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最新发现的史料或考古出土品颠覆了以往的观点?

合集下载

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INFORMATIONu古信息集锦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编译/刘斌/I;v/?ae«/ogK是天国考古7会主办的面向公众的双月 刊考古杂志,已连续出版70余年。

自2006年开始,该 杂志在每年12月评选出本年度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影 响力的十大考古发现。

自评选以来,中国境内先后共 有6项考古发现入选。

近日,该杂志评选出了 2020年 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以下为入选项目的详细介绍:一、挨s:爪乃伊e纟§m_2020年11月14日,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宣布,吉 萨省塞加拉地区出土超过100具距今约2500年的彩绘 木棺,这是埃及本年度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这些木棺 保存情况良好,同时出土的还有面具、雕像等。

目前 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出土的文物将陆续在埃及文 明博物馆、大埃及博物馆等地展出。

考古学家对其中 一具木乃伊进行X光扫描,初步检卉结果显示该木乃 伊为男性,年龄40—45岁,身高165 —175厘米,双手 交叠在胸前。

塞加拉墓地有…处被称为“圣兽区”的地点,这 批装有木乃伊的木棺即发现于此处3个较深的墓穴中。

彩绘木棺清理现场密封的木棺发现时被堆叠在一起,旁边是40 4耵生之 神奥西里斯的雕像,还有一座莲花神涅斐尔图姆的青 铜雕像。

为了埋葬更多的人,墓葬在当时即多次被重 新打开。

考古学家根据木棺上刻的名字将时代确定为第26 王朝(公元前688—前525年)。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 秘书长穆斯塔法•瓦齐里根据木棺的装饰、材料以及 木乃伊的制作手法,初步推断木棺属于当时的高级官 员或贵族阶层。

这一时期,这种许多家庭或团体的合 葬镐很常见,这些木棺的主人可能是猫女神巴斯蒂特 神庙的祭司和高级官员。

塞加拉地区是古埃及文明核心遗址,多位法老的 金字塔和许多贵族的墓地就位于此处,:U:中包括最古 老的阶梯金字塔。

寒加拉地区发现的第五王朝贵族墓 葬曾入选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啕器年代测定技爪日3新突破在考古现场发现的陶器,特别是餐具和炊具,足考古学家重建其使用者生活的重要手工制品。

出土三千多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颠覆了《尚书》《史记》的重大记载

出土三千多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颠覆了《尚书》《史记》的重大记载

出土三千多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颠覆了《尚书》《史记》的重大记载甲骨文是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纪实,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十多万的甲骨文宝档中,有一片牛肩胛骨,可以称之为“稀世珍宝”,它就是—“四方风”。

这篇甲骨文约出自公元前 1200 年,包括 24 个字,分四组,字体强健有力,是典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 1200 - 1189 年)豳组卜辞。

它记载了代表四个方向的神与四位风神。

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四个风向分别为东风,即劦,南风,即微,西风,即彝(普通话第二声),以及北风,即隩(普通话第一声)。

他们是殷(商)朝人发明的独立标准四季体系,是确定日历与闰月的重要依据。

在3000多年前人们崇尚鬼神,极度迷信的时代,能够对四方神名和四方风神给予准确的命名,无疑对国家的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灾害、疾病、祭祀等事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初,有的甲骨学者对这片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并不看好,认为它只是一片伪刻牛肩胛骨。

该骨最早的拓片险些埋没了这件珍品。

由于该拓片只拓了有字部分,并没有拓出该骨的全形,同时,上面的刻辞也非卜辞,骨的背面也没有施以钻凿的痕迹。

拓片没有拓全、没有钻凿痕迹可作参考,这些都给正确判断该骨的真伪增加了难度,进而导致了甲骨学者对该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片伪刻。

但是,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对这片牛肩胛骨进行了考证。

他认为,该骨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与杜撰不同,应属武丁时期刻辞。

他在1944年发表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

他对这片牛肩胛骨的释文是:“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字改双立人旁为单立人旁)。

”这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似。

甲骨卜辞中有四方,如“北方受年?西方受年?”又如,人们所熟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寓意着东南西北方,这里的东南西北四方只是含有方向之意。

韩信城遗址考古勘探新发现

韩信城遗址考古勘探新发现

论文标题:韩信城遗址考古勘探新发现作者:叶星侠发表刊物:《淮水安澜》论文内容:对于韩信城的“诞生”年代,现有史料所载均为汉代,并称韩信城为韩信屯兵所筑。

然而,江苏省淮安市考古人员近期对韩信城遗址实地考古勘探后,却颠覆了这一说法,并对韩信城的格局以及具有争议的韩信城与八里庄的关系等问题都作出了科学论证。

勘探调查结果表明:韩信城并非汉代所建。

韩信城位于清浦区城南乡西境,北濒京杭大运河,南望韩母墓,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现残存南城垣长500余米,1987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古人员介绍:历史上关于韩信城所建年代等记载,一直是从史料到史料,缺少考古资料的佐证。

近一个多月,淮安市博物馆为配合韩侯大道工程建设,对韩信城遗址进行初步考古勘探后,不但为韩信城重写了“出生证”,并对韩信城的文化性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现有的韩信城仅存半截南城垣,大部分城垣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因平整土地和砖窑取土大肆毁夷。

首先对韩信城的基本格局进行调查,原有城垣分外城垣与内隔城二道,外城垣呈矩尺形,分东城垣与南城垣两段,东城垣长500米,南城垣长约1000米,方位北偏东70度。

内隔城与南城垣平行对峙,相距200米,东西总长约1000米。

考古人员将勘探调查的情况与方志大家张煦侯先生在民国《淮阴风土记》中记述的“河北又一里,过韩信城,土阜绵连,四周拱抱,略存形迹”等相关内容相比对,确认张煦侯先生所描述的“土阜绵连”是指内隔城,“四周拱抱”指外城垣。

考古人员见到的内隔城,如今已是水塘连连,但塘崖沟面残存的城基夯土层依稀可辨,土层中亦夹杂着不少的唐、宋瓷片。

为了确认内城垣的出生年代,考古人员深入到遗址中心地带的谷庄和小闸村进行寻访,在谷庄一农户的鸡圈里,发现了数十块带有铭文的城砖,砖一般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5厘米,所见字样有“高邮城砖”、“转运司城砖”、“窑户孙七”等。

据81岁的张学荣老人称:这是他在农业学大寨开挖鱼塘时,从内隔城底下挖出来的。

中国考古新发现 6大重大进展一览

中国考古新发现 6大重大进展一览

中国考古新发现 6大重大进展一览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全球考古学者的关注。

最近,中国考古界又有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给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文将为大家一一介绍这6大重大考古进展。

1.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古代文字起源早于预期研究人员在河南一座商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通过对这些残片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文字并非象形文字,而是一种原始的记录系统。

这一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字起源的更早时间,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2. 秦朝帝陵出土大量黄金文物在陕西一座秦朝帝陵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黄金文物。

这些黄金文物包括黄金器皿、黄金饰品等,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制作精美。

这些黄金文物的出土,让我们更加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

3. 精确测定夏朝时期的历史年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但其确切的时间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对夏朝时期文物的精确测定,确定了夏朝的历史年代。

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大空白,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发现一批稀有青铜器在湖南一处墓葬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批稀有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制作精良,包括鼎、觚等。

通过对这些青铜器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式,同时也对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5. 首次发现商代晚期母神祭祀遗址考古学家们在河南一座商代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与母神祭祀相关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俑、玉器等,被认为是商代晚期社会对母系社会的崇拜和尊敬的体现。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6. 考古发现揭示唐代邮政网络最近的一项考古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揭示了唐代邮政网络的存在。

在陕西一处唐代邮局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书信和邮件。

十大考古发现

十大考古发现

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领队:王占奎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偶然发现的。

之后,省、市、区三级考古文博单位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详细调查与全面钻探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

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

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钻探表明,墓地南北长约800米,东西约300米。

根据墓葬聚散程度,整个墓地可划分为北区和西南区,呈现“大稀疏、小聚集”的分布态势。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类:小型墓墓室面积不足3平方米,两区各有5座;中型墓墓室面积13平米以上,共3座且仅见于北区,大体呈西北——东南一线分布,依次为M3、M4、M9。

另外,北区还有形制、规模不明者2座。

墓向分南北向和东西向,多数墓室口小底大,墓底多有熟土“二层台”,个别为生土二层台;中型墓还有数量不等的壁龛。

木质葬具,或一棺、或一椁一棺、或一椁两棺。

葬式可辨者均为仰身直肢,墓主头朝地势较高的方位,即朝向台地中脊。

小型墓大多于头端二层台上随葬一、两件陶器,或单鬲、单罐、或1鬲1罐,少见青铜器。

随葬陶鬲以高领袋足鬲为主。

而本次发掘备受关注的两座中型墓(M3、M4),随葬品种类丰富,数量多,尤以铜礼器为最,多出于壁龛内。

其中,M3有6个壁龛,5个内出土青铜礼器14类31件,计有鼎、簋、卣各6件,禁、斗各2件,甗、彝、罍、壶、尊、觯、盉、爵、盘各1件;M4壁龛8个,出土青铜礼器11类50件,包括簋16、鼎15、罍、甗各4,壶、簠、盂、牺尊各2,甑、尊、盘各1件。

两墓北壁西端壁龛各出1件高领袋足鬲。

另,M3二层台及椁室顶部随葬有兵器、车马器及其它小件遗物。

棺内均随葬有少量玉器。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 大家知道考古文物五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吗?关于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 于是,在雇工的挖掘下,一个内藏无数古经、绣画、文书、法器等无价之宝的藏经洞就这样重见天日了。藏经洞是莫高窟寺院僧侣在躲避战乱迁徙他乡时用来珍藏佛家宝物的。这些僧人既没回来,新来的僧人也无从得知,于是这批稀世珍宝在石洞里一睡就是近900年。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当地官员的腐败,这批宝物先后遭到俄、英、法、日等国的探险家的数次豪夺,损失极为惨重。藏经洞的发现是重新唤起人们重视敦煌的一个契机。敦煌石窟的重要还在于它保存着为数惊人的雕塑和壁画。 这些艺术珍品经过从北朝到元代千余年的雕琢,反映了宗教的文化内容和建筑、服饰、舞乐等社会史迹,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其艺术价值也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兵马俑:秦帝国的赫赫武功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高大的武士俑和车马俑。深埋地下的古代大军震动了全世界。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陕西临潼的骊山北麓,有一座中国第一帝陵——秦始皇陵。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位于始皇陵园东门大道的北边。1974年3月,临潼县一位普通农民在打机井时意外发现了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陶制人头、人身和手。县文化馆有关人员闻讯后赶到现场,进行了初步的收集和清理。 此时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听说了此事,便内部报道了这一消息。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有关专家的视察和批准之后,陕西省组织考古队开始了发掘。 到1975年上半年,清理1号兵马俑坑的工作基本结束。1976年4月,1号坑东北侧出现了2号坑。5月,又出现3号坑和一个未完成的兵马俑坑。至今,发掘兵马俑的工作尚未结束。秦兵马俑以大、多、真着称。它们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造型更是栩栩如生。 三个丛葬坑的兵马俑以多兵种混合编组,组成了肃穆的大型军阵。据发掘的结果和钻探测知,坑内约有8000位武士,600匹战马,125辆木质战车,及各种青铜兵器39000余件。 在秦陵墓冢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还有2乘铜车马。专家们指出,陶俑、陶马原本都是彩俑。1999年,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考古工作者终于得以保住兵马俑上的色彩,让其以原本绚丽多彩的面目出现在世界面前。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随县编钟:礼乐文化的见证 1977年9月,湖北随县发现一特大墓葬,这就是2400多年前的曾候乙墓。遗物中的编钟等8种、124件乐器轰动世界。这是中国考古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 在湖北省随县(现改为随州市)县城西北约3公里有一个名叫擂鼓墩的地方。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某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在这里为扩建营地厂房而平整山地,施工时在地下发现了膏泥和石板。 1978年3月,省地县联合勘查古墓小组认定,这是一座特大古墓,面积达220平方米,木椁规模达190多平方米。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木椁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了整整5倍。这就是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这一古墓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达7000余件,包括珍贵的青铜礼器用具、罕见的古代兵器和车马器、精美的金器玉器,以及大量的漆木器和竹简。在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124件精美乐器。 它们包括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和竹笛8种,可谓管乐器、弦乐器和敲击乐器俱全。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计65件、重达2500多公斤的青铜编钟。它规模巨大、保存完好,且音色优美。经试奏证明,其和音、复调和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这就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节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 编钟出土时,依大小和音高的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历经2400多年至今仍负重矗立,极为坚固。整套编钟工艺高超,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灵光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大量稀世珍宝,其中四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萨等文物举世无双。这一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10公里的法门镇,是我国的着名古刹。原法门寺塔建于601年,为佛舍利塔。 唐代帝王多次开塔迎请舍利,堪称佛教盛事。唐代法门寺塔为木质,明隆庆年间倒毁,万历年间重修为13层八角砖塔,1981年8月因霪雨等原因倒塌。为重建法门寺塔,1987年2月28日至11月30日和1988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其塔基进行了两次发掘清理。 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并发现了大批稀世的宝物。地宫位于塔基正中,略呈长甲字形。总长21.12米,高1.87米。地宫的出土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那四枚佛家至宝——佛指舍利;另一类则是170余件为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纺织品不算在内)。 这批物品数量大、等级高,集中了一批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的物品。其中可谓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是捧真身菩萨。这尊通高38.5厘米,重1926克的菩萨像是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的见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 此外,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十几件被标明秘色瓷的瓷器揭示了多年未解的秘色瓷之谜。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纺织品也反映出了唐代纺织工艺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doc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doc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

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

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

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

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

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

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

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

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

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

于是,在雇工的挖掘下,一个内藏无数古经、绣画、文书、法器等无价之宝的藏经洞就这样重见天日了。

夏朝考古新证据的发现

夏朝考古新证据的发现

夏朝考古新证据的发现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多年来,许多学者和考古学家一直在不断寻找新的证据来支持夏朝的存在和发展。

最近,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夏朝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夏朝考古新证据的发现,并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夏朝历史的意义。

1. 新发现的玉器和青铜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以玉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文物被发现并与夏朝关联起来。

这些文物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地区。

玉器和青铜器在夏朝时期被广泛使用,被认为是夏朝文明的重要代表。

最新的发现包括各种形状和功能的玉器和青铜器,它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夏朝社会、文化和技术的线索。

2. 新发现的宫殿遗址夏朝的宫殿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最近,一些新的宫殿遗址被发现,揭示了夏朝时期宫殿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这些宫殿遗址位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古代城市遗址中,其规模和建筑风格与史书记载的夏朝宫殿相符。

这些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具体的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夏朝统治者的生活和权力结构。

3. 新发现的文字材料夏朝的文字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尽管夏朝的文字系统尚未完全解读,但最近的发现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玉器上发现的刻字,这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字记录。

虽然这些文字尚未完全解读,但它们确实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夏朝历史的新的线索和途径。

这些新的夏朝考古证据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们对夏朝历史的认识上的空白。

通过这些新证据的分析和研究,人们对于夏朝的存在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从这些新证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夏朝是一个拥有高度发展的社会。

玉器和青铜器的发现表明夏朝具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

宫殿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夏朝统治阶层的财富和权力,以及夏朝社会的分层结构。

而文字材料的发现则提供了进一步研究夏朝历史和文化的新途径。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完善对夏朝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秦的事迹故事,完全颠覆。
在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中,千年流传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那
个。

和张仪一起活跃于同时代的战国,配六国相印,单纯的合纵,
纵横家外交家。
最后在燕国因为与燕王母亲有染,避难齐国,在齐国受到宠信
被小人刺杀,死前请求齐王故意在他死后车裂,营造得罪齐王
假相,诱凶手献身,让齐王为自己报仇。

直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这个文物上记载的史
料文献颠覆了苏秦的故事。

我懒得打字了,直接复制粘贴维基百科的内容吧。
近人考证苏秦真面目[编辑]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过整理后,定名为
《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
章,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史料,苏秦死于公元
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活动均在张仪死
后。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可以由此辨
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
误。
据考证,苏秦的年代在张仪之后,即燕昭王时代。与张仪的
连横同时对峙的为公孙衍的合纵。苏家五兄弟—苏代、苏厉、
苏辟、苏鹄、苏秦,苏秦的年纪最小。他从师于齐,学习纵
横之术。并遍翻所有藏书,找到一本“《太公阴符之谋》”,伏
案苦读多年,自认其术已足游说当世的君主。
燕昭王(前312年—前279年)即位后,以前国遭丧乱,为
了图强雪耻,大力招揽贤者。苏秦在这时自周前往燕国。他
为燕昭王建立的第一件功劳,是游说齐宣王归还了因燕丧所夺
取的十城。燕国送质子到齐国,苏秦为使,此时为齐闵王七
年(前294年),齐国国政由孟尝君主持。苏秦在齐,颇受
善待,与孟尝君友好,后返回燕国。
前292年,齐、赵、秦三国鼎立,竭力争夺宋国土地时,苏
秦向燕昭王献策,企图借助秦、赵之力攻破齐国,由他作为
燕的特使派到齐国,以助齐攻宋为名,做间谍工作而达到破齐
的目的。苏秦向燕昭王保证自己“信如尾生”,保证自己按密约
行事,守信到死。
后来苏秦确实做到了这点,离间齐、赵关系,齐灭宋而国力
大损,以至引起五国合纵伐齐。当乐毅破齐之时,他就被齐闵
王判以反间之罪而车裂于市。后来邹阳就说:“苏秦不信于天
下而为燕尾生。”司马迁也评论说:“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
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
作为旁证的是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墓出土的汉简
《孙子兵法》,杨宽提到在此简本《孙子》的《用间》一篇,
于“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句之后,有一句“燕之兴也,苏秦在
齐”。杨宽认为,此《孙子》传世本所不见的一句,显然是战
国晚期时人所增。
苏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我以前在天涯看见的旧帖,原作者很生动的描述了这个故事。
(我每次偷懒都以脑残粉的名义直接引用,呵呵哒)

伊阙之战,只是白起的出道之作。白起的战功,才刚刚开始,
杀戮,也才刚刚开始。
其后八年间,白起、司马错连连出兵,魏、韩根本没有力气抵
挡。秦国连下数城,疯狂夺地六百里。其中,韩国两大冶铁重
镇宛、邓皆落入秦国手中,更使秦国如虎添翼。(当时的战国,
以楚、韩的冶铁工业最为发达,有“强楚劲韩”之说。而宛、邓
又是韩国最重要的两个冶铁中心,等于说,秦国拿到了两个极
好的兵工厂。)
不得已,魏、韩纷纷投靠赵国。赵国虽然刚从内乱中平复,可
赵武灵王已经把国力的底子给打下了,秦国对它不敢小视,准
备拉齐国一起打。
为了确保齐国真心出力,秦相魏冉一拍脑门,想起了上个世纪
很是流行过一段的“N国相王”。现如今,大家都是王了,用不
着再相了,干脆来个升级版相王。于是乎,公元前288年,
秦国与齐国相约共同称帝。秦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很有点
平分天下的意味。
齐湣王乐开了花,满口答应与秦国共同出兵,灭赵之后,与秦
国瓜分赵国。
由于齐、秦都和赵国接壤,至少看起来,这是个对齐、秦都有
好处的事情。赵国岌岌可危。

可这个时候,齐湣王会见了一个人,改变了一切。
此人上来就问了一连串问题:
“你们虽然都称帝了,天下更尊秦国还是齐国呢?”“尊秦。”
(因为秦国的实力仍在齐国之上。)
“齐国要是自己把帝号给废了,天下是更爱齐国还是更爱秦
国?”“爱齐而憎秦。”(枪打出头鸟嘛,只不过秦、齐一起出头
的时候谁也不敢吱声罢了。)
“那伐赵对齐国有利呢?还是伐宋对齐国有利呢?”“当然是伐宋
了。”(伐赵还得跟秦国抢地盘,伐宋则齐国可以独吞嘛。)
只一番话,就把齐-秦同盟忽悠得粉碎,把齐湣王忽悠成了秦
国的敌人。齐-秦联合攻赵的协议就此作废,取而代之的,是
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齐、赵、魏、韩、楚、燕六国合纵。
说到这里,你一定知道这位这么能忽悠的人物是谁了。又是
个大人物,一位不世出的游说天才——苏秦。
这位被司马迁错安成张仪师兄弟的苏秦,其实比张仪晚出道三
十年。时间搞错了,功绩却没搞错。六国合纵,两百五十年战
国史上,仅此一例。
这也是苏秦人生中辉煌的顶点。佩六国相印,任纵约长,以一
介布衣,统领天下诸侯,令强秦震惧。如此人物,在中国数千
年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秦国完全被这滔天声浪震住了,开始不停地割地求和,好歹摆
平了这次超级合纵。
但谁都没有想到,所有的一切,只是苏秦精心设下的一个大大
的陷阱。这次声振寰宇的六国攻秦,轻轻启动了陷阱的开关。
我们说过,苏秦早就悄悄授意齐湣王,参加合纵的真实目的,
并非攻秦,而是趁着诸侯攻秦的时刻,悄悄灭宋。公元前286
年,齐国攻宋,一举灭之。
齐湣王不禁越来越佩服苏秦,什么都不出此人所料,这次灭宋
竟如此顺利,他觊觎已久的富庶宋国,轻而易举落入齐国之手。
可宋国,还并不是苏秦要捉的猎物。小小宋国,还不够分量来
填这么大一个陷阱。
在战国中后期,宋国很是复兴了一阵,加上经济发达,颇有成
为战国第八大诸侯的势头。而齐国灭宋,天下震惊。过分的是,
齐国是利用合纵攻秦的时机悄悄把主力调向宋国,等于把其它
五国都当成了棋子。这还得了,齐国顿时成了众矢之的。一个
人又开始悄悄活动起来,一场新的合纵悄悄展开。

公元前284年,秦、赵、魏、韩、燕建立合纵同盟,联手攻
齐。
本来是大兵压境之际,齐国忽然传出消息,要处死一个人,还
是五马分尸。这种时候了,还有闲心干这个事情。再一看,此
人不是别人,正是三年前统领诸侯的纵约长,名满天下的苏秦。
齐国为什么要车裂苏秦?
随着一声残酷的闷响,一个惊天秘密也骤然揭开:原来苏秦
不是一个纯粹的纵横家,他的真实身份,是燕国特工。
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先组成合纵,再引诱齐国攻宋,从而引发
天下众怒,再悄悄促成反合纵,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同
一个目的:最大程度地打击燕国的仇敌——齐国。
每一步,他都精确地做到了。呼啸而来的五国大军,将齐国的
抵抗碾得粉碎,齐湣王都逃离了临淄。
可他自己,命丧法场,死无全尸。

千百年来,苏秦的名字已经成了一个传说,甚至已经传得有
些走样。人们一直在传诵他的故事,可惜的是,这些故事里,
往往只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只有身佩六国相印的风光。事实
上,更值得我们铭记的,是他孤身敌后的苦心孤诣,是他一
心为燕的赤胆忠魂。他落魄过,也辉煌过,可无论是统领诸
侯的荣耀,还是车载斗量的金银,从来没有迷住他的双眼。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以其绝顶的智慧,在危险环伺
的敌巢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直至把自己的生命和鲜血
留在了敌国,成为敌人泄愤的工具。

在我看来,苏秦的悲壮,丝毫不亚于五十年后的荆轲。所不
同的,只是苏秦成功了,而荆轲没有。苏秦,才是燕人写下
的最耀眼的传奇。

苏秦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使命,就交给了他的那位同僚,燕
国另一位英雄人物——乐毅。
由于灭齐对秦无益,一战而胜之后,秦国早早退出了攻齐。不
仅如此,还派大将白起连续攻打魏、赵、韩,迫使三晋回顾,
放弃对齐国的蚕食。
可燕国跟秦国是不接壤的,秦国够不着。此时的齐国,就成了
燕人乐毅独自施展才华的舞台。三十年前,齐将匡章五个月攻
破燕都蓟。而今天,燕将乐毅仅用六个月,就拿下了包括临淄
在内的七十余座城池。战国超级大国齐,只剩下可怜兮兮的莒
和即墨两座小城。
俗话说,穷寇莫追。面对负隅顽抗的齐军,乐毅并不急着一口
吃下,反而开始慢慢消化打下的七十多座城池。乐毅的想法很
简单,若是令这些城池的民心归降燕国,燕国就已经是战国第
一强国,还在乎那两座小城么?何况,大半个齐国,哪里是那
么好消化的。
至此,乐毅丝毫没有辜负苏秦用生命换来的良机。燕国坐大,
似乎指日可待。
可的确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前279年,重用苏秦、乐毅,
并给他们以绝对信任的一代明主燕昭王死去了,燕惠王继位。
对于这种底蕴不厚的诸侯来说,由明主换成庸主,是一件大大
要命的事情。
燕惠王登基不久,就乖乖地中了齐人田单的反间计,用骑劫替
换乐毅。骑劫上任不久,就乖乖听信了田单放出的谣言,大肆
虐杀齐国俘虏,使齐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接着就是著名的
火牛阵,田单在即墨大破燕军。齐人大举反攻,七十余城又一
口气回归齐国。
天涯论坛原帖纵论中西全史(第二部)帝国兴衰,原作者贴主:
史书一册,后改ID名:长河飞舟。
作者是夫妇二人,伉俪皆是大才!

看完这个故事,我来做个结语,这个因为文物出土还原记载,
重塑的人物:苏秦。
亲身实践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燕昭王知遇之恩,粉身碎
骨以报,且才智过人,堪称国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