咸水,咸水(矿化度>2g/L )电阻率一般为1~10Ω∙m ,卤水(矿化度>50g/L )电阻率一般为1~2Ω∙m ,高浓度卤水(矿化度>100g/L)图1三维高密度电法“U”字形工作布置图Fig.1The “U”arrangement pla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第2期苏永军等:三维高密度电法在海水入侵界面探测中应用——以莱州湾地区为例135电阻率一般小于1Ω∙m ,最低可达0.4~0.6Ω∙m ;淡水电阻率一般为10~30Ω∙m ,其中浅层淡水的电阻率相对高些,一般为20~30Ω∙m ,深层淡水的电阻率相对低些,一般为10~20Ω∙m ;不含水的地层或基岩电阻率一般大于30Ω∙m ,甚至大于100Ω∙m 。
含水层的矿化度与其电阻率呈负相关关系,矿化度越高,电阻率越低。
在实际工作中,咸淡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其分界面附近,咸淡水基本呈逐渐过渡的状态(咸水—半咸水—微咸水—淡水),只是不同地段过渡区的梯度大小不同而已。
在研究区的南段(远离海岸线),为全淡水区,地下无咸水体,其电阻率一般较大,含水层电阻率多为10~30Ω∙m ,无水层电阻率多大于30Ω∙m ,与靠近海岸线的北段含咸水区具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可利用视电阻率断面图确定咸淡水体的分界线,咸淡水水体的平面分布情况和垂向变化情况,为查清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3.3解释原则三维高密度电法反演结果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等地质信息,可运用切片技术进行高精度数据解释,它不仅能反映地下各层位垂向上的厚度变化、横向上的延伸情况,建立各层位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反映层位的埋深及起伏形态、断裂构造及构造单元等特征。
视电阻率反演推断解释,要根据工作区海水入侵区电阻率的背景值、低阻异常的形态及低阻异常值等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及水化学分析等水文地质资料建立解释原则,在此基础上来进行三维反演结果的推断解释。
3.4成果分析在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东南马家庄附近布设“U ”字形三维高密度电法进行海水入侵界线探测,测线方位角77°,研究区面积为470×70m 2,完成了384个测点,对获得三维高密度数据体突变点进行剔除、数据预处理、建立反演模型,最后对三维数据体进行反演,得到三维高密度电法反演解译图(图2)和不同反演切片图(图3)。
从三维高密度电法反演解译图2可以看出,反演结果总体视电阻率等值线平稳连续,与研究区地质特征相吻合,从上而下地下介质按视电阻率值可以划分为两层,地表至-70m 附近,介质视电阻率值多在10Ω∙m 以上,推测该层为淡水区,与水文地质调查结果70m 以浅为淡水层一致,图中地表局部显示视电阻率高值达数百Ω∙m ,是由地表已知高阻干扰物所致;地下-70m 至-94m 之间视电阻率值多在10Ω∙m 左右及以下,推测为海水入侵区;在相对位置50m 处,深度在-60m 至-94m 之间,视电阻率值为10Ω∙m 左右,视电阻率等值线呈低缓梯度变化,推测为咸淡水分界线(见图2标注位置),该界线与水文地质调查绘制的2g/L 水样矿化度等值线位置吻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