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

山水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田园 诗派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发展 唐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脉络
一读:读懂音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huì zhǎng h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读:读懂意
劳作情形
归途心情
在南山下种豆,草长得茂盛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苗却稀疏。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杂草,晚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间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 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晚上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裳沾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 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李清照(1084---1151?) 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宋 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自幼 资质聪慧少识音律。与大学 士赵明诚结婚,共同搜集、 研究金石、校勘古籍,生活 平静美满。靖康之难,夫妻 避难江南,丈夫赴任湖州时 病死。从此她颠沛流离,在 凄凉困苦中度过了晚年。她 的词语言自然清新、凝练新 颖,有《漱玉词》传世。
下阕(
抒情
):
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去追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自由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情怀。
下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 下阕(抒情 ):
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 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 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 望、对光明的追求。
1、背诵比赛 2、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荷锄( chu ) 焜黄( kūn ) 舟楫( jí ) 浣女( huàn ) 谩有( màn ) 榆关( yú ) 雪一更( gēng ) 聒碎( guō ) 3、分别找出这五首诗词中表达主题的诗 句,并体会其情感。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精品课件
诗人这一年刚45岁,诗中却写“白头搔更短” 是不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并非夸张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 所致。
精品课件
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杜甫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
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 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 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第二年四月, 他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 地。
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 战争的惨烈。
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精品课件
“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官兵将士怎样的心愿?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 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官军将士的心愿:忘身报国之情
精品课件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 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角声满天” 反差
“秋 色”
战争残酷 美丽
雄浑壮烈之美
“塞上燕脂凝夜紫”:承上句,也从侧面写战争。 “半卷”两句: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精品课件
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 面。
精品课件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 ,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 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 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 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精品课件
小结
这首诗,用秋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 斗场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 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 意境。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诗词五首
《饮酒》《春望》 《雁门太守行》《赤壁》
《渔家傲》
《 陶饮 渊酒 明》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 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 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他开创了山水田园派,并 将其推向高峰。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 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 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 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尾 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 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 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伤__痛_、__愁__闷__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_老__将_至__矣__, 更平添一份悲哀。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 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尔:这样。 2.偏:偏僻。
译: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 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 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 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 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 面对春城败象,心念 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 疏,忧心如焚的诗人 形象;是感时恨别的 形象,是忧国思亲的 形象。
李贺(790—816),字 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 的诗人。李贺少年时代就 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 怀才不遇,人称为“诗鬼 ”。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希望出仕(chūshì),无人引 荐。
第二十页,共48页。
3. 你觉得(jué de)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
例:撼,意思是摇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 水波涛汹涌,富有气势。
4.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shén me)特 点?
比喻(bǐyù)、用典。
第四页,共48页。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 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 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 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 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 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 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 写的就是农家生活。归园 田居一共(yīgòng)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
第七页,共48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nán shān)下种豆, 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chén xīnɡ)/理/荒秽,带月/荷一锄大早就去锄草(chú cǎo),到了月
/归。
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 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三十一页,共48页。
渔家傲 李清

天接云涛(yún tāo)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
舞。 仿佛梦魂归帝
所, 闻天语,
解释: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tiān dì)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tiān dì)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 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 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 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

聒碎( guō )
3.分别找出这五首诗词中表达主题的诗句,
并体会其情感。
这两首词的风格 有何不同?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 , ,,
一 滩 鸥
争 渡
藕 花 深
晚 回 舟
不 知 归
溪 亭 日
鹭 处 路暮
。。。
照 如 梦 令
李 清
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了解作者:
词人陪同皇上出游,历 经千山万水,他是怎么描 写的? “夜深千帐灯”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代第一词人”。著有《通志堂经
解》、词集《饮水词》(《纳兰
词》)《长相思》写于随康熙赴 盛京(今沈阳)途中。
长相思
山一程, 水一程,
夜深人静, 夜不能寐, 满 腹愁绪, 一腔乡思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风一更, 雪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烘托出词人内心的 孤寂凄凉, 同时含蓄 的表达出词人对陪 侍生活的厌恶。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 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 山去。
李清照(1084---1151? ) 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宋 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自幼 资质聪慧少识音律。与大学 士赵明诚结婚,共同搜集、 研究金石、校勘古籍,生活 平静美满。靖康之难,夫妻 避难江南,丈夫赴任湖州时 病死。从此她颠、凝练新 颖,有《漱玉词》传世。
3.体现诗歌主旨的诗 句是哪句?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愿望?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点题: 时间、地点、天气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公开课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公开课课件

虽然作者不是 男人身,但她 却有一颗比男 儿更刚正的心。
世间的凡夫俗子,谁能知晓自己的抱负? 英雄多磨难、知音难觅。朝Fra bibliotek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锁哪, “吹”之声音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吹”之功用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吹”之恶果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 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 梁州。在那边关戍守的日子如 梦消逝,不知何处寻求,只留 下这尘封色暗的旧貂裘。
胡未灭,
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 发如秋霜,忧国忧 民的眼泪白流。
鬓先秋,泪空流。
这一生谁能料到,心在 天山边疆,人却只能在 滨水的沧洲老去。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开篇这突如其来的 辛弃疾 呵天一问,直可惊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天地,泣鬼神。 问语纵观千古成败, 意味深长。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 滚流。 年少万兜鍪(m5u),坐断东南战未休。
实写史事
渲染孙权不 可一世的英 姿。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 孙仲谋。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 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 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 眉,殊未屑!
词的前两句 写中秋时节 的京城之景。
虽然花好月圆,秋色清爽,但想到 中国的前途危殆, 作者心里还是 沉甸甸的。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 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 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 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 音?青衫湿!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诗词五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诗词五首

反馈练习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青年时的 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 获取高官厚禄 D.封妻荫子
2.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
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精读品析
2.老兵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曾经炊烟袅袅、整洁有序的人家,
早已成为人亡屋空、杂草横生、人迹罕 至的地方了。这里从远望和近看两个角 度展现了主人公家乡凄凉破败的景象。
精读品析
3.“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说明 了什么?
说明服役归来的老翁现在已是家破人 亡,举目无亲。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此时难 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痛苦的心境。
字词检测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碎。 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贻:送,赠送。
小组交流 结合文下注释,讨论诗歌的内容。
参考译文
十五从军征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且看远处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兴坚备组女入朝费江
古贞皖织报同封留绍

轩不浙光》盟建学兴秋 亭屈两复,会统日人瑾

口,省会宣。治本,( 介
。六起,传回的,别
1875-1907
月义与革国革积署
六,徐命后命极鉴
日事锡。创活参湖
就 义 于 绍
发 后 被 捕
麟 分 头 准
后 回 绍 兴
办 《 中 国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诗词五首》终南别业课件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诗词五首》终南别业课件 语文版

翻译:中年以后喜好佛理,晚年安家在终南山下。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翻译:兴致来时,常常一个人出门欣赏美景, 美好的事情只有自己明白。
赏析:这两句概括山居得到的乐趣。“兴来每独往” 一句,写出诗人每每勃勃兴致,自得其乐;而“盛 世空自知”一句,则写出了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只身独游,赏景怡情, 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 其趣而已。独来独往有自得之乐,但或者也还有些 许的寂寞悲哀。满山的美景,却只有一人欣赏,连 这山也难免会感到寂寞吧,更何况独行山中的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心头掠过一丝波澜。然而,这 一切又有何妨?继续前行,诗人很快就恢复了宁静。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原籍太原
题解 开元二十九年(741 )初,王维完成“知南选”任务, 从岭南回长安,下半年开始在长安南郊的终南山隐居, 本诗即是时所作。此前王维亦曾在淇上、嵩山等地有过 归隐生活。 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秦岭山脉的一段,又称 “中南山”、“太乙山”、“南山”。唐代王室崇奉道 教,而终南山与道教素有渊源,加之它距离京都不远, 往来方便,吸引了不少文人士子在此流连、隐居。他们 中少有真修道养性者,大多是以退为进,想藉此向朝廷 表露自己,走一条“终南捷径”。而此次王维归隐终南, 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与那些试图走“终南捷径”者 完全不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历受推崇。 王维诗中多有这种充满禅意的诗境。与后来 宋诗中的哲理诗不同,王维从不直接说理, 而总是让人在不知不觉间神游其禅境,请体 悟其意蕴。
宋《宣和画谱》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 法,皆所画也。‛其实,这两句诗的妙处,还不在 于‚诗中有画‛。陶渊明诗言‚云无心以出岫‛, 云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心、自在而闲散。在佛家眼里, 白云的舒卷自如、任意飘荡、无所阻碍,正是所谓 的‚不住心‛、‚无常心‛,是淡泊无机、安详自 足的象征。行至水穷之处的诗人,并没有丝毫的怅 惘,而是随遇而安,坐下静观云起。面对悠悠白云, 诗人的心境也同它们一道,空无挂碍,悠闲自在地 随处飘游。这样的境界,不正是最自然、最和谐的 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