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体温之谜新解
人体极限揭秘

青年科学5探索生命奥秘人体奥秘人可以忍受多低的体温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会稍微超出37摄氏度。
一旦体温降到36摄氏度,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都会削弱;降到35摄氏度,走路会觉得困难;降到33摄氏度的时候,会失去理智;降到30摄氏度的时候,会失去知觉;降到20摄氏度,人的心脏将停止跳动。
不过儿童忍受低体温的能力更强一些,因为孩子器官的复原能力更强。
理论上的人类体温最低极限是零摄氏度。
在这个温度下,人体组织会结冰,体内的细胞则会被摧毁。
理论极限:0摄氏度目前纪录:16摄氏度2001年,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天气下存活。
当时她的心脏一度停跳两个小时,体温只有16摄氏度。
人能承受多大的失血量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的血液大约在3.8~5.6升之间。
人体内迅速失去15%的血量不会立刻让人觉得不适,但一旦超过这个标准,人的脉搏就会加速跳动,人可能会觉得晕眩发冷。
若是失去40%的血量,将影响血液流回心室,从而使人出现心跳过速的症状。
理论极限:1.9~2.8升,约占人体血液总量的50%目前纪录:约占人体血液总量的75%1987年,一名癌症病人被发现体内只有0.9升的血液,不过她的血液是在几个星期内慢慢流失的。
人可以吃下多辣的咖喱咖喱和辣椒中的活跃成分是辣椒素。
辣椒素越多,咖喱就越辣。
虽然辣椒素不会直接对人类造成化学烧伤或是其他组织破坏,但它会对人类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除了觉得疼痛,人的眼睛、鼻子都会不自觉地流出液体,一些人甚至还会出现身体痉挛或者呼吸困难。
如果你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心脏病或者哮喘,吞下一匙纯辣椒素没有问题,但接下来几个小时你休想再吃下任何东西。
理论极限:5克辣椒素目前纪录:0.1克2005年,布莱尔拉扎尔从辣椒里提炼出500克辣椒素来做调料。
他只尝了一小颗就说:“我的舌头好像被铁锤敲到了。
”人最快可以跑多快这个问题远比它听起来复杂。
目前世界百米纪录是由牙买加人阿沙法鲍威尔创造的,他跑100米花了9.74秒。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作者:***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20年第05期“刚才在小区门口测的体温只有35.8℃,体温偏低,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求助,体温低代表免疫力低下吗?”“370C是标准体温吗?谁规定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大家对自己体温的关注程度直线上升。
也就在这时,大家才猛然发觉,其实很多人对体温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人体温度的故事。
体温问题其实并不简单故事开头还要从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说起。
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在公司或小区门口,保安大叔都会吆喝着拦下我,然后问出直击灵魂深处的终极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最后,保安大叔给我深情一枪,看看体温是多少。
而我每次都忍不住看看额温枪的读数,发现平均低于37℃。
不是说正常体温是37℃吗?我都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啥毛病了。
我有個阿姨,她在微信群里说:“我的正常体温常年低于36.5℃,有时候甚至只有36℃。
一旦达到37℃,我就有点不舒服。
很多医生在给我量体温后,都说没事,但我很焦虑呀。
”阿姨的话,突然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37℃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们的体温会偏低?这对我们有影响吗?接下来的故事要从1851年说起。
那一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温德利希收集了2.5万人的体温数据,自此确定人体正常体温为37℃。
一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可信度还那么高吗?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教授菲利普-麦科维亚克就表示:“我不相信!”于是,他招募了148位健康受试者,连续3天使用电子温度计测量受试者的舌下温度,每天测量1-4次。
最后,菲利普教授发现:正常人的平均温度是36.8℃。
或许你会认为,结果只不过相差一点点,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吧。
但是,体温背后其实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即使这一点点的差距也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
看似简单的体温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我们正在变得凉凉?2020年年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让人惊奇的研究结果。
机体体温升高的原理

机体体温升高的原理
机体体温升高的原理与人体的代谢活动有关。
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温度,一般是稳定在37C左右。
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影响时,机体的代谢活动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机体体温升高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等刺激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
这些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它们可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降温反应,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2. 代谢增加:当机体进行一些活动时,如运动、消化食物、产生激素等,会增加机体的代谢活动,从而产生热量。
这些热量会使机体体温升高。
3. 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完成。
当这两个系统出现失衡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疾病,会导致机体体温升高。
4. 药物和毒物作用:某些药物和毒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体温升高。
例如,某些兴奋剂类药物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速率,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总之,机体体温升高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包括炎症反应、代谢增加、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以及药物和毒物的作用等。
人类体温进化趋势

人类体温进化趋势
人体体温一般凌晨最低,而后逐渐上升,下午和傍晚最高,人体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
腋窝体温平均在36-37℃,可以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
1、性别:一般女性的体温要高于男性,女性在月经前期、妊娠早期体温轻度升高,排卵期时体温最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年龄:新生儿体温最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汗腺发育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
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或体温偏低;
3、昼夜:一般清晨2:00-5:00体温最低,下午5:00-7:00体温最高,变动范围在0.5-1℃;
4、运动和情绪: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都可以使体温略有升高;
5、其他:此外外界气温变化、进食等,都可以使体温产生一定的波动。
人类温度下降的原因

人类温度下降的原因
人类温度下降的原因
随着气温的逐年升高,人类身体温度却在不断下降。
据研究发现,19世纪中叶人类体温约为37℃,而现在已经降至约36.4℃。
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并得出了多种可能的原因。
1. 健康水平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生活条件改善、营养均衡、疾病预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人类身体对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因此,身体需要维持正常体温的代价也就相应降低了。
2. 食物供应方式改变
近几十年来,随着食物供应方式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工业化方向转变,人们摄入食物成分更加均衡、营养更加丰富。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提高,粮食和蔬菜中含有较多维生素和矿物质,使得人体的代谢水平增强,身体对抗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
3. 环境温度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温度不断上升。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类身体会自动调节体温,使其降低。
此外,在室内空调、暖气等设备的普及下,人们居住环境的温度也越来越稳定。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人类身体温度的下降。
4. 基因突变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基因突变。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200年中,人类身体中负责控制体温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这种突变导致了人类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从而使得人类身体温度下降。
总之,人类身体温度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这种现象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反映出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而重要的改变。
你了解身体的温度吗?——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你了解身体的温度吗?——温度决定生老病死!谈到温度,大家并不陌生。
温度无处不在,而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体温在35℃~41℃时,人的意识尚清醒;当体温超过41℃时,人体的肝、肾、脑等器官将发生功能性障碍,连续几天42℃的高烧,足以使成年人死去;而当体温下降到35℃时,人的死亡率约为30%;低于25℃度时,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体温保持37℃左右的相对恒定的规律。
因此,人体的温度对身体有着生死决定的重要意义。
体温低代表身体寒冷,血液遇热则行,遇寒则凝。
体温低血液循环就慢,而血液是给我们人体带来营养,带走垃圾的唯一载体。
血液循环慢了,带来营养速度变慢,就会加速人体的衰老;带走垃圾的速度慢了,体内毒素代谢不掉沉积以后引起自身中毒。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梅尼契柯夫说“疾病和衰老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中毒”。
自身中毒的危害:当毒素进入血液,侵袭脏腑器官就会造成器官的衰退加速。
体温低对人体的具体危害:(一)对心脏的危害:我们的身体具有自律调节作用。
心脏是动力泵,当我们体温比正常体温低0.5℃的时候,为了保证身体各脏腑供血量,心脏就要加快泵的速度,比体温正常的人的心脏至少每分钟多跳10次,一小时多跳600次,24小时多跳14400次,一年5256000次,10年就比体温正常的人多跳了52560000次。
心脏就会越来越累,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另外,血液运行慢,冠状动脉的营养供给变慢,心脏跳动缺乏动力,就会导致各种心脏疾病,如出现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减慢、增快或不规则)、头晕目眩、晕厥等现象。
同时,血液运行慢,心脏细胞代谢的毒素不易排出,也容易导致各种心脏疾病。
(二)对大脑的危害:人的头部占人体重量的5%,可是它要用人体25%的血液(脑细胞是靠气和血来滋养的)。
人体中脑细胞不能再生,所以比钻石还要金贵。
体温低,血液运行速度变慢,给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脑细胞就开始逐渐的衰老。
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好,重者会出现脑缺血、脑梗塞。
人体平均温度37℃已成历史?免疫力居然

人体平均温度37℃已成历史?免疫力居然1、37℃已经成为历史?体温下降并非好事病毒学解密:蝙蝠为何能把上百种病毒封印在体内?根本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会飞,看过的朋友都知道,蝙蝠免疫系统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体温能保持较高的40℃。
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就会提升,这么看的话,蝙蝠的免疫力比人类高。
2、为什么体温降低,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呢?众所周知,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
体温过低,可能意味着代谢不好。
反之,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
慢慢悠悠的白细胞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异物,即使发现异物了,也很难迅速召集其他白细胞来消灭异物,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发疾病。
此外,白细胞不仅能抵御外部病毒和细菌的攻击,还能监测到体内的癌细胞,及时把癌变细胞杀死。
其实,即使是健康人,每天体内也会产生约 5000个癌细胞。
如果其中一个躲过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幸存下来,很快就会1变2、2变4、4变8......最终演化成肿瘤……3、现代人类的体温为什么会降低呢?1、最主要的原因——缺乏运动科学家分析,人类体温在170年间下降了0.4℃,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
在离我们并不遥远的50年前,人们每天都要做很多运动:农村的人要种庄稼或者放牧,即使是城市人群,也会每天手洗衣服、自己做饭、清扫房间;大家出门会优先考虑步行或自行车,闲暇时靠户外运动打发时间。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好像越来越“懒”了——吃饭靠外卖,出门就打车,洗衣服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扫地有机器人,随时可以躺在床上打游戏,男生打篮球、女生踢毽子的校园场景一去不复返。
基础代谢与任何外在活动无关,是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的自然消耗,而肌肉是人体内最大的发热器官。
较少的肌肉,意味着较低的体温和较低的基础代谢。
一个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仍然在消耗能量。
人类一直在“发低烧”吗

人类一直在“发低烧”吗作者:来源:《党员生活·中》2020年第05期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如果你比较关注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健康,就会本能地回答:“37℃啊!”但最新的研究证明,这个常识可能是错误的。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37℃。
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
难道百年前的古人一直在“发低烧”吗?别笑,事实可能还真是如此。
平均每10年下降0.03℃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朱莉·帕森内特说,研究人体体温的医生几十年前就意识到平均体温37℃这一数字过高,“但他们一直认为这只是过去的测量误差,并非因为人体体温真的下降了”。
为弄清真相,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综合分析了3个数据集。
第一个数据集是取自包括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军23710名退役军人在内的美国人的体温数据,测量于1860年至1940年间。
另外两个数据集的时间跨度分别为1971年至1975年,以及2007年至2017年。
研究团队总共分析了677423份体温数据。
结果显示,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
19世纪初出生的男性,体温比现在男性的高了0.59℃;而女性的体温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下降了0.32℃。
这意味着,现在美国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6℃,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37℃。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管哪一年的测量数据,老年人的平均体温都要高于同一年测量的年轻人的平均体温。
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
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虽然这项调查的对象只有美国人,但帕森内特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
人类体温的下降趋势会不会很快停止?她表示:“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